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集萃——关于我国社区服务理论发展的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区服务论文,集萃论文,观点论文,理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社区服务的理论,经历了从互助型社区服务理论,到福利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社区服务理论,到产业化社区服务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本文将在分析各阶段社区服务理论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内容、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社区服务的功能并提出一些建议。
互助型社区服务理论
在这一阶段,社区服务的主体是政府,其内容为社区成员间互助性的社会服务活动,其目标为社会问题的就地解决。
这一阶段社区服务的特点是带有强烈的福利色彩,针对的对象面太窄,并不能真正满足所有社区成员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而且这一阶段社区服务的开展仍主要由政府主导进行,社区服务并没有真正实现社会办的目标。
福利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理论
这一阶段社区服务的特点是,服务的对象扩大到全社区成员,服务内容也大大拓展并与市场结合。在强调社区服务福利性的同时,其经营性与市场价值也受到重视。一个市场手段与非市场手段相结合,无偿劳动、低偿劳动和有偿劳动相结合的较为完整的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了。由于社区服务蕴含着巨大的市场价值,有些区、街、居委会也积极参与其中,建立起一些经济实体,虽然创办经济实体增加了他们极有限的经费,为他们发展福利性社区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这种利益的参与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街作为政府基层部门的超脱性。同时,在社区管理中,原来“民政主管”的运作方式较难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条块分割”的冲突给社区服务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社区服务业整个来说尚处于自发、小规模、零散的低层次发展阶段,资金分散且一些服务实体功能重复,设施落后,反而浪费了社区有限的资源。
产业化社区服务理论
经营性社区服务不但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而且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价值。这样,社区服务理论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将社区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使其成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社区服务产业化的提倡有着新的现实的意义。
首先,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
其次,拓展就业空间,有效缓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问题。
第三,促进社区认同感的建立,增强社区的整合功能;
社区服务的功能与几点建议
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需要,是社区服务的着眼点,也是社区服务最基本的功能。但笔者认为我国的社区服务还有两个重要功能,如果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建设忽略了这两个功能,社区服务将与一般的商业服务没有区别,也违背了社区服务中福利性服务与互助性服务的另一本质。
其一,促进社区认同感的建立;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是社区的一个重要因素。社区服务可以通过社区内物质服务和精神服务的形式,着重加强社区成员的人际交往,密切邻里关系,使社区内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人在共同目标下,在价值交换与感情沟通中,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增强了社区的整合程度。对于处于转型期,传统社会整合机制弱化的中国社会来说,社区整合力的加强对于促进社会稳定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二,促进社区组织的发达,推进社区化管理体制的建设。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必然促使原来自发性、零散性的社区服务向着规范化、专业化、组织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将主要在政府引导下进行,为了社区服务业更良性的发展,基层政府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明确定位。社区服务业是一个社会性强、覆盖面宽的行业,它要求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建立起社区内各种社会主体共同承担责任和广泛参与的发展机制。
2、加强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组织领导。
3、坚持社区服务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促互补,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