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等著作中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消费社会进行了审视,认为消费不再是物的消费,而是符号消费。他认为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商品,在消费方式、消费内容、消费动机方向都已经符号化了,而文化也因此符号化。这虽然只是对西方消费文化的批判,但同时也敲响了中国消费文化的警钟。
符号消费的实质在于社会身份的建构,其背后是膨胀的虚荣心。人们的消费过程就是一个重新编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不同物品的消费暗示着种种不同的符号,这些符号使每个人的身份都得以重新构建,于是将社会进行了阶级化的区分,手机、豪车、奢侈品牌都成了符号消费的对象。就像消费者购买LV的包时,并不仅仅为了拥有一个做工精致又实用的包本身,他们购买的是这个品牌,图的是这个品牌对他们社会地位的构建。可见,符号消费让人们有了更多的“品牌情结”,美其名曰追求时尚,实则是无止境的虚荣心在作怪。而那些知名品牌便倚仗消费者追求虚荣的心理,不断推出新品、上台价格。符号消费在构建社会身份地位的同时,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浪费。
符号消费,光鲜的背后是对浮躁的攀比心。许多人因为从众心理,进行大量消费,商品因此迅速膨胀,人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在商品面前显示出主体力量的强大,而是包围在商品中,攀比心逐渐取代正常消费心理。商业中完美而充盈的商品符号让人们产生了幻觉,我们误以为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社会收入水平整体提高,人们对商品的消费欲望只增不减、急速膨胀,他们认为人们不是以必需品来衡量自身价值与地位,而是以超出必需品以外的部分。在这种浮躁的攀比心下,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商家为了盈利对羚羊等珍稀动物的猎杀,造成了地球资源加速耗尽,森林变成荒漠、物种灭绝、全球变暖,都是人类自己的“杰作”。
叔本华曾经说过:“内心丰富的人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但需要的是与之相反的宁静和闲暇。”因此,不要被符号消费绑架我们的理性思维,向符号消费说不,用知识充实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
论文作者:李赵子萱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符号论文; 的是论文; 社会论文; 商品论文; 符号化论文; 品牌论文; 文化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