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增长极的重构--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省市经济比较_江苏经济论文

中国区域增长极的重构--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省市经济比较_江苏经济论文

中国区域增长极的再造——沪苏浙鲁粤五省市经济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省市论文,区域论文,经济论文,沪苏浙鲁粤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和综合实力最强的五个省市。分析比较这五省市间的经济发展特征和差异,有助于从中寻找差距和不足,汲取有益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造出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

五省市经济发展比较

由于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科技条件和发展途径等方面的差异,多年来沪苏浙鲁粤五省市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差别和变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1.综合实力和发展速度

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江苏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处于五省市的上游水平。1978年,江苏GDP低于上海居五省市第二位;翌年,超过上海列第一位;到1982年,被山东超过,居第二位;1986年,再次跃居首位并维持了三年;1989年,居广东之后列第二位;1990年又被山东超出,列广东和山东之后居第三位;从1993年到1999年,均次于广东居第二位。在经济总量和排位的交替变化中,江苏的优势并不突出。

增长速度:从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看,江苏在五省市中大体处于中游水平。1999年与1978年相比,江苏经济年增长12.5%,高于上海和山东,低于浙江和广东。江苏增长势头不如上海、浙江和山东。九十年代GDP年递增速度与八十年代相比,江苏提高3.4个百分点,而上海、浙江、山东分别提高4.9个、3.7个和4.2个百分点。江苏经济的稳定性不如上海。九十年代中后期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五省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均有回落,但上海的落差为最小。“九五”前四年GDP年递增速度与“八五”时期年递增速度相比,江苏回落3.1个百分点,上海仅回落0.8个百分点。

人均GDP和财政收入:1999年江苏人均GDP为10665元,上海30805元,浙江12037元,山东约8673元,广东11728元,江苏在五省市中仅高于山东居第四位。总财力上江苏仅高于浙江在五省市中居第四位。1999年,江苏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84.8亿元,广东为761.7亿元,上海431.9亿元,山东404.5亿元,浙江245.5亿元。1998年,江苏财政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1%,广东为13.3%,山东9.0%,浙江9.5%,上海18.4%,表明江苏集中财力的规模和能力都逊于其它四省市。

2.经济结构和转换能力

五省市经济结构虽然都有向合理化和高度化转变的共同特征,但个性亦比较鲜明。相较而言,江苏的差距在于:

第一,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份额偏低。1999年江苏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3.2%,仅低于山东的15.9%,高于上海的2.0%、浙江的11.9%、广东的12.1%。第三产业比重江苏为36.1%,上海为49.6%,浙江33.8%,山东35.7%,广东37.5%。说明江苏的结构层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如上海,技术创新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不够强。1990—1999年,上海第三产业比重年均提高近2个百分点,而江苏提高1.1个百分点;同期上海第二产业比重由63.8%下降为48.4%,江苏则由48.9%上升到50.9%。目前上海经济增长已由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江苏仍主要由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支撑。这一状况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能力偏低造成的。江苏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于上海和广东,在通讯、计算机设备制造方面上海和广东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而江苏则比较欠缺。

第三,所有制结构中国有比重相对偏高,个体私营发展水平较低。1999年,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总产值中,江苏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比重为30.7%,高于浙江的23.3%、广东的24.9%,低于上海的47.7%和山东的41.2%。江苏个私经济近年来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水平仍不如浙江和广东(个体经济的部分指标差于山东)。江苏乡镇企业在1992年之前多年高居榜首,由于所有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有所滞后等原因,1993年后位次出现后移,主要指标如利润、营业收入、上交税金等先后被山东、浙江、广东超出。

3.经济增长动力因素

最终消费需求:1999年,江苏达3339.79亿元,居广东、山东之后列第三位,分别落后1171.9亿元和469.3亿元,其中与广东的差距主要在居民消费上,与山东的差距主要是政府消费。九十年代以后,最终消费需求增加额占GDP增加额的比重,江苏为42.3%,上海为42.8%,浙江40.4%,山东48.8%,广东51.9%,表明江苏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弱于广东和山东,与上海相接近。1999年,江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4.1亿元,仅次于广东居第二位;与1990年相比年递增18.6%,居五省市之末位。

资本形成:江苏资本形成总额大于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相对较高,这种格局与上海、浙江和山东相似。1999年江苏资本形成总额为3554.26亿元,在五省市中低于山东居第二位,主要原因是山东存货增加额多于江苏。1999年江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42.2亿元,在五省市中低于广东列第二位。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1999年,江苏出口总额183.1亿美元,低于广东(776.7亿美元)和上海(188.0亿美元)居第三位。但江苏净出口占GDP的比重较大,九十年代以来增加额比重高达9.4%,远高于其它省份。这是江苏经济增长因素中有别于外省的重要一点。

4.经济效益和居民收入

用三个指标来衡量经济效益状况。一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998年江苏为19745元,低于上海(48617元)和广东(21290元)居五省市第三位。二是投资效果系数。1999年江苏为0.18元,与广东相同,在五省市中处于最末位,上海为0.19元,浙江0.20元,山东0.22元,但差距不大,说明五省份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外延扩张特征比较相似。三是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经济综合指数。1999年江苏为105.9,在五省市中最低,上海为124.3,浙江125.1,山东109.5,广东111.1。居民收入方面,1999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38元,仅高于山东居五省市第四位;农民人均纯收入3495元,也仅高于山东列第四位。

五省市经济发展的借鉴与启迪

改革开放以来上述五省市经济发展的历程,在意识形态领域首先表现为改革创新、抢抓先机赢得发展主动的过程。江苏要在新一轮经济腾飞中再造新优势,必须大胆解放思想,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和举措,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发展思路创新。

1.攻克体制难关,完善市场体系

在旧的体制已基本打破后,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相对于“破旧”,“立新”是一个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过程。率先闯过这一难关,无疑将赢得经济发展之先机和主动。

企业运行制度创新。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企业的运作方式,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制度创新的着力方向。江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经过历时5年的努力,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实际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企业数量有限。为此,通过彻底变革产权制度和政企关系、降低国有经济的进退壁垒、吸收民营企业的机制的大胆探索,加速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新。

创新市场体系及相关制度。市场体系不完备及市场竞争等经济行为无序,依然是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此,江苏应大力推进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无形市场的建设力度。拓展信息工程、电子商务、网络技术、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等要素市场,为经济的高层次扩张酿就增长动力。二是创新金融体制和投融资体制。以加快投资的社会化和资本的社会化为目标,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增加资金的流动性,以高质量的资金融通激发经济运行的活力。三是完善法律制度规范。经济立法盲区较多,法制行为的规范程度差等种种无序竞争行为,大大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效率,扰乱着正常的经济秩序。江苏应利用整体素质较高的优势,加大立法特别是已有立法的执法力度,树立依法治省、规范有序的经济大省形象。

创新政府职能及管理手法。政府职能的创新不仅是体制转型的要求,也是经济阶段性发展的必然。在制定和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增强经济调控能力、保障经济运行安全、把握经济政策导向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功能,使政府职能从根本转到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正、高效、自律的轨道,实现政府管理社会经济观念和手法的更新。

创新利益配置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推进改革的进程就是利益调整和再分配的历程。当前,利益配置机制中突出需要创新的是主要有:(1)收入分配机制。(2)社会保障机制。(3)干部考核任用机制。干部任命、使用、考核的机制应切实改进,并籍此完善投资决策机制、政策制定机制等权力制约机制。

2.力促技术创新,抢占发展先机

伴随信息工程、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兴起,以科技竞争为内核的经济竞争新格局已经形成,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发展高科技成为时不我待的使命。目前,国内各省市纷纷加大了科技投入的力度。江苏作为早年矢志“科教兴省”并拥有较强科技基础的省份,理当在这场实力型较量中当仁不让,以获得未来经济发展的先机,从而构筑江苏经济高质量、高效益、高速度的“新增长极平台”。

①全力推进技术创新。江苏的科技投入水平目前仍低于国内诸多省市,要通过建立有序的投入机制、制定鼓励创新的切实措施、促成创新成果市场化运作等多种途径,改变科研和技术创新投入相对滞后的状况,形成以利益驱动为内核的技术创新机制。特别是要在增强核心技术占有份额、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发能力上加大投入,努力提高技术创新的前瞻性和适用性。

②力促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融合。技术创新只有与经济增长相融合,才能汲取创新的动力源。科研部门必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联合之路,使技术创新与应用互动聚合。一方面,科研机构、高校、专业技术研究部门走向市场求发展,可通过技术作价入股等多种方式主动与企业组织联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应建立高水准的技术开发中心。此外,企业改制过程中必须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③搞好政府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国家部属(10个局)242所政府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工作已历时一年,从调查情况看,凡是转制到位、实行市场化运作较彻底的政府科研机构,其改制效果均较为明显。江苏省76家省属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工作启动伊始,要从政策制定、转制方向等方面加大推进扶持力度,使改制后的科研机构能真正融入实际经济运行中,发挥其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朝着市场化方向迈出实质性步伐。

3.力促经济结构整体转型和协调发展

以结构调整为发展机遇和突破口,通过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江苏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是决定江苏经济未来发展潜力和竞争能力的关键。鉴于江苏人均GDP已超过1万元,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经济结构矛盾仍然突出的现状,尽快实现经济发展的整体转型和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①科学确定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江苏的经济结构调整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这是一个总的战略方针。一是要根据江苏的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考虑未来经济发展走势特别是加入WTO后经济一体化趋势,研究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由江苏的人口、资源、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现状等多因素决定的产业比例和产业梯度;二是重新确立江苏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要站在未来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潜能的高度,决定产业的主攻方向,改变过去那种以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大小作为确定支柱产业直接依据的发展粗放型经济的做法;三是对产业定位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采取政策和投入上的强力支持。

②大力地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搞好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要做到:尽量避免并改变被动的、滞后的结构调整行为,使结构调整保持主动性和超前性。江苏要努力实现结构调整先导效应,还必须加大以下方面的努力:一是针对江苏企业集团规模不大、对经济发展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的现状,通过不拘形式的产业(企业)联合,使产业经济领域走规模经济发展之路。二是根据产业高新化的趋势和国内各省纷纷推崇高新技术的态势,江苏要通过政策的开放支持、自身优势发挥和投入水平的加大,使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档次、水准和起点居国内领先水平。三是要通过增加收入、调整政策、深化改革等手段,着力改变江苏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经济集中度低等制约经济发展后劲的突出问题,努力培植经济增长的高效行业,使经济发展走向集质量、效益、速度为一体的高层次增长平台。

4.以改革手法和开放式政策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

综观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等省市的快速发展,无一不是开放式政策和锐意改革创新的结果。江苏必须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从改革手法和政策放开两个方面入手,创造和拓展未来发展空间。

①用改革的手法解决改革中的问题。解决改革风险和推行难度的关键是要提高改革举措的科学性和配套性,围绕改革的总体目标,看准的就要积极稳妥地去做,过程中以改革的手法(也即市场经济手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②确定迎接新的开放格局的相关对策。八十年代,广东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经济实力迅速提升。九十年代,上海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一改上海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如今抢抓“入世”机遇,已经成为各省市的共识,现在就看谁的准备充分,谁的应对之策高明。当务之急,江苏应根据自身的产业结构和竞争能力,加紧研究和制定各种趋利避害的应对策略,适时调整包括十五规划在内的发展思路和长期规划。同时,要注重从制度体系和运作规则接轨等方面赢得发展先机。

③以政策导向促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要素资源的集聚。为推动江苏经济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再创辉煌,必须针对经济发展中的难点和突出问题,加大政策导向的推动力度。一是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和大项目的投资力度,利用江苏地理自然条件的有利因素,构筑全国一流的基础设施系统,为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二是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个私经济,尽可能放开投资领域,开辟各种可能的融资渠道;三是抓紧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除搞好国家规定的“三条保障线”外,医疗、人身保险等社会保障也应逐步形成;四是加紧建立知识创新体系,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科技的双翼齐飞,力促产学研成果互动和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五是建立江苏的人才高地,制定更加开放的有吸引力的人才流动政策,同时要注重使各级领导(包括党政领导)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使之适应并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江苏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集聚根本动力。

标签:;  ;  ;  ;  ;  ;  ;  

中国区域增长极的重构--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省市经济比较_江苏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