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文字语言”在数学教学中的缺失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失论文,现象论文,语言论文,文字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斯托里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主要指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数学思想方法的表达大多借助于数学语言.笔者发现,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忽视对“文字语言”的表述,造成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公式机械记忆、知识巩固不牢、解题格式混乱等不良影响.笔者拾取几例,谈谈“文字语言”在数学教学中的缺失现象. 一、文字语言在概念教学中的缺失 数学概念是解题的基础,是数学推理的依据.数学概念中的每一个关键字或关键词都有确切的意义,教学中值得教师仔细推敲,只有明确它们之间的依存与制约关系,才能正确理解概念. 例1 “等可能事件”概念 (教材语):如果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相同且相互排斥,结果总数为n,事件A包含其中的结果总数为m(m≤n),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缺失现象: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划出教材中这段话,紧接着进行概率计算,缺少对文字语言中关键字、词的剖析,没有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概念,会给后续学习带来隐患. 【评注】概率的计算公式是建立在事件是等可能事件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非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是不能用该公式计算的.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给出“等可能事件”的概念,教师若能紧扣上述语句中的“各种可能性相同”“相互排斥”等关键字词,那么得到等可能事件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等可能事件”概念,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在一个布袋中放有3个红球,1个白球,2个绿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请问有几种可能?并画出树状图.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解答:①分六种可能,该事件就是各种可能性相同且相互排斥.②分三种可能(红、白、绿三种),该事件就是各种可能性不相同且相互排斥.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自然就弄清了“各种可能性相同”的涵义.教师再补充解答.③分三种可能(如,红、白、非红三种),让学生辨析,理解“相互排斥”的意义.此时,自然提炼出“等可能事件”概念,为概率计算公式的运用扫清障碍. 例2 “轴对称图形”与“图形的轴对称”概念 “轴对称图形”与“图形的轴对称”这两个概念与等腰三角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浙教版教材中,这两个概念安排在等腰三角形之前的同一个课时学习.在某次公开教学中,教师是这样教学两个概念的. 环节之一:课件展示“轴对称图形”概念,请学生辨别所给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环节之二:课件展示“图形的轴对称”概念,请学生画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缺失现象:教师采用课件展示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过程一闪而过.在概念的形成及小结中,教师都没有对概念进行对比分析,缺少用文字语言描述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评注】“轴对称图形”与“图形的轴对称”这两个概念不仅字面上相似,定义上也是十分相近,很容易混淆.教师在讲解概念时,采用投影方式匆匆带过,学生印象并不深刻.由于缺少对概念的剖析,导致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模糊,课堂练习中就暴露出不少问题.对于这种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可以将两个概念比较分析,让学生参与观察、比较、思考、辨析的过程,再通过文字语言描述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与巩固.如,采用列表的方式,将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寻找概念间的异同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二、文字语言在计算教学中的缺失 数学的运算能力是整个数学学习的基础,运算能力是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平时学习中,计算出错,学生常常会以粗心来搪塞,事后订正满足于知道正确答案,但是对于错误原因常常是不屑一顾.计算出错,主要是源于学生对运算法则模糊不清,有的甚至把运算法则抛之脑后,没有做到“知法”、“守法”.据笔者了解,学生计算时,出现的“法盲”现象,与教师在教学中对文字语言(运算法则、运算步骤)的缺失有很大的关联. 例3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片断 解方程:. 教师略作分析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如下. 解:2x-5(3-2x)=10x 2x-15+10x=10x 2x=15 该生的表现教师十分满意,作了肯定之后,紧接着教师布置课堂练习. 缺失现象:教师让一优生(课后了解到)上台示范板演,虽然学生流利地写下了解方程的过程,但是过程中缺少对步骤及其重要依据的文字语言描述. 【评注】对于七年级学生,从具体数的运算到数与字母一起参与运算,是思维的一次飞跃;从代数式的计算,再到解方程,是学生思维的又一次飞跃.解方程中,既有依据等式性质展开的等式变形:也有依据去括号法则(或分配律)、合并同类项法则等进行的方程两边代数式变形.可以说,解方程是学生已学运算的一个综合体,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该例题是学生初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学生(优生)上台板演,开展“短、平、快”式的示范教学,看似解题过程很顺畅,但由于缺少文字语言(计算步骤、法则)的必要分析与板演,极易造成学生掌握不了步骤,弄不明白算理,会让大部分学生成为少数优生的陪衬.在初学运算时,笔者要求学生通过文字语言的表述,详细写出运算步骤,以及重要步骤的运算法则.虽然,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多花了点时间,但十分有利于学生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也大大提高了计算正确率. 例4 有理数乘法教学片断 在经历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发生过程后,教师归纳得出乘法法则并板书:“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绝对值相乘.”接着给出计算例题. 教师请五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中第(5)题学生板演如下. 教师在点评该题时,不少学生在下面嘀咕,这位同学计算没有出错啊. 缺失现象:教师在板书乘法法则时,漏掉了几个关键字,“两数相乘……”. 【评注】板书是通过文字、图形、符号等数学语言,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法则、概念等文字语言的板书应力求精练并且准确,不然少写或多写一个关键字、词,都有可能改变原意,给学生带来麻烦,造成错觉.该教师板书乘法法则时,省略了“两数相乘”这几个关键字,导致不少学生计算出错,甚至还不知道错在哪.究其原因,该是教师在法则板书中对文字语言缺失惹的祸. 三、文字语言在公式运用中的缺失 教材中有些学习内容是运用公式求值的问题.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求简单事件的概率等等.初学此类问题时,例题格式都是先描述文字语言,弄清公式中的各个数量,再将相关数据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在此,文字语言既能起到透彻理解公式意义,及时巩固知识的效果;又能让学生规范作业格式,为公式的后续巩固起到示范作用.然而,有的教师对文字语言不以为然,缺少必要的强调与示范,也就错失了对公式强化理解的过程,容易导致学生对公式机械记忆. 例5 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事件A:从一副扑克牌中任抽一张牌,抽出的这张牌是红桃A; (2)事件B:先从一副扑克牌中去掉2张王牌,然后任抽一张牌,抽出的这张牌是红桃. 缺失现象:教师略作分析后板书如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事件B发生的概率在代入公式计算前,教师缺少对m、n取值的文字语言描述. 【评注】该例题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概率的计算公式.教学中,该教师也许觉得计算简单,也许觉得书写麻烦,也许根本就没注意到这部分文字语言的描述.如,教材中对问题(1)是这样描述的:“一副扑克牌共有54张牌,从中任取1张牌,所有可能相等的结果总数n=54,抽到红桃A只有一种可能,即m=1,所以……”.这部分文字语言的描述,正是强化理解公式所必需的.在此,由于教师对文字语言视而不见,自然会影响到对公式的深刻理解;也会影响到学生作业格式的规范,乃至公式的后续巩固.看来,教学中,教师仅仅要求学生能代入公式求得结果是不够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公式中的各个量是什么,更需要通过文字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明白各个量是为什么,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公式的深刻领悟. 四、文字语言在推理教学中的缺失 初中阶段逻辑推理问题,基本语句大多是几何定义、公理、定理等文字语言的符号化,学生推理能力与学生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结合图形)的互译能力密切相关.推理教学中,教师缺少对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依据)相互印证的过程,也就弱化了两种语言的互译功能,会加大学生学习逻辑推理的难度. 例6 如图,已知∠1=∠2,若直线b⊥m,则直线a⊥m. 请说明理由. 教师略作分析后,板书示范如下: 解:∵∠1=∠2(已知),∴a//b(……) ∴∠3=∠4(……).又∵b⊥m, ∴∠4=90°(……),∴∠3=90° ∴a⊥m(……) 缺失现象:教师虽然对推理过程有条理地进行了板书示范,但对于每一步推理的依据,教师采用口头叙述方式,用“……”替代文字语言的板书. 【评注】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严格的数学推理才刚刚起步,这是一个共性的学习难点.推理过程中,教师采用口头叙述的方式表达说理依据,未将文字语言可视化,这不利于学生对所学性质、定义的即时巩固,也不利于学生对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互译能力的培养.在推理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练习、作业中规范文字说理,批改讲评严格要求,不合规范及时改正,并反复强调.这对于促成学生养成用文字语言说理的习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互译能力,增强学生几何推理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数学教师要求学生规范、科学地表达文字语言,并在教学中为学生做好示范.这种教学行为既有利于学生强化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也体现了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论数学教学中“汉语”的缺失_数学论文
论数学教学中“汉语”的缺失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