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经济面临五大历史发展机遇_民营经济论文

中国民营经济面临五大历史发展机遇_民营经济论文

我国民营经济面临五大历史性发展机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历史性论文,民营经济论文,发展机遇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0)06—021—0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中,我国及时调整了过去那种脱离实际的所有制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民营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非国有经济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在流通领域,国有商业在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下降到20%左右,民营经济占了70%以上。显然各种非国有的民营经济已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因素。同时更应看到进入新的世纪,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政策更宽松、条件更成熟、前途更广阔,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面临着一次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认识这种机遇,把握发展机遇,对于进一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十分重要。

一 新经济形态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与质量升级提供了新契机

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战略。而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国的更快发展,必须注重体制与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制约功能,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作用。

这是因为凡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一是具有战略性,二是具有风险性。因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要靠市场风险资本的推动,靠民间投资基金的“孵化”。除了战略性高科技产业要由国有经济直接独资或控股经营外,其它一般竞争性的产业应在所有制方面彻底放开,尤其必须进一步重视民营经济的作用,努力实现竞争性高科技产业领域经济主体民营化。

重视民营经济与个人在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作用是由人力资本的规律性特点决定的。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呈个人化趋势,较之其它产权更具有天然的排它性,其智力资本的现实功能大小完全取决于产权主体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高新技术产业尤其具有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充分实施民有、民治、民享的发展模式,就可充分激发广大知识分子把潜在的人力资本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要看到民营经济是相对官营经济的一个概念,它包括私营经济、个体经济、集体经济、股份经济、外资经济和其它非国有国营的经济主体。要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利用好入世以后的5年过渡期, 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使国有经济从竞争性产业领域基本退出,以集中力量确保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基础产业、重要的支柱产业与关键性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竞争力,以应付入世以后外资经济的冲击。在所有竞争性产业领域,要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创造条件吸引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参与国营企业的产权改革,实现经济主体的非国有化即民营化。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要充分考虑人力资本的产权特点,最大限度地吸引各种民营经济与外资参与开发。

民营经济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民营经济可获得新的质量升级,重塑新的社会形象,从一般的贩卖、修理等简单的劳动密集性行业进入知识密集性高的新型产业,必然带动其经营管理水平的创新。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新创立的一批高科技产业如搜狐、新浪、网易等一批网络企业正代表着新生代民营经济的新形象。当1999年国务院有关部委确定建立1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以后,全国各地大批进入大学园企业的民营企业经营者,几乎全都是优秀的高中级知识分子。新生代民营经济的崛起又带动了传统民营企业的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与经营创新。自1999年以来,在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营企业中普遍出现了“经理改革”,即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向市场公开选聘经营主帅,以冲出“家族化围城”,跳出家族管理圈子,从传统“家族化企业”向现代企业“蜕变”。以上说明,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最终成为支柱产业,民营经济既能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又能从整体上提升发展质量。

二 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配置的良好机遇

国有经济的低效率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过分迷恋公有制形式的失误以及不断追求所有制升级过渡的“左”的做法,致使国有经济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让国有经济“包打天下”的结果造成了国有经济普遍运行的低效率,既浪费了最宝贵的国有经济资源,又不利于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有了极大的变化,如工业产值中国有企业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78%下降到1999年的33%, 非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已由同期的22 %上升到67%。但是对整个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只有1/3的国有经济,却占有2/ 3最稀缺的资本资源, 这说明国有经济占有的资源与其产出的效率极不相称,必须在资源占有的所有制结构上进行重大调整。因此,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是在生产资源占有的结构上作文章,进一步减少国有经济在资源占有上的比重,让产出效率高的私营经济、混合经济及其它非国有经济占有更多的资源,以减少各种“公地的悲剧”的继续发生。

随着国有经济在许多竞争性产业、领域的退出,随着国有经济在资源占有结构中的比重下降,就给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国有经济从竞争性产业领域的退出与国有企业改革往往是互相联系的过程,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内部改革的深入必然是单一的国有产权向混合的非国有产权多元产权结构转化的过程,中国经济的发展除了有一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作为骨干外,大量的仍是中小企业。国有经济从中小企业退出来的改革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 )整体全部退出,企业产权整体有偿置换为非国有经济,如国企产权整体拍卖和一次性买断企业产权;(2 )国有经济从中小企业产权中部分退出,保留部分参股或合资合营,与其它非国有产权组合为新的企业多元产权结构;(3)暂时出让中小国有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财产使用权, 如租赁经营、承包经营等;(4)有的可将国企部分资产量化到个人, 再在此基础上组建新的混合产权结构。总之,不管采取何种形式,绝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会实行民营化,这就必然产生一大批国企改制衍生型民营企业,因此在“十五”期间,国企民营化的过程还会加快,这就为民营经济参与国企产权改革提供了机会与条件。

还应当看到,在我国民营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只有少部分发展成为大型企业。大部分中小企业民营化后搞活了,实际上也是一个促大的过程。中小企业搞活了,大型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就有了更好的条件。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吸纳了相当一部分国企下岗分流人员,不仅满足了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还为大型国企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依托的作用。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它们的经济活力很强。我国沿海地区发达程度高,与民营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三 中国加入WTO 后所承诺的产业与市场的更大开放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法规保障的新机遇

众所周知,加入WTO后, 中国经济将会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必将产生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积极深远的变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仅是产业与市场的更大开放问题,更要求我国的经济体制与政策更加开放与创新。无疑,新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全球化国际生产与流通,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各国从全球化中的获益程度是不同的。这样,市场竞争往往成了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质量与科技创新的竞争,更有体制与制度创新的竞争。很明显,高成本低效率的体制是难以保证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更快提高的。因此,必须在国家体制层面的调整与改革上作出超越前20年改革力度的更大改革与努力。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在扩大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同时,有必要扩大所有制对外开放的产业领域范围,以加快我国的制度创新。我认为应减少或取消或放宽某些产业领域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如:(1)电信产业与电信市场应有步骤允许外资进入与经营;(2)逐步取消外商投资金融领域的地区限制, 外商可在国内任何地方申请设立分支机构;(3)逐步扩大外商投资保险业的地域范围, 由上海市扩大到其它中央直辖市与沿海地区著名的计划单列市等;(4 )逐步减少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的地区限制,零售业可在所有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全业种对外商开放,批发业也可放宽外商投资试点城市范围;(5)逐步扩大市场中介服务产业领域的外商投资范围, 如会计、审计、律师事务所及资产评估咨询机构;等等。对外商投资的开放,也必然为国内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一方面是外资可以进入的领域,国内民营经济也应进入,某些产业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还应先对内开放;另一方面外商的大量进入,为国内民营经济与外资商的合作合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尤其是民营经济的产权制度与运行机制更易于中外合资的磨合。

还应当看到,中国入世后随着对国内外企业国民待遇原则的实施,国内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以及参与进出口贸易的体制障碍、政策壁垒将大大减少,这又为国内民营企业的外向型经营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订政策,放宽民营企业自营进出口的审批。今后随着外贸代理制的广泛推行,加之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内民营企业及劳动者个体经济均可在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

四 实施西部大开发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开发大西部,加快中西部的发展是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这一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在西部大开发中,政府主要负责基础设施的改善,而竞争性制造业的投资,则主要由企业在市场机制基础上进行。西部大开发必将促进西部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西部各省、市、区在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同时,都已着力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因而西部大开发,首先为西部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尤其应当指出的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作用与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所有制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东中部地区,特别是大大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如到1999年6月底止,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各占全国总户数的比例为64.7∶21.7∶13.6,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额各占其总额的比例为66.7∶19.0∶14.3。这也说明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及私营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事实上从1999年实施开发西部的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东部与中部地区,这也说明新的机遇加快了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

开发大西部也为东部的民营企业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机会,而且这种机会还会持续下去。这是因为,一方面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对来西部地区投资的东部与中部的民营企业与外商投资同等看待,把对外商实施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延伸到东、中部的民营经济上,从而为东、中部的民营经济进入西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另一方面是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各地政府大大加快了西部的基础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商流、物流、信息流的设施及整个市场环境就大大改善,这也有利于吸引一大批东、中部经营者进入西部发展。此外,西部地区的市场广阔、资源丰富,西部的开发过程是与城市化的过程连在一起的,从长远看,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在解决了西部缺水的问题以后,移民西部肯定会给民营经济西进带来更大的机遇。

五 金融市场的发育及金融政策的调整为民营经济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居民的经济行为与经济能力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个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不断强化。有两个最明显的表现,一是因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个人存款进入金融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全国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存款总额,2000年一季度已突破6万亿元。二是居民个人的金融行为由过去的单一化趋向多元化, 即由单一的存款行为向存款、贷款、投资等多种行为扩展。据统计,全国城乡居民中参与股市买卖已开户的股民达4000多万户,目前股民队伍还在不断扩大。上述变化一方面反映了经过20多年的市场取向改革与经济发展,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居民个人的金融活动提供了机会与舞台。另一方面说明中国民间积累了巨大的潜在资本,为居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市场活动提供了基础条件。这种具有相当规模的民间资本的存在,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如果能将数万亿居民个人存款的一部分转化为民营经济的投资,则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步伐还可进一步加快。此外中国居民个人以房产为主的不动产规模的扩大,也为资产抵押获得更多的投资贷款提供了机会。

近几年来随着启动市场与治理通货紧缩的不断深入,经济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一致认识到,光靠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投资需求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启动民间的投资需求和最终的消费需求。此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私营经济的重要性不断为人们所认同。在这种情况下,过去在银行信贷中歧视非公有制经济的“贷公不贷私,优先贷国企”差别贷款政策与做法开始得到了纠正。加之银行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资金运行的安全性与高效性相统一的机制使银行对效益高的民营企业也开始情有所钟,自1999年以来一些银行均开始实施对民营经济,特别是对私营企业及个体劳动者的贷款业务。

总之,上述两个方面的变化说明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已为民营经济的第二次创业作了必要的准备。银行业对民营经济的业务介入与业务支持,可及时缓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激活和强化民营经济的“造血”功能。

然而,面临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民营经济普遍准备不足。主要表现在:相当部分的私营企业主与个体劳动者对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缺乏认识,有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甚至还心有余悸;相当部分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效益普遍恶化,亏损面加大,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发展资金短缺,融资和融资担保没有体制保证;民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准普遍落后,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薄弱;管理水准低下,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缺乏,财务、技术、信息等服务体系很不健全。这些都影响了民营经济捕捉机遇与抓住机遇的能力,这是我国民营经济在新的一轮发展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标签:;  ;  ;  ;  ;  ;  ;  ;  ;  

中国民营经济面临五大历史发展机遇_民营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