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的转换——现状分析、转换途径及资本市场的相关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资本市场论文,经营管理论文,途径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80年代兴起的全球金融自 由化浪潮和与之相伴的巨大金融风险,随着银行应用技术的日益先进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使银行业务迅速转向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并由此而引发了90年代世界银行业的调整和变革。我国的商业银行也不例外。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进程的深入,我国银行业市场日益开放,竞争日趋激烈,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给已经背负历史包袱的国有商业银行又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一是商业银行必须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进一步确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经营管理机制;二是随着我国银行业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加深,金融风险规模正在扩大,种类也在增加,商业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有效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问题;三是竞争愈烈、风险日增的经营环境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的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并与国际惯接轨的以商业银行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为基础的经营管理新机制。本文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现状入手,具体阐述了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转换的途径,最后就资本市场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转换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我国商业银行在改革与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形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的新格局。2、探索了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企业制度与管理体制的新模式。3、 引进了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新方式。4、 积累了建立商业银行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的新经验。5、 开辟了商业银行业务多样化发展的新途径。6、建立了双向选择的新型银企关系。7、初步实现了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分离。8、 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开始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银行业改革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风险正在进一步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1、经营风险高。一是信贷资产质量低下。 主要表现为有些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占比较高并居高难下从而导致金融资产的流失以及银行因大量信贷资金沉淀而发生资金周转困难;二是资本金不足。主要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此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量大而提取的呆帐准备金不足也造成银行实际资本的减少,从而导致银行的超负荷运营以及抵御风险能力的不足;三是盈利能力下降。不良资产的增加使得银行可盈利资产减少,而现行的财税制度下银行还得为大量应收未收利息形成的虚增盈利交付税款,此外,自有资金不足的银行还需要依靠高成本的负债来维持运营,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恶性循环导致有些银行机构的盈利能力下降;四是支付能力不足。资产质量低下状况下的负债经营使得有些银行的偿债压力不断增加,资产负债结构失调以及盈利能力下降又使得银行的偿债能力下降,一旦资金来源渠道不畅,有的银行机构就可能面临较为严重的支付困难;五是有的银行机构从事违法、违规经营。私设帐外帐、直接或变相提高利率、银行资金直接或间接流入股市等严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也是造成有些银行机构资产质量低下、盈利能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2、经营成本高。一是自有资金少,可用资金不足,负债成本较高;二是人员、机构的膨胀(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成本费用负担过重;三是过于分散的分支机构体系形成了商业银行(主要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规模不经济。
3、人员素质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大量缺乏懂业务、 会管理、有宏观经济金融分析能力、熟悉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高中层管理人员以及懂经济和金融、会外语和电脑、有会计和法律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相当多的银行职工对于现代金融概念和方法还不熟悉,缺乏从事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难以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要求。
4、经营机制陈旧。当前, 我国商业银行自我发展机制与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形成,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尚未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套路,业务的运营(特别是信贷业务)仍然具有较强的计划导向性和较浓厚的行政干预色彩,业务的发展主要依靠资产规模和机构的扩张来实现,市场效益与成本控制原则、风险控制原则等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基本原则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中尚未得到有效体现。
5、管理手段落后。 主要表现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特别是信贷、资金、财务等业务运作的关键环节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程序和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市场经济国家商业银行所广为采用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技术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尚未得到全面、深入的运用;会计、统计制度基础薄弱以及信息系统的低标准使得银行经营业绩和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性;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制度的不合理使得银行未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
二
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97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在未来3年中,我国银行业将在体制转换、 制度建设、依法监管方面推出重大改革举措,从而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银行体系和银行制度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因此,未来3 年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能否通过深化改革摆脱困境而逐步走上持续、健康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尽快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的转换。
1、实现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 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的转换首先要实现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一是要确立“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原则;二是要树立效益立行、竞争求存、风险忧患等市场经济观念;三是要改变传统的重内部计划管理而轻外部市场信息、重计划指标完成而轻客户需求变化的传统经营指导思想,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新的业务经营指导思想。
2、实现业务经营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营方式的核心是要建立商业银行的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一是实现发展方式从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走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具体来讲,要以市场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来规划机构的设置,以风险控制能力来约束业务的扩张,以“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来指导业务经营活动的开展,要根据规模经济原则改变一些银行因规模过大而导致的管理层次多、信息传递不畅、经营效率低下的状况,实现规模经营和结构合理;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来设计业务的发展,要积极推进新业务的开展,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努力改变业务结构与业务品种单一的状况;三是要建立健全以人员流动、竞争上岗、奖优罚劣为基础的人事激励机制,同时,以拓展业务、市场营销为目的,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使人员整体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参予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3、实现经营管理手段的转变。 转变经营管理手段的关键是要在完善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广泛、深入运用资产负债管理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方法。为此,首先要尽快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市场能成就银行的发展也使银行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而有效的内控机制是风险控制的主要环节。有效内控机制的关键是要对所有的决策过程、操作过程进行覆盖,所有的岗位、所有的职责、所有的人都要有所制约,从而达到防范和控制风险的目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1 )要明确建立内控机制的实质是内部控制要形成系统,并在各个环节上形成相互制约;(2 )要明确内部控制的重点是决策管理层、涉及资金、财务和人事的关键岗位、关键业务环节都要形成制约,要有足够的监督;(3 )要明确内控机制有效性的基本保证是要建立一套严格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及相应的违规处罚办法。其次,要逐步从计划导向性的经营管理方式转向市场导向性的经营管理方式,从行政管理手段逐步转变为资产负债的自律性管理。具体来讲就是要根据中央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结合各行业务经营的实际状况,运用为现代商业银行所广为采用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对各类资产、负债优化配置,使之在总量上均衡、结构上合理,实现信贷资金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协调统一,并不断提高运用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开展银行业务经营的水平。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一级法人体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的需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机构体制的成功经验,确立适合自身特点的一级法人体制,从体制上保障银行的统一资金调度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确保银行总行决策中心、授权中心、管理中心和清算中心等功能的发挥和强化。
4、实现经营管理基础的转变。 转变经营管理基础的基本要求是在业务操作规程和经营管理制度上向国际惯例靠拢,在经营管理的技术手段上向国际标准看齐。具体来讲,一是要运用国际通行准则或国际通用标准对银行的财务会计等基本制度和授权、授信管理等基本业务操作规程进行规范,使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有据可依、有案可查,使经营管理活动规范化、科学化;二是要逐步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电子化,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系统(包括信用评级系统等)和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技术支持系统的改善,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分析、预测与决策能力;三是要改变抵御风险基础薄弱的状况,要采取措施改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状况,要参照国际惯例建立商业银行的呆坏帐准备金提取和核销制度,同时,要积极探索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途径。此外,要充分利用国有企业改革的良好机遇,积极稳妥地解决商业银行(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等历史遗留问题。
三
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要采取多种方式,包括直接融资,充实企业资本金。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推动政企分开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这些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方针强调了国有企业改革与银行改革、发展资本市场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事实上,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可以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转换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从近期来看,资本市场发展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新机制的形成。
第一,可以减轻银行资金压力,有利于银行商业化改革。我国现有的资本市场规模容量狭小,而且运作极不规范,还不能承担为企业融通大量长期资本的重任,银行依然是企业融资和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主渠道。以高负债率、高度依赖银行贷款融资的我国国有企业实际上在较大程度上将经营风险集中于银行。资本市场是风险资本和中长期资本形成的重要机制,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为主体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为企业发展筹集所需要的风险资本和中长期资金,从而减轻企业对银行资金需求的强大压力。这既有利于企业的改革与运行,也有利于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第二,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信贷运营环境。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而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重现生机,同时,一个有效运作的资本市场汇集着上市公司当前及发展前景的信息,乃至一些重要的产业信息,这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特别是信贷业务运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信息成本。
第三,有利于解决银行与企业间的不良债权问题。无论是通过将企业债务变股权或转化为债券出售的方式来解决银行的不良债权存量,还是优化银行信贷增量,都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
第四,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补充。发行长期债券是市场经济国家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增加附属资本补充银行资本的手段极为有限,目前仅有呆帐与坏帐准备金、投资风险准备金,而且,由于税收等方面的原因,准备金的提取数量受到财政部的严格限制。因此,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增加附属资本对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从长期来看,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最终走向全能银行体制从而使新的经营管理机制真正得以实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我国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股票业务。主要原因:一是当前我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极不规范和过度投机的市场,而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机制(特别是风险控制机制),防范与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一旦股票业务成为银行业务的一部分,高风险的股票市场就会危及银行自身安全;二是如果允许商业银行介入股票市场,就容易导致商业银行凭借资金实力操纵股票市场,从而有损于股票市场的公平性和运转机制。我国1993年出现的商业银行乱拆借、乱投资(投资证券和房地产)及近年来银行资金违规大量流入股市就是典型的例子。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对此提供了借鉴。因此,在当前我国中央银行监管体系不完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不规范、资本市场发育不良的情况下,对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管理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从长期来看,全能银行体制(注:本文全能银行体制的含义是指允许银行从事范围广泛的业务,尤其是证券业务。)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可能选择。
第一,为了适应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证券化和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和因之而来金融业竞争日益加剧及金融风险不断扩大的新形势,90年代中期以来,几乎所有经济发达国家都开始逐步放宽对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或取消分业管理限制,促使商业银行向业务多元化、风险分散化发展。
第二,与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证券化、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经济市场化和金融深化的不断发展将会促使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社会大众和企业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正在发生很大变化。投资者和融资者要求服务更加便利、安全,而狭窄的市场分割使商业银行难以提高效率,难以适应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以满足客户的融资与投资服务需求。
第三,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推行的主办银行制度和其他商业银行寻求基本客户群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银企关系。但比较起来,全能银行制更有利于银行对其信用关系的监督。全能银行制(如银行持有企业股权)可以使银行更加积极地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在了解企业经营管理信息方面更为有利,从而有利于银行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来保障信用关系的安全。
第四,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利润结构单一,因此,商业银行的收益状况很容易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大幅波动,从而危及银行的安全性。比较起来,经济发达国家全能制银行的利润结构中,传统存贷利差所占染重下降,大量利润来自各项服务费、投资收入、外汇交易收入,特别是资本市场提供的分散风险的多样化手段有助于改善银行资产运用的结构,因而可以使银行的盈利能力更强,收益更稳定(注:需要指出的是,全能制银行更多的是从事发行安排和代理等,同时,对自营比例和为证券交易融资比例的限制、交易频率的限制、披露和监管措施的加强也会有效防止股市风险危及银行安全。)。
第五,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得银行业与证券业、存款与投资、支票与债券的界线日益模糊。技术创新浪潮冲破了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所形成的市场分割,不同融资工具、技术和服务之间的差别缩小,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之间的替代性增大。技术进步成为打破垄断的重要力量,并使金融机构之间潜在的竞争实质化。这一趋势正在传入改革开放中的中国金融业。
第六,与受到分业限制的银行相比,全能制银行由于具有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盈利能力强等方面的优势而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扩大,为了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提高其综合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也将逐步走向全能银行体制。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转换的目标是要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与国际惯例接轨,最终走向全能银行体制正是其中的应有之意,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发达则是其最终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
标签:经营管理论文; 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资本市场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国商金融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金融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现代商业银行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