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新城59层设计商业办公楼结构设计论文_刘光爽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640

摘要:珠江新城59层设计商业办公楼结构结构高度289.52m,采用带一道环桁架加强层的钢管混凝土柱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加强层设置在44层,高度8.4m,未布置伸臂结构,利用楼板传力。

关键词:超高层结构;性能设计;环桁架加强层;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珠江新城。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6万m2,地下5层,底板面标高-21.04 m。地面以上为各自独立的主塔楼及裙楼,主塔楼为办公楼,建筑面积约11万m2,地上59层,结构高度289.52m。

图1 建筑典型剖面、整体模型、主要抗侧力结构

2 结构体系

配合建筑的立面造型及平面使用功能,采用带一道环桁架加强层的钢管混凝土柱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主体结构三维模型见图1。

47层以下核心筒外围尺寸约为21m×21m,外墙厚度从900mm变化至300mm,加强层及上下各一层外墙厚度为600mm;核心筒内墙从400mm变化至200mm。

外围框架由8根异型矩形钢管混凝土角柱、8根圆钢管混凝土边柱及钢框架梁组成,其中角柱截面为800mm×2500mm。边柱截面除第一、二层为Φ1350 mm外,其它各层均为Φ1200 mm。钢框架梁梁高1000 mm。

环桁架加强层设置于44层。核心筒由于弯曲变形产生转角,通过环桁架上下层楼板带动连接环桁架的柱产生拉压力,以抵抗水平荷载产生的倾覆弯矩[1-2]。

3 结构超限类型与抗震性能目标

对照《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本工程存在以下2项超限:

①本工程结构高度289.52m,超过高规[3]中型钢混凝土外框-钢筋混凝土筒结构在7度地震区最大适用高度190m。

②本工程47层局部剪力墙不连续,并设计有环桁架加强层,属于竖向构件不连续。

为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抗震设计目标,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度,本工程对抗侧力结构进行性能化设计,按照高规[3]第3.11条,性能目标设定为C。

4 结构弹性分析

本工程采用ETABS、MIDAS软件进行结构弹性计算与分析。经计算比较,两个软件的计算结果基本相符。依据ETABS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4.1 振型分析

结构自振前3个周期分别为6.595s、6.246s、3.515s。本工程平面较规则,计算结果显示前2个振型为平动,自振周期相近;第3振型为扭转,且扭转因子为1.0。

4.2 整体稳定性

ETABS计算得出刚重比X方向为1.57,Y方向为1.46,均大于1.4。采用SAP2000软件对结构进行整体稳定分析,在荷载组合为(1.2DL+1.4L)作用下,得到结构第一屈曲模态特征值λ为10.6,大于10.0。计算表明,结构整体稳定性满足要求,但设计时需要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4.3 层间位移角与扭转位移比

风荷载作用下,X向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748(32层),Y向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664(34层)。地震作用下,X向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853(38层),Y向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798(34层)。从层间位移角曲线可以看出,由于设置了加强层,结构中上部的层间位移角得到有效控制,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798,小于1/500,满足规范要求。考虑偶然偏心影响时,本工程各层的扭转位移比小于1.2,属于扭转规则结构。

5 动力弹塑性分析

本工程采用Perform-3D和ABAQUS两个软件分别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经计算,Abaqus和Perform-3D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根据两个软件计算结果综合分析,X、Y方向顶点最大位移分别为912mm、881mm,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187、1/170,小于规范限值。

罕遇地震作用下,混凝土连梁出现了“塑性铰”,受压最大塑性应变为0.00154,最大的受拉应变为0.00477。钢梁、钢斜撑没有屈服,钢管混凝土柱基本处于弹性阶段。剪力墙最大拉应变为0.00171,最大压应变为0.0035,表明钢筋没有屈服,混凝土强度没有下降,但混凝土已经部分拉裂。

加强层的楼板最大拉应变为0.00137,受压最大塑性应变为0.00231,表明钢筋没屈服,混凝土有一定受剪的损伤,但小于2.5e-3,满足性能要求。

整体上,结构能够实现“大震不倒”,满足预定的抗震性能目标。

7 针对超限结构的加强措施

本工程的平面及竖向尺寸均较规则,结构布置简洁、传力路线明确、直接,理论计算的各项指标均能满足规范的要求,但由于存在超高、设置加强层、竖向构件局部不连续等超限情况,除按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外,还采取以下加强措施:

7.1 加强混凝土核心筒

考虑结构超高,将核心筒的抗震等级比规范要求提高一级,按照除满足抗震等级特一级的要求外,还采取比规范要求更为严格的措施,控制剪力墙轴压比以保证大震时的延性。

底部加强区、水平分布筋配筋率加大至0.7%,竖向分布筋配筋率加大至1.2%,暗柱的配筋率加大至2.5%。非底部加强区剪力墙的水平及竖向分布筋配筋率一般为0.5%,暗柱配筋率一般为1.2%,加强层及上下各一层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率加大至1.0%,竖向钢筋及暗柱配筋同一般剪力墙。

7.2 加强钢管混凝土柱

提高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力安全度。经计算,钢管混凝土柱均能满足“中震弹性,大震不屈服”性能目标要求,且弹塑性分析表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仍能保持弹性状态。

7.3 加强环桁架所在楼层核心筒

增大环桁架所在楼层及上下各一层核心筒外围墙厚至600mm,提高该部分核心筒混凝土强度等级至C60,控制剪力墙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剪应力水平,并满足较为严格的“抗弯、抗剪不屈服”的性能目标,确保了加强层核心筒在罕遇地震时作用下具有较大的承载力安全度。

7.4 加强环桁架

提高环桁架的承载力安全度。经计算,环桁架构件均能满足“中震弹性,大震不屈服”性能目标要求,且弹塑性分析表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仍能保持弹性状态。

8 结论

本工程塔楼为带一道环桁架加强层的钢管混凝土柱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采用无伸臂结构的加强层,通过设置斜交处理倾斜柱子水平分力的问题。本工程设计时采用多种方式对结构进行分析,并采取适当的加强措施,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

目前,结构已封顶,各项监测数据显示结构性能良好,符合预期的结构性能。

参考文献:

[1]徐培福,黄吉锋,肖从真,李云贵,黄世敏.带加强层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建筑结构学报,1999,(04):2-10.

[2]黄世敏,魏琏,衣洪建,程绍革,赵斌.高层建筑中水平加强层最优位置的研究[J].建筑科学,2003,(02):4-6+10.

[3]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刘光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0

标签:;  ;  ;  ;  ;  ;  ;  ;  

珠江新城59层设计商业办公楼结构设计论文_刘光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