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精神论文,弘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民族是由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相联系,并孕育着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文化观念的一个共同体,民族精神就是这个共同体赖以发展和壮大的精神动力。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些民族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辽阔的大地上,并形成了一种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是在长达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由五十多个成员共同创造和培育的,是经过各个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感情、意志信念、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等长期的相互交融后凝聚而成的,是所有各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同生存和共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主权,为了抵御外国侵略和建设美好家园,不断培育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之所以长盛不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壮大,就是同这一民族精神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代所孕育、发展和形成的传统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这些精神包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仁民爱物”、“厚德载物”的博爱精神;“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自强不息精神;“以和为贵”、“和协万邦”的团结友善、热爱和平精神;“勇敢勤劳、知难而进”的艰苦奋斗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精神;“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的革新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为代表的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压倒一切困难的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以张思德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为代表的大公无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新的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精神等等。没有这些精神作为动力和支撑,我们就不可能建立起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指引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感召下,中华民族精神又不断地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产生了一些新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就是: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代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以“抗洪精神”为代表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以徐虎、李素丽、李国安等为代表的新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1.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审视天下大势,纵看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一种昂扬的民族精神。纵观人类社会,有多少民族衰败破落,有多少民族崛起复兴。一个根本原因,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包括素质、思想、道德、文化在内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是维系本国、本民族人民生存发展的根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没有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没有万众一心的民族志向,就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拥有自己的地位和影响。
中华民族,是由生活在中国这一片广袤土地上的56个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的融合中铸造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别是近代以来,无数爱国志士在民族精神的激励下,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指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绩。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偿艰辛而斗志更强,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民族精神始终是重要的力量源泉。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要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把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够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把全国各族人民聚集在党的周围,使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锐意进取,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奋勇前进。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宣布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如何使社会主义中国富强起来,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摆在全体中国人民面前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和腐朽文化的侵蚀,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在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邪教组织沉渣泛起。面对这种现象,积极的应对策略就是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等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注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发展和培育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使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能否顺利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关系中华民族的振兴、繁荣的重大历史课题。我们今天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使自己民族的传统精神同时代精神密切结合起来,赋予民族的传统精神以时代精神的特点和内容,把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更有效地发挥民族精神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激励作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应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主精神。所谓民族的自主精神就是一个民族独立和发展成一个民族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思想原则。中华民族自强、自尊、自信的意识,就是中华民族的自主精神的具体表现。增强民族自主精神,并不意味着惟我独尊或闭关锁国,而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在国际关系上和世界经济生活中保持高度的自觉和自信,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勇气,有实现自身伟大理想的信念和决心。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应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进取精神。所谓民族进取精神,就是一个民族求得自身进步、发展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永远不甘落后的心理状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追求,正是这种进取精神的集中表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有面向世界的广阔胸怀,充分吸收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历史经验,把它们熔铸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变成推动中华民族自身发展和繁荣的精神力量。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应进一步培养民族的科技意识。所谓科技意识,就是一个民族对于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和社会价值的认识与重视程度。科技意识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传统中,属于相对薄弱的环节。近代中国的落后同科学技术的落后有直接的关系,在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因此,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培育民族的科技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振兴经济首先是振兴科技。要提高科技意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中华民族要占有应有的位置。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
一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这项工作。只有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民族精神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衡量和检验这项工作的标准。这项工作做得效果如何,关键是要看弘扬和培育的这些精神是否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看这些精神是否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看这些精神是否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对于不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就要实事求是地予以纠正。
二是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切实搞好理想信念教育。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传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最根本的是要在全体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要使我们的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要体现在学校的教学中,体现在公民的社会生活中,从娃娃抓起,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行为规范来落实。比如,升国旗、唱国歌活动,成人宣誓仪式,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将爱国主义情感渗透到人们的心灵中去,激发人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和光荣感。
三是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在青年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要对民族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己任。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更应全面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应有反映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道德觉悟、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这就要求我们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管理中,充分重视和积极营造能够陶冶学生心灵的文化氛围,使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一代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弘扬和提升。
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充满艰辛、需要创新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且孕育着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并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我们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