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压力论文,青年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四年中要承受许多心理压力,心理素质较好的同学能顺利度过,而心理承受力较差的同学在压力面前可能会产生种种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以至神经症、精神病等。这样的例子现在在大学校园中已不鲜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来源很多,从阶段性上讲,笔者认为最有压力的时期当是刚进入大学时期和毕业时期。毕业时期的压力更多的是随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而带来的,而且变得越来越大,带有时代的特征。
正因为毕业心理压力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笔者认为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所用的数据来源于大四上半学期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不同系的202份样本(男生106名,女生96名)的调查结果,笔者试图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揭示出其中一定的规律。
表1:你认为最近一段时间的心理状况
感觉不错感觉不好不知道
人数 91 82 29
比例45% 40.6% 14.4%
二、总体压力状况研究
从调查数据来看,大四毕业班学生明显呈现出心理状态不好,心理压力较大的特征。
表2:你认为下面哪些词可以用来形容自己目前的心境(可多选)
烦躁
紧张
无奈
悲观
平静
开朗
愉快
兴奋
人数
64 68 69 27 95 54 43 28
比例 31.7%
33.7% 34.2% 13.4% 47%26.7% 21.3% 13.9%
这种结果和我们往年所做的相关调查相比,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状况明显下转,这和今年的就业形势紧密相关。首先是近几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呈上升趋势,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预计,1999年新增就业人口比1998年增加23.27%,绝对数增加450万,劳动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而今年全国高校将有110万毕业生, 是建国以来最多的一年,这必然加重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其次,原有的毕业生就业渠道接收能力降低。国务院机关及其直属机构1999年人员分流50%,各省级机构1999年也即将分流,事业单位裁员,毕业生接受能力极其有限。再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分配”已成历史名词,学生面对人才市场竞争的压力,许多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理解不深,面对市场不知所措,也增添了心理压力。
三、心理压力来源研究
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讲,整个社会所承受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压力必然要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有较为强烈的反映,因为青年是社会的“晴雨表”,而大学生则是其中最敏感和最为活跃的一群,最能反映时代的特点。其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浓缩和放大,而这种压力在毕业就业阶段就会突出和更为强烈地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大的压力环境。
从小的方面看,大学生毕业前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在大学这个特殊环境和大四这个特殊阶段,在特殊个体产生的种种生活事件和心理冲突,它们使个体产生应激反应,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然在大学生心中产生困扰,从而产生心理压力。
1.毕业走向选择冲突
毕业走向指的是每一个毕业生在大四毕业之时都要突出考虑的一个较大的方向问题,如:报考研究生,直接工作,准备出国深造等,这是人生大的方向选择的问题,选择的不同会影响到今后人生的发展。 表3反映的是202名大学生毕业走向选择, 从找工作和考研矛盾选择中可以看出,26.7%的同学处于方向不明的状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找工作和考研是两场大的战役,两者兼顾带来的结果也有可能是一无所获,这肯定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扰。
表3:你毕业的去向选择
一心找工作 一心考研 一边考研其他
一边找工作
人数 99 4654 3
比例 49%22.8% 26.7% 1.5%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大学生实际的选择和决策能力同时代对他们这种能力的要求存在差距。当时代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多种发展机会之时,选择的压力及痛苦也相应而生。以前的大学生完全听从国家分配,自己别无选择,所以心理压力不大。这个时代更需要大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决策,需要他们更早地了解自己的潜能,更早地了解未来世界的发展,更需要每个人坚定自己的目标而不为外界所诱惑,这样才不至于走更多的弯路,而这些恰恰是许多大学生缺乏的。于是选择的压力,思索的痛苦必然让他们不知所终。
2.就业冲突
首先,就业选择与父母意见的冲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39.6%的同学在就业选择上与父母意见相左,需毕业生与家人进行协调。来自亲人的压力自然让学子们心焦。
其次,就业地点、就业岗位的选择与实际可能的冲突。这里更多是期望值与社会需要的反差。我院许多同学想留京分配,进各大机关,还有一批同学想往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就业,但实际可能远远低于同学们的期望值。这使得他们经常遭遇挫折,容易感到自卑,无形中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压力。
再次,在就业过程中发生的冲突。由于对社会的了解不够,对就业有关的程序、知识缺乏,加之心理素质不太稳定,在和社会各单位打交道的过程中难免有种种不顺,难免有各种失败,也会给毕业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表4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152人(75%的同学)表现出对社会的不太适应和很不适应,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表4:对于即将走向社会,你的感觉是对社会了解,有信心 不太了解,走着看 不了解,有些害怕
人数 5012428
比例 24.8% 61.4% 13.8%
还有毕业实习、写毕业论文等事情和联系就业的冲突。
基于以上各种因素,毕业生在就业中不太自信,这也可从表5 中体现出来。
表5:对于找工作,你是否有信心
有 无一般
人数87 38
77
比例
43.1% 18.8% 38.1%
3.考研冲突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学历的呼唤,大学毕业生中考研之风日益强劲,无奈地送走了“黑色七月”之后,毕业生又主动跳进“黑色一月”的艰辛奋斗中,这使得每一个考研的同学进入大四之后,每一天都是生活在希望和失望的交替之中。因为谁也无法预料考试的结果,竞争太激烈、太残酷。在准备考研的同学中,有19.3%的同学明确表示没有信心,41.3%的同学表示一般,自信的同学不到一半,加之考研和找工作的冲突,考研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的冲突,很难有一个平静的心态。
4.恋爱走向冲突
大学中的恋爱是甜蜜的,可是毕业时恋爱所面临的分合却是现实的和残酷的,恋爱的分手是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为了最后能分在一起而努力的过程也是令人心焦的。调查显示,我院40.6%的同学有朋友,在此之中只有为数不多的32.6%的同学表示走在一起没有问题,而59.6%的同学都处在为走在一起而奋斗的过程中,而剩下的7.8 %的同学明确表示没有希望,日夜要忍受分手痛苦的煎熬。这表明恋爱的分合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5.大学期间的不愉快经历
面临越来越短的大学生活,许多大学期间的不愉快的经历会涌上同学心头,回想起来会有许多不平衡,在一些场合会激发自己的内心情绪,给学生本人带来压力。包括对大学生活的整体不满意,对专业学习的不满意和因学习成绩而影响到学位证甚至毕业证书等有关事项。
6.离别感伤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对每一个毕业生来说都会引起感情的波动,而且随着毕业日期的临近而日趋强烈。这种感伤是一种兴奋、失落、憧憬、痛苦、怀念、后悔的各种复杂感情的交织体,毕业生会全身心地去感受它们。这种体验无论是带着高兴的成份还是难过的成份,都要让他们倾注精力,承受压力。
除此之外还有突发事件带来的压力、经济事件带来的压力等。
四、心理压力比较研究
1.不同性别同学毕业压力比较
表6:男女同学毕业信心度比较
项目找工作走向社会
性别有信心 无信心 一般 有信心 走着看 害怕
男生 43.4%
15.1% 41.5% 30.2%
60.4% 9.4%
女生 42.7%
20.8% 36.5
18.8%
62.5% 18.7%
项目 考研
性别 有信心无信心一般
男生
50%
15.5%34.5%
女生
26%24% 50%
可见,女毕业生比男毕业生在大四阶段有更大的心理压力,其在毕业期间的自信度明显低于男性。女同学就业难一直很突出,随着今年就业形势的紧张则更显严重,妇女就业在许多方面受到歧视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急需引起有关部门注意。
2.来自不同地区同学所受压力比较
表7:你认为最近一段时间的心理状况如何
项目 感觉不错 感觉不好 不知道
来 源 地
大 城 市51%
49%
0
中小城市42.7% 41.3% 16%
县城48.9% 29.8% 21.3%
农村36.4% 45.4% 18.2%
表8:对于找工作,你是否有信心?
项目 有无 一般
来 源 地
大 城 市 48.5% 13.1%
39.4%
中小城市 41.3% 22.7%
36%
县城 40.4%
17%42.6%
农村 45.5% 15.9%
39.6%
从表中我们很难发现这四种地域之间的有规律的差别,这和我们过去所做调查的结果(县城和农村学生心理状况较差)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毕业分配的机制由计划往市场转化,使得不同地域来的学生越来越多地有了同等的机遇和同样的压力,改变了过去县城和农村的学生居于劣势的局面,而个人的真才实学显得愈发重要,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五、心理压力释放研究
学生又是如何释放这些压力的呢?在大学阶段,许多心理疾病的产生源于压力没有释放或没有合理的释放。我们在了解大四毕业生心理状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找到释放压力的合理途径,解决毕业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顺利离开校园,走进社会。每个学生遇到心理压力之时,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显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表9 反映的是学生释放压力的整体现状。
表9:当你有心理压力时,你的主要求助对象是
老师
同学朋友
自己解决
心理咨询
家人
其它
人数
688 90 2
8
8
比例
3% 43.6% 44.6%1% 4% 4%
这样的结果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即自己解决(一般方式是理性思考、文艺体育活动、喝酒、看小说等),和找同学朋友倾诉是主要的方式,而老师、心理咨询机构却显得很不为同学所“信任”和“青睐”。这个调查结果与许多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一致的。如:“中国人的心理调节渠道依次为:自我调节、知心朋友、家人、同事、社会咨询机构。这说明中国人的心理调节是以个人为中心的。”[1] “在心理调节方式上,通过自我调节的为85.4%,知心朋友为33%,父母为3.5%,老师为1.7%,心理咨询为1%,其它方法为3.1%,”[2]“大学生有心理异常的比例是16%左右,而真正到咨询机构进行咨询的,其中只占1%”。[3]
靠自己和心理意义上的密友进行心理调节的方式有两个问题。
1.靠自己解决心理压力的方法过于内向化。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求助于自己的方法恰恰是最不利于压力彻底解决的方法,而且大部分学生通过压抑内心痛苦,通过理智克制内心感情,又会无形中为自己增添新的压力。
2.依靠同学和朋友解决心理压力缺乏有效性。同学朋友固然是大学生活中最可信赖的人,但是由于其同龄性,都会有同样的问题,更多的只能是一种同情和共鸣,这是其最大的优势,也是其最大的劣势,很难再提升一个层次。
这样的释压状态也反映出了现实校园中的一些问题:
1.老师要成为学生交心的朋友还需要付出努力,包括一些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及辅导员们。作为大学的老师,教育方法要合乎时代发展,大学老师要充分了解今天的大学生,但在现实的校园生活中,老师的水平和学生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
2.心理咨询的科学观念还没有在大学里形成共识。虽然各个高校纷纷成立心理咨询中心,但效果还远远没有达到,仅仅处在起步阶段,因此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目前,西方国家及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都把协助学生顺利完成心理发展任务、人生发展课题、克服心理发展障碍、适应学校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的成长和潜能开发作为自己主要内容和首要目标。大学生也有参加咨询活动的习惯。
老师角色的转化和心理咨询的普及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讨论及结论
以上虽然反映的是我院毕业生心理压力的综合情况,但也能从一个点上反映出今天大学毕业生的心路历程。笔者认为我院毕业生的心理压力特点带有普遍性,也相应地反映出我们时代的特征。由此可以得出这样几点结论:
1.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转轨的阶段,大学生毕业前的心理压力较之过去急剧增大,毕业生心理状况欠佳,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2.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来源多种多样,但有几个重要的问题(见本文三)需学校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教育和相关工作,特别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承受力。
3.大学教育的现实性与社会性较差,毕业生在大四阶段面临着一个无形的沟坎。
4.大四阶段教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要讲究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做好各项服务。
5.健全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大力加强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6.社会应突出解决女生就业困难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