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创意的学术贡献——《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推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传论文,创意论文,思想家论文,中国论文,丛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16部,其中已有8部获奖。《丛书》以其独具创意的新貌博得了学术界的推许和赞赏。那么,匡亚明教授以年逾八十的高龄,是怎样创造性地来规划由200部评传组成的《丛书》的呢?这项宏大的系列工程在学术队伍和撰著出版方面又是如何促成进行的呢?下文将做简要介绍。
指导思想
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实现毛泽东同志早在三十年代提出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个马克思主义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并把它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提出的伟大号召结合起来,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提出了组织撰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的规划,并于1986年11月得到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批准,在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以下或简称“中心”),作为组织编撰《丛书》的研究机构和办事机构。
这里所说的“思想家”,不仅是指哲学思想家,而且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艺、科技、宗教等各个领域里的思想家。为此,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设想,那就是从古代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政、教、兵、农、工、医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以便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
组织工作
在制订《丛书》规划的过程中,匡亚明教授聘请了思想文化界、学术理论界有声望的前辈和专家担任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风尘仆仆地亲自到上海、北京等地拜访了苏步青、罗竹风、王元化、吴泽、陈沂、冯友兰、任继愈、张岱年、杨向奎等著名学者,征求意见,虚心请教。同时将二百部评传的选题印发各地学术研究机构,约请作者。这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学人争相报名,十分踊跃。往往同一部评传,有二、三位乃至更多的人来信认题。如《老子评传》,有三人认题,《董仲舒评传》,有四人认题。为了保证出书的质量,匡亚明教授按照竞争和择优的原则,请认题者提出撰写提纲和“试笔章”(某一章节的试稿),进行评比后确定作者的最佳人选。
为了确定《丛书》的撰著方略,以便体现出“思想家评传”独有的学术特色,经过长期筹划和充分准备,匡亚明教授于1988年5月邀请了海内外有关的专家学者,在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召开了《丛书》工作会议,共商方针大计。会议决定,撰著思想家评传一定要做到熔“三义”于一炉。三义即“本义”“他义”、“我义”。所谓“本义”,就是传主的本来面貌,包括对文献的理解、厘定和时代背景的描述等;所谓“他义”,就是后人对传主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是非观;所谓“我义”,就是作者要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在澄清本义、他义的基础上,提出有突破性的真知灼见。特别要剖析和阐明其中的积极因素,以有利于丰富充实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撰写过程中,还一定要在“评”字上下功夫,评就是分析,分析要深刻,要中肯,要突出传主作为思想家的诸特点,写他的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应发掘新资料,提出新见解,切忌就事论事,人云亦云。会议要求作者务必把各自承担的评传写成自己的代表作和不朽之作,要能真正代表中国学术界的水平,从而能自豪地和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和对话。
《丛书》工作得到了南京大学党政领导及时的关怀,学校领导积极支持匡亚明教授在学术事业上的奇情壮举和宏图大略,决定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承担《丛书》的全部出版任务(包括出版费用和稿酬)。
学术交流
匡亚明教授领导的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在全国各地广结良缘,组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丛书》作者队伍。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学术权威,又有成就卓著的中年学者。特别是为了达到“出书又出人”的目的,还选聘了一批崭露头角的青年学人,真正做到了学术队伍的老中青三结合。为了密切与作者的联系,“中心”特地编发了内刊《动态信息》,作为与作者相互沟通的桥梁。“中心”的各项措施,《丛书》撰著出版的进展情况,作者的撰写经验或心得体会,“中心”对书稿的审阅意见或撰稿的技术规例,都通过《动态信息》通报出来。这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不仅给各地作者以深刻的启示,推动了《丛书》的撰著工作,而且对开展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此外,“中心”还围绕《丛书》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一方面与作者通信、互访或座淡,保持经常的联系,一方面举办专题讨论会、定稿会和学术交流会,以便集思广益,提高作者队伍的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匡亚明教授受国家教委委托,在1991年6月下旬又主持召开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廿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务由“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承办,与会的国内学者大多是《丛书》的作者,还有香港的安子介、王赓武和台湾的曾祥铎等著名专家,国外来的汉学家有美国的达尔美、法国的汪德迈、前苏联的费林等名流,共67人,收到论文55篇。大会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批判继承的原则,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的共识是:中华民族素以其独特的凝聚力著称于世,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而不断,其重要原因盖在于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中具有不断更新的积极因素。这次大会的具体成果是出版了会议的论文选集,为进一步推动《丛书》工作,加强与海内外专家的学术交流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众志成城
匡亚明教授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一套与众不同的独辟蹊径的体制:《丛书》实行主编负责制,副主编由主编聘任。主编、副主编亲密合作,形成为集体负责的机制,与《丛书》的声誉共命运。匡亚明教授现今聘请的副主编是(按姓氏笔划为序):时惠荣、吴新雷、陈振、茅家琦、林德宏、周勋初、潘富恩。其中时惠荣是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专管《丛书》的出版工作,其他六位则是富有学养、各具特长的教授。二百部评传的学术工作便是由六位业务副主编分管的。关于书稿质量的把握,副主编对主编切实负责,认为达到出版水平后签送主编终审。如主编在终审后觉得有必要时,则委托“中心”的有关同志,就个别章节进行推敲,拾遗补缺。每部评传的书稿必须经过主编终审签字后,南大出版社才予以接受。这一工作流程共有四关,其中作者关、审稿关、定稿关都是由“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协助主编和副主编来联络完成;南大出版社的十多位责任编辑则管出版关。整个工作程序在时间上抓得很紧,出版周期力求缩短加快。
目前,《丛书》工作进展迅速。除了新一轮已出书九部外,签发南大出版社编排待出的有《吕不韦评传》、《董仲舒评传》、《司马迁评传》、《诸葛亮评传》、《王弼评传》、《阮籍评传》、《郦道元评传》、《孙思邈评传》、《刘知几评传》、《周敦颐评传》、《张载评传》、《李清照评传》、《叶适评传》、《许衡评传》、《刘因评传》、《刘徽评传》、《宗喀巴评传》、《海瑞评传》、《陆世仪评传》、《万斯同评传》、《傅山评传》、《全祖望评传》、《纪昀评传》、《洪秀全评传》等二十四部。今年交稿、审稿的计划可到二十部左右,到明年发排总数将达五十部。坚信在“中心”、出版社和各地作者的密切合作之下,群策群力,必能众志成城。
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科学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是一项人类文明建设的巨大工程。匡亚明教授主编的富有创意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以及激扬民族主体意识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必定起到积极奋发的作用。而匡亚明教授通过“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与《丛书》作者队伍构建的学术群体,以二百部评传为纵论古今的广阔园地,树立了一种严谨、博通、求实、出新的优良学风,在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里,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学术流派,其蕴涵的学术潜力,未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