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成因分析_心理学论文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成因分析_心理学论文

析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成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自我论文,理论论文,马斯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言人,毕生致力于“自我实现理论”的研究,他把自我实现作为他个性理论的最高理想和追求的最高目标。所谓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就是人的潜能(如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的充分发挥。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产生,有赖于人的各种基本需要的满足。由于人的需要的多层级性,决定了自我实现是一个连续不断发展的过程,而每一次自我实现的满足,都会引导人们达到更“丰满”的自我实现。本文想就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形成作一分析,以探讨其理论形成的条件及给与我们的启示。

一、“自我实现理论”形成的前提条件

马斯洛曾经这样描述过他的童年:“我是一个生活在周围都是非犹太人之中的犹太儿童。这种处境倒有点象一名最初被录取到白人学校就读的黑人儿童,我感到既孤独又痛苦。可以说,我是在图书馆,在书堆中,在没有亲朋好友的状况中长大的。”①童年没有朋友、没有欢乐、孤独不幸的马斯洛,靠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努力,反而在图书馆和书堆中养成了潜心读书、喜爱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为马斯洛一生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学术思想的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斯洛在他人生的早期阶段,曾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进行过多方面的学习的考察活动。30年代末40年代初,欧洲一些最优秀的学者慑于法西斯希特勒的迫害,纷纷逃离纳粹德国,来到美国。马斯洛就在这些杰出的学者中竭力寻找朋友,并虚心向他们学习。他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魏特海默直接指导下研究整体论,他认真钻研和学习阿德勒、霍尼和弗洛姆的著作和学说,从而深刻认识到社会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他还在美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进行灵长类动物的实验,在著名人类文化学家贝尼迪的指导下学习研究人类学。马斯洛还对美国北部印第安部落进行过现场调查,发现人类具有潜在的跨文化的基本本性。这些多方面的学习和影响,使马斯洛着实增添了日后研究“自我实现理论”的功力。

二、“自我实现理论”形成的直接原因

1、认识到传统心理学的暗淡面

马斯洛曾一度醉心于行为主义,并认为研究行为主义是研究心理学的真正途径,只有行为主义可以改变世界。他曾做过这样的描述:“我发现华生,我接受了行为主义,这使我爆发出无比的兴奋……。妙极了!我坚信,这里是一条通向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疑症,从而改变世界的真正道路”。②随着马斯洛第一个孩子的降生和对孩子教育的失改,马斯洛终止了对行为主义的迷恋和盲从。在此基础上,马斯洛深入对行为主义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指出:行为主义对人的理解是狭义的、人为的和相对无效的,他们把人看作是由环境塑造行为的生物体,使人失去了人性,他们根本没有抓住人类所特有的东西。

当时在美国,与行为主义有同等重要影响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马斯洛在认真学习和研究弗洛伊德著作的同时,也认真学习和研究了阿德勒、霍尼、弗洛姆等人的著作和学说,深刻认识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缺陷。认为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病人和精神病人这些不正常的人,只重视人的“病态”方面,而无视人的伟大力量和优良品质。所以马斯洛认为,传统心理学都是致力于研究人类中那些蒙味的、消极的、病态的和兽性的方面。由于他们在心理学上强调研究残缺个体,所以只能形成一种“残缺”心理学。“情况日愈清楚,对残缺的、发育不全的、未成熟的和身心不健康的特殊者的研究,只能产生一种残缺的心理学和残缺的哲学。”③马斯洛反对这样的心理学,反对这样的人格理论,认为很有必要创建一种比较全面的人格理论,来发现人类固有的善良的价值,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服务。这一全新的理论就是自我实现。

2、第二次世界大战,坚定了他的研究志向

在早期的研究中,马斯洛所关注的是健康的、卓越的、占据支配地位的典型人物。促使马斯洛研究重点转移到自我实现方面的,是他亲身经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幕悲剧。1941年12年7日,日军偷袭美军珍珠港,珍珠港上顿时尸横遍野,惨不忍睹。为了声讨日军的暴行,哀悼祭祀死亡的军人,美国人民举行了一次次规模宏大的示威游行。一天,马斯洛从克鲁克林讲学后返家途中,亲眼目睹了这一极其哀伤、悲壮的场景。这次经历使马斯洛深深意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悲剧、留下的创伤、造成的恐惧和在生活上投下的巨大阴影。他立志要研究自我实现,要通过对“健康人”的研究,证明人类有能力战胜仇恨和毁灭,人类有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

3、对导师的极大崇拜,是其研究自我实现的开始

马斯洛自述研究自我实现的兴趣,是始于对两位导师--魏特海默和贝尼迪的极大崇拜。马斯洛深深钦佩着这两位导师,很想了解他们各自的人格特征,于是他分别对他们作了日记和解释研究的笔记。他在观察和记述中,发现能从这两个范型中归纳出某些共同的特征,这使马斯洛极为兴奋。这件事恰巧与他在珍珠港事件后目睹的那次哀伤的群众游行发生在同一时期,二者的结合促使马斯洛决心研究最佳人性,研究人格发展能够达到的高度。于是他分别对熟人、朋友、以及他的三千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通过传记和自传对历史上的和当时仍然在世的著名人物(如贝多芬、爱因斯坦、斯宾诺莎、歌德、杰佛逊、林肯、史怀哲、弗洛伊德等)进行了个案研究。正如马斯洛所说:“当我努力去了解、思考和在日记中、笔记中描绘他们时,在一个美妙的刹那间,我顿然意识到可以从这两种人格的典型模式中概括出许多共同的特征……!我力图证实这种人格模式是否存在于其它地方,结果,我的确在一个又一个人身上发现了它”。④这些研究为他把自我实现上升到理论高度提供了重要资料。他运用这些资料写了许多论文,并相继发表在心理学刊物上。1954年,他将这些论文整理并以专著的形式出版,即《动机与人格》。这本书,系统而详细地阐述了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的酝酿过程和他的基本观点,引起了美国心理学界的广泛注意,是人们公认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石。

4、美越战争引发的社会现实,使其深入研究自我实现

1967年以后,美越战争激变,使得美国欲拔不能,欲进不得,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地。战争的影响导致了美国国内社会秩序极其混乱。人们普遍表示了对物质生活的不满,对人口、腐败、贫穷与和平问题的不满,对人生和道德进步的怀疑。马斯洛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社会现实,所以,他更加致力于对积极健康的人的深入研究,先后完成了《宗教、价值和高峰体验》(1964年)、《科学心理学》(1966年)、《趋向存在心理学》(1968年)、《人类本性的进一步研究》(1971年)等许多著作,使得他的“自我实现理论”日臻丰富、完善和最终成熟。

上述分析看出,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形成是与其所处的时代、本人的因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本文试作深层次的探讨,想必对今天的科学理论研究和学术思想创新有所启示。

第一、选择性地继承前人文化思想是他学术思想创新的基础。任何文化思想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前人文化思想的继承,但是继承必须带有选择性。在选择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这是人类文化思想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规律。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也是如此。他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的继承是有选择性地,决不是毫无批判地盲目继承。在他人生的早期阶段,虽然盲从过华生的行为主义,但他更善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由此,马斯洛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学术思想--自我实现理论。

第二、个人观念支配他学术思想的研究方向。马斯洛在继承前人心理学理论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的缺陷和不足,反对其只研究人类中那些蒙味的、消极的、病态的和兽性的方面,认为应当创立一种比较全面的人格理论,研究健康的人,研究人的优良品质和善良值。在长期不断的学习、比较、研究和探索中,马斯洛形成了这一牢固的思想观念。这一观念,使他在心目中勾勒出学术思想的研究方向--自我实现,并因此为之努力奋斗。

第三、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他学术思想创新的源泉。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一切都要打上社会的烙印,包括思想在内的学术思想无不是他时代、社会的反映。这一点从马斯洛“自我实现论”的形成中得到了证实和说明。因为真正决定马斯洛立志研究“自我实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决定马斯洛深入研究“自我实现”的是美越战争引发的社会现实。具有敏锐观察力的马斯洛,及时抓住了社会所赋予的课题,并为之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如果离开当时的社会现实,马斯洛就不可能把“自我实现”作为忠贞不渝的研究方向,也就不可能有“自我实现理论”的产生。

第四、勤奋探索是他学术思想成功的内在条件。勤奋探索是马斯洛人生的主旋律,是保证他的“自我实现理论”得以成功的内在条件。正是勤奋探索,才使童年不幸的马斯洛,不甘寂寞与痛苦,养成了潜心读书的好习惯;正是勤奋探索,他才会及时抓住向他人学习的机会,主动而广泛地涉猎知识,丰富自己;正是勤奋探索,他的研究才会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被动到主动;正是勤奋探索,他才成立了伊瑟兰研究所,使他的理论因此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马斯洛的理论极大地促进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他因此被人们推崇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言人。在他和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人本主义心理学终于成为与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说有同等重要影响的、举世公认的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当然,我们对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的研究,应当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马斯洛在批评传统心理学只注意人性邪恶面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健康的人,扩大到人性的积极方面、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自我实现,以充分发挥人的优良品质和善良价值,这无疑是对心理科学的一大贡献。但同时他又认为,人的潜能和充分发挥潜能的倾向是天生的,人的自我实现是由先天的潜能决定的。可见,马斯洛过分强调了遗传的作用,把人生物化了,而没有从根本上看清人的本质,而且,在一些具体的理论问题上,他的研究也缺乏科学的依据。由此看来,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的研究,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也有它不完善之处。

注释:

①②③④参见《人格心理学导论》、〔美〕赫根汉著,何瑾、冯增俊译,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7、438、442、440页。

标签:;  ;  ;  ;  ;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成因分析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