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犹如镜子--论京剧的发展_戏剧论文

历史犹如镜子--论京剧的发展_戏剧论文

历史像一面镜子——北京戏剧发展漫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戏剧论文,一面镜子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的戏剧,在8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过三次繁荣高潮,第一次是在元代杂剧兴起的时候,第二次是在清代京剧形成前后,第三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北京的戏剧舞台呈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在这三次繁荣高潮中,已经矗立起两座里程碑式的高峰,这就是元杂剧和京剧。元杂剧以文学见长,在中国文学史上,它同散曲合在一起,称作元曲,与唐诗、宋词同辉。京剧以歌舞见长,它的音乐唱腔在全国300多种戏曲中可以说是表现力最强、曲调最优美、因而最受观众欢迎的一种;它的表演技艺不仅在国内不亚于具有高超表演技巧的昆曲、闽剧、川剧等古老大剧种,而且在国际上同各种表演艺术学派诸如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布莱希特戏剧学派等的表演艺术相比,也并不逊色;它不仅注重体验,而同样注重体现,既不否定“间离效果”,也看重情绪交流;它的武打技艺,在国际上堪称无与伦比。因而,一度赢得了中国“国剧”的地位。

两座高峰之形成,其条件大抵有三:一是经济条件。元代、清代都以北京为首都。首都,是统治集团的大本营,是经济、政治中心。最高统治集团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需要和“治国”的开销,征集全国各地生产的物资于首都。这就决定了无论在经济相对发展时期,还是在经济萧条时期,首都的经济条件都会保持其一定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便为戏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二是政治条件。两座戏剧高峰的形成,其所受政治条件的影响是有所不同的。元杂剧高峰之形成,有一个很具体、很特殊而又很重要的原因,这就是从元太宗九年(1237)至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长达78年间废止了科举,断绝了当时文人们从科举进身之路。因而有些文人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便从读书做官之路转向为勾栏艺人写戏,为被压迫人民鸣不平的创作生涯。于是遂有《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赵氏孤儿》等文学性、戏剧性、人民性俱强的文学佳作问世,并流传至今,演出不辍。京剧高峰之形成则与清高宗喜爱戏曲和慈禧太后喜爱京剧有关。他们的喜爱,固然是出于享乐,但在客观上也给戏曲艺术发展提供了某些有利条件,特别是对京剧的发展和提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三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衍进,这也可以说是内因,是根据。众所周知,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熔文学、音乐、舞蹈、说书、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炉,铸成一种兼有时间、空间艺术(或说听觉、视觉艺术),既呈具象又富含意象的最为繁富艺术形式。这种“综合”告诉我们,各种艺术在竟争中,在代代艺术家们的传承与创造中,它们不仅各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且在相互借鉴、相互吸取中聚合、嬗变,其结果便有一种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独秀于林的新的艺术形式产生。元杂剧、京剧正是这样产生并形成高峰的。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戏剧艺术形成、发展的一条规律。

历史永远是一面“镜子”。借古可以鉴今;知今便可预料将来。我们了解了北京戏剧发展的历史,知道了元杂剧和京剧两座戏剧高峰形成的内因、外因条件,联系今天北京戏剧的现状,对今后北京戏剧的发展走向和前景就可以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和提纲挈领的把握,将其纳入文化艺术建设的战略规划,使之合乎规律地发展。笔者认为,北京的戏剧,正处于孕育着第三座戏剧高峰的历史阶段。今天的首都剧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但京剧、昆剧、梆子等老树繁花仍在。而且又有评剧、话剧、皮影戏、木偶戏、歌剧、舞剧、曲剧、儿童剧、广播剧、电视剧等多种戏剧凭借现代化的声、光、电科学技术条件、现代化的舞台装置和大大改善了的中西乐器等艺术创造手段而竞放异彩。其中虽有个别剧种略显式微,但是绝大多数剧种则是方兴未艾。这么多的均有了不同程度提高的剧种和其它姊妹艺术,还不足以构成新的综合基础吗?新中国成立迄今,也已45年。45年来,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指引下,戏剧艺术确实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地步,普遍有所提高。其间虽有这样那样曲折,但是新的综合条件,新峰形成的基础,确实是已经历史地摆在我们眼前了。

标签:;  ;  ;  

历史犹如镜子--论京剧的发展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