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论文_唐叶超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江滨医院 212000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凝血检验项目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方法:以45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样本纳入研究,观察血液标本在放置1h、2h、4h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检验结果的变化。结果:血标本放置时间不影响凝血酶原时间(PT)检验结果(P>0.05);标本放置1、2 h 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值无明显改变(P>0.05),放置4h后APTT、Fib值明显低于放置1h(P<0.05);凝血酶时间(TT)随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标本采集后最好在2h进行凝血项目检验,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凝血检验项目;影响因素;标本放置时间

凝血检验项目值反映机体的凝血机制,是临床用于观察机体凝血功能、抗凝治疗疗效或血栓形成的常用指标【1】。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学以及生物学技术的进步,高精度凝血分析仪的使用,实验室检测的标准化,质控品的使用和统一的报告形式,扩大了凝血实验的测定项目,检验质量也越来越高。但在临床实践工作中,诸多因素会影响凝血检验项目的结果。为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笔者特选取45例健康志愿者血液检测样本进行观察比对,分析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体检中心作健康体检的4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检测样本作为研究标本,纳入前先询问病史,了解研究对象既往身体状况,排除有明确出凝血功能异常、近期服用影响出凝血时间的药物及有血液系统疾病史者。

1.2标本采集与检验方法

1.2.1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前嘱受检者空腹,到达采血点后休息15-20min后开始采血。首先核对并确认受检者姓名、性别,将其姓名和编号认真填写在真空采血管的标签处。保持采血环境温暖,防止低温引发静脉痉挛;一般抽取肘静脉血,嘱受检者放松,止血带的压力宜小,取血速度宜缓慢,尽量避免气泡的产生。用真空采血管(内置3.8%的枸橼酸钠,抗凝剂:血液=1:9)抽取2mL血标本,轻轻颠倒混合均匀。

1.2.2血标本的检验

血标本经3000r/min 高速离心10 min,沉淀后取血浆置于- 20℃至- 70℃条件下保存待检。分别于标本放置后1h、2h、4h进行凝血项目检测。检测前将血浆标本放于37℃浴槽中快速融化。本研究采用日本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检测仪,使用原装配套试剂盒,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和质控。凝血实验标本最好单独采集,避免分配、分装标本使血液在针管内停留的时间延长。

1.3观察指标

观察标本放置1、2、4h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检验结果的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录入SPSS 15.0 软件包进行分析,凝血项目等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标本放置1、2、4 h 后,凝血酶原时间(PT)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标本放置1、2 h 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无明显改变(P>0.05),放置4h后APTT、Fib均明显低于放置1h(P<0.05);凝血酶时间(TT)结果随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t=6.012-16.493,P<0.05)。见表1。

3讨论

正常生理状态,机体血液中PT、APTT、TT、Fib 等凝血检测项目结果保持者动态的平衡,使机体不至于发生出血或血栓形成[2]。因此,通过凝血检验PT、APTT、TT、Fib 值变化,能了解机体的凝血功能,指导临床治疗并判断治疗效果。影响凝血检验项目的因素较多,标本采集、标本贮存、检验仪器、试剂及操作者的技术因素等都可能影响到标本检测结果[3],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加强质量控制【4】,尽可能对影响因素加以规避和克服。

陈淑红等[5]在凝血常规及血常规分析前影响因素探讨中指出,压脉带使用2min时,凝血酶原时间(PT)降低(P<0.05),使用3min时,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T)均明显降低(P<0.05)。表明抽血时扎止血带的使用时间是影响凝血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临床应找准穿刺静脉后再扎止血带,避免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影响凝血检验结果。

赵欣宇等[6]发现,PT与APTT标本分别于室温存放4h和2h时检测结果基本稳定,PT标本放置6h、APTT标本放置4h时,检测结果即发生明显的改变.本研究结果显示,标本放置时间不影响PT 值,但对APTT、TT、Fib 结果均有一定的影响,使标本中APTT 时间延长,TT 时间缩短,Fib 水平降低,且在标本放置2h后开始发生变化。结果和其报道高度一致,因此血标本采集后尽量在2h内完成,以保证PT、APTT、TT、Fib 等凝血检测项目的准确性。本研究分析面较小,影响凝血检验项目的因素还有很多,有待临床加大样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韩凤娟,张小洁,孟宪英.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1:178-179

[2]林诚,唐艳平,刘汉欣,等.凝血功能试验的全程质量控制[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2):1470-1471

[3]杨淳,汤荣华,刘春生,等.890例凝血常规及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11,17(01):26-28

[4]崔海,崔红花.血标本的分析前质量控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4):413-414

[5]陈淑红,胡红梅,温晓燕,等.凝血常规及血常规分析前影响因素探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10):1149-1151

[6]赵欣宇,宋鉴清,张丽霞.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41(07):656-658.

论文作者:唐叶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6

标签:;  ;  ;  ;  ;  ;  ;  ;  

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论文_唐叶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