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VR混合技术的公共空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论文

基于AR-VR混合技术的公共空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论文

基于AR-VR混合技术的公共空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文/李婷婷

摘 要

本文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AR-VR 技术推动在公共空间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受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数字技术支持。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增强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 公共空间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的影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自2002年以来呈现出增长趋势。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特点和功能,以及互联网时代数字背景下的非传统传播途径和策略。

健全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必须全面优化应用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数据管理软件,做好数据的高效获取与维护工作,科学组织并存储数据,同时要充分发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五项功能。从广义角度来讲,健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具备以下五项功能: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AR-VR 技术应用的公共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建立独特的宣传推广形式,使人们能够交互访问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信息。另外,它还可以提升城市形象,使公民的精神享受更加充实。

2 公共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中国有许多民族,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1997年以来,中国已开始保护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保护也越来越广泛。外国也非常重视手工业文化的传承。积极利用数字手段在指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过去,在公共场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直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公共空间作为人与人,人,社会,人与环境建设的互动交流平台,是改造城市美化城市的重要手段之一。

3 AR-VR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3.1 AR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广泛的主题,通常涉及许多人,动作和相关的互动展示。在以往做法中经常是采用书籍、报纸、影片等记录的方式将信息采集存储。但是,随着录像带的老化和纸媒的失真,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无法实现长期存储、失真等一系列问题,也难以保证非物质文化资源的长期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采用三维建模软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设计到的人物、动作进行建模,从多个角度实现,使之和真实世界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模型非常接近。实现全方位立体式观看,比传统的二维图像观看更加直观。因此,将生成的三维模型资源放在非物质文化资源共享交流平台上具有重要意义,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3.2 VR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交互技术的表现形式多样,有语音互动、手势互动、交流互动等,它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等特征。将以上互动技术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中进行整合,是新时代数字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在公共空间中采用 AR-VR 交互技术可以让人们又更丰富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感受,这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传播和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加之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高脂血症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仅仅他汀类药物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疗效较差,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以及肝功能异常。降脂通脉胶囊具有降脂化浊、化痰祛湿、活血通脉的作用。本研究将降脂通脉胶囊与瑞舒伐他汀联合应用,观察高脂血症94例,现报道如下。

4 AR-VR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具体表现

4.1 虚拟3D表现

AR 技术,增强现实(AR),是一种实时计算摄像机图像的位置和角度并添加相应图像的技术。AR 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结合使数据模型可视化,使其通过摄像头扫描实时叠加在现实场景中,达到良好的用户体验效果,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表现力。

4.2 虚拟动画表现

虚拟动画是一种非常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可以连贯的呈现各种艺术形象。首先,将已经构建好的3 D 模型资源导入到动画制作软件中,然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涉及到的动作可以利用动作捕捉设备进行捕捉,最后通过专业动画制作软件将其集合成流畅的动画效果,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可以更充分的表达。虚拟动画技术在公共空间的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局面和载体,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的推出将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增添新的表现力。未来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3 虚拟交互表现

VR 技术,虚拟现实(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模拟系统。VR 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结合可以采用2D,3D 数字动画技术来恢复,再现和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场景,事件或过程。通过图片,视频,3D 动画等实现传统工艺的可视化,实现与原始或原始相同的恢复和再现。应用现实生成中的角色生成,场景构建,动作绑定,人机交互,知识建模和其他技术,快速生成传统工艺中的场景和行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虚拟再生产,知识可视化和互动操作,使尽可能多的人通过数字技术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5 结语

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公共空间与城市的外部形象有关,反映了城市的人文和历史,是城市形象的综合反映。AR-VR 技术下构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空间可以突破传统公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局限性,从单一感官的信息传递演变为多感官的,交互式交流形式实现了人与空间,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物理空间与思想空间之间的实时视觉交互。达到多种空间融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涌天,陈靖,程德文著.增强现实技术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余日季.基于AR 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研究[D].武汉大学,2014.

[3]徐松.增强现实互动技术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4]魏三强,王兵.AR 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旅游业中的应用[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04):364-368.

[5]张婷,陈光喜,黄帆.基于AR 技术的广西壮族铜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途径研究[J].设计,2017(12):138-139.

[6]张钰,刘玉文.基于 VR 技术的三维数字展览馆的设计与实现[J].蚌埠学院学报,2016,3(05):15-16.

●本文受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批准号:L18CXW002)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李婷婷(1985-),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

零中频结构[4]也被称为直接下变频结构,即将射频信号直接下变频至基带。射频信号经天线耦合后进入接收链路,接入的射频信号首先经低噪声放大器进行功率放大,对放大后的射频信号进行正交混频,混频后的信号经低通滤波器和放大器得到基带信号。

作者单位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辽宁省大连市 116023

标签:;  ;  ;  ;  ;  

基于AR-VR混合技术的公共空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