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GDP核算的研究与发展_环境污染论文

我国绿色GDP核算的研究与发展_环境污染论文

我国绿色GDP核算研究与发展历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历程论文,我国论文,GD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因而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为克服现行国民经济核算的缺陷,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从传统的单纯追求数量增加的发展模式向注重发展质量和后代人福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为转变观念,就要求研究并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一、GDP和绿色GDP

(一)GDP

被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森称之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国国内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常指一年内)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了中间产品价值之后的余额,也就是当期新创造的财富价值总量。它被许多国家用于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它有3种核算方法:一是生产法,由各产业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得到;二是分配法,即从要素收入的角度核算最终产品价值(用劳动者个人收入、国家税收、企业利润和折旧三者的总和);三是支出法,用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净出口等项加总得出。从理论上讲,这3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但实际核算会有所差异,这主要是统计取数上的差异。

GDP的主要功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大小和贫富程度;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潜力;分析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用作获得国际地位,分享国际权利的基本手段。但是,GDP本身也有不可忽略的缺陷:GDP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产出;GDP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GDP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核算,因而不能反映自然资源的耗减程度;GDP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状况。

(二)绿色GDP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即所谓“正面效应”;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即所谓“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无休止的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其二,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物或砍伐资源使生态环境从质量上日益恶化。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因此是不完整的,是有局限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GDP值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又称生态GDP(Environment Domestic Product,简称EDP),它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挪威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进行自然资源核算的国家,1981年政府首次公布并出版了“自然资源核算”数据、报告和刊物,1987年公布了“挪威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报告,建立起详尽的资源环境统计制度,为绿色GDP核算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联合国统计署于1989年和1993年先后发布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为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总量、自然资源账户和污染账户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框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根据联合国及世界银行的基本思路,在1991年对国家基本资源进行了核算。日本从1993年起对本国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进行了系统的构造性研究,估计出较为完整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实例体系,给出1985~1990年日本的绿色GDP。在发展中国家中,墨西哥率先开展绿色GDP核算的研究工作。印尼、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纷纷仿效,并已开始实施。

从近几年各国的实践看,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的核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直接损失;②为减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所支付的经济支出(如恢复植被、澄清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③由于过度开采和大量消耗导致自然资源枯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④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的社会负效应(如社会医疗方面的支出、污染的危害)。因此,EDP核算的基本公式可表述为:EDP=GDP-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直接损失-恢复生态所支付的费用-生态破坏所造成的负面作用。

二、我国绿色GDP核算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研究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82321亿元,增长了178697亿元,而且GDP的年增长速度均在7%以上。但是,高增长的代价是巨大的,粗放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能源浪费过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突显。据有关研究机构计算,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和牺牲后代的发展机会为代价的。

1981年,全国环境经济学术研讨会在江苏镇江召开。会上首次发表了关于计算污染损失的论文,论文内容涵盖两方面:一是介绍和探讨了关于污染造成经济损失的理论与方法;二是对一个城市或一个企业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做了估算和实例分析。1984年,《公元2000年中国环境预测与对策研究》发表;文中首次对全国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了估算。1988年,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同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合作,展开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正式尝试进行关于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1992年,中国由原来计划经济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转型为世界通行的SNA体系(在我国也称为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更加快了对其GDP指标的修正研究。1996~1999年,北京大学应用“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原理,开展了中国资源—经济—环境的综合核算,该研究侧重于对“中国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的核算模式、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并在1999年出版了以1993年版本的SEEA为基础的中国经济环境综合研究的专著,建立了我国国家尺度上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框架(CSEEA)。2001年,国家统计局试编了“全国自然资源实物量表”,土地、矿产、森林、水资源四种自然资源被收纳其中。通过编表,基本搞清这四种资源的存量规模和结构状况。该表兼顾各种自然资源的不同特性,突出了宏观核算特点。后相继开展“海洋资源实物量核算”、“土地、矿产、森林、水资源价值量核算”、“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实际支出核算”、“环境核算”以及综合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等一系列的研究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2004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成立双边工作小组,开始联合开展绿色GDP核算体系的研究工作;2004年6月底,联合举办了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讨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

(二)研究难点

绿色GDP核算主张把自然资源的消耗纳入成本范畴,强调经济产出和国民福利,注重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GDP核算树立了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代表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方向。从理论上说,它是能够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同的。但是,构建和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诸多难题:

①技术方法需要逐步摸索。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既涉及复杂的经济系统,又涉及各种不同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难点。主要表现在环境价值量核算方面,比如污染物单位治理成本的确定、剂量反应关系的确定等等。此外,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些资源的生态价值当期是根本无法确定的。

②基础数据不能很好地支持。在核算中,与核算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尚显薄弱,包括:环境监测能力不足,监测指标和范围难以满足计算需求,某些技术参数和基础数据不够规范、标准,甚至难以获得,需要重新开展调查和研究。

③核算的制度安排还一片空白。资源环境统计对绿色GDP核算至关重要,但当前的资源环境统计数据无论在质量上还是统计范围上都不能满足绿色GDP核算的需要;还有绿色GDP核算方法和标准的统一规范问题、核算过程的监督管理问题、核算结果发布制度、核算的奖惩制度等问题;开展绿色GDP核算的工作制度问题,包括搭建统一的工作平台,各部门职责分工问题等。

④观念上的障碍:绿色GDP核算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构建和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估现有的经济增长,许多地区的GDP值一定会有所下降,会因此形成诸多阻力。

(三)研究重点

根据我国绿色GDP核算的目标模式,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需要确定以下几个重点内容:

①要建立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即绿色GDP)理论体系及基本框架。在完整的理论指导下,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比较理想的、与国家统计核算制度衔接的、分布实施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

②构建统一的工作平台。应在组织形式上搭建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等有关国家机构参与的统一工作平台下,设若干核算专题小组;在统一协调部署下,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及目标,负责组织试点及实施工作。

③选择合适的目标模式。鉴于我国目前资源耗竭和环境退化问题并存,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局面,建议绿色GDP目标模式选择采用联合国推荐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即将环境资源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卫星账户,分布实施。在完善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开展环境价值量核算,最终建立实物量和价值量两套核算体系。

④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可分为反映自然资源的统计指标、反映生态环境的统计指标和反映环境污染的统计指标3个层次。

⑤开展企业环境会计和企业环境审计工作,包括企业污染排放、污染治理、环境形象等。

⑥开展绿色GDP核算的国家和地方试点工作。国家试点主要开展31个省的污染损失核算,地方在各城市开展试点。通过在一些地区开展试点工作,检验绿色GDP核算理论的可行性,以总结经验,修改和完善绿色GDP核算理论框架,为全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积累经验。

(四)研究试点

2005年2月28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十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10个试点省市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浙江省、安徽省、广东省、海南省、重庆市和四川省。试点工作历时一年,分4个阶段进行:2005年1~3月为技术准备阶段;2005年3~7月是研究调查阶段;2005年7~12月为全面核算阶段;2006年1~2月是核算总结阶段。试点工作包括三方面内容:

①建立地区环境核算框架。研究《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提出完善建议,建立适合本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

②开展污染损失调查。通过对污染损失案例的调查,建立地区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模型和估算方法,确定估算技术参数;按国家技术组提供的调查表收集数据,完成大气污染损失、水污染损失、固体废物污染损失以及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核算。

③开展环境核算。开展环境污染实物量核算;按国家技术组提供的企事业单位环保支出调查表,进行企事业单位环保支出项目调查,确定内部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调查社会环保支出情况,确定外部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在污染损失调查、污染实物量核算和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环境核算。

(五)我国首份绿色GDP核算报告

历时2年半,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9月7日向媒体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GDP核算报告2004》,这是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标志着中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

但由于部门局限和技术限制,已计算出的损失成本只是实际资源环境成本的一部分,一个完整的绿色GDP还需要更为艰苦的工作。此次绿色GDP核算结果的启示:

①环保投资严重不足。虚拟治理成本1.8%换算为环保投资大约为当年GDP的6.5%,也就是说如果2004年投入1万亿元,就能基本解决工业和生活点源污染的问题,但2004年的实际投入的污染治理投资仅为1900亿元,不到应投入资金的20%。

②面源污染治理迫在眉睫。这次核算了统计范围以外的第一产业,面源污染压力巨大。目前工业和城市生活两大污染源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畜禽养殖、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解决面源污染的问题远比工业等点源问题复杂困难得多,点源污染是三分在治。七分在管,面源污染就是一分在治、九分在管。

③污染治理任重道远。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但仍有约3.2亿农民喝不到安全饮用水,两亿城市居民呼不到新鲜空气。

④环保部门自身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缺乏臭氧、PM10等污染物的监测能力,就无法测算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缺乏对沟塘渠池的监测能力,就无从知晓有多少农民受到不安全饮用水的威胁、有多少农作物受到污染;缺乏充足的人员队伍,就无法得到质量可靠的基础统计数据。

三、结论

各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不可能持续。建立绿色核算体系和绿色GDP核算与数据发布制度已势在必行。科学发展现的提出和新政绩考核制度的推行凸显了实行绿色GDP核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使科学发展观不流于一句口号,用一套坚实的制度去扭转地方干部的政绩观,这为实行绿色GDP核算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迫使绿色GDP核算走出“象牙塔”,进入“实战”阶段。绿色GDP核算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核算过程和对结果中有关数据、信息的分析,为综合环境与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并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党政领导的政绩观,推动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对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三赢”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标签:;  ;  ;  ;  ;  ;  ;  ;  ;  

我国绿色GDP核算的研究与发展_环境污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