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吉派的形成_周信芳论文

论吉派的形成_周信芳论文

略论麒派之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纪念周信芳先生诞生一百周年

艺术大师周信芳创造的麒派是京剧老生行当中的重要流派之一,素有南麒北马之誉。周信芳先生的麒派又是海派文化的一面旗帜。今年是周信芳先生诞生的一百周年,此刻我们对麒派艺术进行的一番认真探讨,不仅是对这位剧坛泰斗饶有意义的纪念,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海派文化、海派艺术的深入研究。

一、麒派形成的过程

任何艺术流派的形成都是一个过程:从孕育、积累到逐步形成。麒派的形成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是长期孕育、逐渐积累、不断磨砺的结果。

周信芳6岁学戏,7岁上台,先是以小童串搭班辗转于各南方码头,先后拜陈长兴、王玉芬、李春来为师。1908年,十三岁的周信芳北上游学,进入当时全国最负盛名的吴连成科班深造,并在北京、天津、烟台、东北演出。1912年回上海又向伶界大王谭鑫培学戏。这段时间,周信芳先是跟班学艺,进而入科班深造,正规训练与舞台实践相结合,其间得王鸿寿、李春来、谭鑫培、孙菊仙等名师传授,以正宗的京派技艺为基础,又广泛吸收南派京剧的营养,兼得两派艺术之精髓。

1912年,周信芳回到上海,先后入迎贵荣园、新新舞台,1915年,进上海丹桂第一台,不久担任后台经理。(他在丹桂第一台耽了八年之久。)当时,戏剧界出现了一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爱国艺人,如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兄弟、齐艺舟等。他们编演反映民主革命内容的新戏,年轻的周信芳深受其熏陶,并积极追随他们的足迹。这段时间,他还与汪笑侬、欧阳予倩同台,进行京剧改革。与此同时也演出了大量的传统戏与新戏(包括单本戏与连台本戏),这是他的初闯时期。

1925年周信芳进入艺术的创新时期,着意创造。1925年至1927年,周信芳在北平、上海等地的演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28年,编演八本连台本戏《龙凤帕》,受到内行外行一致推崇。至此麒派正式为社会所公认。

任何流派都是继承和创新的结果,因此决不可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艺术家在创造流派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明显地师承某一流派,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吸收其他养料,创造出新的派流。另一种情况是不以某一流派为师承对象,而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博采众长,杂糅诸家,创造出独特的流派。我认为周信芳的麒派属于后一种。

下面具体地看一下麒派的来源。

剧目方面:从谭派中吸取了《打棍出箱》、《盗宗卷》等许多剧目。从南派名角王鸿寿那里继承了《徐策跑城》、《斩经堂》、《扫松下书》、《走麦城》、《华容道》和所有红生戏。从苏廷奎那里接过了《坐楼杀惜》和《四进士》。武生戏、武老生戏则来自杨小楼、尚和玉、李吉瑞、杨瑞亭、马德成等名家,剧目有《大报仇》、《叭蜡庙》、《剑峰山》、《侯皇山》、《莲花湖》等。

表演艺术方面:

唱腔,吸收了汪桂芬、孙菊仙、谭鑫培、汪笑侬的精华,形成咬字有力,行腔气势豪放,顿挫强烈的麒派风格。

做工,吸收了谭鑫培以丰富的表情动作刻划人物性格、感情的方法,做派象王鸿寿,台步学小孟七,髯口工夫学苏廷奎,武生戏象李吉瑞、李春来、王金元,老头戏学马德成,小生戏象龙小云。

麒派的表演博采众长,移花接木、融会贯通。如《清风亭》,周信芳早年从郝寿昌学习此戏,后又揣摩夏月珊的表演,而他饰演张元秀那拄拐杖的各种姿势:抱着拐杖臂肘滑到杖底,再用肩扛起,用肘夹住,颤巍巍地挺起身……这些身段动作却是从京剧名旦杨长寿、杨长喜那儿学来溶化而成的。

周信芳一十年代就与早年从事新剧的欧阳予倩同台,二十年代又与话剧家田汉、洪深交往,并加入话剧团体南国社,参加该社活动。周信芳除了向旧剧传统吸取营养外,还向新文艺、包括话剧、电影摄影艺术养份。这也是形成他比较写实的表演风格的一个原因。周信芳后来集编、导、演于一身,勤于整理旧戏,编写新戏,这显然是学的汪笑侬与欧阳予倩。

周信芳创造流派,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但这种拿来,并非简单的搬用,生硬的拼凑,而是经过自己的创造,使之熔冶于一炉,从而形成了新的质。比如《别窑》,当时在上海就有三派,一派是在北京出名的龙派小生创始人龙德云的儿子龙小云的小生戏;一派是老徽班路子的潘月樵;还有一派是李春来宗黄月山的黄派戏,三派演《别窑》都不同,龙派头戴扎巾盔,扎大靠,执银枪马鞭;潘派戴扎巾,穿软靠,佩宝剑,拿银枪马鞭;黄派是照《沙滩救主》中的薛仁贵打扮,戴大翼巾,穿白箭衣,拿银枪马鞭。周信芳对三派作了比较,加以取舍。他学龙派,身上扎白靠,但不用小嗓,用大嗓;学潘派起霸,腰里佩宝剑;而送别学的是黄派。

做一般的艺术家,只要有一般的艺术天赋;而要做一个独创流派的艺术大师,就得有天才,周信芳真是一位天才。他恭恭敬敬地学习传统,然后又“胆大妄为”地突破传统;他广采博纳,通过具有独创意义的熔冶、锻造,把原来互斥的东西,对峙的双方,奇迹般地浑成一体。这就是周信芳的本领。

二、麒派形成的标志

周信芳的创新时期,大致可以定为1925年至1937年,而麒派的形成约在1928年左右,其时周信芳三十三岁,风华正茂。我们把麒派的正式形成定在这个时候,因为其时已具备了麒派形成的几个标志。

1、积累了一批有特色的常演剧目。

剧目建设与派流形成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剧目既是艺术家艺术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流派艺术的载体。不同的流派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来选择自己的剧目,并对之进行独特的艺术处理和艺术锻造。

周信经过多年演出实践,此时已形成了一套常演剧目,如《四进士》、《追韩信》、《乌龙院》、《斩经堂》、《华容道》等常演不衰,编演或加工了《临江驿》、《徐策跑城》、《扫松下书》等新剧目,还演出大量连台本戏,台《汉刘邦》一至十本,《飞龙传》一至六本,《天雨花》一至十二本,《华丽缘》一至十二本,《龙凤帕》一至八本。

这些剧目有几点特点,一是反映历史上的忠奸斗争、正义与非正义斗争,歌颂忠义精神和正义力量。如《徐策跑城》、《打严嵩》、《四进士》等均是。二是大部分来自民间,具有民间艺术质朴的风格。三、大多适合发挥麒派表演技巧。周信芳以衰派老生应工,他的这些常演剧目不仅大多为衰派老生戏,而且大多是做工戏,适合发挥他的麒派技巧,象《徐策跑城》突出一个“跑”字;《追韩信》着重一个“追”字,《打严嵩》关键则在一个“打”字,在做工现方面都有大加发挥的充分余地。四、还有一些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时装新戏,也成为麒派剧目的一个特色。

2、形成了比较鲜明并相对稳定的表演风格。

早在一十年代,周信芳就开始显露出其一定的特色,此后,通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和艺术磨练,保持、充实、发展自己的特点,终于形成独特鲜明的表演风格。有人概括为四个字:有劲,过瘾。有劲是指周信芳演戏全身心地投入,以浓重的感情色彩深入角色,也指他演戏认真卖力;过瘾则指展开剧情。描摹人物强烈跌宕,淋漓酣畅,艺术感染力强。

麒派艺术强烈、激昂,生活气息浓郁,给人以壮美的审美感受。麒派是以做工著称的,他主张表演要真实,善于运用鲜明、强烈、富于节奏感的优美动作和表演,刻画人物内心的真实感情。

周信芳的做工,很富于创造性,大大丰富了京剧艺术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能力。如《追韩信》中,当萧何听说韩信逃走后,一个“圆场”,赶到韩信住所,骤见墙上韩信的题诗,大吃一惊。此时,周信芳背对着观众,用肩背由慢到紧的动作表现萧何感情的波动和内心慌张焦急的心情。因此人们称赞周信芳背肩也会演戏,骨节眼里都灌满了戏。又如《徐策跑城》,这是王鸿寿从徽剧中移植过来的。原先“跑城”只是走过来走过去,比较单调。周信芳创造、设计了一节拍跑两步,一节拍跑三步以及蹉步、斜步等多种优美的舞蹈身段,淋漓酣畅地表现了徐策的激动心情。

麒派的唱念也很有特色。他的唱以苍劲浑厚、质朴奔放见长。嗓音虽有欠缺,但中气足,用丹田音,显得气势豪壮。他主张通过唱腔表达人物感情,力求声情并茂。讲究四声阴阳、五音四呼,吐字行腔、字重腔轻,接近口语,具有纯朴美。他还巧妙吸收旦角的唱法和花脸的“炸音”,使唱腔色彩丰富。

麒派念白,苍劲强烈、韵味醇厚。善于根据感情需要处理念白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有时断断续续,有时一气呵成,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象《四进士》、《清风亭》中有名的长段念白,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3、具有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

1928年,周信芳在《梨园公报》上发表了《谈谭剧》与《谈谈学戏的初步》两篇重要文章。文章总结了谭派的艺术,并阐述了自己的戏剧主张,有两点十分引人注目。

①“无论古典、浪漫和写实的戏,都是人间意志的争斗,如能够把剧中的意志来鼓动观客,那才是戏的真价值”。(《周信芳文集》292页)

②关于谭鑫培及其流派,说了一段很精辟的话:

“仅学了人家的好处,总也要自己会变化才好。要是宗定那派不变化,那只好永做人家的奴隶了。

听说老谭学的是冯润祥、孙春恒,见的是程长庚、王大龄诸前辈;又有同时竞争的龙、余、汪、孙诸位名角。老谭生在这个时间,他就把各家的好处聚于一炉,再添上他的好处,使腔、韵调、念白、酌句、把子、姿势、做派、身段,给他一个大变化,果然自成一派。诸前辈死后,老谭堪称庙首,执伶界牛耳。”

“老谭破坏成规,努力革新,是大胆的;可想老谭的成功,是很不容易的。他成功在哪里呢?就是取人家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再用一番苦功夫,研究一种人家没有过的,和人不如我的艺术。明明是学人,偏叫人家看不出我是学谁,这就是老谭的本领,这就是他的成功。”(《周信芳文集》286-287页)。

第一点说的是戏剧的宗旨;第二点说的是创作流派的原则和方法。这说明此时,周信芳的戏剧思想已经成熟,创造流派艺术已处于自觉的状态。

4、伶界已有一批麒派的从学者,社会上已有一批麒迷。

周信芳早在15岁就收了第一个弟子程毓章,艺成后拜在他门下的有筱鑫培、高百岁、陈鹤峰、王瀛洲,还有张少甫及内弟刘奎童等。麒派艺术已有一批从学者,并由他们向各地传播辐射,造成很大的影响。

社会上还涌现出一批麒迷。1928年,周信芳在天蟾舞台演出连台本戏《龙凤帕》获得成功。一群热心的票友成立了麒派联欢社,为麒派大张旗鼓,同年出版了由袁履登题署的《麒派联欢社欢迎周信芳同仁特刊》。特刊上刊登了《麒艺联欢社简章》和《入社志愿书》等。

本文着重论述麒派艺术的来源,麒派形成的过程,以及麒派形成的标志。然而,麒派艺术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体系,而且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形成之后还在不断的发展;另外麒派艺术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原因,既有周信芳主观的原因,同时又有时代、地域、文化背景等客观方面的原因。这一些都是值得探讨的。由于篇幅的限制,只能另文阐述了。

标签:;  ;  ;  ;  

论吉派的形成_周信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