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梨簧是安徽芜湖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旧名“泥簧”,流行于芜湖、当涂、和县、含山沿江一带地方戏曲剧种,有 200 多年历史。土生土长的泥簧戏,由芜湖语言、音调和地方民间音乐发展而成,汲取二簧、柳子腔和昆曲等剧种唱腔和音律,具有浓郁的江南风味。2006年被列入首批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梨簧;唱腔;艺术初探
芜湖梨簧是安徽省稀有剧种之一,曾用名“泥簧”、“平安戏”,在芜湖周围各县市以及沿江一带流传,在吸收芜湖本地民间小调和外来剧种的基础上,经过一代代艺人的千锤百炼、不断加工而成,距今约有200多年历史。已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国戏曲剧种大词典》、《中国戏曲志·安徽卷》等。
一、梨簧起源
梨簧可考查的历史是在清嘉庆(1796-1820年)以后。梨簧戏,亦称草根戏、平安戏,据明朝正史《太平府志》记载,当涂、芜湖等地立春日有“妆戏到,征女伎”的风俗。后清朝黄钺写《于湖竹枝词》时,把平安戏定名为“梨簧戏”。
清同治年间,芜湖摊簧、徽调二黄、芜湖梨簧同时盛行,并成为“摊二梨”。梨簧扎根于民间,在民国八年(1919年)《芜湖县志》载“泥簧”,道出其乡土特色,清朝一品大员黄钺告老寓芜写《于湖竹枝词》,把平安戏定名为“梨簧戏”。
1927年,张季瀛的第三子张一鸾想继承父业,振兴泥簧戏,集合一批艺人在北门沈凤鳖家办起一个“泥簧公所。”这是一个职业性质的演唱团体,也是训练泥簧戏演员的习艺所。同年,芜湖还办过梨簧局,专管营业和艺术研究等事宜,直到抗战结束时期,才逐渐冷落。
解放后,芜湖文化部门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整理的传统剧目主要有《安安送米》、《回头桥》、《三戏牡丹》、《窦老送子》等。1959年招收了一批男女少年学员,正式建立“芜湖市梨簧戏剧团”,编演出《白蛇传》、《秦香莲》等。
二、梨簧唱腔
梨簧唱腔来自芜湖民间小调,并吸收了梆子戏、黄梅戏、庐剧等剧种的唱腔,经过艺人不断加工创作而成。梨簧的唱腔体系由梨调、簧调两大板腔体和杂曲小调曲牌体组成的综合体。
(一)梨调
梨调主腔是由慢板、快板、数板三种板式组成,各板即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唱。在传统唱腔中,慢板可转快板,快板可转数板。
1.慢板。又叫正板,一板三眼,腔多字少,速度缓慢,前奏较长。慢板由上下两句组成,上句落在徵音,下句落在商音,调式多为商调式。慢板旋律优美抒情,委婉动听,常用来表达思念、倾诉、渴望之情,多用于生、旦行当。如《白蛇传·合钵》唱段中的慢板曲调缓慢,凄美幽怨,主要表达许仙对白素贞的眷恋。
2.快板。快板于慢板相似,一板三眼,是指每小节唱两个字,比慢板多了一个字,过门也较短,没有过多的拖腔,只是在一段唱腔结束处加一尾腔,基本腔为上下句结构,多段词可变化反复演唱。如《安安送米》中的唱段板块一,过门仅三小节,歌词为“乌鸦也有反哺意,绵羊也有跪乳恩。”共14个字,用了15小节,用来叙述事件。
3.数板。数板是指速度较自由的唱腔,无板眼,基本结构也是上下句,可变化反复,演唱多句歌词,主要采用音区的高低来达到变化的目的。此外,数板删减了过门的长度,在旋律中加入了“4”和“7”以突显数板的色彩。数板适合各个行当演唱,可表现喜、怒、哀、乐、愁、恐、愤等多种情绪,应用广泛,艺术表现力极强,多表现唱段中戏剧性的环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白蛇传》唱段中的数板三,节拍为1/4拍,过门仅八小节,第三句的音符落在“7”上,增加了唱腔的明亮的色彩。表达了白素贞的救夫心切的心情。
4.梨簧附腔。梨调除了三大主腔外,还有导板、散板、花腔、垛板、紧打慢唱、干板、叫板、落板、哼板、清板十中附腔。其中,落板有完整的乐段;散板、紧打慢唱、清板可独立成为段落;干板就是只打节奏的干念;其他附腔大都是一个乐句,甚至还有使用一个乐节的结构,这些有独立名称的板或腔不能构成独立的乐段,而是在主腔中灵活穿插,使主腔的色彩和表现力更加丰富。
(二)簧调
簧调和梨调相对应并列,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作曲家张继旺编创,为宫调式,一般以四句唱词为一段,多以C调演唱。簧调主腔有慢板、快板、数板以及附腔。簧调的特点较为明亮,色彩清明华丽、爽朗豪迈,吸收了“4”、“7”作为长音或在板上出现。
1.慢板。又名正板,一板三眼,速度缓慢,多用于生旦行当,始于大段的唱段,以四个乐句为基本结构,结束音落在“1”,慢板的旋律悠扬动听、细腻婉转,以拖腔见长,每一乐句的最后一个字拖腔有5拍至12拍。如《孟丽君》唱段中的慢板,唱段速度缓慢,韵味浓厚,主要表达对花木兰的赞颂。
2.快板。快板是由慢板缩减、改编、压缩而成。旋律短小活泼,跳跃灵动,适用于各个行当的诉说和对唱,是常用的唱腔,基本结构为四个乐句节拍为4/4和2/4,用于叙事或抒情。如《拷红》唱段中的二拍快板,速度较快,几乎是一音一词,情绪活泼欢快,具有跳跃性,表达主人公内心的着急和不安。
3.数板。又名流水板,有板无眼,速度快,节奏复杂多变,各个行当都适用,数板能表现喜、怒、哀、乐、愁等多种情绪。数板可与其他唱腔交替使用。如《拷红》唱段中的数板,节拍为1/4拍,节奏有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点、休止符、切分等各种节奏,灵活多变,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愤怒之情。
4.附腔。簧调附腔有导板、散板、叫板、垛板、清板等。这些唱腔主要是根据故事情节或演唱者的情绪在主腔中穿插,灵活运用。结构和使用方法基本和梨调附腔相同。
(三)杂曲小调
杂曲小调是构成梨簧唱腔中的曲牌体,有十首,常用于很接地气的曲目,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切近百姓生活,如在《金莲调教》中,共使用了19种小曲,其他曲目中,也使用了很多小曲。
杂曲小调来源有三个:一,芜湖本地和外地流入芜湖的民歌、小调,如《划龙船》、《五更调》等。二,吸收了徽剧的音乐,如《四平》、《二黄平》等。三,在扬剧和其他剧种音乐的基础上改编、发展而成。如《梳妆台》、《银纽丝》等。
三、结语
梨簧是芜湖人十分喜爱的“草根戏”,她以其优美的唱腔和鲜活的舞台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屹立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芜湖梨簧曾多次为国内外领导人演出传统折子戏和现代小戏,受到了好评和亲切接见。还多次参加了全省、全国戏剧(曲艺)调演和交流演出,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
如今,梨簧逐渐不适应大家的生活环境,已濒临灭绝。令人欣慰的是市文化局为保留剧种作了大量工作,芜湖梨簧研究室的成立,芜湖地方戏志的汇编都为保留梨簧这一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作了贡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国戏曲剧种大词典》等珍贵资料上已记录了梨簧资料和曲目。梨簧没有消失,只是暂时淡出当今戏剧大舞台,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被保护着。一旦时机成熟,芜湖梨簧就再次登上舞台,再现辉煌。
参考文献
[1]王岭 安徽梨簧戏的唱腔风格与旋律特点北方音乐 2014.8
[2]卜雯琦 芜湖梨簧戏的价值分析 大众文艺 2014.1
[3]李维路 芜湖梨簧戏的历史源流与现状调查 四川戏剧 2012.1
[4]王染野 谈锡剧、沪剧、梨簧剧等的源头 苏科院学报 2003.3
作者简介:王作军,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芜湖一中教师。
论文作者:王作军
论文发表刊物:《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9
标签:芜湖论文; 唱腔论文; 慢板论文; 剧种论文; 唱段论文; 快板论文; 安徽论文; 《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