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新媒体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功能论文,媒体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媒体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介质为依托,以有线或无线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送的一种媒体形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促发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与传播,对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正确应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优势与挑战,挖掘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一步明确思路,有效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一、抓住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服务的契机,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平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90.5%的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渠道。新媒体技术具有丰富的全球资讯与海量的互动资源,对大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开阔认知视野、拓展知识广度、扩大交友范围、丰富求学生活具有重大意义,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性、互动性、实效性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是立体的也是多色彩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态形象性。相对传统媒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拥有海量的、便利获取的信息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内容无所不包,为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提供了广阔而轻松的环境,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内容丰富、门类齐全的教学素材,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新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等特点,可以逼真再现历史画面,可以形象展示事态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罗列论证数据,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单纯灌输变为灌输与引导相结合、由单色调变为多色彩、由抽象变为形象、由平面变为立体、由枯燥变为有趣,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新媒体技术是开放的也是交互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即时性。新媒体具有跨越时空传播信息的特性,以流动空间取代地方空间,改变了时空结构,超越了社会调控的有效边界,使人际交往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入,大大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手段。E-mail、BBS、MSN、QQ、BLOG、手机等活动载体,可以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实现思想交流、探讨问题、分享快乐,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一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同时送到身在不同地域的受教育者身边,实现远程教育、解疑释惑、共享权威。

新媒体技术是匿名的也是隐蔽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真情互动性。新媒体技术的匿名性、隐蔽性等特点,使网友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社会角色得到屏蔽,网络在线的每一个人,只用符号就可以实现畅所欲言。新媒体技术的这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去除了先入为主的交往恐惧,可以使人在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交流认识和思想。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可以挖掘出咨询者最真实的想法。另外,这种降低了心理防线后形成的朴实信任感,可以使大学生通过短信、MSN、QQ等形式倾诉孤独、彷徨和苦闷等情感时,没有了面对面的尴尬,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新媒体技术是人际的也是多元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点对应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实现了对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扬弃,赋予了每个参与者“说”与“知”的权利和自由。每个网民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任何一个人点点鼠标,就可以漫游世界。在互联网上每个人既是读者又是信息发布者,既可以主动地获取信息,也可以主动地发送信息,从而实现跨越空间的即时沟通与交流,把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同时送达到每一个角落。“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有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①另外,当传播者想与每个接受者分享同一个信息时,可以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个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与大众同时交流时,可以为每个接受者提供不同的个性化内容。尤其在不需要直接面对、也无须用真名实姓的符号化的交流中,个性化更为突出。传播方式从“一对多”到“多对多”的转变,突破了信息从一个信息源流向各信息源的单向模式,呈现出多方面、大范围、深层次的传播特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由“一点对多点”到“多点对多点”的转变提供了媒介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速度和传播范围更快捷、更广泛、更深刻、更有成效。

二、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传播特点与学生成长特点相契合的优势,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新的生长点

新媒体具有形式新颖、传递快捷、互动隐蔽、跨越时空、内容多样、功能独特等诸多传播优势,这些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传播特点是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与发展规律相吻合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新媒体技术既虚拟又现实的生存特征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契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空间。网络社会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社会”,它不依赖于特定的物质实体或时空位置,以电子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和平台,以电子空间或数字信息符号为基本要素,而现实社会以时空限制和物理实体束缚为特征,以真实的时间和空间为基本组成要素。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虽然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网络社会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它永远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单独存在,它不过是现实社会的拓展与延伸。无论是政策宣传还是电子商务,无论是阐述言论还是诉说衷肠,无论是游戏娱乐还是人际交往,都是现实中的人创造的,也是现实中的人操作的,说到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过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高级工具,因为它远比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或蒸汽机时代的工具更具有冲击力,因此给人们的震撼感、新奇感也就更强烈。现实社会是以网络社会为载体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实社会也越来越依赖网络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信息,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网络社会是虚拟的又是现实的特点,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契合。“80后”的大学生总体上看自我选择性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趋同意识很淡,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网络在给大学生展示崭新交流平台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人类生存空间——虚拟生存空间。这个虚拟而非虚无的网络世界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展开争论的需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空间。

新媒体技术的传播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相契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开辟了新思路。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像磁石一样强烈吸引着大学生们。博客、BBS、聊天工具、电子信箱、网上购物平台等都是大学生青睐的网络工具,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网迷”、“网虫”和所谓的“黑客”。目前,我国网民已超过2.22亿,居世界第一位,35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80%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高学历群体超过90%。这种状况是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的。“80后”、“90后”大学生是看着“卡通片”、“连环画”成长起来的。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时,正逢“80后”大学生少年时期,上互联网冲浪远比观看电视更让他们着迷。在这个意义上说,“80后”、“90后”大学生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伴随了互联网的成长,见证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进步。前不久,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发布了我国首份小学生互联网行为调研报告,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就已接触网络,100个上网的孩子中就有7个属于“网瘾用户”,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②这也意味着“2000后”大学生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关系将会更加密切。除了与互联网等新媒体一起成长的人生经历,青年学子本来就是一个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他们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喜欢求异求新,渴望无国界、无民族、无性别、无障碍地倾诉和交流,对更新知识和开阔视野充满热情,这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吻合的。大学生是网民群体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的情况,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在积极应对挑战中深入挖掘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视野

互联网正式接入我国后,在短短若干年时间内由一个新鲜事物迅速发展成为人们特别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胡锦涛总书记敏锐地抓住了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明确提出了“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③的重要课题,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挥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充分挖掘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严峻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视野。

积极应对新媒体技术的消解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课题,用情感把“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以其强大的优势力量消解了传统媒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各行各业之间、不同人种之间等各种边界,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种打破时空限制、消解地理概念的特点,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课题。尤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与人之间现实距离的疏远,人的交往能力下降,容易引发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目前几乎每个大学校园都存在“网络迷恋症”、“网络孤独症”等现象。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不仅提供了娱乐、发泄、寻求精神安慰等逃避现实活动的家园,也提供了引发各种病态人格和网络犯罪的土壤,社会舆论的制约力量在网络空间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引导与规范难度加大。

辩证法告诉我们,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都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劣势可以转变为优势,挑战也蕴含着发展机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把“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环节、全过程,把新媒体技术消解掉的情感重新链接起来。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④因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做到关注、关心、关爱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情感的投入至关重要。

“人的情感能够将人与人、家与家、族与族胶黏在一起,使孤独者得到体恤,柔弱者得到关怀,贫寒者得到赈济,危难者得到扶助。情感对于人类生命的繁衍,其力量远远大于知识。”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有真情,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信仰,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正热爱,对学生的真心关怀和爱护。开展任何工作都要以感情熏陶为依托,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尊重大学生的情感、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用博大无私的爱为学生导航。其次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大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认真倾听大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爱护他们的政治热情和进取心。只有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在心灵上是沟通的、情感上是信任的、思想上是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具有针对性。

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是我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坚持不懈地理论武装与持之以恒地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关心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学生反映的一个一个问题做起,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真心实意地为学生做实事、做好事,让大学生在解决和逐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和国家的关怀,以及学校和班集体的温暖,从而自觉地把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同党和人民事业的前进、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统一起来。

积极应对新媒体技术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的新难度,探求新媒体技术强大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相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网络将世界上各个国家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信息的汪洋之中或交融或冲突,对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强的广大青年学生造成巨大冲击和影响。新媒体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新难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带来新挑战。有专家指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不是对立的关系,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互联网新闻传播带来的变革。传统媒体要在未来的格局中掌握主动,就必须将自身的原有行业和资源与互联网技术充分结合,以更好地壮大和发展自己。这是传统媒体的生存策略,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必须寻找新的生长点,这个生长点就是新媒体技术的强大优势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特有优势的结合点。一要实现形式的融合。传统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是校报、黑板报、校园广播、各种文化设施等,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传统媒体仍具有导向鲜明、公信力较强等优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为新媒体完全替代。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曾指出的:“长长的石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因此,实现形式的融合,就是要在保留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运用新媒体技术,对传统优势进行延伸与拓展,对传统做法的劣势进行弥补,实现相互促进。比如,校报因出版周期长而缺乏“时效性”,而校园局域网、校园电子显示屏、手机等新媒体技术正好可以弥补这个不足。二要实现资源的整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形,运用校园局域网、网络高清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就可以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使权威性信息、有价值的经验及时发布到每一个校园网络终端,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教育力量。三要实现人力资源的合力。新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实现各部门人才的互动联动,在校报采编工作、高校广播建设等工作中,分工合作,选择最适合的方式及时输出上传,实现新闻的时效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及教育引导的实效性。同时,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分工中也要努力体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融合。

积极应对新媒体传播的技术复合性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精心打造一支能够驾驭和引领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新媒体技术的技术复合性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新挑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深厚的人文修养和高超的驾驭多媒体技术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在互联网技术应用和管理建设方面,我们同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网上舆论引导和管理能力还跟不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应该说,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管理和控制方面,我们曾总结出一整套比较成功的体制和机制,但网络传播诸多新特点使网络世界的互动关系变得异常复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传统管理手段的效力,维护网络安全、坚持网络阵地的正确舆论导向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因此,深入挖掘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关键是打造一支与新媒体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支队伍既要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又要能较好地掌握新媒体技术、熟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坚定信仰党的创新理论,积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且应该通过网络传播正面的声音,在网络上以自己的形象和语言影响并引领大学生。

要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培养一支建设、维护和管理网站的技术队伍,一支打造、经营网站知名度的宣传队伍,一支能满足网站信息即时性、快捷性要求的信息采编队伍。要创新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实现高校网络从危机管理向服务建设的转变,统筹整合学工部、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的力量,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构建统一协调的校园信息发布体系。要认真研究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理论传播和思想引导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新媒体及其衍生工具的学习和认知,熟练运用网络语言和网上舆情分析、引导技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要跟踪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的过程中积极借助技术平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注释:

①《人民日报》[N],2009年6月24日第5版。

②《八成小学生9岁前“触网”,玩游戏是患网瘾主因》,http://www.chinanews.com.cn/it/news/2009/08-18/1824049.shtml。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第636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④《列宁全集》第2版,第20卷[M],第2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⑤李振刚:《珍惜生命热爱和谐——21世纪的文化价值观》[A],《现代哲学》[J]1999(4)。

标签:;  ;  ;  ;  ;  

新媒体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