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1998年10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时代论文,体系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
人类经历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和200余年的工业经济发展阶段。近半个世纪来,计算机、晶体管、集成电路、个人电脑、全球网络、多媒体通讯等相继出现并迅速发展。一般认为,80年代以来人类已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以微电子与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人类文明的基石和动力,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越来越呈现全球化的态势。可以预计21世纪将是人类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
在农业经济时代、水、阳光和土地是人类利用的主要自然资源,农业、畜牧业和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生产方式,90%以上的社会成员从事农业生产。争夺土地、水和劳动力资源是农业经济时代发生战争的原由。农业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和封建制三种社会发展形态。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主要依靠生产实践和少数僧侣、哲人对自然界的观察。科学技术发展比较缓慢。由于交通的阻隔,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是多源的,主要发生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禁锢下解放出来,欧洲科学开始了新的繁荣时期。环球航行、新大陆的发现,欧亚陆路和海路的交通的发展,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推动了商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也相继经丝绸之路和海上航路传入欧洲。牛顿力学和以微积分为代表的数学方法为力能和机器制造提供了知识基础。
18世纪中叶,以自动纺织机和蒸汽机为标志的英国工业革命揭开了人类工业时代的序幕。
道尔顿的原子论,法拉第、麦克斯韦尔的电磁场理论为近代化学工业和电机、电器的发明奠定了科学基础。苯环结构的发现,电炉、转炉炼钢、电报、电机、电灯、电话、内燃机、汽车、飞机等在19世纪相继发明。人类开始了冶金、化工和电气化的时代。至本世纪初,纺织、冶金、汽车工业、电气工业、化学工业和建筑业已成为欧美的主要支柱产业。
本世纪初创立的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为合成化工技术、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宇宙大爆炸理论和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提出,生命科学中DNA双螺旋结构的建立,电子显微镜的发明,核磁共振CT的问世,大型高能物理实验装置的建立和超级陆基或空间望远镜的建成等,使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生命现象的认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已成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大规模社会活动。教育也已发展成为传播知识、培养社会产业的社会公共事业。大学、科学学会、科学院、工程师学会、工业协会等自文艺复兴以来在欧洲相继诞生并不断发展。从19世纪末开始,大学科学研究活动、国立研究机构、企业R&D相继出现并在二次大战中和战后迅速发展成为当代社会宏大的社会建制和公共事业。
工业经济时代迄今还只有250年,却创造了农业经济时代不可比拟的物质文明。工业经济的主要生产要素是自然资源——农业原料和矿物原料、大机器与掌握工业生产知识或技能的工程师、经营经理和产业工人。主要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化工业大生产,主要的支柱产业是纺织、冶金、机电、汽车、化工、建筑等物质生产工业和商务、金融、运输、通讯、旅游、财会、法律等服务业。主要的基础设施是水利、交通、能源、通讯和城市基础设施。市场经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迅速拓展到全球规模。
本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微电子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纤和卫星通讯及全球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信息获取、储存、传输、处理、演示技术和装备,以及以信息服务为内容的信息产业迅速崛起为发展最为迅猛、规模最为宏大的新兴产业。由于信息科技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各行各业具有广泛的渗透力。改变了生产、流通、办公室、商业服务、军事国防,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到几乎所有科学技术领域的观察手段和研究方式。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至文化观念的深刻变化。人类进入了工业化社会的高级发展阶段——信息化时代。信息是符号化的知识。信息化以知识为内涵,又成为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的创造性多样化应用的基础。信息化实际上是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序幕和前奏。(下表展示了17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产业的重大发展。)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劳动生产率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64页)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又呈现了新的变化。世界经济显示出向知识经济转移,科学研究系统在知识经济中起着知识生产、传播和转移的关键作用。据统计,1993-1994年,美国专利所引用的科学论文有70%来自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学研究,只有27%来自企业;1993-1994年专利引用的科学论文是1987-1988年的3倍,而同期专利数只增加了30%。知识的大量生产和应用,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70、8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以技术立国的日本,经济增长减缓,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而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掌握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动权,其相对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为欧美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称,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中取得24个领先地位。世界经济论坛等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美国的国际竞争力明显领先于日本。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日本政府调整国策,提出“科技创新立国”的新国策。欧美工业国家、韩、新加坡等都关注提升本国创新能力,积极增加科技投入。经济全球化趋势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现端睨。”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知识经济的概念,很早就有人提出来。只是到了90年代才受到广泛重视。
早在1962年,美国学者马克鲁普在《美国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就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他认为,知识产业包括教育、通讯、计算机、信息服务、研究与发展,知识产业占195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9%。他讲的知识产业,包括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服务产业。
1977年,美国学者波拉特发表《信息经济》专著。他认为,国民经济可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等四个部门,1967年信息相关产业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7%。
1985年,加拿大GALGARY大学成立知识科学研究所,目的是研究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发展规律,提出加拿大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的对策。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年度特别报告,分析了知识经济的特点和测度方法。报告指出,知识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1996年知识经济占OECD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
1998年,世界银行推出了《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促进发展》。报告分析了知识经济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规律。报告试图告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如何抓住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
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产物。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理论思维。
知识按其性质可分为四类:
1.Know-What?这是什么?是记载事实的知识,如记录事物的形状、结构、性质、时间和位置。一般可由观察而获得;
2.Know-Why?这为什么?是回答事物规律和原由的知识,一般需经科学研究,经实验、分析、归纳、推理和证明而获得;
3.Know-How?怎么做?是关于实施过程的知识和技巧,如工艺技术诀窍、管理知识等;
4.Know-Who?谁知道?是关于谁知道,谁知道为什么,谁知道怎么做、应该请谁来做的知识。这对组织管理者尤其重要。
知识无疑是一种资源,而且是唯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并可无限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它与物质资源不同,具有其自身的明显特征:
1.知识的不可消耗性。物质资源在使用中日渐消耗,许多资源甚至不可再生。知识可重复使用,非但不会因此而消耗,而且往往在使用中增加新的知识——实现知识增值;
2.知识的可共享性。物资资源一般只能供有限的人享用。知识一旦被人类所掌握,被公开,即不可能再为个人所垄断,即成为公共的资源。任何知识均可同时供无数的人共同享用;
3.知识的可传播性。知识可经现代通讯方式,快捷、广泛、廉价地传播。传播越广泛使用成本越低廉。人们不但应致力于知识的创造,同时更应注重知识的学习、传播和利用;
4.创造、传播和利用知识的主体是人,人创造、传播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取决于人的教育水平、创新意识与能力,取决于人所处的物质和文化环境、条件和组织水平。尊重知识,首先要尊重人才,尊重人的创造精神;
5.知识的传播主要靠教育、传媒、网络传播。创新实践和创新思维是新知识的源泉和基础。研究基地和教育、网络是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的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
知识经济虽然还处在发展过程之中,但已经可以看到它与传统的工业经济比较确实具有明显的特征:
——知识已成为生产力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
科学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市场和社会人文知识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知识、知识产权、知识劳动者已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
——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因素。国家和地区的知识创新体系、知识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已成为国家、地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知识经济中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支柱产业主要已不再是数量的增长,而是依靠知识创新实行品质的提高和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经济增长的支柱将转移到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空航天产业、海洋高技术、科技教育与文化产业、以及以知识为基础的咨询服务业。
——工业经济是建立在自然资源消耗之上的经济,造成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因为知识经济建立于人类知识和智能资源基础之上,因此是可能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了社会劳动结构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部份脑力劳动也将被电脑和智能机器所替代。
创造性的智慧劳动,包括R&D、创造性的经营管理、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乃至文化艺术创作等将成为人类社会劳动的主体和领衔力量,社会将全面知识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重点将从工业经济时代为原材料、产品的生产和行销管理的基础上转移到对信息、知识和人才的管理。西方一些大企业已经设置了知识主管。
——知识经济时代的消费将更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艺术化,加之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因而制造业将呈现柔性、全球化、分布式、智能化特点。
——知识经济时代是对工业化社会的继承和扬弃,由于对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人们愈来愈自觉地追求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人类将更自觉地控制自身的生育和消费,保护地球的生态和环境;最终实现人类的理想。
——由于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创新人才成为竞争合作的决定性因素。人们必然会如同农业时代追求土地,工业经济时代追求资本那样去追求知识。知识产权的价值将显著提高,创新人才将成为国际间、企业间争夺的最重要资源。人们将把对教育和科技的投资看成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终身学习将成为时代的潮流。
——知识经济是建筑在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知识共享之上的。她自然具有全球化竞争和合作的特征。知识在全球范围的即时传播和利用,人才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和竞争,知识化产品全球性的合作、生产与行销,全球性知识产权保护公约和法规,全球化宽带数字多媒体网络,全球化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全球化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特征之一。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21世纪,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于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在加速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经济发展将经历以工业化为主、工业化和知识化并重、知识化为主三个阶段。可以预计,世界科技发展将更加迅猛,从科学发现、技术革命向产业革命的转移周期,以及技术与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将更为缩短,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引进别国技术和经验赶上发达国家的困难将增加。如无自主创新能力,“后发优势”的作用将减弱。
任何缺乏知识储备、不能敏锐而且正确地识别国际知识创新前沿动态、产生积极主动响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国家,不仅将失去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内市场竞争的优势,还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只有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宏大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才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上的竞争,核心是知识创新和高技术的产业化。”我国有12亿人口,到下世纪30年代还将继续增加到16亿,要以占世界1/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还要实现达到小康进而要向中等发达水平前进的目标,资源环境的约束也不允许我们重复西方国家工业化的道路和传统技术手段,唯有依靠知识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亚洲一些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日本的经济衰退都已经给了我们新的警示。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努力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我国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
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把握国际发展趋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是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国家创新体系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我国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建国四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解决了大量重大科技问题。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创新能力与国家发展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近年来在某些领域甚至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迹象。
1.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落后于经济国际竞争力。1996年我国GDP排世界第7位,而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排在世界第28位。
2.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连续下降。这是我国国际竞争力8大类指标中唯一连续下降的指标。1996年从1994年的世界第23位下滑了5位。由于统计指标的变化,1997年排位有所提前,但情况仍不容乐观。
3.我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效率不高。1996年我国从事研究与发展的总人数和企业研究与发展总人数均列世界前4名,而我国科学研究和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分别为世界的第32位和第21位。我国创新能力不强,一方面与我国的科技投入不足和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现行创新体制及运行机制不尽合理有关。
当前我国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知识和科技储备不足,转化率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不力,人才外流,从事基础和高技术前沿研究和重大战略研究的基地建设亟待明确和加强,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产学研结合需要加强,企业R&D能力和科技中介力量需着力培养和扶持。R&D投入不足,1997年仅占GDP的0.5%,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5%和发达国家2.5%的水平。转化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完善,短期行为、低水平重复、投资分散的状况需要扭转,政府职能也应向宏观调控方向转移。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大幅度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势必影响我国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影响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进程。
世界近现代史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科技创新。后发国家从技术引进为主,转向技术引进与自主技术创新并重的时间大约为30年左右。大幅度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并非一日之功,而需要数十年和几代人的努力。根据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我国经济建设将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21世纪知识创新的高速度发展将会对我国科技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增强国家科技战略储备,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和历史的必然。中国科学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向中央提出了“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于今年2月4日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东南亚的金融风波,使传统产业的发展会有所减慢,但对产业结构调整则提供了机遇。去年我访问美、加,看到若干世界著名大公司的科技新发展,好多都是华人在主持的,很有创新。其中有些人就是国内去的科技人员。科学院提了一些设想,又有一支队伍,我认为可以支持他们搞些试点,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今年6月,朱镕基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批准了我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汇报题纲,决定大幅度增加对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并决定于明年召开全国知识创新工程会议。
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不仅要把握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尊重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瞄准国家战略目标,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别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的合理作用。
建设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要在现有科技体制的基础上改革调整。做到目标明确,宏观有序;分工合作,互相支持;管理规范,精干高效;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率。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组织机构和社会单元组成的网络体系。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民营科研机械)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社会创新文化、创新的环境和机制、管理创新等,在创新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国家创新体系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引擎,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和后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具体包括创新活动的组织执行、创新资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等)的配置、创新制度的建立、法律保证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力促进和广泛进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任务。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网络系统。其中,企业以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为主,同时进行知识传播;高等院校以知识传递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主,同时进行知识创新(相对集中在教学科研型大学里进行)和知识转移;国立科研机构(国家科研机构和部门科研机构)以知识创新为主,同时进行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地方科研机构主要从事与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相关的工作;政府的职能,应从目前直接组织创新活动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各组成部分间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主。其他组成部分为创新活动提供社会环境和支撑条件。
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传播系统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知识应用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四个系统各有重点,相互交叉,互相支持,是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
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是国立科研机构(包括国家科研机构和部门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它还包括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政府行为起主导作用。
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技术创新是指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是企业,它还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基础设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更多地由市场机制起作用。我国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政府行为起较大作用的现象,还将维持相当长时间,但应通过积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措施促使转变,使市场机制起主要作用。
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它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政府行为在知识传播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应注意利用市场机制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
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社会和企业,它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其他机构和组织等;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知识应用主要是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社会和企业是行为主体;政府的作用是制定并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监督和宏观调控社会及企业的行为,并应用知识作出科学的决策,以提高知识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和效率,促进我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等。
我国正在实施的多项科技、教育计划和工程,为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的《技术创新工程》,是我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战略举措;国家教委组织实施的《211工程》,是我国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和科研与管理水平,培养科技人才的战略措施;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和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等,促进了新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同时,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都对我国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构想,建议在不断完善和继续推进《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和国家其他重点科技计划的同时,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在国家宏观层面,形成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完整的总体战略布局。
《技术创新工程》的总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大型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名牌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开发能力,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并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技术进步成为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主要途径,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引自《技术创新工程》方案)
《211工程》的总目标是:“经过1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的努力,使相当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能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基础)科技(和进行科技前沿探索)的基地,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有一定国际影响。其中若干所高等学校和部分重点学科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结构布局合理、水平较高、各具特色的重点学科点和示范带头学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高等教育新体制。”(引自《211工程》有关文件)
《知识创新工程》的总目标是:到2010年前后,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具有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效运行的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及运行机制,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国家知识创新基地(国立科研机构和科学科研型大学),不断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使我国知识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力争我国被《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科学论文总数的排名进入世界前10名,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10名,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10名。
通过实施上述“三大工程”和有关政策措施,实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前后,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基本具备能够支撑我国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使我国国家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促使我国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有较大提高,造就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技术创新企业、国立科研机构和重点高等院校。进而到下世纪中叶,使我国创新能力进入世界的前列。
21世纪即将来临,现代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将我国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21世纪。
标签:知识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国家创新系统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知识工程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竞争力论文; 科学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