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菁 姜心赟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 214000;无锡市育红小学 214000
【摘要】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无论是基于疫情背景下,还是平常的日常教育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幸福成长,这是当今小学德育教育地追求。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生命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6-098-01
教育的起点是学生,终点是学生的人生幸福。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肖川先生曾有言:“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我们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深切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所以在疫情背景下关于小学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有机高度融合就必须认清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之间相互的关系;正视现阶段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将生命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的、高度的融合,从而让学生健康幸福的成长。
一、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之间的关系
“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一直是德育教育的遵从原则,德育教育的根本就是要让小学生在孜孜不倦的学习过程中认识人、理解人,从而塑造自身高贵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三观、更加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引导小学生自主的感悟、思考、理解、珍惜、升华生命的内涵。生命教育的根本是通过小学生对相关生命的感悟、理解、思考之后实现“三维”生命观,有最开始的“如何活着”到“如何活好”再到“如何活出价值”思维上的转变。德育教育是基于生命教育之上的,只有感悟、思考、理解生命的内涵之后,才能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与提升。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他们个体生命自由、健康的发展是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使命。
二、传统德育教育的不足
传统德育教育的重心过分的突出教师、家长等社会影响因素为核心本位,忽视了小学生个人的主体性,将学生认为更多的是“一个知识储存的容器”,往往是教师在三尺教堂之上“头头是道”的灌输道德规范、道德准则、道德伦理,学生则被动的“奋笔疾书”的记录。传统的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社会秩序、社会安定而着手制定的教育教学方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修养指向更多的是“无我”的至高境界,而关于学生道德的评价体系往往对学生“墨守成规”的恪守本分为基本参照点。这样的德育教育是约束学生个体,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这样的情形之下德育工作难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上下级”的关系
传统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往往主导着学生的学习,学生知识在教师的权威之下被动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贡多的是“服从于”与“服从”的“上下级”关系,也就孕育了不平等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千篇一律”的接受道德的基本知识,很容易诱发学生心中的逆反心理,以消极的态度和情感和教师对抗。
(二)道德评价体系一致的采取分数评价
分数的高低就可以判定学生道德高低么?首先,很多学生为了考试成绩,不得不铤而走险,想尽一切办法争取获得更高的分数。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但是他们的想象是无限的,当小学生一味的追求分数上的高低,从而导致自身的行为完全收到分数的调控,也就无法将个性转化为自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急功近利的教学述求
部分学校为了媒体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进而在德育教育中更多的是倾向于经济效益上的教学方案制定,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
三、创新德育教育,有效融合生命教育的措施
学校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但是教师教育训练出来的,而且还是良好的环境氛围、隐性文化熏陶出来的。教育家吕型伟在德育工作中曾讲过一个理论,他说: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如果无力改变大环境,也可以营造一个优良的小环境,如同农业生产一样,无力改变大自然,可以建造一个塑料薄膜的暖棚,使小气候起大作用,也能获得丰收。”他把这种理论称为德育工作的“薄膜理论”。
(一)重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强化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学生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都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一旦形成就是伴随学生一生的。养成教育遵循的基本理念是“大事必先做于细,难事必先做于易”,将学生终身发展和近期发展高度结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基本的道德理念融入到教学当中,强化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并形成良好的思维。
(二)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
通过教育中对“生命”的感悟、思考、理解营造“生命教育”的育人环境,制定校训、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教风等规则,引领全校师生共同探讨“生命”的真谛,让教师和学生在“生命教育”中深谙生命之道、生命之理、生命之根,让学生通过对生命的思考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从而从道德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活着?”“如何活好?”“如何活出价值?”
(三)以“生命”为主题,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塑造“阳光学生”与“幸福教师”。开展好大课间活动,保证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结合重大节日,举行丰富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继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享受当下幸福与美好。组织多彩的兴趣活动,让学生依照个人兴趣,自由选择、自主参加、主动发展。与此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教师业务培训、鼓励教师自我增值等形式加强教师师德、业务等培训与提升,塑造“幸福教师”。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用生命影响生命”。
(四)融合生命教育更新德育教育目标
面对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多元化发展,切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德育教育的教育目标也要不断地改变和发展。德育教育要求的不仅是学生对基本道德伦理、知识的掌握,也要求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思考,在德育教育中要重视学生这个单一的生命个体,要做到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要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以生命思考为核心树立学生高贵的道德品格,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全面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小学德育工作应树立关怀学生生命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生命的幸福成长为目标,用创新的德育教育浸润生命、发展生命,提高生命教育实效性。让学生在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中树立自己的道德品格。
参考文献
[1]陈莹莹.小学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有机融合[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9):52.
[2]高岩.小学德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的积极融合[J].未来英才,2017,(8):178.
论文作者:梁菁,姜心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20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