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_党建论文

论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_党建论文

试论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改革开放论文,试论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由于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亿万中国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解放出来,投入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这过程中,党内也出现一些淡忘党的宗旨、以权谋私、地方保护主义等不良风气,为我们党及党外正直的人士所关注。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如何,深化改革与党的建设如何结合好,这是不少人在思考与实践的课题。本文结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就此问题作点初步的探讨。

一、改革开放给党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也承认改革在新时期的成就,可是他们认为,经济上去了,党风下来了,组织纪律松弛了。对社会上与党内的消极现象和阴暗面估计得过于严重。有极少数的人还将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对立起来,以至怀疑起改革开放的政策来。

这是一种从现象上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其结果会形成片面的、错误的认识。

我认为,改革开放给党的建设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又是检验党的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分析:

首先,改革开放使党的建设围绕一个新的主题。

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是,党的建设必须围绕政治路线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有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党的建设与革命武装斗争与统一战线紧密联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建国以后一段较长的时间里,我们也强调党的建设围绕政治路线来进行,但是,那时候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一开始并不很清醒,以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时期的主题,以此为主题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建设曾围绕这个主题,结果出现了不该出现的后果。邓小平同志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就是说,我们长期以来对国际国内阶级斗争估计过于严重,采取了错误的政策,与对社会主义时期中心任务的认识有误有关系。这样,在新时期以前的岁月,我们也谈党的建设,但党的建设最重要的方面来自政治路线,政治路线一有偏差,就使党的建设从总体上出现偏差,由此带来对党的宗旨的实践也出了问题。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的,但经济建设放到次要位置,经济搞不上去,人民生活的改善不显著,党还有什么威信?邓小平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认识得最早,论述得也最多。

邓小平同志讲到,在1975年,他就批判“四人帮”的“宁要社会主义的穷,不要资本主义的富”,认为这不符合共产主义原理。他曾多次表达这样的思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的政治路线就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他还把发展经济看作为新时期的“最大的政治”。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报告会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这说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步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选择、确定到位了。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的,由党的十三大概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只有基本路线正确了,才能正确确定党的一系列政策、方针,使党的思想建设面貌一新,使党的组织建设成为贯彻基本路线的保证,并使党风状况比之“左”的错误思想影响时期从总体上来说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正如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意味深长地说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平息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为什么我们能顶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形成的逆流?为什么我们能在国际经济不景气之中一枝独秀?我认为,这都与党的建设所围绕的主题起了根本的变化有关系。

其次,改革开放给党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第二次革命。这场革命正在并继续带来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其中,给党组织、党员注入了创新、开拓、效率、科技、人才、争先、优胜劣汰等等的现代意识。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崇尚创新。生产者十分关注技术、产品的开发,以此不断适应消费者的需要。这种本性导致对生产者的创造性、开拓精神要求越来越高。凡是创新、开拓力强的人们和企业就会生存得好、发展得好;反之,就会处于困境,甚至在竞争中被淘汰。这样,企业的活力被开发出来了,知识和科技的作用被重视了,个人的才智被开掘出来了。共产党人是工人阶级中的优秀分子,改革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党的建设所要求党员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是十分吻合吗?

在实践中,无数事实反映了改革所开掘的党的建设的活力。如上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等因奉此、循规蹈矩已成习惯,不敢为天下先成为上海人80年代改革中的一个素质方面的障碍。以后,上海人在邓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谈话的鼓舞下,敢为天下先了。尤其在金融改革、期货交易、土地置换以及引进和利用国外大公司、基金会资金等高层次市场经济活动方面,有了可喜的进步。其中不乏共产党员们的先锋作用。另外,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与节奏,基层组织在党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上有了新的探索与创新。比如上海基层党组织所创造的党员责任区,“党员的三先原则”(每逢遇到紧急繁重的任务和重大事情时,党内先知道、党员先动员、党员先行动),党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工程,以及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一些切实有效的操作规程和方法,等等。这些都显示了党的建设的活力。

其三,改革开放给党的建设开拓了新的视野。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建国以后的一段长时间里,我们是在封闭、半封闭状态下从事国内建设的。外部世界的变化与进展我们知之甚少。然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一段时间发展比较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将自己的国门关闭起来,主要在自我体系中活动,而且误将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经济管理方式和活动手段贴上“资”的专利,不敢大胆拿来运用。在这种情势下,党的建设的视野势必十分狭窄,广大党员也讲“胸怀世界”,其实不与外界联系,不学习别人的文明成果,这样必然缺乏从世界发展的趋势、世界经济的环境中去思考的大思路,因此,那时我们在处理和解决国内和国际问题时常常不甚妥善。说得再彻底一点,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对外开放,我们就连信息也不通。如此如何再言现代化?作为肩负解放全人类使命的共产党人,倘若对世界的进步,包括科技的、社会的、行政管理、经济运行方式上的等等,并不很清楚,那么,怎么体现共产党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怎么体现我们将为最美好的社会制度而奋斗呢?

中国近十余年的飞速进步,得益于体制改革,又得益于开放政策。开放,使我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开放,也使我们找到比较的参照系,我们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所比较的对象不再是局限于国内,视野扩展到了世界的座标系。共产党人的心胸变得更宏大了,更宽广了,干事情的气魄也变得大了。上海近两年的浦东开发、城市建设中讲究做大文章,都体现了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人的气度的变化。

其四,改革开放提供了检验党的建设成果的新标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经过拨乱反正,恢复和发扬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并逐步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正因为广大共产党员和群众有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强烈意识,有邓小平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有相应的组织建设相配合,我们才能在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进行艰巨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与工作,从而取得卓著的成绩。改革开放中为实践所肯定的做法都是在正确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指导下党员与群众的创造,是各级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结果。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崛起,沿海经济特区的开辟,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城市面貌的改变,金融市场的构建,对外开放的扩大,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等等,每一个实践的进步,无一不凝结着党的优良传统的发扬,组织力量的发挥、党的建设的成效。邓小平同志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一方面改革作为一场新的革命对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促动,他说,“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党组织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它的最根本的衡量标准就是经济建设的成果。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总之,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笔者体会,这是实践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党组织的状态、工作,是包括一切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经济建设中的实践成绩——这是要点。以此来检查一切。”(重点为列宁所加)因此,改革开放的成绩当然是衡量党的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改革开放的实践给党的建设带来新的课题

我们的政治路线的确定,意味着整个党生机勃勃地为中国的经济振兴而工作、而奋斗的风气已经形成。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制定与贯彻也在相当程度上获得了丰收。不过,我们并不能由此推论,党的建设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了。我们远不能说这句话。新时期党的建设还具有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比如,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政治、组织、思想建设的外在表现,党风除了体现党的路线、党的性质、党的宗旨的内在特性以外,还体现着党的组织活动状况、思想状况的特性,正是在这些方面,改革开放中党风建设存在着复杂的情况。陈云同志在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1982年)就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邓小平同志说,他十分赞同陈云同志的这个判断。他指出,“开放、搞活,必然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不对付它,就会走到邪路上去。所以,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开放、搞活政策的正确执行。”

我以为,改革开放有开掘党的活力的一面,使党的风气一扫昔日“人斗人”的阶级斗争的局面,使党员投身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之中。然而改革开放,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也呈现出党的建设方面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现代化发展以后,收入差距拉开,社会上出现一种“不满足感”的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同样影响到党内,于是,在一部分人中产生了“赶快捞一点”的心理,一些胆大妄为者就以权谋私,出现种种腐败行为。

二是社会上出现一种过分重视商业价值的倾向。使得旧社会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死灰复燃,于是社会角色错位现象频频发生,党务工作、政工工作受到冷落,“跳槽”现象成为一种时尚。

三是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与党的组织活动方式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前者崇尚自主性、独立性,后者主张纪律性、统一性,于是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一定的碰撞。倘若处理不当,就会滋生损害全局的地方主义、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与无组织无纪律的不良风气和做法。

四是在建设和改革中,有些人片面强调实干,实惠,而忽视思想教育、理论学习,不注重党的理论建设。

五是市场经济发展以后,各种经济成份多了,各类新的经济组织多了,基层党组织在不同的经济成份、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能“整齐划一”了。市场经济崇尚生产要素的流动、人员的流动,使得党员管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在干部选拔推荐中,由于厂长负责制的推行,使得干部的选拔和班子的组合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凡此种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存在,都需要我们在党的建设中着力去解决与探索。然而有些同志却对此估计不足,以为只要经济、改革搞上去了,人民实惠多了,共产党就有威信了。其实,共产党的威信、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主要有两条:一是共产党能领导人民把国家搞富强,人民变富裕;还有一条是共产党必须把自身建设好,成为人民群众的表率,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前一条,改革开放15年来,成果卓著,后一条总体上有进步,但问题还不少。

美国学者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前的状况作过分析,他说,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法国史无前例的经济繁荣,而这种繁荣却未能安定民心。据他分析,在宗教改革、英国革命、美国革命前都曾出现类似的情况,结果都导致了变革。主要原因是在经济发展后,瓦解传统的社会群体,增加了落魄者;一些暴发户产生,要求有相适应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人口在地域间的流动性,破坏了原有社会纽带;扩大贫富差距,产生不安情绪,等等。

托克维尔的分析中有一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遇到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的问题。其中稳定有多方面的工作要做,而十分重要的是要将社会的中坚力量建设好,即将党的自身建设搞好。有了这一条,才能赢得民心,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稳定。

三、改革开放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加强党的建设

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现阶段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这个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包括宏观调控体系构造、市场体系培育、企业机构转换三个层面的工作,这当然是经济体制构建方面的任务。然而,既然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它的确立也离不开社会其他方面的配合和政治环境的构造。这就需要发挥共产党的政治优势。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实际上是在走出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模式。目前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与地区,有利于自然资源“发”起来的,如中东国家;有利用政治资源“发”起来的,如亚洲四小龙(它们处在西方体系与东方体系对立的边缘,获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量投资,这是它们经济起飞的主要原因)。象我国这么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如何发展,这里有很多有利因素,其中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组织,由这个组织而形成的社会改造力量,是我们的最大财富,最大“资源”,最大优势。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必将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一事无成。所以,我们着力进行的党的建设,应从广阔的视角来观察,来估量。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色”之一。

我们再将视野收回来看,深化改革的过程离不开党的自身建设。

深化改革,其真实的含义是人们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人财物的资源主要不再依赖政府的直接指令来调整、部署、计划、安排,而是逐步主要依靠市场需求的信号,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这是带有革命性的变化,势必引起人们利益关系的较大变化,出现体制较大的修改和创新,人们的心理也将产生较大冲击与碰撞,也会影响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很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有大量的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问题要处置,有大量的社会矛盾要妥善解决,唯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的成本“支出”,使社会不断在变动中保持稳定,在调节中得到进步。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告诫全党,“压倒一切的是稳定”,“中国不允许乱”很显然,这种改革年月变动中的情势需要社会的稳定的力量,需要对大目标始终如一不变的社会中坚,需要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的专家,更需要勇于在利益矛盾中有奉献精神的先进分子,这就需要有千百万素质优良的、合格的共产党员出来工作,这也是我们党的建设的本意所在。

我们知道如今奋斗的机会、显示个人才干的机会多了,获得个人利益的机会也同时变得多了。这是合理与正常的。但由于拜金主义思潮的冲击,由于机制转换、新旧制度交替之中产生的漏洞、真空,邪路子获利的机会也多了。另外,放权让利以后,基层领导的权力大了,这既对生产指挥灵活变化产生有益的一面,也给掌权者留下一些可以用手中权力换钱的可能性的一面,而且获利的数额大大膨胀了。倘若不抓党的建设,不抓廉政,不时时向各级干部敲敲警钟,一些意志薄弱者、素质欠佳者、党性不强者就难免失足而犯错误。这既是对党组织的损害,也会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邓小平同志对此非常清醒,他曾一针见血地告诫全党:“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所以说,深化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发展,又能保持社会主义的性质,除了各种条件以外,党的建设一刻也不可缺。

因为,只有党的建设搞好了,我们的党员就会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干部会强化当人民公仆的思想,就能正确处理国家、地方、企业(集体)个人的关系。如果说,经济运行中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协调各方面经济组织的利益的话,那么在这种调控的同时,少不了党的建设。因为前者主要依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也有一定的行政手段来实施经济行为,而党的建设则是靠党的政治优势,靠党组织的力量,靠党员的党性、党员的素质来行动,这更具自觉性。党的建设搞好了,有了好的党风,有了党员好的素质,不仅国家的经济政策、措施能有很好贯彻、执行的保证,而且即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有不完善之处,也能通过党员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与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从而保证国家与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党的建设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深化改革的“到位”

十四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这就是“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对此,我们需要作长期而艰巨的努力。我认为,党的建设要取得更大的成果,实现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与深化改革目标的到位是息息相关的。

深化改革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到位,“到位”的含义是这个体制的各种机制、制度已确立,并能协调组合,发挥作用。从实践来看,在机制、体制转换中有不少漏洞存在,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中的制约机制不全,而这种制约机制不全、不强,就会使权力处于无监督状态,产生权力腐败。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掌权的人多数是党员,一些党员的腐败成为社会的肿瘤。规范的现代市场经济都是法制经济,要竞赛,就得有竞赛规则,离开了这种规则和制约,社会就会出现无序甚至混乱现象。深化改革就是规则、制度、机制创新的过程。这些制度中的制约机制和制度有经济体制本身内在需要的,如宏观调控中的各项制度,市场体系层面中的管理制度,企业层面中的产权制度、破产制度等等,它们的健全可以堵塞许多“漏洞”,填补许多“真空”,使得人们的行为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一些素质差的人也难以钻到空子而获不义之财。另外,深化改革作为系统工程,也需要多方面的建设互相呼应配合,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这里就有党的建设所需要的党内监督制度的健全与完善,需要群众监督制度的健全与完善,需要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和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等等。

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深化改革的过程是社会多方面功能协调配合的过程,它既是经济制度创新的过程,又是执政党建设加强的过程,也是社会体制改造的过程,还是社会风气、党风好转的过程和人们精神面貌振奋的过程。因此,党的建设的发展和进一步取得成果,与深化改革紧紧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

五、几点结论

(一)党的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极重要的一部分,它的状况是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状况所决定的。经济运动中的积极面与消极面都不同程度地以各种渠道和方式影响着党的建设的状况。

(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给中国以活力与生气,同时它给党的建设带来的积极面是主要的,起主导与主流作用。

(三)由于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价值观念与党的活动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市场经济对党的建设的挑战与碰撞也是严峻的,对其中出现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四)深化改革与党的建设在目标范围上具有包容与交叉性,在目标方向上具有一致性,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应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党的建设,通过深化改革最终在党的建设上获取更大的成果。

标签:;  ;  ;  ;  ;  ;  ;  ;  ;  ;  ;  

论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