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_思想品德论文

美育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_思想品德论文

美育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思想品德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育即美学教育,又称审美教育,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段或借助现实本身——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所提供的及可能提供的一切手段来教育学生。美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形成青少年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青少年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也是形成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品德,增强青少年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心和勇气的教育活动。因此,美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

一、美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意义

(一)美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意义

在我国,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部分;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培养这种新人的过程中,美育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在质上区别于以往任何社会的文明。它是以科学的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享有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实践的一部分,这本身就是人类最崇高、最美好的事业,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活动。广大人民群众,包括青少年一代,不断地接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就会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未来,并为这种美的生活、美的未来而奋斗。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比以往任何精神文明在内容上都更加丰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人们不但要有科学技术的武装,也提出了审美的要求,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审美情趣将不断增长,美育能满足这种要求,并且能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区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抵制庸俗低级东西的影响,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情趣。美育对形成一个人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方面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净化”灵魂,陶治德性。“五讲四美”活动,就是运用美育和德育相结合的活动,来改变社会不良风气,改变人们的道德面貌,它对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事业中,学校是一个重要的阵地,美育更是不可忽视的教育活动。一方面,要发挥美育的陶治作用,通过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长他们的聪明才智,开启他们的创造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要发挥美育的鉴别作用,引导青少年辨别美与丑、文明与腐朽、高尚与邪恶,既要大胆地批判、鞭挞封建思想的残余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又要特别注意防止和抵制外来资产阶级思想和文艺思潮的侵害。我们不赞成对外来文化采取一律排斥的态度,应该从外来文化中批判吸收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绝不能放弃自己的文化思想阵地,绝不能让某些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通过书刊、电影、电视、演讲、文章等传播渠道来毒害我们的青少年。这个任务是十分迫切的,也是十分艰巨的。

学校是培养新一代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为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任务,美育教师必须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断提高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的能力,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以美育促进德育;通过美育,使学生懂得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什么样的行为作风是美的,是应当追求和向往的,使他们成为更崇高、更聪慧、更优秀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二)美育是将社会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内部道德需要的中介

美育始终贯穿着各种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也有一个从动之以情到导之以行的过程,两方面所带来的情感体验都会作为一种反馈信息对学生的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发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学生的道德行为以道德认识为基础,但并不是有了道德认识就必然有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当道德认识与相应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理想、信念,并作为一种动力推动道德认识、理想、信念向道德行为转化。美育在培养相应的情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道德认识教育,如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教育,对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教育,必须以说理的方法进行。在这种道德认识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由于接受过反向思想的影响,完全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这就不是单靠说服就能解决问题的。

道德认识的另一组成部分是以“应……”或“勿……”的形式表述的道德规范,这种语气说教本身的形式决定其不能自发地形成受教育者相应的道德情感。如“年幼者应该尊敬年长者”,这种说教就无法代替尊敬感的移入。外在的道德规范固然可以在社会、集体的约束力量下迫使学生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但行为中和行为结果不一定总是带来积极的有利于内在品质形成的情感体验,也不能保证其行为具有表里一致的动机纯洁性。

由此可见看出,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解决外在的行为规范与内在的道德需要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美育培养一定的审美情感作为中介来发挥其催化与调解作用。

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在形态上是有区别的,但都属于人的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它们都以生活中的情感经验为基础,又都是生活情感的升华,是一种融和着理性、发生于个体又与社会相通的情感。

审美情感由审美对象的形式所唤起,它排除对审美对象的物质占有,却有精神上的享受。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脱离个体的生理欲望和占有欲望的控制而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这种情感发生在个体心中,带有一种强烈的适应社会的倾向。特别是在艺术美的教育中,学生将会经历到在狭隘的日常生活中所经历不到的情感体验。如下面的这首歌中所唱: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再把你的微笑留下……,这种对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歌唱,融和着一种对人生的领悟,对理想的追求,可以使人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一旦在学生的心灵中巩固下来,就会在多种不同的情境中显示出一种情感的内驱力,就会对道德行为的形成产生一种有选择而又有推动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那些以现实社会生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道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可以产生直接的巨大的情感冲击力渗入学生心灵,使学生充满道德的激情。在长期地反复地熏陶下,就会使学生的精神需求日益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使人的内心世界日益丰富、高尚,日益趋向他人,面向世界,从而有助于人与人之间更加亲密团结,友爱互助,同爱同仇。通过美育培养起来的审美情感,可以使一般的道德行为规范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变成一种深层的理想认识,从而超越具体的情境,超越现实的因果关系的力量,使外在的社会要求成为学生自觉的内部道德需要,加速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进程,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心灵的体操”,其意义便在于此。

(三)美育是提高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有力工具

在德育过程中,对不同的受教育者传授相同的道德知识,提出同样的道德行为要求,并不能保证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形成社会所期望的道德品质。由于德育影响的广泛性,在相同要求下,即使学生表现出同样的或相似的道德行为,其内部也可能潜藏着不同的道德行为动机。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从情感活动中寻找评价的依据。

外部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应……”或“勿……”是一种词语性的指令,而情感、动机则属于非词语性的心理功能。情感是个体的内部体验,它不能以自身的形式被认知,但却能通过形象来供人评价。这种评价超出了道德评价的范围而是一种审美性的评价。

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同样的道德活动,也取得同样的道德效果,但可能有不同的动机,这种情况是经常可以碰到的。例如,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帮助一个落后的同学补课,有的是出于真心诚意的同学友爱,但也有的可能是为了展示自己,赢得教师的表扬。这些不同的意图必然会伴有不同的情感态度,人必然会以行为的情绪色彩被人认知。这种认知是非词语、非推理的认知,是一种直观的认知,审美性的认知。

这一切都说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它的外在形象是不可分割的。由此至少可以得到有关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的渗透、互补的若干结论:道德行为中的情绪色彩是道德情感的外露;对道德行为的审美判断具有道德评价的功能。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美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在教学中,通过运用审美规律,把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能力的培养纳入思想品德教育之中,既有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评价,更重要的还可以促进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改革,即运用形象教育的手段直接培养学生表里如一的道德品质,从而造就出身心和谐、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二、在审美教育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审美教育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当符合美学原理和德育原理,把美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在美育中完成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任务,也在美育中自然而有效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因此,在美育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在审美教育中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在审美教育中坚持思想性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的方向性。要把美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通过美育,鼓舞青少年积极向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树立崇高理想,孕育高尚情操,养成社会主义的主人翁精神,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但审美教育的思想性,必须通过审美形象表现出来,才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美育要把共产主义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艺术作品是否具有健康的、先进的、积极的思想内容,也要求表现内容的审美形象生动鲜明,能激发审美者的想像和情感,起到鼓舞人的作用。

很显然,这一要求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审美对象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与其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确定的。

为了体现这一要求,教师在丰富多彩的美的对象中选择教材时,首先要以那些思想性好的、艺术性高的作品为主要内容。其次,对于思想内容基本健康、政治上没有毒害、但艺术性很高的作品,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接触一些,以满足青少年精神生活多样化的需要。美的形式由于自身内部的发展运动,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因此,有些作品追求纯粹的艺术性,形式工整,构思精巧,意境美妙,如我国古代某些诗词;有些艺术作品侧重形式美,技艺精湛,色彩和谐,造型典雅,如富有装饰趣味的绘画、雕塑、侧重表现自身动律的舞蹈等。这些作品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有助于提高审美修养,培养艺术鉴赏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欣赏。对这类作品的欣赏,教师应加强指导。

有些思想上有害甚至反动的作品,或因为其艺术性强,或因为其趣味性强,很容易流传,尤其容易渗进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中。如近几年一些青少年对所谓西方“新”的作品的追求,由于不了解这些作品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的自我表现,也不懂得西方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的真正含义,对这些作品盲目崇拜。而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漫不经心,甚至妄自菲薄。这种热衷于西方现代艺术,轻视和反对继承、发扬我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行为,是非常错误的。因此,必须在教学中提高青少年的鉴别力和抵制能力。对于已经在青少年中流行的有害作品,应作为反面教材引导青少年进行分析,改变他们的错误观点,自学地反对和抵制精神污染。

(二)在审美教育中坚持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人的形象美表现为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方面。内在美指人的主观世界的美,指理想、道德、情操、知识等方面的美。外在美指人的相貌、体态、服饰、行为举止等方面的美。内在美通过外在美表现,外在美受内在美制约。美育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独特形式,是按照美的法则去塑造人的,应当在美育中把内在美和外在美统一起来,既要求学生注重内在美,又要注意外在美。

这一要求是与培养受教育者知行统一、表里一致的德育要求相关联的,也反映了内在美与外在美相互联系的特点。内在美是人形象美的核心,有的人尽管容貌很美,但是如果品质恶劣,没有头脑,愚昧无知,便会受到人们的蔑视和谴责;相反,有的人容貌较差,但他的语言优美动听,口齿流利,行为彬彬有礼,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指出,决定人的本质的不是形体,而是灵魂。他说,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只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在美育中应以要求内在美为主,培养高尚的品质,陶治美好的情操,养成优雅的风度,比追求外在美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当然,内在美表现的是神,外在美表现的是形,形神兼备才是最理想的人生境界,因此,外在美也不可忽视。

贯彻这一要求首先应引导学生学习崇高的英雄人物,确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崇高既是道德的范畴,也是美学的范畴。崇高的理想和道德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引起人的情感活动,这就是美。英雄形象的崇高,作为美学范畴,能激发感情;作为道德范畴,能启迪人的理性。向英雄人物学习,是形象化的教育,英雄的言行具体可感,更是为积极向上的青少年一代所容易接受的。

其次,在要求学生注重内在美的同时,也注意外在美。外在美能折射人的内部精神状态,体现人的身心和皆发展状况。应要求学生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讲究衣着的整洁、朴素、大方、美观,加强体格的锻炼,使身体健壮有力、匀称优美,做到健与美的结合,形体美与心灵美的统一。

(三)在审美教育中,坚持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美的陶治的统一

家庭是人生所受教育的起点,是人生的第一文化驿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初的“角色模仿”对象。因此,家庭的文化环境,家庭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都将对青少年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氛围,父母不同的职业类别、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审美情操,都将造成子女文化素质、品德修养、审美情操的显著差异。一个生活在家庭气氛和谐、居室环境优美、家庭成员互相关爱、父母具有好的表率作用的家庭中的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和谐美、环境美、行为美,受到美的熏陶。这种美的陶治,不是被动的,强加于人的,而是从小引导他们在美的环境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孕育出美好的思想感情。

学校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机会,创造了在音乐、美术、文学、体育和劳动技术等领域发展个性和才能的良好条件,也为青少年创设了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进行语言交流、培养意志品质的场所,因此,学校环境美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在学校,教师如果衣帽整洁,学生也会注意整洁,教师不修边幅,学生的举止和服装也可能很随便;教室如果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有教养的孩子就会自觉地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校园里如果花树葱茏、幽静美观,学生就不会胡涂乱抹,喧闹叫喊。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会使一些丑人恶行自惭形秽。

社会环境是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并列的第三文化环境,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社会环境中蕴涵的丰富的美育因素,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接受精良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深的社会精神文明的陶治,培养学生判别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低级庸俗的文化现象的能力,以涵养美好的思想感情。美的山水,美的人,美的事,都大大有助于陶治新一代的品德美、理想情操美,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功能。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美是相辅相成的,当三者和谐一致的时候,对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三者相背离的时候,便会抵消其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照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美育因素,善于抓住美的内核,善于利用美的物、美的事、美的人,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培养学生美的心灵和美的行为。

(四)在审美教育中,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统一

要在审美教育中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仅仅依靠理论灌输是不行的,还必须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辅之以丰富多彩、生动感人的美育实践活动,即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统一,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实践活动之中。

首先,利用各种美的创造活动,融汇思想品德教育。如北京市某中学初二学生,通过对地图的绘制,来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挚爱。他们把自己创作的作品张帖在教室里,人们一走进教室,引人注目的是墙上几十张地图,犹如满天的云锦,又好似踏上了朝霞映照的彩色田野。像这样精美的画图(准确、清晰、工整、细致),出自十三、四岁的少年之手,怎不叫人惊叹和赞美?!人们从画图里看到了同学们美好的情操和远大的理想,以及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透过青春气息的画面,看到了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正在祖国大地上茁壮成长。

其次,利用展览参观活动,培养学生正确丰富的情感。如学校举办“我们伟大的祖国”图片展览活动,通过图片资料展览以及旅游参观,可以使学生目睹祖国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田园,缅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陶治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生长在伟大的新时代的自豪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再次,在学校组织多项活动中,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美的陶治,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也是十分有效的。如每天早上的升国旗仪式,那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那雄伟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那整齐的队伍,壮丽的场面……在如此情景的陶治之下,在青少年的心中,无不唤起美好的情感,树立起实现远大理想和履行崇高职责的使命感,从而深深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与温暖,生长在伟大祖国的幸福和光荣!

为了培养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又有特长的合格公民,以及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不仅需要在思想品德、智能发展和身体健康等方面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还要具有人类美好的情愫,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美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要完成这一使命,还有待于众多的美育工作者不懈地努力。

标签:;  ;  ;  ;  

美育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