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获取相关环境知识的途径分析_环境教育论文

中小学生获取有关环境知识渠道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生论文,渠道论文,环境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有关环境知识的教学还没有列入我国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因此,了解和研究中小学生获取有关环境知识的渠道,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途径,提高教育效果,以达到培养中小学生环境意识的目的,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由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资助、《中国环境报》社和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合作,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和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完成了《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1993.6~1995.12)。上述的两个调查采用分级分层随机抽样。 先按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以人均国民收入为指标),将全国各省划分为三类,按三类地区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抽取9个省(市、自治区), 它们是:北京、辽宁、山东、吉林、湖北、江西、四川、甘肃、宁夏。然后每省(市、区)随机抽取43所中学,在每所中学附近再找一所同档次的小学,共774所学校,加上上海的40所学校,共814所。 获得有效样本788所,占96.8%。每个中学随机抽取20名高中一年级学生,每所小学随机抽取20名五年级学生,共15840名,获有效样本15412人,占97.3%。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对中小学生获取有关环境知识的渠道有以下认识。

一、我国中小学生获取有关环境知识的渠道,不论课内还是课外,都有相对集中的特点

从中小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得知,中学生认为对获取环境知识帮助最大的课程依次是地理、生物、化学。小学生认为对获取环境知识帮助最大的课程依次是自然、地理(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改为“社会”学科)、思想品德。

中学课程 地理 生物 化学 语文 政治 物理 数学 劳动技术

学生数5181 1102

935

71904313 65

百分比69.1 14.3 12.1

0.9 1.20.6

0.20.8

小学课程 地理 自然 思想品德 语文 历史

学生数2221 3921 708 534

81

百分比29.7 52.6 9.5 7.1

1.1

环境教育现状调查(教师回答)的结果也证实了上述学生的看法。中小学教师认为进行环境教育主要渗透的课程是:

中学课程 地理 生物 化学 语文 政治 物理 数学 劳动技术

% 66.2 18.8 10.2

0.5

1.0

0.80 2.5

小学课程 地理自然 思想品德

语文

% 23.860.813.8 1.6

综上所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中小学生获得环境知识主要通过地理、生物、化学三门学科,小学主要通过自然、地理、思想品德三门学科。与一般看法不符的是中学物理课,它常被认为是中学渗透环境知识教学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但调查结果却反映出它对中学生获得环境知识的帮助不大,只占0.8%,这个情况值得思考。

在课外,中、小学生认为获取有关环境知识的主要渠道是一致的,主要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环保宣传活动。

统计结果显示,在环境教育中,家庭的作用比较薄弱。学生从父母处获得的环境知识是课外各渠道中最薄弱的环节,出现了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教育的不平衡。对于中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要在家庭中体现出来,保护环境的行为多在家庭中落实。因此,中小学生从父母处获取的环境知识最少的现状值得注意。

针对中小学生课堂内获取环境知识渠道相对集中的特点,一方面在渗透教学中,继续发挥重点学科的作用,做到环境教育重点突出,如中学地理课从环境的组成、人地关系;生物课从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化学课从污染物的产生与治理的角度去讲授,结合授课内容,突出渗透点,加强联系,相互补充。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其它学科进行环境教育,因为环境科学的综合性很强。如在政治课上,从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等方面开展渗透教学;劳动技术课则可侧重有关环境保护技能的培养。为此,各学科应共同组成一个各有侧重、相互配合的环境教育体系。小学生环境教育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大众传播媒介是中小学生课外获取环境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由于它的时效性强,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尤其是结合典型事例进行集中报道,创造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对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效果极佳。在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还应关注社会的环境保护动态,及时结合环境污染与保护治理的实例,开展渗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促使学生从环保意识向环保行为转化。

二、 中小学的环境教育活动开展得比较广泛,但存在着临时性和不稳定的问题

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有近87%的学校都搞过环境教育的活动,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这些活动举办和参与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各种报告会、考察参观、知识竞赛、征文评选等等。通过对北京、上海、浙江、湖南、广东等省市的实地调查,了解到各地中小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对普及中小学环境知识有很大帮助,而且已成为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查中同时发现,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学校大部分都是临时性的,不稳定,有一半以上的学校是这种状况。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校有关领导和教师自发组织,占43.8%;二是上级的布置,占40.1%。本地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自发地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可以归在第一类;其它部门的宣传帮助属于外在影响,可以归在第二类。由此可见,上级的布置和学校自发的组织各占一半。

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的最后一题是开放性题目,要求学校负责教学的领导及有关教师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对环境教育及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提出具体意见。从归纳的问题可见,上级的布置往往缺少明确的要求,没有教学计划和大纲,环境教育无所依据;缺少具体的组织措施、工作不能落实。

以上状况制约着中小学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改革要从改革教育观念做起。被调查学校教师提出的相关改进措施有:“有关部门要重视、支持环境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制订可行性措施,确定教学内容;对环境教育及活动要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有表彰,持久地开展下去,成为经常性的教育活动;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将环境教育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排入议事日程。开设选修课,有课时保证;还要完善组织机构,学校要有专人负责,工作要落实。”

三、中小学校学生和教师对开设环境知识课与组织环境教育宣传活动态度积极,热情较高

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对学校组织“爱鸟周”、 “地球日”、 “世界环境日”等环境教育宣传活动的态度是:

积极参加 去参加无所谓 不太想去 不去

小学 中学 小学 中学 小学 中学 小学 中学 小学 中学

学生数 6626 4761 704

1916

78

59994

18468

220

% 87.5 62.0 9.3

24.9

1.0 7.81.2 2.40.9 2.9

中小学生对开设专门的环境知识课的态度是:努力学与愿意学的小学生占94.7%,中学生占75.9%。教师对环境教育及活动的态度,对环境教育有更直接的影响。调查表明,中小学校教师对环境教育及活动的态度是:

积极一般不积极

学校数409 3686

% 52.2%

47.0% 0.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于环境教育及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中小学生获取环境知识适宜方式的讨论

讨论中小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适宜方式,离不开中小学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编制和设计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用开设独立课程的方式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可简称为“独立设课模式”;另一种模式是把环境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学内容,通过渗透结合的方式,分散到有关学科的课程中去,可简称为“渗透结合模式”。两种模式,孰优孰劣,争议不小,没有统一的看法。两种模式的特点对比见表。

模式的选用不能脱离实际情况。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课题组认为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课程设计,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主要采用渗透结合的模式;在高中阶段,应采用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也是符合国际上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发展趋势的。小学阶段,以自然和社会两门课程为主,其它课程配合,同时与德育相结合,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与学校日常工作相结合,与学生行为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初中阶段,以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为主,其它课程配合,并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知识普及与能力提高相结合。高中阶段,在相关学科可继续采用渗透结合模式,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供试验用的全日制普通高中的各科教学大纲,其中一些课程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环境科学方面的内容,如地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讲授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为环境教育的渗透结合提供了众多的结合点。同时,可开设环境教育方面的选修课,使学生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环境与发展方面的知识,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向必修课过渡。

各个学校,采用何种方式,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开展环境教育及活动。从调查中得知,有些学校的环境教育开展得好,取得的成效大,关键在于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学校的领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有专人来抓,从组织上落实,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之中,学期初有安排布置,学期末有检查总结,把工作落在实处。这是一些环境教育搞得好的学校的经验。

在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突出环境教育的特点,即环境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价值观教育,行为规范的教育。如果环境教育的结果不落实到行动上,那便是形同虚设。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例如德国巴伐利亚州文化部在环境教育的规定中指出: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除传授生态学基础知识,还要树立如下价值观:1.关于环保的意识;2.致力于负责任地处理与自然的关系;3.促进伦理观念的形成。在环境教育中要联系实际情况和接近现实生活,以学生本人的生活、经历为出发点,将个人的经验和能力变成与环境有关的行动,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而,环境教育是使学生有正确行为的教育。因此,我们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开展环境教育,都要记住环境教育的这一特点。

标签:;  ;  ;  

中小学生获取相关环境知识的途径分析_环境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