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鲜族妇女在民族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_朝鲜族论文

中国朝鲜族妇女在其民族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朝鲜族论文,中国论文,妇女论文,地位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解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朝鲜族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已经确立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从学校教育到业余教育的较完善的教育体系,拥有素质较好的教师队伍,建立了自己的民族教育出版机构和教育研究机构。目前朝鲜族每千人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44人(全国18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朝鲜族总人口的62.3%(全国29.1%),文盲、半文盲占其人口总数的7.2%(全国22.7%)。文化教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随着朝鲜族教育的飞速发展,朝鲜族妇女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在其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朝鲜族教育是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因此,本文主要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研究和探讨朝鲜族妇女的教育地位及其教育地位提高的原因,以及她们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

一、朝鲜族妇女的教育地位

妇女的教育地位,是指妇女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和受教育机会的多少,由此构成妇女在国家教育机制中的位置。

探讨朝鲜族妇女的教育地位,要从她们现有的文化程度,在校生数和升学率去分析。

从文化程度看(见表1)

表1

延边朝鲜族妇女文化程度①

从表1中可见,朝鲜族妇女的文化水平,高于全国妇女的平均文化水平的5.24%,当然不可否认大专以上朝鲜族妇女的文化程度,仅高于全国妇女水平的1.85%,并大大低于本民族的男性比例,只占朝鲜族同类文化程度总人数的32.18%,这主要是因她们过去教育起点低而造成的。但是随着朝鲜族妇女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其教育地位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她们在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上与男子完全均等,根本不存在性别歧视问题,这一点可从朝鲜族女性在校生和升学率中足以得到证明。(见表2,3)

表2

延边朝鲜族女性在校生情况 (1993年末)

表3

延边朝鲜族女性升学率 (1993年末)

从表2表3可见,朝鲜族女性在校生,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在校生和升学率比过去大为提高,并超过了朝鲜族女性在本民族学龄人口总人数中的所占比例。据1993年末统计,在朝鲜族人口中,从小学到大学的学龄人口共有207.648人,其中女性有101920人,占同等学龄人口总人数的49.08%,而朝鲜族在校生中的女性所占比例是49.15%,升学率是49.87%,超过其学龄人口总人数的0.7%和0.79%,并超出全国妇女的7.07%和9.01%。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延边5所高校中,除延边农学院外,其朝鲜族女生比例平均达到了本民族大学生总人数的51.65%。这些足以说明,现在朝鲜族妇女的教育地位不仅与男性完全平等,而且具有超过男性的趋势。目前在好多朝鲜族家庭中又滋生着一种新的倾向,即“男孩子如不读书,还可以靠力气来维持生计,而女孩子只能靠读书,靠知识来创造自己的未来”。也许这种观念促使女性受教育机会多于男性。

提高朝鲜族妇女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除了正规学校教育外,还通过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业余教育、以及民间教育等各种渠道和途径实现的。仅从业余教育上看,目前全州就有2272个“家长学校”,街道和农村有1270个“妇女学校”,城镇女职工中有1936个“女职工之家”,街道还有“奶奶学校”等等,在这些学校里,不仅学习学校课程(如家长学校),还学习科技知识,尤其是农村的“妇女学校”成为农村妇女学习文化、传播农业技术的重要阵地。通过学习和努力,到1993年末为止,不仅使广大妇女提高了科技文化知识,还使1516名妇女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193700名妇女掌握了1-2门应用技术。目前朝鲜族妇女基本上扫除了文盲,很少有不识字的。

朝鲜族妇女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决定了她们的从业人员和在业水平。目前朝鲜族妇女在业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8%,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例占专业技术人员总人数的53.26%,超过男性比例。

二、朝鲜族妇女教育地位高的原因

1.积极抗战和传统的“教育热”,是朝鲜族女性教育发展的原动力

朝鲜族女性教育地位的提高,是以朝鲜族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前提的。

朝鲜族人民,历来有着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传统美德。在民间中,广泛流传着“宁愿啃树皮,也要让子女读书”的传说,这已成为全民族性的人生信条,成为他们人生目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高度的“教育热”,致使最初到中国的朝鲜移民,不顾当时极不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极难的生活条件,只要能糊口,就想方设法设“私塾”、“书堂”或“学校”让子女读书。因此,在1920年东北三省就有470所这样的朝鲜族学校,到1949年,发展到1404所小学、64所中学,两所师范学校。仅延边就有26所朝鲜族中学,占在当时吉林省所有41所中学中的63.4%。1949年4月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少数民族大学——延边大学。1958年创建全国第一所农民大学——黎明农民大学③。

但是,最初的朝鲜族教育,是因受“儒教”的传统观念,以“学而优则仕”为指导思想,读书是为了能够“立身出仕”为目的的,同时也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而对女子的要求,则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上,根本不存在男女平等。

对朝鲜族女性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运动的兴起开始的。日帝在教育问题上,实行了奴化教育和强迫同化政策,关闭和烧毁了大部分朝鲜族学校,建立了许多“亲日学校”,妄图将学校办成“皇民化”、“职业化”、“军事化”的学校,成为为自己侵略中国服务的基地。但是,许多朝鲜族有识之士、爱国人士和宗教人士,不甘心自己的民族被奴化,带领群众又一次掀起了“教育热”高潮,他们提出:“兴办教育是救国救民族的最好途径”的口号。所以,当时的朝鲜族教育,是以“抗日救国”为宗旨的。他们在被烧毁的学校废墟上,又重新建立了学校,培养了许多朝鲜族抗日将士和政治干部。而这时期的朝鲜族妇女,是在“男女老少,全民抗战”的号召下,积极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之中,并且又在“教育救国”的思想感召下,与男子一起“入校”学习文化,学习政治理论,使朝鲜族妇女的求知意识、社会参与意识、妇女解放运动的使命意识,大大提高。好多地方又办起了女子学校,培养了许多抗日女战士和女政治干部。通过学习,朝鲜族妇女的抗战热情越来越高,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女英雄。仅在吉林省记载的抗日女烈士中,就有395名朝鲜族女性,占当时吉林省女烈士总人数的95%。

这样,朝鲜族妇女以抗战时期的“教育救国热”为主要起点,以朝鲜族固有的“教育热”传统为动力,女性受教育逐渐成为全民族的共识,被人们普遍所接受。尤其到了解放后,我国的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都明确规定,“男女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又制定了一系列照顾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的政策,这给朝鲜族女性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法律保障和政策保障,逐渐实现了在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上,男女完全平等。

最初能够使朝鲜族妇女从根本上提高文化水平的,并不是正规学校教育,而是抗战结束后的1946-1949年群众性的业余教育,即“冬学”,也就是利用冬天12月到第二年2月约30-60天的农闲时间组织的大规模的有组织、有领导、有教材的全民初等教育,就读的学员,男女老少皆有,而大部分是朝鲜族妇女。“学校”根据文化程度的不同,分甲、乙、丙班进行全天教育(包括晚上),教材前后几年共有二十几种。这样在1949年,仅据东北四个省(当时东北有六个省)份的统计记载,共有3733所“冬学”,参加学习的人员共有83545人。在这轰轰烈烈的学习热潮中,绝大多数朝鲜族妇女扫除了文盲,为以后的继续再教育,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2.党的民族政策是朝鲜族女性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

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一项国家兴旺,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它的正确实施,使各民族不仅获得了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和地位,而且促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民族特点和聪明才智,大力发展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事业,受到了其他少数民族的热烈欢迎和赞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并已得到全世界的共认,成为在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里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典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民族发展,要以民族教育发展为先。因此,我党一贯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规定,为少数民族包括朝鲜族教育的发展,充分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保障。朝鲜族女性的文化水平也随之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这里仅从几个主要方面论述党的民族政策对朝鲜族及其女性教育发展中的影响。

①充分发挥民族特点,办好民族教育的政策。这一政策,对于朝鲜族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州具有专门以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小学到大学以及硕士、博士点等较完整的教育网点;有一所东北三省朝鲜族教育出版社,还有三所专门研究朝鲜族教育的研究所,促进了朝鲜族教育的发展速度。

②办好少数民族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成人业余教育和民族院校的政策。

朝鲜族历来重视师范教育,在延边州内,师范学校招生一直是先于其他中专,优先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进校。这样形成了初级教育的良性循环,使得朝鲜族教育具备良好的师资基础。尤其是建国45年来,延边中等师范学校的生源中,90%是女学生,她们现已成为延边朝鲜族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

另外,延边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招生对象及名额上,吉林省教育厅一直比其他地区给予更多的照顾和放宽政策,促使朝鲜族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

③在招生政策中规定,少数民族要用本民族文字参加高考,考生入学成绩适当放宽,即可降低分数录取和同等分数优先录取等政策。这一政策,使实行双语制教学的朝鲜族,缓解了因用汉语文考试而影响高考成绩的现象,提高了升学率。据延边教委1994末统计的资料表明,从1978-1994年17年间,全州普通高校和中专录取中朝鲜族考生占被录取总人数的62.43%,朝鲜族女生的录取比例也逐年增加。这与国家放宽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录取分数有一定的关系。

④规定少数民族教育的经费,除一般教育经费的开支标准外,要另拨专款和补助费专用于民族教育事业;给少数民族学生发民族费,对特困学生给予补助费等等。

根据这一政策精神,延边州每年由政府拨款250多万元专款,作为民族教育、事业补助费,用于编写出版中小学教材、教学参考书等等;同时给山区和边区朝鲜族中小学寄宿学生免交学费,并享用助学金;延边5所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享用民族费等等。

以上各种民族教育政策,为推动朝鲜族教育的发展,提高朝鲜族女性的教育地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与否,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经济的兴衰,文化的繁荣,乃至于整个国家政治的稳定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建国前,朝鲜族教育不仅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摧残,并且也遭到被国民党蒋介石的严重破坏,他们不仅不承认朝鲜族为中国的公民,剥夺了其政治上的一切权利,限制了各种人身自由,并以军用的名义抢占朝鲜族学校,赶走了师生,使朝鲜族教育又一次遭到劫难。而建国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朝鲜族在我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正确实施下,能够充分展示其聪明才智、发展民族事业,特别是朝鲜族妇女不仅获得了男女平等的权利,而且使其作为女性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三、朝鲜族妇女在其民族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朝鲜族妇女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使她们在各条战线上,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充分实现其自身价值,直接推动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1990年延边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工农业总产值的24%,为此,1991年7月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延边时题词为“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建设成全国模范自治州”之后到目前为止,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模范自治州”,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模范自治州”,1994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少数民族经济开发试验区”,延边将成为全国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尖兵。当然,这些成绩是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朝鲜族妇女,尤其是在目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而兴旺起来的第三产业中、农村庭院经济中,她们成为主导力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其民族教育中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在这里仅举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

1.在学校教育,尤其是普通中小学校教育中,朝鲜族妇女起到了主导作用。

首先从量上分析,据1994年7月延边教委统计表明,朝鲜族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目前全州55岁以下朝鲜族普通中小学全体专任教师共有6478人,其中女教师有4171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64.39%。55岁以下朝鲜族小学专任教师共有3641人,其中女教师占2717人,占全体小学专任教师的74.62%(全国为44.5%),普通初中55岁以下专任教师共有2111人,其中女教员为1143人,占初中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4.5%;高中朝鲜族专任教师共有726人,其中女教师有314人,占高中专任教师总人数的43.25%。另外笔者在分析中发现,在朝鲜族普通中学专任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在不同的年龄段有差异,而年龄越小,女教师的比例越高,如在初中专任教师中,女教师比例占68.21%,高中30岁以下,占61.40%。这不仅意味着朝鲜族女教师在其民族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从朝鲜族中小学女教师的比例逐年增长并占明显优势的这一趋势来看,朝鲜族妇女对未来朝鲜族教育的发展,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次,从质上分析,朝鲜族女教师的素质比较高,从学历上看,普通朝鲜族中学女教师中,达到国家标准学历的占其总人数的90.71%,而小学则达到96.52%(1993年末统计)。并且,中小学,尤其是初中以下教育阶段的学生,依赖性强,身心都尚待发育、成熟。所以,这阶段的教育更需要细心、认真,而女性的特征正符合这一工作性质,她们以自己特有的细腻、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母爱般的关怀,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业的完成起到了高于男性的作用,给朝鲜族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朝鲜族妇女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中的作用

朝鲜族妇女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比较突出的是儿童教育方面,而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早在80年代,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提高民族素质,要从娃娃抓起,抓好婴幼儿工作,对于21世纪中国的腾飞,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基础,儿童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所以这段教育,关系到未来民族整体的文化素质。这时期的学校教育固然重要,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重视儿童教育,这是延边朝鲜族教育能够高水平发展的又一个原因。全州儿童工作已经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的轨道,全州已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和“一切为了孩子”的良好风气,取得了突出成绩。1988年以来,曾两次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颁发的“热爱儿童事业奖”,连续三次(两年一次)被全国妇联、国家教委评为“全国儿童工作先进单位”。

对于家庭教育,随着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也已经成为朝鲜族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家庭是人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孩子智力水平、生活能力、品质修养、行为习惯等等,基本上都在家庭环境中开始形成的。所以家庭教育水平的好坏也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但是要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此,朝鲜族妇女通过各种学校和渠道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自己为教育子女所需的各种知识,如“家长学校”、“妇女学校”等。在这些学校,尤其是“家长学校”里,不仅具备有关家庭教育的讲义、教材、参考书籍,而且还请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专家、教授,教授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等课程,她们在“学校”中认真学习,掌握了不少有关家庭教育的专门知识,而且多数妇女购置了有关子女教育的书籍,通过认真自学,使广大妇女大大提高了科学文化知识、家庭教育知识,效果很好。她们又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经常和学校取得联系,了解自己的子女,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合力,加强了对子女的良好教育。

许多朝鲜族母亲,发挥“母蜘蛛”的精神,为子女的教育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为了改变子女的读书条件,越来越多的朝鲜族家庭,从农村进城,交较贵的学费与租房费,扶持子女进校学习。对她们而言,用于子女读书而支出的费用是最主要的和首要的支出。据悉,1994年暑假好多家庭请大学生为自己的子女辅导学习,致使延边5所院校的大学生中近80%在暑期做了“家庭教师”。

除正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外,在社会教育中,朝鲜族妇女也起着重要作用。如少先队校外辅导站活动,各学校校外兼职辅导员,社会“再教育小组”活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会活动等,其活动骨干约2万人,其中80%的人是离退休或在社会工作的朝鲜族妇女。近几年出现了不少以朝鲜族妇女为主的街道居民组办的学校技能义务辅导站,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指导少年儿童的德、智、体、美活动。

从以上可见,朝鲜族妇女在其民族教育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其功绩在民族教育发展史上是不可磨灭的。

注释:

①本表资料均引用于全国和延边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

②因资料所限,本项引用了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仅供参考。

③延边大学和黎明大学创建时均为朝鲜族大学。

标签:;  ;  ;  ;  ;  

中国朝鲜族妇女在民族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_朝鲜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