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投资调整与明年国债规模调整_国债论文

积极财政投资调整与明年国债规模调整_国债论文

积极财政投向调整明年国债规模适度压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债论文,投向论文,明年论文,财政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1月20日,63岁的吴云龙一早来到建设银行,为购买2003年记账式(十一期)国债排队。和吴云龙一起排队的人年纪与他都差不多。建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债的购买者主要是老年人,相比以前,这期国债的购买者并不算多。

根据财政部公告,十一期国债发行总额360亿元,其中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发行310亿元,其余50亿元通过试点银行柜台面向社会发售。这是今年9月九期国债紧急停发之后首次将部分国债向社会发售,表明国债发售出现某种调整。

事实上,自1998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以来,中国政府每年发售1500亿左右的国债,以拉动投资。但随着政府赤字上升,发债空间正在日渐缩小。经济专家们已经开始讨论明年国债的规模和方向问题。

在11月15日-16日召开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财政部财科所和国家税务总局税科所三家政府“财税智囊”主办的“中国财税论坛”上,三任财政部长、各省市财政局长赴京共议财税政策,被业界认为是“积极财政政策明年(2004年)将调整力度和方向”的权威性“吹风”。

这次会议透露,明年长期建设国债的投向将发生结构性变化,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投资也将择机“撤火”,而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的社保体系、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品的投资比重将增大;财政的赤字规模和新债发行规模都将在明年适度压缩。

尽管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论坛上没有正面廓清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下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淡出”的问题,但他明确提出,在继续保持财政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将适时适度调整和优化政府投资的方向、结构和力度。其中之一就是支持解决“三农”问题,用金人庆的话说,“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农村”。

财政部综合司司长王保安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明确表示,国债投向经济建设项目的比例将有所压缩,投入农村教育、公共卫生、住房改造、社保体系建设等公共品领域的比例将加大,促进社保税合并、所得税改革、增值税改革、开征物业税等四大税制改革,为金融改革、制度创新支付改革成本。

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一份报告说,明年新债规模大约在1000亿以上。2004年,中国财政赤字将与今年基本持平,政府收入和支出增长均有所放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倪红日预计,2004年国债发行规模很可能再减少200亿-300亿元。而王保安的个人看法是,目前财政项目库里的项目已经不多,新债规模将逐年压缩,但不会压得太快太狠,估计明年会降低到1200亿或1300亿。目前预算盘子还没有确定。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至今已5年多,新发国债的规模从1000亿一直增加到1500亿,今年则减少了100亿降为1400亿。这些资金基本投向了经济建设项目。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共发行国债6600亿元。累计创造就业750万个,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

财政政策的艰难选择

12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要为明年的发展定下基调,而明年财政政策定调成了最难的事。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说,“财政政策的抉择进退维谷。”

这种“艰难抉择”源于人们对当前宏观经济“过热”与“偏冷”的分歧。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财税论坛上说,现在对宏观经济的判断有三种:总体过热;热得不够;总体正常,局部过热。连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易纲也看法“矛盾”:“当前应适度控制信贷,既防通胀又防通缩。”宏观经济判断的分歧使“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淡出”的争论又趋高潮。

国内生产总值(GDP)前三季完成791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8.5%。这是1998年以来的同期最高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投资对国家财政资金依赖减弱,民间投资已经启动;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持续攀升,宏观经济进入了新一轮上升周期。

按照财政部副部长金立群积极财政“淡出”的三个标准——通货紧缩趋势得到遏制、消费物价指数连续出现正增长;民间投资逐步取代政府投资成为支持投资需求增长的主力;国际经济环境有所改善——来衡量,目前似乎已经到了“淡出”时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鉴于中国经济的回升、民间投资趋于活跃,以及世界经济的转暖,已经运行五年多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反周期宏观调控目标已达到,扩张性财政政策应该淡出。长期建设国债应该在保持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对绝对数量逐步调减。

支持“淡出”观点的另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是赤字。《华尔街日报》撰文“巨额赤字即将令中国难以承受”。认为中国削减公共债务负担的困难时刻即将来临。尤其今年以来,国债发行遭投资者冷遇,使一些人相信,政府满足预算需要将变得更加困难。2003年财政赤字将达到3198亿元。社科院财贸所提供的资料显示,从1998年到2002年,除2001年外,其余年份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赤字年年上升。王保安告诉记者,他尤其担心一些地方财政的隐性债务风险。诸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项目泛滥,造成地方财政的亏空。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苏明说,单乡村一级的债务大约在3200多亿。

此外,还有一个经济专家一直担心的问题 即实施五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会形成经济增长对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的过度依赖,还将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高培勇担心的是积极财政政策正演化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他说:“过去5年当中,中国经济的增长有9个百分点来源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撑。”

然而,与宏观经济形势背离的是股市债市的低迷,失业率的增长。一些学者认为目前的经济发展势头尚不明朗,总体仍属“偏冷”,积极财政政策应”继续积极”下去。

通过国债资金已经兴建的一批在建工程,会不会因为后续资金短缺而成为烂尾工程?当积极财政政策“淡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还会维持多久?一大批与积极财政政策命运相关的利益集团受到损失,会否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

高培勇表示,积极财政政策短期内还难以言退,起码在明年不能言退,因为中国太需要经济增长了,中国经济所积累的太多问题,需要经济增长所提供的空间加以消化。“在艰难抉择下,政府将会有一个次优选择。”

 “转型”而非“淡出”

在保持积极财政政策连续性的前提下,调整投向将是明年财政政策的次优选择。

以往中国的国债资金投向重点建设项目,今后将调整结构,除维持在建工程的后续资金外,将向公共卫生、义务教育为内容的公共财政体系转移,并为一些亟待改革的项目“铺路搭桥”。

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张汉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保基金、危房改造、中小学教育设备等公益性投资目前有很大缺口,现在正是利用国债补充的好机会。”

据了解,一些地方已经开始着手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在11月19日召开的北京市卫生工作会议上,北京市决定加大对北京市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近日表示,下一步将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凡能纳入预算的都要纳入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制衡机制,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赤字短期不会大幅削减。积极财政政策至少明年不会“淡出”。前总理朱镕基的一句话也许仍是一个好的衡量标准:“问题不在于财政有没有赤字,而是赤字水平是否在承受能力之内,关键在于赤字用在什么地方。”

标签:;  ;  ;  ;  ;  

积极财政投资调整与明年国债规模调整_国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