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奖惩子女的方式及其影响_文化程度论文

父母对子女的奖惩方式及其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奖惩论文,子女论文,父母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奖励和惩罚是青少年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方法,父母恰当地运用奖励和惩罚有利于子女健康地发展。国外的心理学家曾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桑代克曾指出:“人总是自动发出许多行为,凡是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凡未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下降以致消退”。他还指出,“教育主要通过奖赏来促成改变。让人完成合适的反应从而得到满足是一切对人的控制的基本定律”。现代行为主义奠基人之一的斯金纳也强调“父母可以完全依靠正强化使儿童社会化,而不必惩罚他们。事实上,很细致地应用强化原则,能够产生极为有效的、人道的儿童教养。”社会学习理论奠基人之一的班杜拉认为,“在发展过程中,那些物质的奖赏性经验反复地与别人感兴趣和赞扬的表示相联系,那些不愉快的经验与谴责相联系。由于这些事件经常联系在一起,这些社会反应本身就成了原初后果的预示物,因而也就成为诱因。作为诱因的社会反应的有效性来自于它们的预示性意义,而不是反应本身的固有特征,这要比无关个体所发生的类似表示更有影响”。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鲍姆令特在对父母教养类型的探究中发现,权威型是培养理想儿童最有效的教养类型。这类父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鼓励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行为,表扬儿童的成效,用说理的方式使儿童依从。

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在家庭教育指导原则中特别把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作为一条原则。还具体地要求父母不要常常去骂孩子或痛打孩子。

既然家庭中的奖惩对孩子的发展如此重要,现代的父母是如何奖惩儿童的?有哪些家庭因素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奖惩?进入重点学校或非重点学校的儿童与他们父母使用的奖惩是否有关联?这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上海市区的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它们分别来自普陀区、长宁区和徐汇区的4个中学。其中1所为市重点,1所为区重点,2所为普通中学,剔除无效问卷后,实际调查的对象共为459人。其中男孩为231名,女孩为228名,独生子女358名,非独生子女10名。

2.2 研究工具

父母奖惩方式问卷。这是在参阅国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问卷由陈述四种奖惩方式的测题构成,它们是精神奖励、精神惩罚、物质奖励和物质惩罚。

精神奖励,如用语言表扬孩子,为孩子感到自豪等;

物质奖励,如给孩子购买新衣服、玩具、给增加零花钱等方式;

精神惩罚,如批评、恐吓、威胁、骂、写检查等;

物质惩罚,如取消零花钱,不准看电视、不让吃饭、毁坏玩具、书本等。

精神奖惩主要通过语言和感情传递的社会性奖惩,而物质奖惩则是以实物为媒介的非社会性奖惩。

该问卷各类奖惩的前测与后测(相隔1个月)的稳定系数分别在0.95-0.99之间,相关非常显著P<0.001。表明该问卷对父母奖惩方式的测定是可信的。

2.3 实施过程

担任主试的专业调查人员到被调查学校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填写问卷。问卷要求学生根据每题的陈述与自己父母的相似程度,在“完全一样”、“有点一样”、“不太一样”、“完全不一样”四个选项中作出一种选择。当场回忆后的问卷,经统一审核、量化和编码后,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父母奖惩方式及比较

表1 父母亲奖励与惩罚的比较

* P<0.05 * * P<0.01 (以下各表相同)

从表1可见

①父母对孩子的奖励和惩罚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奖励远远高于惩罚;

②不论是母亲还是父亲,运用的奖励都多于惩罚;

③父母亲相比,母亲对子女的奖励多于父亲对子女的奖励,但在惩罚上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2 精神奖惩与物质奖惩比较

* P<0.05 * * P<0.01

从表2看出:

①父母对子女的精神奖惩多于物质奖惩(P<0.01)

②母亲或父亲使用的精神奖惩都多于物质奖惩(P<0.01)

③父母间在精神奖惩与物质奖惩方面都存在显著和十分显著差异。母亲的精神奖惩和物质奖惩都多于父亲。

3.2 父母对男女儿童奖惩及方式的比较

表3 父母对男女儿童奖惩方式的比较

* P<0.05 * * P<0.01

从表3可见;母亲对男女儿童的奖励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惩罚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物质惩罚上,对待男孩子十分显著地高于女孩(P<0.01)。父亲与母亲对待男女儿童的情况相同。

从表3还可看到,母亲对男孩或女孩的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物质惩罚都高于父亲,在统计上存在显著或十分显著的差异。

3.3 父母对待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奖惩方式的比较

表4 父母对待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奖惩比较

* P<0.05 * * P<0.01

从表4可见,母亲对待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仅在物质惩罚一项上有显著差异(P<0.05),父亲方面则未见有显著差异对待的表现。但是,父母间在对独生子女使用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上存在十分显著差异,母亲对独生子女的奖励多于父亲的奖励。

3.4 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父母奖惩方式的比较

表5 两类学校父母对儿童奖惩方式的比较

* P<0.05 * * P<0.01

表5告诉我们,重点中学的父母与普通中学的父母在奖励方面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P<0.01),而这种差异又主要表现在精神奖励方面,在对待子女的惩罚上两类学校的父母不存在显著差异。

3.5 父母自身条件对奖惩方式的影响

3.5.1 父母教育程度对奖惩的影响

本研究对象的父母按文化程度的高低分为两个组,一组父母的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称低组,母亲和父亲各为224人和58人),另一组父母的文化程度在高中及高中以上(称高组,母亲和父亲各为229人和180人)

表6.1 父母教育程度与奖惩方式

* P<0.05 * * P<0.01

表6.2 不同文化程度父母间的奖惩比较

* P<0.05 * * P<0.01

从表6.1和6.2看出

①父母的教育程度与对子女采用惩罚的多寡有关。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对子女的惩罚显著地多于文化程度高的父母(P<0.05)。

②文化程度高的父亲比文化程度低的父亲对子女使用更多的精神奖励(P<0.05)。

③同样文化程度的父母,在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上都存在显著或十分显著的差异,母亲对子女的奖励均高于父亲对子女的奖励(P<0.05-0.01)。

3.5.2 父母职业对采用奖惩方式的影响

我们把被试父母的职业分成两大类:Ⅰ类是企事业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Ⅱ类是工人、农民、个体户及其它。前一类父母各为124人和166人,后一类父母各为114人和287人。

表7 父母职业与奖惩方式

结果未见父母职业与奖惩方式间的显著关系。

4 讨论

本研究主要探讨初中生父母奖惩子女的方式以及影响父母采用奖惩方式的因素。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4.1 父母奖惩子女的特点

(1)父母对子女的奖励都多于惩罚

(2)父母的精神奖惩高于物质奖惩

(3)母亲对子女的奖励多于父亲对子女的奖励

(4)母亲对子女的精神奖惩和物质奖惩均高于父亲

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重奖励,重精神奖惩,这是比较合符教育原则的。同时从父母奖惩使用的比较中看到,现代母亲比父亲更重视奖惩对子女的作用,也反映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4.2 父母对男女儿童奖惩的区别

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对男女孩的奖励不存在差异,但对男孩的惩罚(包括物质惩罚和精神惩罚)显著地高于对女孩的惩罚,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与男女孩心理或行为发展上的差异有关,也可能与父母对男女儿童不同的期望和态度有关。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个问题存在的本身告诉我们男孩在发展上遇到的困难要大于女孩。

4.3 父母文化程度、职业类型与奖惩关系

按常识的看法,文化程度高、从事的职业对文化技术要求也高的父母,其子女教育较理想,运用奖惩也较理智。但出乎意料的是,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低除在父亲对待子女的精神奖励一项表现上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几种奖惩类型,均未呈现显著差异。在职业类型上也是如此,这就是说,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两大类)与他们对子女采用的奖惩方式均无显著影响,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或专业人员父母不一定能合理运用奖惩,看来父母对子女的奖惩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和要求,究竟是父母的什么因素影响父母使用奖惩方式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4.4 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学生父母对子女的奖惩比较

孩子进入重点中学或非重点中学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是父母对子女奖惩也可能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强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包括学习积极性,惩罚虽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但过多的惩罚会伤害孩子自尊心,挫败孩子的积极性。本调查证实,重点学校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奖励,尤其是属于赞赏、表扬的精神奖励十分显著地高于普通中学的家长,这再一次表明,奖励孩子,尤其是精神奖励是促进孩子学习进步的重要因素。

标签:;  ;  ;  ;  

父母奖惩子女的方式及其影响_文化程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