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论证探析论文_连洁 张晓昀(通讯作者)

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论证探析论文_连洁 张晓昀(通讯作者)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

摘要:糖尿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表现主要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主,人们罹患糖尿病,通常情况下都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从中医学辨证角度出发,不同人患糖尿病后除典型症状外,具体临床表现并不一致,本文将糖尿病的中医病因分为脾虚、气阴两虚兼血瘀、肝失疏泄、痰湿等。

关键词:糖尿病;脾虚论;痰湿论;中医论证

糖尿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表现主要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主,人们罹患糖尿病,通常情况下都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其中以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最为明显。糖尿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也可见于青少年人群,由于现代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已逐渐趋于青年化。青少年发生糖尿病常可由于影响骨质代谢而影响其正常的生理生长,而老年人发生糖尿病则可因多器官功能衰退而表现出较差的预后疗效。病程长期迁延不治或胰岛素水平控制不当而不断反复的患者则可出现急性代谢紊乱现象[1]。

传统的中医学辨证观点认为,消渴病的病因主要表现为素体阴亏、先天禀赋不足,引起其发病的外因则主要集中在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精神刺激等方面[2-3]。随着当代中医临床对糖尿病致病及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现代中医学者开始将自己的临床实践经历与传统的中医辨证观点相结合,并以此为基础,相继提出了脾胃亏虚、精气不足、肝肾郁结等新的中医糖尿病致病理论,为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和预防指出了新的方向。

1.脾虚论

脾虚患者极易出现燥热现象,可出现在轻微活动之后,病情严重者甚至在静息状态下即可出现极度燥热的表现,患者多坐立不安,不能安静。《景岳全书》曰:“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内经》则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究其根本病因,是来自于脾胃等脏器的病变,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或后天失养,气血亏虚,脾肾不足,均以虚为先,虚为本,尤其久病者,随着病情的进展,病变还可进一步以脾胃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并由此影响机体其他部位、器官及系统发生病理改变,导致机体水、电解质代谢失衡,最终导致精血亏虚。脾虚患者的肺及肾脏也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4],而新病者则多燥热内炽,烦渴多饮,其舌质红,苔黄燥,脉滑,中医一般据此便可进行诊断。

2.气阴两虚兼血瘀论

临床上糖尿病患者除可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外,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乏力、视力减退、便秘甚至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患者多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不举,且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以温阳滋肾固摄治疗则有较好疗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中医辨证法将此型归纳为气阴两虚兼瘀[5]。患者气虚且阴虚,故而出现消渴改变,并可由气阴两虚进一步发展为气阴两虚兼血瘀。阴虚、气虚均可导致血行不利、涩滞瘀阻,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缠绵久而不愈或滋生他病,形成复杂兼夹病证,更有气阴虚弱、瘀血阻络、津气不化等表现。

3.肝失疏泄论

从《黄帝内经》的“消渴”“消瘅”“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到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厥阴之为病,消渴”和王怀隐《太平圣惠方》的“夫消渴之病……怒气在内,乘于心脾,津液枯竭,故令人口舌干燥也”,古往今来,众多学者均指出肝与消渴病有着一定的关系,认为消渴的发生与情志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肝脏治疗药物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普及,也不断有临床数据提示,糖尿病的发病在一定程度上与肝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6]。肝脏功能失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肝失疏泄,郁而化火,灼伤津液,都可导致消渴的出现。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即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肝之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顺畅达,血液藏泄适度,脏腑协调。藏肝之血及水谷精微由肝化生而藏泄,故消渴之治亦应疏肝理气,清肝泄火,养护肝体。

4.痰湿论

《金匮要略》中有消渴痰湿论的说法:“湿家,其人当头汗出,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随着糖尿病患者病程的迁延,慢性血管病变的出现兼痰湿证者不断增多,而痰湿几乎可见于糖尿病患者发病的整个过程。故有实验指出,痰湿与消渴的发生有着一定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将痰湿看做是引起消渴的最主要原因。痰阻血脉是高糖不降的病理关键,治疗上若以祛痰为要,视脏腑虚损,兼用补益,俾脏腑安和,痰无化生之源,浊无滋生之地,则有良好疗效。临床上赞成该痰湿致消渴观点的学者认为,糖尿病患者在疾病进展的后期,即糖尿病晚期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继而津液不归正化而生痰湿。而从痰湿角度出发提出的糖尿病防治均取得了良好疗效,并由此提出不仅糖尿病容易产生痰湿,而且痰湿又是导致和加重糖尿病的重要病理因素,因此临床上应重视痰湿以提高疗效。

可见,糖尿病具有发病率高、合并症多、目前还不能根治等特点。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目标主要集中在争取生存与争取健壮生存两个方面,因此,临床认识与辨证的基础更加重视中医在临床中所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丽华.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0,56(24):46-48.

[2] 孙斯凡,王旭,李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最新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3):88-89.

[3] 景国强,李彩萍.GLP-1相关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12(2):94-96.

[4] 杨小红.几种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的疗效及角药分析[J].中华医学研究,2012,10(20):890-891.

[5]李莉芳,王皓,胡照娟.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与肥胖、血脂、血凝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0):702-703.

[6]刘婉华.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与肥胖、血脂、血凝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634-635.

论文作者:连洁 张晓昀(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  ;  ;  ;  ;  ;  ;  ;  

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论证探析论文_连洁 张晓昀(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