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理论学科发展演变研究_体育功能论文

体育理论学科发展演变研究_体育功能论文

体育理论学科发展之演变 学科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理论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科发展研究

按语 在以介绍学科建设和单项运动科学发展过程为主题的40周年校庆科学报告会上,有关学科专家报告了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理论科学及排球、田径、乒乓球运动的国内外历史状况、研究进程、研究工作的前沿与难点,及未来发展趋势。这些报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现在学报上陆续刊登这些成果,以期促进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及学科建设的研究。

摘要 体育理论学科是体育教育专业“总论”类课程。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体育理论学科已经由一门课程分化为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群众体育学以及运动训练学4门课程,知识得到更新和扩充,例如体育概念、体育功能;学校体育的地位与作用、体育教学过程、规律与原则;身体锻炼的理论基础、锻炼效果的评价等内容,都大大丰富了本学科的知识体系。近几年,本学科又衍生出体育教学法、比较体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科研方法概论等第三代课程,学科群在形成。

关键词 体育理论,学科,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群众体育学,运动训练学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Liu Shaozeng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Teaching & Research Section,BUPE,Beijing 100084

Abstract The disciplin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as a comprehensive,summing-up course of the speci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into four courses:Introductionto Physical Eacation & Sport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Mass Sports,and Sports Trainology.In this process of evolution,the content ofknowledge of the discipline,for example,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ofphysical education,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he proess,regularity and principl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exercising,was renewed and enlarged.During the past few years,with the derivation of the 3rd generation courses such as Physical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Sociology in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a course group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is being formed.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discipline,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mass sports,sportstrainology

在大学各个专业课程设置中,都开设对本专业起“总论”作用的一些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还没有体育理论学科,体育专业学生主要参考学习吴蕴瑞、袁敦礼先生所著《体育原理》等书。北京体育学院建院初期,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主,前苏联当时体育教育理论正适合作为体育教育专业“总论”类课程,所以北京体育学院首先聘请前苏联专家来华讲学并招收研究生,为我国体育理论学科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40余年的沧桑,体育理论由一门学科已经分化为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群众体育学和运动训练学等4门新学科。学科分化,并没有削弱体育理论学科在体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例如,体育概论是体育院系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运动训练学是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群众体育学则是选修课程。可见,体育理论学科是体育社会科学群中重要的成员,是体育人才完整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 历史与现实

1.1 体育理论 50年代初期,前苏联专家凯里舍夫将《苏联体育教育理论》传入我国,内容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主,适当兼顾了体育制度、体育手段及群众体育等内容。

由于50年代我国体育获得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中学生及大学生运动会,更推动了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并总结出许多中国自己的经验,这些都体现在人民体育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体育学院本科讲义《体育理论》之中。1961年版的体育理论教材是学习前苏联并结合我国实际而编写的。这本教材较全面反映出中国体育的经验,基本上摆脱了前苏联教材的模式,教材体系和内容发生明显变化。

十年“文革”,教材建设陷于停顿。文革结束后,1978年在北京体育学院召开了体育理论教材座谈会,会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体育理论教材应以体育教育为主(与前苏联教材相似);另一种意见主张以广义的体育运动为基础,在1961年教材扩展内容的基础上编写。最后,决定按后一种意见编写教材。历经3年,一本面目全新的《体育理论》教材于1981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的《体育理论》教材,反映了本学科几十年建设的经验和科研成果,第一,进一步明确了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将体育理论课程的内容和整个体育理论的研究对象区别开来,根据体育院系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的规定,将我国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制度、体育手段、体育教学、学校体育、运动训练、体育锻炼和群众体育等作为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二,对某些学术问题的处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通俗化,例如关于“体育”一词的概念,国内外众说纷云,本教材只以狭义的体育和广义的体育加以区别,处理得当。第三,克服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体育是阶段斗争的工具”等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观点。第四,引进和吸收了外国一些有益的理论与经验,内容大为丰富,满足了80年代体育运动实践和体育理论教学的需要。

80年代,是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大发展的时期,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残疾人体育都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实践产生经验,产生认识,也需要理论给予阐述和指导。《体育理论》教材在1981年出版以后,我国体育理论界已经酝酿着筹建新学科问题。《体育概论》、《运动训练学》、《群众体育学》和《学校体育学》等由体育理论分化出来的4门新学科已经成熟。体育理论学科第一次分化已经开始,已走在前苏联之前。体育理论分学科的出现,使体育理论学科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每一分学科都大大丰富了原体育理论内容。现简介如下:

1.2 体育概论

1.2.1 论述体育本质 阐述体育概念 体育概论力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体育的一些宏观理论问题,体育本质和体育概念是其首先要阐述的问题。

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关于体育产生的动因问题,以前体育理论教材侧重论述“劳动产生体育”。体育概论认为体育“主要产生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然而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人们还不可能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尤其是原始社会初期),各种社会活动还处于萌芽状态,互相之间多无明晰的界限。原始社会的体育和教育、军事、医疗卫生、娱乐,及宗教祭祀等活动,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它们共同进化和发展,宛如同一胎连体兄弟在原始人类社会母体中,共同孕育萌生”,进而得出“体育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其中包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和人本身的需要(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的结论[1]。这种分析符合逻辑,对于研究体育产生与发展变化的规律,具有启发作用

对体育本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对体育概念的表述上。我国历史上将体育当作学校一门课程,专指身体教育(对学生),体育成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在当时我国很少有竞技运动和其它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条件下,这种对体育的理解和使用,还行得通。新中国成立以后,竞技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其对象远远超出学生群体,其手段、内容、组织以及组织管理等,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体育内涵的扩充,要求体育概念扩充。

《体育概论》一书提出体育的概念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体育代表总的名称,狭义的体育仍然指身体的教育,又认为“在广义的体育(或体育运动)中,除了体育(狭义的)和竞技运动之外,还有一部分既不属于体育(狭义的),又不属于竞技运动,而又与增强体质和丰富文化生活有关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或以医疗、保健、健身为目的,或以消遣、娱乐、休闲为目的,故称前者为身体锻炼,后者为身体娱乐”,于是认为体育(广义的,亦称体育运动)是上位概念,它的下位概念由竞技运动、狭义的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3个部分所组成,这3个部分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1]。体育概念体系的规范化,可以澄清人们对体育认识上的模糊和混淆不清,不仅有理论意义,更便于在实践当中开展工作。

1.2.2 开发体育功能 明确体育任务 体育的功能指体育的社会效能。体育理论教材没有具体阐述体育功能,所以对体育功能的研究与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体育概论,从体育的特点和社会需要出发,通过对体育的社会地位和体育与其它社会活动关系的分析,认为“体育是属于人类总文化的范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尽管在体育产生的初期及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中,人们更多地注重和强调了体育对增强人的体质的生物学作用的一面,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体育在精神方面、文化方面的价值在实践中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并被人们所认识”,于是提出从两个方面分析体育功能,即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总结出体育具有以下7大功能:1)健身功能;2)娱乐功能;3)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4)社会感情功能;5)教育功能;6)政治功能;7)经济功能[1]。这7项功能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构成体育功能的体系。这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例如改变了过去片面认为体育属于纯消费型事业的观点,体育有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创造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服务。这虽然是对体育功能的最初的研究成果,但它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已填补了教材中的空白。

在分析体育功能的基础上,对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发展沿革、确定的依据以及实现目的任务的基本要求等方面,都有新的研究成果。

1.3 学校体育学

在教育科学和体育科学的指导下,学校体育学围绕培养人这一根本目标,在学校体育地位、特点、功能等方面,都取得较丰硕的成果。

1.3.1 总结学校体育历史经验 探讨学校体育发展规律 学校体育是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学校体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必须对学校体育这种古老的体育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研究。

1.3.1.1 学校体育发展趋势 通过对古今中外学校体育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学校体育学总结出的学校体育发展趋势有:1)学校体育在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向多功能、多目标的方向发展;2)学校体育不仅限于学校教育领域,而且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互相渗透,并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开放程度逐步提高;3)学校体育在追求近期效益的同时,强调为终身体育打基础;4)学校体育向国际化和尊重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向发展;5)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的发展;6)强调学校体育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学校体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及立法保证。

1.3.1.2 对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进行阶段划分 为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对新中国学校体育发展过程进行历史阶段的划分是很有必要的。学校体育学将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划分成以下4个阶段:1)1949~1957年,初建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体育体系阶段;2)1958~1965年,曲折发展阶段;3)1966~1976年,严重破坏阶段;4)1977年至今,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分成这4个阶段,符合历史事实,反映出新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脉络。

1.3.2 论证学校体育历史地位 阐明学校体育目的任务 体育理论教材着重阐述的是体育教学基本理论,对学校体育的历史地位只侧重阐述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说明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论述的视角较小,没能将学校体育的地位摆到应有的位置上。

为科学地阐明学校体育的地位,学校体育学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将学校体育分别放到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加以考察,结果表明学校体育不仅是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三育中的一育;而且也是体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进一步研究又发现,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之间有一个共有部分,那就是学校体育[2]。

学校体育是教育和体育两个系统的结合部,确立了学校体育这种地位之后,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学校体育不仅受教育的制约并为其服务,而且也受体育的制约并为其服务。由此出发,对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分析更科学、更全面。过去体育理论提出学校体育具有增强学生体质、向学生传授“三基”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3项基本任务。从上述学校体育地位出发,在学校体育学中将“发展学生的体育才能,提高学校运动技术水平”单独列为学校体育的任务之一。这种变化,不仅取得体育界的赞同,而且也取得教育界同行的认可。这种理论上的突破,在实践中产生巨大的反响,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3.3 继承学校体育基本理论 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原则 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学校体育学在这方面有许多创造性的劳动,例如对体育教学原则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以前体育理论等教材中写的体育教学原则有:1)自觉积极性原则;2)身体全面发展原则;3)直观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从实际出发原则;6)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7)巩固提高原则。

学校体育学提出新的体育教学原则有: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2)增强体质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相结合原则;3)直观、思维与实践相结合原则;4)循序渐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5)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相结合原则;6)适宜负荷与合理休息相结合原则;7)及时反馈与巩固提高相结合原则;8)保证质量与提高效益相结合原则[3]。

新的体育教学原则是对原有体育教学原则的继承与发展,更深刻地反映了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对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1.3.4 扩展学校体育研究领域 丰富学校体育理论体系 以前学校体育的对象指向是普通中小学学生,现在将此对象扩展到高等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普通大学生、师范院校大学生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又深入到特殊学校,对盲、聋和弱智学生的体育进行研究,完成多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写进《学校体育学》[4]和《残疾人体育》[5]两本教材之中。

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大纲、体育课结构、负荷和评价等内容,都发展了原来的理论。

1.4 群众体育学

60年代以来,群众体育锻炼热潮席卷全球。实践产生理论,也需要理论指导。

1.4.1 拓宽身体锻炼的理论基础 身体锻炼是人们通过参加身体练习,获得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功效的有目的活动,这需要有全面的理论为指导。以前体育理论教材对此论述较少;如果有,也侧重于从生物学科角度进行分析。在《群众体育学》教材中,对身体锻炼的原理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们分别从人体科学、心理学、美学等角度阐明身体锻炼的科学基础,从宏观的人类进化过程和遗传变异到具体的人体健美的微观层次,运用许多学科的知识进行说明论证。从多学科、多视角阐述身体锻炼原理,大大丰富了身体锻炼理论体系[(6)]。

1.4.2 构建身体锻炼的方法论 身体锻炼如何实际操作,以前体育理论教材很少阐述有关内容,在群众体育学教材中,对此问题作了多方面的论述。

首先,将身体锻炼内容划分为健身运动、健美、娱乐体育和医疗、矫正、康复体育4个部分,自然力的锻炼也列在其中。这种分类便于人们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比过去笼统地称为身体锻炼更具有针对性,每一位公民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锻炼的内容。

从终身体育角度,分别阐述了少年儿童、中青年以及老年人体育的特点,为终身体育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作用,符合体育科学发展趋势。

其次,在社会上流行起健美热时,群众体育学及时补充关于健美的一般理论,又具体论述了皮肤美、体型美、姿态美及减肥等问题,对健美运动给予正确的分析与指导,不仅为教材建设补充新内容,而且为健美运动指出具体的方向与方法。

再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也在提高,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在群众体育学教材中,首先出现“娱乐体育”内容,阐明消遣、娱乐与教育和体育的关系,认为现代教育应该增加消遣教育,使“儿童、少年都应有机会去发展消遣方面的技能、观点和必需的知识”,又认为“体育运动与消遣娱乐互有区别又互相渗透”,主张“为开拓体育运动的领域,促进体育运动的繁荣发展,体育运动和消遣娱乐结合,发展娱乐体育”,接着对消遣活动、娱乐活动及娱乐体育进行分类,指出娱乐体育分为观赏活动、相对安静状态活动和运动性的活动3类[6]。将娱乐体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轨道,开展文明健康的娱乐体育活动,为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具有重大的社会学意义。

1.5 运动训练学 国内外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促进了运动训练学科的发展(详见田麦久教授的论文)。

2 展望与设想

体育理论由一门学科分化成4门学科,现在已经或者将要派生出更多的新兴学科,例如体育社会学、比较体育学、体育教学法、体育科研方法概论以及残疾人体育等。为创建更先进学科群,必须总结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放眼世界。

2.1 加强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 体育理论学科主体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这由它所研究的对象性质决定的。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开始引进或应用自然科学有关的内容。体育理论学科今后的发展,应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合理吸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使本学科建立在更加广博的理论基础之上。

2.2 重视学科的人才梯队建设 从发展角度,学科建设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一是高素质(有坚定的事业心、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二是合理的结构(年龄、专业方向等)。体育理论急需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拥有一批年富力强的学术、学科带头人。

2.3 密切学科与社会实践联系 社会实践是体育理论的源泉,也是应用的课堂。体育理论工作者应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密切联系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扩大视野,网罗信息,积累经验,增加才干,永远跟上时代的发展,站在学科发展的顶端和前沿。

2.4 增加学科发展的经费投入 由于学科性质所限,体育理论学科不可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很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需要外界投入必要的经费。

本文得到了领导的关怀,以及体育理论专业教师特别是王幼良、罗映清前辈非常认真的指教,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收稿日期:1993-12-06)

标签:;  ;  

体育理论学科发展演变研究_体育功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