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网络舆情影响因子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廖智辉,张学波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要: 教育网络舆情成为网络舆论的重要部分,研究教育网络舆情影响因子及其引导策略,对网络空间的治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以教育网络舆情的因子研究理论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批判方法,建构了主体、客体、本体、网络平台、传播互动、影响力六个因子组成的教育网络舆情影响因子体系和权重。以此为基础,分析了“2018全国教育大会”和“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颁布”两个案例,借助舆情监测及分析平台抓取舆情数据,并分析了各因子对教育网络舆情的影响作用。在教育网络舆情引导中,主体是引导的对象,客体是引导的诱因,本体的引导是关键,网络平台是引导的场域,传播互动是引导的渠道,影响力是引导的风向。最后,提出了教育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 教育网络舆情;层次分析法;全国教育大会;防控近视方案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教育部《关于加强教育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提高教育行业网络舆情的防护能力和应对水平,保障教育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让网络空间成为激发青年大学生正能量的坚强阵地,不断增强网络宣传思想工作能力,牢牢掌握高校网络舆论战场主动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比最高,为25.4%;在教育网络舆情事件中占比也最高,为51%。由此可见,学生是网民的主要群体,教育网络舆情成为了公共舆情的重要构件,成为了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目前关于教育网络舆情的研究,包括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特点、演变机制等;在舆情引导方面,有学者已经提出,移动媒体时代下教育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着信息监测困难度提升、研判精准度要求更高、处置系统性更强等困境[1]。国外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侧重点主要是状态监测、政府应对和媒体管理方面[2],而我国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的经验不足,需要加强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舆情安全评估、借力“意见领袖”、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形成教育宣传大格局等[3]。这些研究成果,还没有运用教育网络舆情的影响因子剖析教育网络舆情发展过程。本研究将研究以下问题:提取教育网络舆情发展影响因子及确定其权重,区分教育网络舆情发展的激发及抑制因子,提出教育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二、教育网络舆情影响因子
1.教育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其特征
教育网络舆情指在一定时间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公众围绕教育事件、教育现象、教育行为及教育政策等中介性教育事项,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4]。在大数据环境下,教育网络舆情的研究,更贴近于舆情演变的实际,大数据应用的兴起及逐步深化,数据密集科学研究及应用的发展,计算机模拟决策的优势,教育技术应用中的数据力量为进行科学的教育决策提供了新的机会[5]。有别于以往的传统媒体为主导的舆情演变,教育网络舆情呈现新的特征:一是舆情事件的演变速度、发展程度大大超出了传统时空场域规制范围与传统教育治理边限;二是舆情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或双向传播,而是呈现级数增长的网状传播;三是舆情分析手段丰富,网络大数据抓取、分析技术的应用,产生了许多大数据监测分析的平台。
2.教育网络舆情因子提取
关于网络舆情影响因子的研究,主要为三因子说及由三因子为基础扩展的因子研究。三因子是:舆情的主体、客体及本体。左明章在三因子基础上,增加了舆情空间[6]。徐迪等提出,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网民(主体)、公共事务(客体),在此三因子基础上增加了网民对公共事务所表达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本体),增加了网络平台、传播互动和影响力等三个因子[7]。唐亚阳通过运用生态学、系统论的分析,认为教育网络舆情是由舆情的主体、客体与环境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8]。本研究在近几年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舆情研究、传播研究的专家与学者访谈后,将教育网络舆情的因子提取为主体、客体、本体、网络平台、传播互动、影响力六个因子。由此六因子,制定《教育网络舆情演变影响因子末级指标合理性甄别表》,并向国内外传播学及舆情研究方面研究的学者发放,共30份,征求修改意见,最终确定一级(B层)及二级(C层)因子,如图1所示。各因子如下:
图1 教育网络舆情影响因子
(4)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的结果,计算出C1j层各个子准则层得到的权重W1,然后通过B1=W1*R1计算得到B1的单层次综合评价。
图2 第一次因子赋值
客体:指公共事务。公共事务分为信息发布的一般事件,极易产生敏感舆情的危机事件以及对教育各项事业具有重大改革意义的改革事件,主要指相关政策的发布及实施引起的舆情。
本体:网民对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意愿、态度以及意见。
网络平台:包括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及商业媒体在内的不同功能的平台。商业媒体主要指各大购物网站等商业性网站。
传播互动:舆情事件中,信息的传播方式,分为单向传播、双向互动传播和网状传播。
影响力:舆情传播的作用程度。影响作用程度的因素,有传播媒体属性、媒体公信力、舆情敏感性以及媒体接触面。
3.教育网络舆情因子权重确立
为了得到第一、二级因子的影响权重,向专家发放两两对比标度表《教育网络舆情演变因子权重分配问卷》,采集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第一次权重赋值;向普通网民发放《教育网络舆情演变影响因子末级指标合理性甄别表》,通过综合评判法,验证并校正第一次赋值,得到最终的权重值。
对因子进行赋值的专家,需要该领域有一定研究成果或研究背景。通过有关网络舆情研究相关文献的作者调查及访谈中专家的推荐,选取了包括美国传播学博士、教师,国内在传播及舆情领域有研究的专家,党校有相关舆情研究经验的教师30名,共涉及10所单位。发放30份问卷,回收30份,有效率100%。收集专家赋值数据,运用Yaahp软件,进行层次分析及一致性计算,得到各因子权重,如图2所示。
因子第一次赋值,代表的是专家的意见,而网民是网络舆情的重要力量,为了使赋值结果更为科学可靠,在专家赋值的基础上,向网民发放《教育网络舆情演变影响因子末级指标合理性甄别表》,调查对象为高校教师、本科、硕士及博士生以及中小学教师。共发放50份问卷,回收50份,有效率100%。将调查数据进行数据矩阵构建,进而通过模糊评判的方法,获得最终的因子权重。
(1)对影响教育网络舆情的各因素进行单层次的评价
各因素对教育网络舆情的影响程度的评价结果V={影响非常大,影响力较大,影响力一般,影响力较小,基本无影响力}。
(2)根据发放问卷,回收的数据,显示确定各因素Cij与V之间的关系矩阵。
以C11为例,在收集的问卷数据中,有17.14%的调查对象认为网名数量对教育网络舆情的演化影响非常大,有51.43%的调查对象认为网民数量对教育网络舆情的演化影响较大,有28.57%的人认为网民数量对教育网络舆情的演化影响一般,2.86%的人认为其影响较小,没有人人认为其对教育网络舆情的演化没影响。
(3)从而确定C1j与V之间的关系矩阵R1:
主体:教育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民。网民在教育网络舆情中,表现为参与舆情的数量,即网民数量;参与的网民对事件的积极性,即网民参与度;不同背景的网民,参与舆情的表现有所不同。因此,网民结构也是主体中的重要因素。
(5)归一化可得B1=(0.3918,0.4075,0.1639,0.0110,0.204)。
B1是主体因子,归一化结果得出教育网络舆情中主体因素方面有45.06%的网民影响非常大,有27.40%的网民影响程度较大,有20.51%的网民影响程度一般,仅有5.84%和1.20%的人认为影响程度较小和无影响。
(6)同理可得
W'=(0.0044,0.0866,0.1922,0.0022,0.0015,0.0066)
B3(本体)=(0.3789,0.4609,0.1417,0.0023,0.0162)
B4(网络平台)=(0.3750,0.3384,0.1658,0.0938,0.0271)
B5(传播互动)=(0.1962,0.6305,0.0868,0.0517,0.0347)
B6(影响力)=(0.3733,0.4933,0.1355,0,0)
对网络舆论影响因素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可知准则层各因素对教育网络舆情影响的权重。
TOT模式是指:政府将已投入使用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运营管理和维护权移交给私营企业,并在特许经营期内从私营企业获取利润用于建设新的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期满后,私营企业无偿将设施的经营权交还给政府。TOT模式由于不涉及建造环节故前期工作量较少,运作程序亦相对简化,而且该模式仅转让线路的经营权,没有涉及产权、股权的变更,可有效减少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纠纷,也保证了政府对铁路这一特殊基础设施的所有权,项目风险相对较低,相应投资收益也较低,且国有资产的评估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该模式通常应用于经营性非新建项目。
教育网络舆情产生后,网民的情绪、意愿、态度及意见,是促使舆情向高峰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网络舆情产生后,热议期在一个月甚至更短时间内出现。也正因为网民情绪、意愿、态度及意见的一致性,教育网络舆情往往只有一个高峰。在高峰出现后,较少有新的,能引起网民一致关注的情绪、意愿、态度及意见产生,因此,也较少有第二高峰出现。舆情产生后,对舆情的引导要有时间上的把握。研究过程中发现,教育网络舆情的发展,是沿着舆情暴发时的本体因子,在影响力大的媒体上进行网状传播的,较少出现本体转移而形成新的舆情的现象,教育网络舆情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平稳期。
自上而下用第二层各要素的组合权重为权数,对第三层各要素的相对权重向量进行加权求和,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出各层次要素相对于系统总体目标的组合权重W':
B2(客体)=(0.4136,0.3607,0.1700,0.0478,0.0080)
一个新型的研究领域从兴起到成熟的过程伴随着参与该领域的研究人员的增多。利用分析软件对所检索的文献作者数量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看出1990-2018年,情报信息机构中共有393名作者参与发表了知识服务研究的相关文献,其中2009年是发文作者数量最多的年份,2007-2016年每年的作者数量都稳定在20人以上,表明这一时间段该领域的研究进入了成熟期。另外每年的论文作者数量基本都是新增作者,一方面表明该领域研究比较活跃,总有新增的人员参与;另一方面表明该领域的作者大多没有对知识服务工作进行持续性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人员参与的研究模式不利于这项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与(B1B2B2B4B5B6)T构成的判断矩阵进行模糊合成,最后得到的关于教育网络舆论强弱程度的五个等级的比例为:
W' * (B1B2B2B4B5B6)T=(0.1138,0.1264,0.0440,0.0049,0.0040)
归一化处理得(0.3883,0.4133,0.1501,0.0167,0.0136)。
由归一化处理结果可以得出,在目标层强弱程度的五个等级比例,“影响程度一般”这一选项以上占比高达约97%,与实际情况接近,因此层次分析法由专家两两判定的因子权重是符合实际的。因此,教育网络舆情因子及权重,如下表所示。
教育网络舆情影响因子权重表
4.教育网络舆情因子特点分析
(1)教育网络舆情中客体及本体两个一级因子是影响舆情发展的重要因子
首先,课外阅读的功利性。素质教育施行多年,学生的学业负担还是那么重。城区如此,农村也如此。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八节课,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作业。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大部分学生难以挤出时间进行经典诵读。尤其是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除了必要的体育课外,他们只能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其次,浮躁的社会氛围。初中生阅读经典书籍的氛围,和成人世界营造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当今社会,网络、短信、电视、电影等媒介以强烈的攻势冲击着纸质图书市场。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让人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成年人尚且如此,又何谈尚未具备思辨能力、善于模仿的青少年学生呢?
本体的权重接近50%,表明在教育网络舆情中,网民的情绪、意愿、态度、意见是最重要的,影响着教育网络舆情的发展速度及走向。客体主要体现在事件本身属性。从目前发生的大规模舆情事件看,危机事件极易触发大规模舆情的发生。客体、本体两个因子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危机事件容易使网民通过事件,表达个人的情绪、意愿、态度、意见,并且有很强的个人色彩。
(2)媒体接触面及舆情敏感性,均是教育网络舆情发展的重要刺激或抑制因子
当舆情事件发生时,信息发布在用户数量少、接触面小的媒体上,并不会形成舆情,此时,媒体接触面制约了舆情的发展。而当事件在接触面大的媒体上发布时,会刺激舆情的发展。同样,负面信息容易引起舆情,中性及正面信息则会将舆情引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该公司设计时,计划联合控制室9个,就地控制室3个,各控制系统网络相对独立,不同的控制系统之间采用RS-458通信协议,该情况下的工业控制系统只有控制网和管理网。
(3)本体及影响力中的部分二级因子对舆情的发展起直接作用
3.案例中教育网络舆情影响因子的作用
李若是一家外企的企宣员,勉强算是挤身了白领行列。当初攒了3个月工资她就去买了一双GUCCI鞋,真是“爱不释脚”,穿着它在镜子前晃来荡去,笑得不可抑制。这以后,就有了第二双,第三双……她把它们按照颜色和鞋跟高度分类摆放,像加勒比海盗守护宝藏一样守护着这些鞋子。
三、教育网络舆情传播案例分析
1.案例研究设计
(1)案例选取
2018年是我国教育发展重要的年份,包括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以及全国范围内发布的文件,借助网络的力量,在网络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本研究选取舆情特点突出,发展过程阶段性明显的“全国教育大会”和“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颁布”作为案例。
(2)研究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舆情监测系统依托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和信息智能处理技术,涉及的采集技术包括网络爬虫、网页去重、分布式技术等,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采集处理、智能聚类分类、主题检测、统计分析,监测范围覆盖新浪微博、新闻、行业网站、微信、论坛、贴吧、客户端、视频网站、博客、电子报刊、境外媒体网站等,利用先进的元搜索和定向搜索结合的搜索技术,实现信息内容的精准挖掘,信息抽取准确率达99%以上。
舆情分析报告虽然经过了初步的处理,但还是表层的分析及数据的归类。因此,在报告的基础上,运用确立权重的各个因子进行分析,验证因子的科学性,找出教育网络舆情激发或抑制的因子,为舆情的引导提供参考。
(3)研究目的
基于“2018全国教育大会”和“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颁布”的舆情分析报告,运用本研究建立的教育网络舆情影响因子进行验证性分析,为教育网络舆情的引导提供参考。
第一,排位首看加官。品级高者在前,同品则按照官职和衙门次序排列。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是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是从一品;太子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是正二品。师保的排序为师、傅、保,六部的排序为吏、户、礼、兵、刑、工。三孤在太子三师前,太子三少在六部前。
2.案例数据
习近平就职伊始就提出“中国梦”作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每个人在为其奋斗中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的源头,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强大引擎。怎样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推出了两个重大举措:
2018全国教育大会于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鉴于事件在一个月后,消息量较少,并且与之前信息重复率较高,而大会的召开,又有先前的新闻报道及相关信息,因此,选择2018年9月1日0点至2018年9月30日24点作为时间区间,在互联网上共采集到116860条有效信息。各种网络媒体在该事件中信息的比例,如图3所示。在该事件中,舆情的主体在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内,参与度高,发布的信息也集中在这一个月内。
图3 2018全国教育大会各网络平台舆情信息占比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于2018年8月30日正式颁布。而早在8月2日发布了征求意见稿。鉴于方案征求意见开始后,即在网上引起网民的反响,因此选取8月1日起至9月30日作为数据采集的时间段,共采集到80921条有效信息。各种网络媒体在该事件中产生的信息比例,如图4所示。两个案例的舆情数据变化如图5、图6所示。
(五)百万家庭屋顶光伏工程将会作为未来能源发展,拓展产业市场的重要形式之一。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分布式项目余温不减。
图4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颁布舆情信息占比
图5 2018全国教育大会舆情走势
图6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颁布舆情走势
本体中,网民的态度和意见,占有较高权重,而态度和意见,正是影响舆情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教育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是由于事件本身激发了网民强烈的态度倾向,为了表达个人的意见,而运用网络工具,进行内容转发、评论等。网络平台的权重占比较小,在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舆情的网状传播,弱化了网络平台的作用。微博平台在舆情发展中,常常作为主要的讨论阵地。舆情通过微博传播后,呈现网状传播的路径。由于微博用户数量大,信息公开度高,使得微博的受众接触面十分广泛。有研究表明,微博是学生们经常用于发表自己状态的工具,是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寻求帮助或者发表看法的途径[9]。这是微博作为主阵地的主要原因。
(2)主体因子:知识文化水平高,受无关信息影响小
以马其顿为例,该国的地震区划图采取了1 000年内超越概率为63%的最大地震烈度作为抗震设防的基本烈度,将马其顿全国划分为7、8、9三个设防烈度区[6]。按照我国相关抗震设防的规定,三个烈度即众值烈度(50 a内超越概率63%)、基本烈度(50 a内超越概率10%)、罕遇烈度(50 a内超越概率2%~3%)的相关定义[7],马其顿抗震设防基本烈度概率接近于罕遇烈度,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贯宣材料》所述,罕遇烈度相对于众值烈度比值的优势分布为3倍,罕遇烈度对基本烈度比值的优势分布为1.8倍的情况,马其顿相应抗震设防烈度区7、8、9度区基本对应于中国规范的6、7、8度区。
(1)教育网络舆情事件周期短,呈单峰状
舆情整体走势呈单峰状,虽然会有一些小的高峰时间出现,但与整个事件的热议期高峰相比,信息数量相差较大。从舆情潜伏期到平稳期,时长在一个月左右,此后进入舆情平稳期。两个案例虽然是关于不同方面的信息,但同样面向全国,在受众组成上,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也决定了教育网络舆情的相似程度,在舆情引导策略上,有较强的可借鉴性。
教育网络舆情的发展,符合生命周期理论的规律,学者在关于舆情与生命周期理论结合的研究中有不同的见解。本研究选取的例子,舆论信息的主要阵地是新闻网站,参考晏敬东2017年的研究成果,将网络舆情周期分为潜伏期、预热期、热议期、衰退期四个阶段[10]。而教育网络舆情,本文的两个例子,对我国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在热议期过后,会进入实施阶段,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根据各地实际科学开展。两件事件,在热议期后,舆情信息量,均维持在一定水平,因此,在热议期后,会进入平稳期,即类似于“2018全国教育大会”和“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颁布”这两件事件,对我国教育会产生积极影响的教育网络舆情事件,其周期为:潜伏期、预热期、热议期以及平稳期四个阶段。结合本研究提出的教育网络舆情主体、客体、本体、网络平台、传播互动、影响力六个因子,得到各因子的影响作用。
舆情潜伏期,两个事件,均不是突发事件,在信息传播上,都有一定的预热时间。经过短时间积累,在事件信息发布后,公信力强的媒体对事件进行报道后,主体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的参与度,在不到一周内达到热议期。教育网络舆情的主体,具有高知识文化水平,主体表达独立,受其它信息影响较小,因此,舆情事件一旦形成,主体的意见不会发生太多的改变。舆情产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舆论数量在预热期不断增加,并在热议期达到顶峰,这是网民数量与参与度不断增加的结果。平稳期,网民数量、参与度减小,舆情逐渐趋于平稳,这个时期,主要进入方案的平稳实施期。从监测数据看,网民对公信力高的媒体的消息有大量的转发,作为讨论的依据。
(3)客体因子:公众期待高的事件容易产生大规模舆情
从客体上划分,两个案例均属正面信息占舆情大部分的改革事件,舆情信息非敏感性,即正面信息数量方面,2018全国教育大会事件占98.19%,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颁布事件占88.27%,维持舆情的正面性至关重要,对于事件信息的有效传播有重要影响。如表1所示,改革事件是客体中权重仅次于危机事件的因子。改革事件容易产生舆情,容易引起网民观点的表达,本研究的两个例子,是面向全国的改革事件,全国教育大会及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颁布,均经过缜密的调研及准备,产生的舆情,正面效果显著。
常州市中小学写作教学郭家海名教师工作室遵循课程标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精神,运用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历时十五年,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师生访谈、反复试测的基础上,研制了“小学生习作核心素养调查工具”,并进行了严谨的调查,得出了初步结论,使得小学习作教学核心素养的落地落实有了一个科学的起点。
我国在20世纪初已经制定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但本着综合诊疗原则和临床医师的基本要求,在医患沟通、医德教育、人文心理和法律法规等方面仍有待加强。口腔专业本身具有其特殊性,除本专业的培训内容外还应加强整体医疗思维的培训。学科的交叉融合已成为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员的规范化培训内容在此方向也有增补空间。
(4)本体因子:网民倾向高度一致
W={0.0668,0.2943,0.4711,0.0471,0.0394,0.0814}
3.后备猪的初次配种,一般在初情期后的第3个情期开始配种,此阶段后备母猪已达到体成熟,能满足怀孕的需要,采取一个情期多次配种,提高产仔数。
(5)网络平台因子:新闻网站是主要信息发源地,社交媒体是主要的讨论场域
以改革事件为例,新闻网站有专门的新闻制作团队,信息详细全面,是信息发源地,这与新闻网站公信力高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是舆情发展的讨论阵地。在两个改革事件案例中,门户网站与社交媒体信息的相互传播,为舆情的发展起到了助推的作用。截取舆情演化高峰时段的数据进行分析,引起舆情,并将舆情推向高峰的信息,绝大部分由新闻网站发起,社交媒体是舆论数量急速增加的平台。发布在商业媒体中的信息微乎其微。这与因子权重中,各因子权重大小是相一致的。
(6)传播互动因子:呈网状传播
从舆情监测平台获得的数据,两个舆情事件,均呈多级的网状传播,每个节点都能向下一级延伸传播。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舆情单向及双向的传播极少,因此,在舆情引导中,需要注意传播能力强的网络节点的监测及引导,具有正面效果的舆情,我们需要增加舆情传播的级数及范围,反之则需要减少舆情传播的级数及范围。
(7)影响力因子:公信力强的媒体推动舆情迅速发展
教育网络舆情通过接触面广的媒体,进行网状的传播,网民参与度随之增加,同时激起一致的情绪、意愿、态度及意见。在公信力强的媒体介入传播后,舆情发展会在短时间内到达热议期。传统媒体公信力强,并且具有传统媒体及新媒体阵地,媒体接触面广,在舆情发展过程中,往往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两个案例均在新闻网站发布权威信息后,各媒体同时围绕事件相关主题,展开了舆情的传播。
四、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1.本体的引导是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的关键,避免本体在信息茧房中发酵负面情绪
(6a)The man(who ordered sandwich)is getting restless.
基于教育网络舆情因子的分析,本体在教育网络舆情因子中权重最大。“2018全国教育大会”和“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颁布”的舆情中,反映出本体的舆情倾向高度一致,非敏感性,即正面舆情均超过80%。教师、学生作为教育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其网络社交活动形成固定的圈子,由于信息的同质性,会产生使个体长期禁锢在自己所建构的信息茧房内,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因此,要引导教师、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积极向上的网络舆情导向,同时加强信息甄别能力,提高自身对是非、美丑的思辨能力,舆情预热期最容易形成各种观点,从而影响舆情的走势,在预热期及之前的潜伏期,甚至在平时的无舆情时期,加强主体的引导,能够为教育网络舆情引导,为激发有积极影响的舆情提供有力的前提保障。
2.影响力是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的风向,利用有公信力的媒体进行信息疏导
基于教育网络舆情因子的分析,影响力在教育网络舆情因子中权重仅次于本体。“2018全国教育大会”和“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颁布”的舆情中,在公信力强的媒体介入传播后,舆情发展会在短时间内到达热议期,从而转向平稳期。由此可见,公信力强的媒体是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因素。利用有公信力的媒体及时发布准确的正面信息,产生的正向舆情力量,在舆情的预热期、热议期均可以推动原有舆情更顺利地进入平稳期,为方针、政策的实施,起到良好的推进效果。
3.传播互动是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的渠道,完善网上与网下互动的沟通交流机制
基于教育网络舆情因子的分析,网状传播的传播互动是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因素。“2018全国教育大会”和“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颁布”的舆情中,均呈多级的网状传播,每个节点都能向下一级延伸传播。因此,舆情引导者要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的交流平台,特别要注意传播能力强的网络节点的监测及引导,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舆情传播的级数控制舆情传播的范围。教育网络舆情的多级网状传播,均出现在预热期,在预热期通过多级网络,把舆情推向热议期。对于教育网络舆情在传播互动上的引导,需要关注传播的重要结点,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回应网民的诉求,营造良好的舆情环境。
4.主体是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的对象,建立教育舆情大数据实时监测平台分析主体的参与
基于教育网络舆情因子的分析,网民的参与度是衡量教育网络舆情主体的重要因素。“2018全国教育大会”和“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颁布”的舆情中,主体在参与教育网络舆情中,对公信力高的媒体的消息有大量的转发,并与此作为讨论的依据。因此,公信力高的媒体往往直接影响到教育网络舆情。同时,建立教育舆情大数据实时监测平台,及时分析主体在各个时期的的参与情况,并监测主体关注的内容,对主要转发的内容和意见及时引导。
5.客体是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的诱因,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引导方法
基于教育网络舆情因子的分析,改革事件是教育网络舆情中的重大事件。“2018全国教育大会”和“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颁布”的舆情中,均属正面信息占比大的改革事件。重大事件谨慎引导,一般事件常态引导。改革事件属于重大事件,在引导过程中应注意秉持谨慎原则,激发舆情的正面影响力。
6.网络平台是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的场域,利用社交媒体的网络型话语基调提高引导的亲和力
基于教育网络舆情因子的分析,新闻网站、社交媒体是教育网络舆情发生的主要网络平台。“2018全国教育大会”和“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颁布”的舆情中,引起舆情,并将舆情推向高峰的信息,绝大部分发布在新闻网站及社交媒体中,社交媒体是舆论数量急速增加的主要舆论场域。因此,要把握社交媒体的特点,开展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社交媒体口语化、随意性的语言特点形成的网络式话语形式与传统媒体声明式的话语形式存在明显的差异,网络式话语形式形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推动传播者与受众进行平等、和谐的沟通,有助于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的顺利展开。
五、结语
在教育网络舆情事件中,由参与的网民集中表达出的态度、想法和情绪的集合,在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媒体进行网状传播,导致危机事件的教育网络舆情演变速度、破坏程度大大超出了传统时空场域规制范围与传统教育治理边限。在教育网络舆情引导中,主体是引导的对象,客体是引导的诱因,本体的引导是关键,网络平台是引导的场域,传播互动是引导的渠道,影响力是引导的风向。随着移动互联网对网络传播行为模式深入的影响,在提出的教育网络舆情影响因子基础上,结合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教育网络舆情群体意识形态的演化监测指标研制、建立“学校—媒体—社会”协同的教育舆情监测机制、基于教育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对传播阶段精细化建模,将有效解决教育网络舆情中的监测、预警、研判与引导问题,从而提高网络空间治理的效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柴樱芝,殷俊.移动媒体环境下教育舆情的传播特征与应对[J].青年记者,2017,(29):30-31.
[2]赵丹.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移动环境下微博舆情传播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3][4]陈华栋.当前教育网络舆情特点分析与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7):89-93.
[5]顾小清,薛耀锋等.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决策研究:数据的力量与模拟的优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6,(1):56-62.
[6]左明章.网络教育舆情的内涵及特点[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6):8-11.
[7]徐迪.网络舆情标准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8]唐亚阳.教育网络舆情危机干预效果影响因素及应对机制[J].现代传播,2017,(9):145-152.
[9]付卓婧,孙磊.互联网空间下高校学生话语权法律保障与舆论引导平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54-60.
[10]晏敬东.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微博舆情引控研究[J].情报杂志,2017,(8):88-93.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ducati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Its Guiding Strategy
Liao Zhihui, Zhang Xuebo
(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Abstract: The educati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par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e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fluence factors as well as the guidance strategi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regulation of network space,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moral valu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theory of educati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factor,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critical method, the study constructs the following six factors: the subject, object, ontology, the network platform,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as well as the sphere of influence, which forms the system and weight of the educati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bas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llowing two cases “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of 2018” and “The Promulgation of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hortsighted problems among the children and the youth”, fetching the public opinion data with the aid of public opinion monitor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platform, at the same time, making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each factor on the educati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guidance strategy concerning the educati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Keywords: Educati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yopia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860(2019)02—0118—08
* 本文系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基于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机制与规律研究”(项目编号:MCM2015061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廖智辉:实验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网络舆情、教育传播、教育电视(2015010053@m.scnu.edu.cn)。
张学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教传播、媒介素养、社交媒体(zhangxb@126.com)。
收稿日期: 2018年9月5日
责任编辑:宋灵青 李雅瑄
标签:教育网络舆情论文; 层次分析法论文; 全国教育大会论文; 防控近视方案论文;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