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体制转变的难点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论文,难点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能否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未来15年奋斗目标,进而保证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性课题。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业,又已进入关键阶段,面临许多难题需要解决。本文主要针对面临的难点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难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新体制的建立和旧体制的结束都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应尽可能地缩短。因为体制变革的过程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利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出现各种矛盾,造成各种利益的摩擦、冲撞,从而产生社会变革中难以避免的阵痛。而变革的时间越长,这种阵痛则会越甚。所以,必须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尽量缩短体制转轨的过程。
我国进行经济改革的时间已经历19个年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进行的改革也已进入关键阶段或说攻坚阶段。能否最终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决于体制改革能否进一步深化,取决于改革面临的难点能否有效突破。从总体上讲,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最大难点有两个:一是如何搞活国有企业;二是政府职能转变。
从1984年提出搞活企业特别是搞活国有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算起,到目前也有十几个年头了。这其间,尽管不少企业搞得十分出色,但从总体来说,国有企业的改革可以说是步履维艰,困难重重。近年来,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亏损面及亏损额增加,在结构调整中更是面临困境,并直接影响到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的建立,以至有人提出,国有企业还能否搞好这个问题。所以,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必须首先解决国有企业改革这一难题。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理顺政企关系。即政府机关应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改革,以切实转变职能。因为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对整个经济的调控应以间接方式为主,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由企业自主经营,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业务(特殊企业除外),所以,政府职能必须转变。转变不够或不转变,只会延缓改革的进程,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状况如何呢?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政府机构和职能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与国有企业改革一样,其效果同样不能令人满意。政府体制的改革,本来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整机构,转变职能,缩小规模。但改革的结果是机构未减,规模膨胀,职能难转。就以山东省省直机关的改革来说,撇开机构的数量、规模、职能转变不论,仅看改革持续的时间,已近4年之久, 但至今尚未真正完成。可见政府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难度之大。而政府体制改革和职能的真正转变,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最基本条件。当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基本框架的角度分析,各个环节都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但比较而言,基本框架中的上述两个方面可以说在当前是最为困难之处。
二、经济体制转变难点存在的根本原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上述两大难点,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不外乎这样三个:
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新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困难的,旧经济体制退出历史舞台同样是困难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在各个方面制约、束缚着人们,阻碍着新体制的建立和功能发挥。像国有企业和政府体制,本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它们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非常适应。现在搞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但由于旧体制的惯性作用,国有企业一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这个新的经营环境,难以改变经营方式和内部机制;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依赖政府的习惯做法,所以面对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产生的困难,自然又去找政府,企望政府给予解决。而政府机构,由于同样的原因,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用计划经济的思路和工作方式去处理市场经济新环境产生的新问题,如对企业就难以摆脱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以致使政企分开的要求迟迟不能解决。
二是利益关系的制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即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进行的,因为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人类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自己的消费,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从事生产活动的,并直接表现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为获得经济利益而活动的历史,经济利益则推动人们从事这样或那样的活动,如生产活动、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等。这一经济利益规律并不因社会制度的变化而退出历史舞台。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仍然会顽强地发生作用。比如,政府体制的改革,就机构改革来说,人们公认的难点是“人”的问题,而核心的或实质的问题,还是经济利益在起作用。政府职能的转变、机构的调整,总会使一部分人失去职位或失去部分权力,从而失去一部分利益。所以,尽管经济体制转变会有利于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但却由于部分人的暂时利益受损而遭至反对或以消极态度待之。这就是当前改革存在难点而使改革支持者有所减少、热情有所下降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是僵化思想的回潮。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矛盾、利益摩擦是难免的、正常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之。有的同志把当前出现的各种矛盾,如国有企业改革的困难,经济效益滑坡的问题,因结构调整等原因而出现下岗人员等问题,统统归罪于改革开放,埋怨搞市场经济,有人甚至津津乐道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从而对改革大业产生动摇、怀疑,或者抱有观望心态。这种认识和态度是十分错误的,是一种僵化思想的回潮。这种心态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深化改革的信心和热情,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思想障碍。可见,改革必然引起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变革,这种革命性变革必然会遇到重重障碍,因而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页)。我们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三、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难点,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速经济体制转变的进程。
1.进一步解放思想,寻找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没有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回顾改革开放19年的历程,每一步改革方案的出台,改革的不断深化,都同时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是大胆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崭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以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为前提,否则就会寸步难行。经济体制转变面临的各个难点,无不与此有关。比如,国有企业改革,在抓大放小方针的贯彻执行上,“抓大”理直气壮,“放小”则优柔寡断,唯恐犯了右的错误,也有人动辄以国有资产流失、或私有化相批评,以致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其实,与其让部分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死不活,还不如像诸城市那样放手改造,甚至改制,或许会给企业创造新的生机。对于理直气壮“抓大”,也同样有一个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去“抓大”。是用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思想、方式去“抓大”?还是从市场经济角度出发,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方式去“抓大”?所以,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找到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为了尽快实现经济体制转变,有必要开展一次“思想再解放”的舆论宣传活动,以促进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
2.切实调整好利益关系。如前所述,改革深化遇到的阻力之一在于经济利益关系的调节。因此,必须“敢”字当头,不能只顾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而放弃了改革时机,延误经济体制转变的大局。在这方面,我们同样存在值得反思的问题。比如,住房制度的改革,我们山东省最早从烟台市开始实行。实践证明,烟台市的改革方案是比较好的,所以对于解决住房分配不公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烟台市的住房制度改革方案为什么不能在全省以至全国推行呢?其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利益关系难以调整吧?所以,时至今日,住房制度改革仍然是步履维艰。因此,必须重视并合理调整利益关系。当前应注意调节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调节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调节机关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安排好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总的原则应是限制并逐步缩小行业之间的利益(主要是个人收入)差距,但行业、部门内部应合理拉开差距。调节利益关系,还有一点就是要坚决制止政府机关以权谋私,以权与企业争利的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改革的大局,要敢于触动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并不是不要考虑这部分人的利益,而是不要因此影响改革的大局。这是对领导者魄力的检验,是对部分利益可能遭受损失者的考验,也是真拥护改革,还是假拥护改革的一个试金石。切实解决了利益关系的调节问题,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以至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阻力必定会相应减少。
3.突出重点,但要配套联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所以要抓“牛鼻子”,但不能忽视配套联动。因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所以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各方面改革要配套进行。
标签: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经济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