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信的类型及其现实意义--从教育、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_社会关系论文

论自信的类型及其现实意义--从教育、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_社会关系论文

试论自信的类型及其现实意义——基于教育、人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关系论文,人与论文,视角论文,试论论文,现实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信对人的学习、生活、做人做事非常重要,为了使人们对自信的理解更加精确、深刻,并有意识地对自信获得途径和表现方式进行合理调节,从而更好地建构适合自己的真实的、建设性的自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很有必要对自信进行分类解读和深入揭示。

      一、自信的含义和类型划分

      人们经常互相鼓励要自信,都知道自信的重要性,也希望自己充满自信。那么,什么是自信?《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相信自己”。显然,这一解释比较简单,给人留下很多理解和想象的空间,容易产生误解,带来诸多不利。为了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自信,更加自觉地争取自信,获得更有价值的自信。笔者尝试着解读自信,并对自信进行分类。

      (一)自信的基本含义

      从字面上看,“自”即“自己、自我”,“信”即“相信、信任、信赖”;“自信”即“自己相信、信任自己,或信赖自我”。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自信的理解也是“相信自己”,既包含个体整体上全面地“相信自己”,也包含个体就具体的学业、人际、意志、品德、身体、性格、特长等方面对自己的“悦纳”、“认可”而“相信自己”。[1]

      关于自信,国内外学者也给出不同定义。比如,马斯洛(Maslow)认为,“自信是自尊需要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库珀史密斯(Coopersmith)认为,“自信表达了一种对自己赞许或不赞许的态度,显现了对自己能力、身份、成就及价值的信心。”施罗格(Shrauger)认为,“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或技能的感受,是对自己有效应付各种环境的主观评价。”[2]黄希庭认为,“自信是过去获得很多成功经验的结晶。”车文博认为,“自信是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精力的一种自我意向。”燕国材指出,“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那个正确目标。”[3]车丽萍认为,自信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做出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4]国内外学者对自信的不同侧面关注与强调,反映了自信的内涵丰富和表现多样。

      综上所述,自信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概念建构,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表明了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也包含了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具有正向积极的“我能……”、“我是……”、“我有……”、“我敢……”等几种逻辑。具体而言,自信是一种认为自己是对的和拥有能力的感觉,是一种具有比较优势的体验,是一种对自我身份、地位和价值的肯定性判断,也是一种能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信念。

      (二)自信的类型划分

      自信是随着主我与客我相分离,随着个体自我意识和元认知的发展,通过与社会、他人互动,并经过社会比较、自我比较和对自我的概念建构等过程而逐步形成。它有一定的动力来源和行为表现,并体现为一定的价值追求。由于主体不容易直接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能力与价值,而必须通过主体建构物(自己所是和所有)来理解和把握内含于其中的自我能力与价值。这就使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己的建构物。通常来说,自信通过拥有知识与技能、体验成功与收获、展现个性与特长、满足需求与欲望、形成思想与观点、获得权力与财富,以及把他人对自己的认可、赞扬、推崇等加以转化而增强。

      自信与自我认知评价、能力水平和理解感受关系密切,随着个体生活世界的扩大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对自我概念的理解和建构便不一样,自信的来源和表现、性质和意义也就不一样。依此,可以把自信分为两类:因是自信和因有自信。因是自信是指个体经过独立思考,使知识、经验、技能等与自我天性相融合,并把人类先进文化内化为自身素质,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生成的自信。这类自信主要产生于个人独特的能力、人格、品质、思想、精神等内在方面,并信仰真理、追求自我超越,其主要是基于自己本身所是和对自我的理性认同,即我以我是什么而自豪。因有自信是指个体把教育传授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观念纳入自我概念,并认为自己能够拥有社会认同的能力和占有大众追求的东西而实现的自信。这类自信更多受自己拥有的财富、权力、声望、身份、头衔等外显方面的影响,并热衷功利、追求比较优势,其主要是基于自己所拥有和对自我的主观判断,即我以我拥有什么而骄傲。

      二、两类自信的主要区别和表现

      自信是人的美好存在的现实需要,每个人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去争取。如前所述,个体在争取自信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类自信,虽然彼此有很多共同表现,但其内涵却不完全一样,并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相应的区别。

      (一)自我确证的来源上侧重不同

      因是自信的自我更多是理智的自我、纯粹的自我、本真的自我,是与社会、他人具有共同利益的自我。这种自信中的自我在个体认同方面以理性思考独立判断、内在生长为根据。一方面,“我是我的经验、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决定、我的判断,以及我的行动主体。自我感先行认定,我的经验属于我自己,而不是某种远离我的东西。”[5]p117另一方面,我是立足于人性的彰显和真知灼见的形成,并与科学、真理相联系的自己,是独立的、理性的自我。在这种自信中,我对自己的存在本身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我是自己力量的中心,是自己行动的主体;我欣赏自己的个性特征,喜欢自己的审美情趣,赞同自己的行为风格;我能从自身看到希望,也相信自己同人类发展前进的方向相符合。而且,这种自我确信随着经历的丰富,更加体现为个体的自致性和自我一致性。

      因有自信的自我更多是感性的自我、物化的自我、塑造的自我、关系定位的自我,是用传统、权威和亲密他人来定义的自我。这种自信中的自我是基于功利追求、世俗观念认可,是与外在世界相连的自我,是个体用社会、他人眼光来观察的自我,是角色的自我,是突出狭隘个人的自我。通常表现为当自己的形象、状态、言行等符合他人的看法、要求时,当受到他人尤其是重要人物的肯定、赞赏时,或者想象自己的所作所为达到相关人物的期待时,便转化为自我肯定,并对自己感觉良好。一般来说,在幼儿时期,如果个体感受到并且认可自己受到他人的肯定,便说明个体意识到自我的价值,也因此强化了对自我的认同。这种通过他人认可而转化为自我认同与肯定的机制,过了幼儿时期仍然会发挥作用,且在很多人身上一直存在,因有自信中的自我也具有这样的逻辑。

      (二)自信增强的方式上侧重不同

      因是自信在个体能力追求方面十分重视内在素质,并把信心的获得和增强建立在内在素质的提升方面,尤其重视自我战胜和自我超越。也就是重视精神丰富、人格完善和优势特长充分发挥,并强调客观真实。比如,有的人甘于寂寞、清贫去追求知识、学问和真理,且不屈从于非理性的权威,而乐于接受符合人性和道义的权威,并把生命这一赠礼当成最宝贵的机会,只要活着就在不停地自我完善,便体现了这种自信。这种自信强调跳出狭隘的自我,把自己同他人、世界友好地联系在一起,在生活中以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能够引领和担当、能够为社会贡献智慧而欣慰,并以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而自豪。拥有这种自信的人,常常用意志、精神和修养来增强自我的力量,并使之转化为气节、操守。总之,这种自信出于对生命的珍爱、人性的关怀,追求自己获得知识技能、毅力勇气以及精神愉快、心灵安详,主要以提高、成长、升华、贡献为动力。

      因有自信在个体能力追求时更看重获得各种“占有”能力,并把信心的获得和增强与这种能力紧密相连。为了“占有”,会强迫自己做“正确”的事,做“有用”的事,做立竿见影的事,甚至可以不择手段,不惜摧残身心。有的人就以破坏规章、制度、“能办事”、“搞得到关系”为能事,以自己能不按程序、钻空子、能摆平而洋洋自得。这种自信还重视获得外在认可,常把自己的言行符合他人的看法、意见,或达到自己想象中的他人期待的状态,当作“自我实现”并赢得信心。所以,有的人常常通过在他人面前某种“高明的”表现给自己挣来“自信”的感觉,如在日常饭局中的好酒量比赛、应酬中的名牌包装,以及炫耀势力、美化身份、展示地位、鼓吹成就、宣扬声望等,使自己获得一种成功人士、重要人物的感觉。总之,这种自信出于对自我的关注、私欲的满足,以及追求获得特权、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轰动效应,主要以获得、占有、控制、消费为动力。

      (三)自信价值的体现上侧重不同

      因是自信在个人价值取向上更重视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方面。这种自信认为人生价值在于创造奉献,做人的成功在于实现自我潜能,增进他人幸福,为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换言之,认为成功取决于为他人提供了多少便利,为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而不是从事什么职业、拥有多大权力,占有多少财富,获得什么名分。这种自信不把权力的获得和财富的积累视为最好的成功和最高的价值,而认为个人提供的有价值的服务,只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经验过程的副产品,相信“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6]p44这种自信强调自己的所作所为出于良心和责任,且符合自身意愿,发自内心认可,而不是为了满足狭隘私利、迎合世俗追求。而且,这种自信追求满足真正的需要,认为够用即可,并把物质消费同自己的劳动付出和他人利益,以及自然生态的和谐相联系,常以“无用”的精神去平衡物质的不足。这种自信追求高尚,在物质方面有一种富翁的“小气”,是一种高层次的自信。

      因有自信常常把自我价值体现在自身之外的方面,把自己的成功和优越投射到外在的因素上,并千方百计从这些外在条件中获得自我价值感。比如,以社会、他人给予自己的权力、地位、声望、财富等为荣,并把自己的成功同这些因素画等号。获得权力越大认为自己越有本事,得到金钱越多认为自己越有能耐,消费的物品越丰富、奢侈认为自己越有地位,受到越多的人羡慕和吹捧认为自己越有价值,并从这些感觉中获得很好的价值感。甚至与某个名人沾亲带故都觉得脸上有光,把能够获得名人签名、与其合影、共餐、交谈等都视为自己比别人有价值,某些人争相获取“巴菲特午餐”就有这种心态的影子。换言之,就是感觉在他人眼里是重要的,在群体中是有地位的、受欢迎的,或者以具有良好的自身条件诸如男的“高帅富”、女的“白富美”等而倍感优越与荣耀。这种自信使人物欲横流,情绪满足,拜金主义,占有欲很强,过于在乎构建物质世界,而不考虑对他人和生态自然的影响。这种自信表现庸俗,在消费方面是一种暴发户的“大手大脚”,是一种低层次的自信。

      三、两类自信的作用和影响分析

      尽管自信很重要,但个人在选择不同的自信形成和发展方式,选择不同的自我表现方式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一般而言,争取和凸显因是自信具有积极的价值,而过于倚重和突出因有自信,容易造成不利影响,以下主要就其突出方面作简要论述。

      (一)恰当因是自信的积极价值

      1.更能使人独立自由。首先,这种自信使人认为自己的存在本身便有价值,更加重视自己本身所是,更能肯定和悦纳自我,不会轻易受到自身缺陷和不足的烦扰,也不随意为失败挫折而伤神,也就减轻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其次,这种自信重视追求真理、服从理性,强调自我调节控制,所以,能够主动控制行为、驾驭欲望,也更能够独立思考,并在尊重规律、遵守法则的前提下让自己的天性热情奔放。再次,这种自信更加重视内在素质的提升,更看重具有道德的自我修养,更加追求心灵的安详和精神的丰富,而不热衷外在的追求,因而不会随便依附于外物和他人,不去计算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也不易受传统和权威的束缚。所以更能做到不为名声所累、不为财富所动、不为权力所惑、不为地位所扰。总之,这种自信立足于理性的自我认同,并遵循真理的逻辑,既能坚持原则,又能灵活变通,也能减少世俗和功利的约束控制,因而更能使人独立自由。

      2.更能增进人际和谐。首先,这种自信重视彰显人性,追求人人平等,把他人视为和自己一样的存在,具有同样的尊严,拥有共同的利益,因而不乐于奴役和主宰他人,也不会有意识地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高明高贵,而只追求能做自己的主人。其次,这种自信强调人性关怀,认为对他人应该采取关心、尊重和欣赏,而不是对他人采取偏见、歧视和打击,因而更能使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在面对弱者时,也能对其进行扶持、帮助、保护和同情,并为他人的成就而欢呼。再次,这种自信追求自我超越,使人少了势利小气,更多豁达大度,也就更能与他人同甘共苦、分担共享,同时,不仅能理解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还能容得下和自己对立的观点,且乐观他人超越自己,即便对自己的对手乃至敌人依然能保持欣赏和崇敬。总之,由于这样的原因,减少了人与人之间因为争权夺利、尔虞我诈造成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自然有助于人际关系和谐。

      3.更能创造积极成功。因是自信不仅能够使人更容易成功,而且会取得更有价值的成功。首先,这种自信信仰成功在于自我提高、成长和升华,更加重视在内心寻找成功、快乐,在内心发现光明、力量,因而促使个体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自我思想的丰富、人格的完善、身心的健全以及积极潜能的释放等方面,从而更能使人成为最好的自我。其次,这种自信更加重视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财富,而且更看重财富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也更重视财富的社会价值和生态意义。所以,能够增加人类财富总量,使他人有分享的机会。再次,这种自信重视学问的价值,更能激励个体爱好学问、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并且激发个体产生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个体更加重视开拓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从而更能推动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总之,这种自信追求的成功是建立在生长、创造、开拓、奉献等方面,利己、利人、利社会,因而更能创造积极的成功。

      (二)过度因有自信的消极影响

      1.容易使人个性式微。由于这种自信过于强调自己所拥有,并以占有东西的多少和贵贱来显示自我的地位和价值。因此,个体为了占有更多外在的东西,往往不惜牺牲个性特长,被动适应社会现实。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外在的东西不断获得,可是真正的自我也日益退化。“当他被某种占有欲所驱使的时候,就很难从自身体验到人的丰富性和局限性,而成了他的某一偏颇的追求的奴隶,他将这一追求投射到外在的目的之上,为这些目的所支配。表面上是他自己在做主,实际上是从他自身分离出去的力量在背后驱使他这样做。”[5]p100此外,这种自信常常以他人的判断来衡量自我,于是,个体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赞赏,也为了从他人那里获得更多利益,会自觉不自觉地迎合、讨好、揣摩他人,甚至不惜牺牲人格去巴结、奉承他人。这样,个体就很难有独立的判断,也很难坚持自我,因而容易造成自我心灵的扭曲和精神的伤害,并逐步丧失自我特色。可见,如果把自信的形成、增强和表现过于同外在方面相联系,甚至把自我价值等同于外在拥有,很容易造成人的个性式微,乃至迷失自我。

      2.容易妨碍人际和谐。由于这种自信在对自己进行判断时,过分看重物化的自我,过于依靠与他人的比较优势来获得效能感并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很容易妨碍人际和谐。因为,这会使人重视占有和获得比较优势,甚至为了这些可以“怎么都行”。“‘怎么都行’的原则使得个人追求着能够超过他人而标定个人价值的东西,理想仅仅是获得动力的目标定位,至于这个目标是否包含善和正义的价值,已经无所谓了,关键看它是否能被个人占有。”[5]p100比如,为了达到目的,可以破坏规章制度,把他人当工具、手段。这样,很难使人相互亲近。而且,这种观念强化了人与人的尊卑、贵贱、主从亲疏,过于突出自我中心,并视他人为障碍,以自己为例外。面对强者,往往嫉妒、怨恨、挑毛病,甚至害怕他人远超自己而暗中阻挠、破坏;面对弱者,采取挖苦、讽刺、歧视、打击以突出自我价值。这样,必然加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此外,支撑自信的外在资源总量有限,对大多数人而言显得十分紧缺,获得极不容易,如果每个人都追求更多的东西,就会引发冲突和争斗,自然也会恶化人际关系。

      3.容易阻碍社会进步。首先,倚重外在容易使人学习、工作的动力从自我完善转向外在占有,并以获取、占有更多的外物为目的,从而削弱了个人内在素质的提高。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成员的内在素质不高,不仅很难推动社会文明建设,甚至还会破坏社会风气。其次,过于重视物质财富的占有,且重视财富的符号意义,就会助长人们在生产、消费中不重视物品的内在价值。比如,商品生产中的过度包装,日常消费中的炫耀、攀比,以及毫无意义的排场,高大上的气派追求等,既加速了社会腐化堕落,也加大了资源耗费,还危害生态安全。再次,过分强调世俗的名分、出身,会助长人们不务实、图虚名,也会导致形式主义,变得保守僵化,不仅难以保障有个性特长的人脱颖而出,即便具有独立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也很难发挥出他们的独特作用。这样,社会也就难以变革和突破。可见,如果社会成员对自我身份、价值与能力的肯定过于倚重外在方面,且太多的人如此,容易阻碍社会发展进步。

      四、自信分类理解的现实意义

      从因是和因有两个角度对自信进行分类理解,不仅使人们对自信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精确,也使人们意识到不同的自信具有不同的价值,并启发人们对实践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调节,从而更好地增强人们的信心和提升人们的价值,因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教育理念

      1.从宏观层面来看。教育要努力创造有助于人们信心获得和增长的种种条件,让每个人都能获得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社会的自信,让教育成为自信的加油站。一方面,教育要体现多样化色彩,具体来说,学校类型、课程设置、升学考试等要尽可能地实现多样化。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情感偏好、能力结构,且不同的人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现实条件各不相同,当然要考虑到每个人自信获得的可能性、成本和效用。另一方面,教育要引导人们更多地把自信建立在真理获得、人性彰显、内在素质提高等方面。因为,一个崇拜金钱和权力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信仰真理、关心人人的社会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此外,教育要基于信任假设,也就是相信教育可以让人性更美好,让社会更美好,让个体和社会更加充满自信,而且,还要充分信任教育各主体,重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鼓励和尊重各主体的首创精神。这样,有一种充满自信的教育生态,人们的自信培养才有更好的保障。

      2.从微观层面来看。教育要关注自信提升的每个方面,关注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首先,要注意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人们的知识技能,确保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因为无知使人愚昧、迷信、轻率、狂妄,是自信的大敌。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学会理性判断,而不能只会机械地反映他人的观点。比如,科举中的代圣人立言、“大跃进”中的“放卫星”就缺乏独立思考,这样的头脑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自信。再次,要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正确理解自信,树立合理目标。因为,主观的自我判断、不恰当的自信认识、不切实际的目标,是打击自信的重要原因。最后,要注意在提高人的道德品质、思想境界、自我控制等方面下工夫,因为,自私、虚伪、情绪化不利于自信的提升。此外,要重视与受教育者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他们从真实生活中找到增强信心的有利因素,这样才能使人们更容易获得效能感,从而更好、更快地提升自信。

      (二)给教育者带来了积极的借鉴

      1.无条件积极关注学生。教师要注意积极的无条件关注学生,以引导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积极潜能,帮助他们追求和获得积极的自信。因为,人天然具有一种被关注的需要,同时,他人的关注也会对个体产生某种暗示,并会诱导个体某些潜能的释放和追求某些目标,进而形成某种心理。这种心理对学生自信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自信获得方式和自我价值体现方式。如果教师有条件地关注学生,会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师关注的方面,容易使自己独特的潜能被抑制,使他们更容易在发展自信时过于依赖外在之物。罗杰斯指出,“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会导致自我不协调,孩子会为了得到积极关注,去取悦父母,接受父母的价值条件,并将这些条件纳入自我概念中,那些自己的直接经验、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就会被淡漠、疏远和遮蔽。这样,个人就变成了自己的‘重要的他’,自动地用他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用他人的眼光看自己。他人成了自我,真正的自我反而被排斥。”[7]p214事实上,不少教师在关注学生时往往急功近利,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潜能和个性特征,反而使学生在真正有价值的素质方面没有获得很好的提升,因而不利于学生形成建设性的自信。

      2.激发健康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导向既能促进自我成长,又能增加他人福祉的方面,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全面提高自我素质并转化为积极的自信。因为每个人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自动产生一种学习动力,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把这种力量用于追求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方面,就会使个人获得积极的成长进步。多伊奇提出的“个体化目标结构”较好地解释了这种现象。个体化结构很少注重外部标准,而强调自我发展和自身进步。由于强调的是完成学习活动本身,即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注重自己与自己比较,不在意别人的学习如何,强调只要自己努力就会完成任务,获得自我的进步和水平的提高。因此学生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成功,对自己表现出自信。[8]p231而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点,对学生采取过多管束控制,提出过多要求,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信的提升,反而使他们失去学习热情,导致他们成长的后劲不足。

      (三)对受教育者提升自信有启发

      1.自觉转变自信观念。自信是一种主观评价,与个人的认识不无关系。有身居高位而不自信的,有家财万贯而不自信的,但也有能力一般、地位一般,却对自己抱有信心的。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正确理解自信,积极自我肯定。首先,要学会正确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肯定。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本身就很有意义,并学会恰当选择增强自信的方式和赋予自信表现形式以正确的意义,分清其价值的大小和好坏利害,保持对自信的自觉、主动。其次,要拓宽自信视野。不要把注意力只集中在某几个突出的外在方面,而忽视了更广阔的外在世界,也不要只看到几个单一的内在方面,而轻视了自己无限的内在潜能。再次,明确提升自信的内因和外因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内因第一,外因第二,外因为内因服务,不要始终把信心的获得和增强建立在他人认可和赋予的方式上,也不要建立在不恰当的竞争、不合理的消费和过度占有的方式上,而是要建立在自我素质提升,并且具有创造、建设、贡献、引领和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方式上。这样,才能持久获得有价值的自信。

      2.灵活提升自信水平。自信不是生而具有,只有依靠自己的智慧、能力与意志并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强自我锻炼、修养才能形成和提升。首先,学会减少不自信因素。认识到社会上流行的标准并不一定正确合理,恰当回应社会、他人对自己的期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不去企求超出自己能力的目标,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能过分放大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忽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其次,积极寻求发展自信的因素。所谓艺高人胆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并自然大方地加以展现,以增强自己的底气;勤奋进取,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提高精神境界,腹有诗书气自华;积极帮助别人,与人友好合作,获得他人的认可与支持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再次,学会变通和平衡。觉得能力不济时,主动寻求外援,快乐大方地接受他人的帮助,取人长补己短以提高自我能力;内在资源不足时,积极争取和利用外在的东西给自己打气、壮胆;当外在的东西难以获得时,要自觉运用内在的精神力量加以平衡,以增强应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这样,就会不断获得和增强自信。

      综上所述,自信的形成与提升途径和表现方式很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也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自信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作用。所以,人们要形成对自信的自觉,认识到自信的内涵是丰富的,获得和表达自信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意识到自信不是某些人的专利,自信的获得也不那么困难,只要愿意转变观念和付诸行动,随时随地都可以增强信心并提升自信的品质和境界。一个人拥有恰当的自信,就可以更好地增强内在素质,取得积极成功,使自己更好地免受金钱、权力和欲望等的支配控制,从而成为真正的自我,成为最好的自我。

标签:;  ;  

论自信的类型及其现实意义--从教育、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_社会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