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廉江市石颈镇第二初级中学 524457
摘 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德育工作者德育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祖国的新生代力量即广大学生。本文先研究当前初中德育管理者队伍存在的问题,再从更新观念、提高素质、选拔人才等几个方面探讨对策,以期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管理者的工作。
关键词:德育管理者 观念陈旧 问题 对策
学校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在整个教育事业中,而且在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建设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实践中,笔者深刻感受到,要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实效,与学校德育管理者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为了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管理中的科学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对目前初中德育管理者队伍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中找到初中德育管理者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初中德育管理者队伍存在的问题
1.德育思想观念陈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德育思想决定德育实践。调查表明:有近一半,占被调查者总数46.7%的德育管理者认为,“学生不好管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素质太差、差学生太多”造成的;有的学校德育管理者在学生与之发生争辩时,常常要求学生必须绝对服从领导。说明部分学校德育管理者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没有把学生看做独立的成长发展中的人,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了解不深。德育主体错位,学生应该是德育的主体,而许多情况下德育管理者成了德育的主体,学生反而处在德育的外围或边缘。由此看出,现阶段学校德育管理者封建家长制作风严重,德育思想观念陈旧。
2.德育管理者专业素质低下
调查显示,在关于“您在从事德育管理工作之前的职务”的选项中,50%以上的人分别是总务主任、办公室主任、教务主任和其它工作人员,他们对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很茫然。同时,占被调查总数50%的人从来没当过班主任,显然对学生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了解不深、不透,对班主任工作理解肤浅。当问及“您是否参加过德育理论的进修学习”时,43%的人没参加过学习。在“对新时期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了解”选项回答中,有40%的人选择了仅了解一点点。至于“对初中生品德心理发展规律的掌握情况”的调查统计数字更高一筹,有近73%的人不太了解。至于德育规律也就无法正确运用了,说明目前德育管理者队伍专业素养有待提高。调查还显示,现阶段学校德育管理者对学生进行不规范、甚至不道德的管理行为时有发生,损害了学校德育管理者的权威性,降低了学校德育管理者的教育影响力。
3.德育科研能力较低
调研中,笔者发现有些学校德育管理者对上级下达的德育科研课题的任务很难完成,即使完成了也显得很牵强。至于课题的开题报告、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实际操作的步骤等一系列规范的科研程序和规则根本不清楚或知之甚少,开展的课题研究只能算作经验总结,研究成果缺少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这表明学校德育管理者的德育科研能力很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提升初中德育管理着队伍素质的策略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学生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在学校德育中的体现。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需要、主体情感和个性自由,使教育实践与学生的尊严、自由、幸福和终极价值观联系起来,让学生生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学校德育管理者不但要把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学校的常规管理和日常事务性工作上,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要为学生的一切发展负责。成功的学校德育管理者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发展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全面地关注。学校德育管理应该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不是让学生的发展适应学校德育管理者的意愿。
(2)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教育价值观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质量观的变化。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确立现代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积极搞好三结合教育,指导家长、呼吁社会转变成才观念,全面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贯彻这一理念,要求广大学校德育管理者要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既要看到学生的一时表现,又要看到学生的长期状态;既要看到学生的学习,更要看到学生的心理、思想,全面考查学生的变化。
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1)培训的对象范围。为搞好培训工作,必须明确培训的对象范围。培训的对象应该是所有从事德育管理工作的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以及政教干事,即学校德育管理者队伍组成人员的总体。有些人虽然受过培训,为了与时俱进地开展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也必须再接受培训。因此,接受培训的人员应该是全体教师。
(2)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内容和课程设置:根据学校德育管理者队伍实际,全体成员都应该不断学习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具体包括教育学、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教育评价、德育原理、德育心理学、国内外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以及相关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等专题。
(3)培训的组织和方式。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培训部门一般是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设立专门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安排。要搞好培训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有整体规划,委托各级教育培训机构对“培训要求、内容、层次、对象、任务、次数、标准等问题合理地进行安排”。具体培训方式应灵活多样,可以脱产、半脱产或不脱产。但无论何种方式都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组织的培训与平时自学相结合的原则。
3.树立科研意识,提高德育管理者队伍专业化水平
(1)树立科研意识,加强德育实证研究。要搞好科研,必须树立科研意识。首先,用时代发展的要求激发学校德育管理者的科研意识。通过宣传,明确自己面临的挑战,强化忧患意识,产生危机感,认识科研的意义,感受科研对提高德育管理水平的作用,增强科研的自觉性。其次,用育人新目标激发学校德育管理者的科研意识。近几年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在逐渐转变观念,希望学校认真贯彻育人新目标,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学校德育管理者必须树立科研意识,开展德育实证研究,真正发挥管理效能,提高德育实效性。
(2)专家引领,实现学校德育管理者队伍专业化。专家引领是提升初中德育管理者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实现学校德育管理者队伍专业化,学校德育管理者必须学习和研究德育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学校德育管理者要系统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提高学校德育管理者的德育专业能力,以实现学校德育管理者队伍专业化。要在加强学校德育管理者理论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德育科研能力,掌握科研方法,开展实证研究,以实现德育管理者科学育人的目的。学校德育管理者队伍专业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从目标的角度来说,是指把学校德育管理者培养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士;从过程的角度来说,是指依托现实中的一定专业培养学校德育管理者有针对性地从事德育工作的过程。
德育区别于智育。德育的难点在于德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无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德育社会观,要求我们从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上去观察各种德育现象,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系统中去思考对策,坚持德育改革的正确方向,把握青少年思想起伏变化的轨迹,审时度势地加以引导,变被动应付为主动进取。
参考文献
[1]李志巧 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征探析[J].职业时空,2010。
[2]刘蒙 当前我国高校生态德育现状及路径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
论文作者:姚文韬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0月总第24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7
标签:德育论文; 管理者论文; 学校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的人论文; 科研论文; 队伍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0月总第24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