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口产品消费者评价的影响因素研究_感知中国论文

中国消费者评价进口产品的影响因素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消费者论文,进口产品论文,因素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编码:10.3969/j.issn.1672-884x.2014.04.016

       中图法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84X(2014)04-0585-06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者经历了“纯进口产品—进口组装产品—含有国产部件的混合型产品”这样一条与外国产品的接触路径。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在品质、款式上大大优于国内产品的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并成为众人追捧的消费对象。随后,这些产品越来越多地在中国组装或完全在中国生产,然后被营销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以致今日,在中国市场既有纯进口的外国产品,也有各种“国产化程度”不一的混合型进口产品。

       与上述市场环境的变化相对应,消费者对“进口产品”和“国产产品”的感受和评价也在相应发生变化。早期的研究表明,我国消费者几乎在所有产品类别中都青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1],最近的一些研究却表明,虽然整体上消费者仍偏爱进口产品,但在不少产品领域和消费人群中,进口相对于国产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绝对优势[2]。

       从长期看,是否如发达国家的一些研究所表明的,原产国或“外国”产品的“光环效应”会逐步褪色,以致其影响会不断式微[3]?从针对我国消费者的研究来看,目前似乎还难有明确结论。

       符国群等[4]的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原产于日本的电器产品评价明显高于产于中国和马来西亚的产品,“原产国”对消费者产品评价的影响权重在25%左右。王海忠等[1]的研究显示,在大部分产品上,相对于日本和欧美产品,国产产品形象偏于负面。李东进等[5]以中国组织购买者为研究对象,发现无论是基本生产设备还是辅助生产设备,组织购买者对其评价显著地受到原产国效应的影响。

       然而,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在某些产品领域,中国消费者对本国品牌有更强的偏好。文献[6]综合国外研究者的研究发现,在中国服装市场存在6个群体,某些群体对美国品牌产品有着强烈偏好,而另外一些群体却更青睐中国品牌。针对中国城市消费者做的调查表明,受访者普遍对中国品牌日用品持有积极态度,大约50%的受访者愿意或非常愿意尽可能地购买中国品牌[6]。近几年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份额的上升,似乎也部分印证了中国消费者对本国品牌的信心和信任程度在提升。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市场份额从2000年的16.6%上升到了2010年的30%,国产电视品牌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39%上升到了2009年的65%[7]。

       针对国产品牌的崛起和部分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节节失利,从消费者行为角度,目前主要有2种理论解释:①品质指标说或称信息加工说,即把“进口”或“国产”作为一种标签或线索,消费者据此评价、推断产品品质。随着国内企业产品品质的提升,消费者对“国产”和“进口”产品感知的品质差异缩小,而国产产品在价格、售后服务上的优势,则使它相对于进口产品更加物有所值,由此导致对国产产品评价的上升[8]。②符号意义说,即认为中国消费者对进口产品评价下降,主要是因为后者的符号价值在降低。ZHOU等[9]认为,由于很多外国品牌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并在中国不断强化“本土化策略”,由此导致消费者原来高度重视的品牌符号价值降低,而“山寨”、仿冒品的存在更强化了这种趋势。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在现阶段中国消费者评价、选择进口产品,是更多地基于品质信息,还是符号意义?“感知品质”差异和符号价值如何影响中国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选择?因此,本研究在ZHOU等[9]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其“符号意义是导致中国消费者选择国外品牌的决定性因素”的结论是否成立?在什么条件下成立?

       具体而言,本研究除了考察进口水平的高低多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进口产品在品质和形象感知的评价,以及上述两者对购买意愿的相对影响之外,还将重点考察进口水平的影响在不同产品档次上是否存在差异。换言之,在高端产品领域,消费者是否更不能接受“进口”产品融入更多的“本地”成分,而在中低端产品领域,这种接受度是否会更高。之前,有学者探讨过“产品类型”或“产品性质”对原产国效应的调节作用。例如,LAMPERT等[10]发现,产品同质性和标准化程度越高,原产国形象的影响就越小,而感知的各企业提供的产品差异性越大,原产国形象的影响作用就越大。同样,PIRON[11]发现,对奢侈品和炫耀性商品,原产国影响大,对日用品和必需品,原产国的影响相对较小。与这些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考察“产品档次”的影响时,不是放在某个具体的原产国背景下,而是放在进口水平的背景下进行讨论。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有:①拓展了现有原产国研究范畴。目前学术界,对严格以国别定义的原产国形象研究较多,而对国别之上的更一般的“进口”产品形象较少关注,本研究则试图对此有所纠正。②从品质指示和符号意义2个角度,来分析消费者选择进口产品的驱动因素,与以往侧重其中一个角度的研究形成对照[12]。③将以往关于产品类型如何调节“原产国”影响的研究,扩展到混合型进口产品领域。

       从实践层面看,本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一方面能帮助国外企业更好理解中国消费者到底是基于产品品质还是其他原因选择其产品,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将产品生产的大部或全部放在中国而不至影响其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理解与进口产品竞争的性质,并据此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策略。如果消费者主要把“进口”作为品质指示器,从长期看,随着国产产品品质的改善,我们可以预期“国产”与“进口”的感知差异会逐步缩小。而如果“进口”被作为与“现代”、“品味”、“地位”相联系的符号,则对国内企业的挑战可能会更大,因为这类符号的创造更不容易为单个企业所影响和控制。

       2 研究思路与假设

       为了防止歧义,先对本文使用的“进口”概念做扼要说明。“进口”至少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①品牌是外国的还是本国的;②产品的部件(尤其是主要部件)是在本国制造还是在外国制造;③产品是在本国组装还是在外国组装。为了融合上述3个方面,用“进口水平”一词来指涉产品中各种“进口”元素的含量及高低。基于本研究主要探讨中国消费者如何评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的需要,本文所指的“进口”产品,主要指从西方发达国家进口的产品,凡是以来源于西方国家品牌销售的产品都属于进口产品。依据上述界定,进口产品又可分为纯进口产品,和在中国组装的产品,即“国内组装品”。

       上述对“进口”一词的界定,是对现有原产国概念的扩展。原产国最初是指制造国[13]。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开展经营活动和配置资源,混合型或杂交型产品逐步增多,用制造国来指代“原产国”显然不能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这样就产生了产品制造国、产品设计国、产品组装国、部件来源国、品牌来源国等众多概念[14]。本研究未将“国内品牌+国外进口部件”产品包含在“进口”的范畴。

       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消费者在选择“进口”产品时,更多是基于“感知品质”还是基于“符号价值”,所以需要衡量上述2个变量在决定消费者购买意向中的相对影响。与ZHOU等[9]预期的中国消费者主要是由于符号价值选择外国品牌不同,本研究预期,目前消费者选择“进口”或外国品牌产品,“品质”仍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国外品牌长期居于市场高端,以及在一些产品领域,国内品牌“质量问题”频发,是造成中国消费者形成“进口”产品品质优于“国产”产品刻板印象的重要原因。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支持了“原产国—感知品质—购买意向”这样一种作用机制[15]。至于感知质量与符号价值在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上,哪个更重要,则可能和产品性质(如功能性与享乐性、产品档次高低)、购买风险、“内在线索”可获性等因素有关。由此,提出假设:

       假设1 随着“进口”元素的减少,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品质和符号价值均会下降,但这种下降在高端产品比中低端产品表现更为明显。

       具体而言,对于国外品牌,如果更多采用中国部件并在中国组装和制造,其感知品质会下降,其符号价值也会下降;感知品质和符号价值的下降幅度受“产品档次”的调节,对于高端产品,下降幅度大,对于中、低端产品下降幅度小。

       假设2 消费者在形成对进口产品的购买意向时,既受“感知品质”的影响,也受“符号价值”的影响,但符号价值影响更大。

       与ZHOU等[9]的研究相同,本研究预期,“符号价值”比“品质感知”对消费者购买意向产生的影响更大;不同的是,本研究认为,“进口”与“国产”产品的“感知品质”差异,仍是决定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

       3 研究方法

       为了验证前面提出的2个假设,选取“宝马”汽车作为研究对象,以宝马7系代表高端,宝马3系代表低端;同时,以“纯进口”(即产品100%从德国进口)、部件全部来自德国但在中国组装、60%部件来自德国但产品在中国组装代表“进口成分”的高、中、低3个水平,组成2×3组间实验设计。表1列出了实验设计中使用的刺激材料。

       为使实验的情境描述不和被试关于现实的知识相冲突,实验情境的设计既要和现实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又要为虚拟的实验组创造合理的可能性。基于以上考虑,实验中的问卷采用了宝马2013年新产品计划发布的情境,先向被试营造宝马新款汽车上市计划发布的背景,再提供预先根据本研究实验组设计而构造的产品信息。如对宝马3系纯进口实验组提供的信息是:“日前,宝马公司发布新的产品计划,将在明年推出宝马3系(进口)2013款318i领先型轿车”。同时还提供汽车的相关技术参数,以及部件是否进口、以及是否在中国组装等信息。

      

       被试在接触到有关宝马汽车信息后,被要求对该汽车产品进行评价,并同时测量其购买意愿与兴趣。对汽车的评价设计了11个题项,对购买意向则设计了5个题项,要求被试对这些题项在7点量表上表达同意的倾向,1代表“很不同意”,7代表“很同意”。表2列出了问卷中测量评价与购买意向的具体问题。对汽车评价所采用的11个题项中,题项6~11是借鉴了CHAO[14]所用量表中的题项;题项1~5则侧重反映对汽车的形象描述,由于没有现成的量表可以运用,综合了国内部分学者在类似研究中采用的一些测量题项,并做了修改和补充[16]。产品购买意向的测量问题项,则参阅了GRUBER[17]所使用的量表。另外,还测量了被试对汽车的关注程度、自认为拥有的汽车知识,年龄、性别等方面的信息。

      

       被试是某综合大学管理学院的MBA学生。根据实验设计,共有6种问卷,将其随机发放。共发放208份,收回193份,经核对和检查,剔除不合要求和存在漏填项的问卷22份,获得有效问卷171份。最多一个实验组获得31个样本,最少一组获得26个样本。被试中男性128人,占总数的75%,女性42人,占24%,另有一人数据缺失值。表3提供了被试年龄和收入方面的信息。

      

       采用因子分析对购买意愿题项做降维处理,只出现一个因子,该因子解释了方差的70.8%。在后文分析中使用因子分作为变量“购买意愿”的得分。同样,对测量“产品评价”题项,用因子分析做降维处理,发现了2个因子,将其命名为“感知质量因子”和“感知形象因子”。巧合的是,这2个因子也解释了总体方差的70.8%(第1个因子61.1%,第2个因子9.7%),在进行回归分析时同样用这2个变量的因子分作为自变量的分值。

       为检验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评价是否随“进口”元素的减少而降低,以及这种降低的幅度是否受“产品档次”的调节,首先做了方差分析。此时,因变量分别是“感知价值”和“感知形象”,自变量则是“进口水平”和“产品档次”。为检验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购买意愿在多大程度上受“感知价值”和“感知形象”的影响,我们做了回归分析。此时,因变量是“购买意愿”,自变量则是“感知质量”和“感知形象”,下面将对分析结果做详细介绍。

       4 主要结果

       表4、表5分别呈现了以感知质量、感知形象为自变量,进口水平和产品档次为因变量的方差分析结果。分析中,控制了被试年龄、汽车知识、被试对汽车的兴趣这3个变量的影响。表6则呈现了以购买意愿为因变量,“感知质量”和“感知形象”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项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消费者对进口产品质量的评价,既受进口水平的影响,也受产品档次的影响,同时还受进口水平与产品档次交互项的影响。随着进口水平的下降,和产品档次的降低,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品质感知会降低。对于低档产品,进口水平高低对质量感知没有显著影响,但对高档产品,进口水平对质量感知有显著影响。换句话说,对于低档外国产品,在中国组装或部分部件来自中国,都不影响消费者的品质评价。然而,对高档外国产品,如果国产成分增加,消费者品质感知则会显著降低。进一步比较发现,对于高档进口产品,只有当部分部件在中国制造且同时在中国组装时,品质感知才会降低;如果部件全部进口,产品仅仅在中国组装,这不会降低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评价。因此,假设1中关于感知品质方面的内容得到完全验证。

       表5显示,进口水平、产品档次对进口产品感知形象产生直接影响,但它们的交互项影响不显著。这意味着随国产成分的增加,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感知形象会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高、中水平条件下,进口水平对感知形象的影响不显著,但在国产成分比较高的情况下(即进口水平低),进口产品的“感知形象”会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如果国外企业将著名品牌在中国制造和生产,不论在高端产品领域还是在相对低端的产品领域,其产品形象均会受到不利影响。因此,假设1关于感知形象的内容得到部分支持。然而,在此一部分,关于进口水平对“感知形象”的影响在高端和低端产品上存在差异的假设没有得到验证。后续会针对这一结果做更详细讨论。

       表6显示,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购买意愿,既受感知质量的影响,也受感知形象的影响。两相比较,感知形象对购买意愿的影响(0.45)大于感知质量的影响(0.21)。这一结果证实了假设2。同时也验证了ZHOU等[9]的研究结果,即对外国产品的评价,符号意义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研究也发现,对进口和国产产品的感知品质差异也是促使消费者购买进口产品的重要因素。

       5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总体而言,中国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购买意向,既受感知品质的影响,也受感知形象的影响,但后者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产生更大的影响。②进口水平或产品的进口元素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感知,同时也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形象的感知,伴随进口元素的减少,或国产元素的增加,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评价会降低。③进口元素对进口产品评价的影响在高端和低端产品上存在差异。低端产品领域,国产元素的增加,不会导致产品感知品质的降低;在高端领域,国产元素的增加会降低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感知品质。

       本研究没有发现进口水平在感知形象的影响上受产品档次的调节,换句话说,没有发现在高端产品领域和低端产品领域进口水平对“感知形象”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宝马7系和宝马3系都属于高端产品系列,虽然相对于宝马7系,3系车确实档次要低,但对很多消费者而言,宝马3系仍然属于高档产品。如果使用档次比宝马要低的品牌,如对丰田汽车区分高端和低端,也许可以得到和假设1完全一致的结果。

       本研究发现,消费者主要从“感知质量”和“感知形象”2个维度来评价进口产品,这一发现,与以往研究中将原产国形象分成“能力”和“热情”2个维度的构念相一致[18],也与中国人在对“人”的评价上采用“德”和“才”的评判模式相类似。根据以往研究,中国人确实形成了西方进口产品优于国产产品的刻板印象,但评价需要从“感知质量”和“感知形象”两方面来刻画和理解。从“感知质量”层面,中国消费者对低端“进口”产品并不介意注入更多的“国产”元素,更具体地说,对于宝马3系,产品是否在中国组装,是否采用中国制造的部件,并不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整体质量的评价。而在高端领域,即对宝马7系,只有当某些部件在中国制造同时产品在中国组装时,品质感知评价才会下降。由此观之,对那些消费者特别关注其品质的高端进口产品,至少在现阶段,仍不适宜完全“国产化”,这也许能解释一些跨国公司对将其高端产品转移到中国制造为何心存疑虑。从本研究结果,这种疑虑确实有其理由和根据。本研究也发现,即使在高端产品领域,如果部件全部进口并在中国组装,并不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评价,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消费者渐趋“理性”的质量观。因此,从长期看,随着国产产品品质和口碑的提升,“进口”产品在质量上的光环效应,或者“进口”作为品质线索的作用,可能会下降。

       另一方面,从感知形象评价角度,随着“进口”元素的减少,不论是在高端还是在低端产品领域,中国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评价都会下降。因此,这和中国人对“人”的评价也类似。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能力”相对于“德行”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如果把“进口”产品视为“人”的话,它的能力是可以变化的,而“德行”(即形象)却相对不变。因此,如果“进口”产品添加了很多非进口或国产的元素,那么由于“此人”已非“彼人”,自然其形象也就会改变。当然,上述比喻不一定完全贴切,但对理解中国消费者如何从“质量”和“形象”2个方面评价进口产品确实具有重要启示。另外,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消费者在形成对进口产品的购买意愿时,重“形象”甚于重“品质”,这也与中国人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观念相吻合。

       本研究将“进口”与“国产”纳入“原产国”或“原产国形象”的研究框架,扩展了现有关于原产国研究的领域。同时,我们提出的进口水平概念,特别适应目前各种“杂交型”产品日渐普遍的市场状况。本研究证实了ZHOU等[9]关于“形象”或“符号”因素是决定中国消费者选择外国品牌和进口产品的关键因素的结论,同时也提供了“质量”因素在高端产品领域仍然十分重要的证据。基于“国别”的原产国研究固然重要,但对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而言,在没有形成精确的关于某个发达国家的原产国形象之前,也许就发展起了“进口”和“国产”的概念,如果这种假设成立的话,更多地关注“国产”与“进口”刻板印象的影响及形成机制,自然是研究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及其行为的题中之义。本研究虽然只是朝这一方向做的初步探索,但相信它对激发后续的研究或许会有所启示。

标签:;  

我国进口产品消费者评价的影响因素研究_感知中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