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也关乎着高校院校本身的根基和发展方向,如何增强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是所有职教人必定会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中就业质量中凸显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提出了高校就业工作模式的固化;高职院校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不足,高校教辅人员协调统一性不强等因素。倡导创新家校沟通平台,共促毕业生高效率就业;全方位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多渠道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毕业生“三高”就业等手段来解决高职院校的就业问题达到提升就业质量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家校平台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高职院校2019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这既是对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提出的既定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新春天。自2019年5月初,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已经作为一股春分吹想了职业教育改革的腹地,拉开了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大幕。高职院校纷纷闻风而动迈出了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扩招和改革都对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出了严峻的要求,特别是就业质量,形成了职业教育竞争激烈的新局面,如何提升就业质量先从就业遇到的关键问题着手。
一、影响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因素及其原因
影响高职院校就业质量的因素纷繁复杂,元素众多,笔者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校就业工作模式的固化
一般意义上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因具体情况不同,一般由就业部门和二级院系负责、辅导员负责,形成三级工作体系。就业工作往往寄托于辅导员和就业部干事身上,辅导员往往对于单位的了解和行业的了解并不深刻,就业宣传缺乏信息根基,容易造成现实和理想就业的割裂,形成就业的结构性偏差,就业率低,离职率高,就业工作模式单一,工作效果不理想。深深的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
2、高职院校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阶段,对于但还缺乏对就业相关单位、岗位的系统性分析对比,在众多可选择的岗位和单位中容易迷失方向,且当代的大学生对于社会具体工作接触比较少,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往往容易受到家长、朋友和同学的影响,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目标定位模糊,对于未来发展缺乏系统思考,对于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定位不准确,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就业前景认识不足,职后人职匹配度不高。
3、高校教、辅人员协调统一性不强
承载就业工作的主体责任的是招生就业部门和辅导员老师,对于大学生就业工作朝夕相处细心指导的非辅导员莫属,除了就业指导老师外,辅导员岗位承担了大部分的职业指导功能。一方面辅导员对于行业把握缺乏专业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需要不断现场学习和锻炼。另一方面专业任课教师熟悉专业建设,但对于行业的更新和发展相对滞后,对于人力市场的反应稍显迟滞,教辅人员的一致性不足造成学生就业观念的差异,使得学生往往不能清晰定位,合理选择。
4、父母择业理念制约
高职院校一般行业属性较强,每所院校都以主打行业特色为核心,辐射其他专业。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受到核心专业特色影响,特别受父母的择业理念制约。受行业特色的影响父母倾向于让学生应聘高职院校行业相关性强的单位应聘,往往忽视了学生择业的自主性和决定性,忽视了学生的就业的主体地位和职业兴趣。此外,父母往往倾向于离家近的单位,使得高职院校学生错过了很多高质量就业的机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
1、创新家校沟通平台,共促毕业生高效率就业
家庭参与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促进高效率的必然趋势。高效率的就业需要学校和家庭建设起网络、新媒体平台和传统媒介并举、以平台为依托,提升学生就业高效率、高质量。
通过QQ群、微信群建立起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及时向家长传递招聘工作的各项信息,通过解决家长思想问题,解答家长的疑惑,做好家长的动员工作,进而与家长一同解决毕业生,特别是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难题。经过努力达成了招聘信息与学生招聘信息同时接收,也能及时解决在招聘过程家长们的疑惑和不解,澄清负面不实的言论和风气。形成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实现学生顺利就业的良好局面。
2、全方位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多渠道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
(1)搭建创业平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为了加强和改善毕业生创业教育、鼓励高职院校毕业生全面发展,应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升就业创业技能,增强抵御创业风险的能力,在获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增强了就业的能力、夯实了基础,增强个人的就业竞争力,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过省市国家级荣誉的同学,在就业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在就业质量上也成绩突出,在未来的发展上也潜力无限。
同时巩固创业成果,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根据行业和专业特色,制定校本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计划,并抓好落实,做好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使毕业生了解就业创业政策。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与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掌握就业技巧和方法;为毕业生正确地设计和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毕业生“三高”就业
为了使就业工作真正做到高就业率、高对口率、高满意度,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开展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原则,完善招生录取、企业用工和学徒培养制度,落实“招生招工一体化”,工学联动培养。一是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互动。学习者作为学生接受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安排并参加学业考试。学习者以学徒的身份在师傅的引导下承担着相关岗位的工作,获得企业提供的实习薪酬、生活补贴、工作奖励和安全保障。二是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技师互动。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成立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和企业为每个班配备一名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即“双导师”制,通过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进行技能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教师主要负责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企业导师主要负责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的培养。三是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互动。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制定“重工金轨”现代学徒制试点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生在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的学习时间和内容,促进“工”与“学”有效衔接,重点突出“工”的地位,提高技术人才岗位适应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实现“高就业率、高对口率、高满意度”就业。
三、结语
就业质量的提升不是简单的教学、宣传、动员、招聘等工作的加法,而是一个全校协作,教、辅,家校一致性的协作工程。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要从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去考量,转变传统的就业思维,跳出为了就业而就业的藩篱才能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孟蕴华.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漯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6,4.
[2]胡宏亮.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13,11.
[3]吴东霞郑通祥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18:68-71.
[4]宁东卫,范春梅,王莘.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4):89-93.
论文作者:丁琦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高职院校论文; 学生论文; 质量论文; 毕业生论文; 工作论文; 辅导员论文; 学徒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