全面建设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全面建设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论文,学科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6)1-0003-05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创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新时期国家学科规划和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立十年来,建设成果丰硕,发展态势稳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创新思想理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和导向作用,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突出理论主攻方向,强化现实问题导向,必须全面建设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一、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义重大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对于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学术研究中,贯穿到各个学科和专业建设中,把握正确方向,掌握科学方法。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完成这一时代课题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只有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才能更好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真理魅力,涵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培育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高精尖人才队伍,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引领作用。

      (二)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抓手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脚踏实地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科学性、正确性和权威性所决定的,是由马克思主义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所决定的。在当前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异常活跃。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建设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抓手。通过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的研究专长和学术智慧,在学理研究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在学术争论中批驳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欺骗性和荒谬性,在理论宣传教育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筑牢全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信仰。

      (三)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达到这一要求和目标,需要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来摆脱理论资源的贫困,甩掉理论滞后的帽子,为中国梦贡献理论智慧,为新常态提供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工作。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是全面准确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的必然选择。

      (四)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我们党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深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选择。

      二、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强化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地位举足轻重、成就卓越瞩目、前景任重道远。与时代和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一)在学科布局上,存在“大而欠强”的局面

      自2005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学科布局上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小到大的大发展、大跨越。截至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覆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实现了除西藏外所有省份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布局。其中,一级学科博士点分布在21个省级行政区,二级学科博士点分布在21个省级行政区,一级学科硕士点分布在28个省级行政区,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布在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这一学科布局状况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国内高校、地域覆盖面最大的学科。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不是整体最强的学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状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初衷和建设要求相差甚远。这种局面迫切需要合理规划、优化布局,走学科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在学术研究上,存在“宽而欠精”的现象

      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根基和核心。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来说,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解放自身乃至全人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武器,无疑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思想文化智慧的结晶,作为立足人类实践揭示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学说体系,又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和学术品格。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交融,共同构筑了一座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争鸣持续、学术创新旺盛、学术氛围宽松、学术成果丰硕,但还存在着“宽而不精”的现象,表现为学术涉猎范围相当广泛却不精细、学术交叉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却不叫座、学术理论争论活动频繁却不深刻,一些研究者和研究成果缺乏理论自信、方法自觉和学术自强。

      (三)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多而欠专”的状况

      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首要使命。在教师和学生中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教育骨干,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建设队伍,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职责。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十年来,在招生流程、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期考核、论文选题和答辩等方面日趋规范,为高校和党政部门等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学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人才。然而,调研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多而不专”的状况,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创新能力、优良的学风文风的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

      (四)在支撑教学上,存在“全而欠深”的情形

      支撑好、服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十年来,各地各高校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的建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坚强的组织支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的融合。同时,教育部和各高校也十分重视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引导和鼓励中青年教师钻研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人才支撑。但是,在支撑和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还存在着“全而不深”的情形,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论证和阐释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与高校学生对解疑释惑的要求还有距离,一些高校学生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还需进行深度研究和解答。

      (五)在资政服务上,存在“做而欠优”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政治性资源,在资政服务方面有其特殊优势。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论,创造性地支持了许多科学发展的新实践新举措,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时代和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魅力相比,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初衷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资政服务上还存在“做而不优”的问题。如在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在应对全球性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问题上还存在某些层面的失语。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一步推动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智库作用,以科学咨询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服务决策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三、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策略选择

      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学科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新的历史节点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高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在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理应从全局、战略的高度深化认识,在师资队伍、学术研究、人才培养、资政服务和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全面发力,干在实处。

      (一)立足大局,把握大势,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要战略地位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能与定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学校重点扶持的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有影响力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扩大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高校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应有的作用,推动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人大学派”。积极承担中央及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任务,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为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贡献学术智慧。我们将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学科齐全、力量雄厚的优势,在进一步凝练学科的基础上明确主攻方向。中国人民大学计划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部,整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相关学科资源,着重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方向,发挥好各相关学科的学术支撑作用,促进优势集成,进一步构建学科平台,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继续保持和巩固这些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二)深耕经典,立足现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队伍研究水准

      建设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要进一步整合学术力量,不断推出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将充分发挥好现有科研平台作用,确保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市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市高精尖创新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学校科研机构“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的政策支持,打造能够代表学校和学院科研水平以及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努力推进各研究机构的协同攻关,打造学术共同体,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集体攻关研究,不断推出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同时,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点工程的建设工作,按照学科特点和学科方向,整合各方学术力量,启动实施若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重点工程,编写若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核心教材,培养若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同时,创建一份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期刊,形成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高校中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话语权。

      (三)强化内涵,统一标准,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键在人才、在队伍。我们要充分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让他们以丰富的学识来涵养学生,以深邃的思想引领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好地传承马克思主义的基因。要严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关,严把学术训练关,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以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同时,要努力拓展与国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科优化和发展。既要将国际知名专家教授“请进来”,也要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走出去”,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前沿选题,通过国际性学术沙龙、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提高科研水平,更新学术思想、理念和研究方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还要进一步发展与国外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项目,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国际交流的规模与渠道,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四)整合力量,集成优势,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资政服务成效

      构建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加强基础理论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的知识化、学科化,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必须优化学科布局,形成全面推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学科建设良好格局。我们将以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聚焦、回应为基点,组建和培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着力将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决策咨询智库、人才培养基地、调查研究机构、信息资源门户及学术交流平台。

      (五)坚持导向,创新理论,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强有力的学理支撑,需要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要求,如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学科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等也需要高质量的人才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推进系统教学、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培育更多精品课程和教学名师。同时,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投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各方面待遇在学校本科教学相关政策体系中同各相关专业的教师保持大体相当的水平;落实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在全校范围内协调优秀教学资源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切实保障为教师跨学院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聘请外单位专家学者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政策经费支持。

标签:;  ;  ;  ;  ;  ;  

全面建设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