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探讨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探讨研究

董雁斌[1]2008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文中指出为妥善处理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己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极大的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资产证券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手段不能很好地满足快速、批量处置巨额不良资产的要求。利用证券化手段化解不良资产,对我国金融业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分散和降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改善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金融体系效率。不良资产证券化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部分不良资产无法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这导致不良资产的定价非常复杂,不确定性相当大。加上我国资本市场不够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不良资产如何证券化对资产管理公司、证券中介机构以及金融研究人员而言的确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首先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入手,介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概念与基本原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其次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剖析国外发达国家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与我国实际操作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最新实例——“东元2006-1重整资产支持证券”,从而发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的特点以及运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我国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情况,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模式与交易结构改进设计方案,以及相应得生态环境建设。现阶段受制于目前的法律环境, SPV采取信托模式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的现实选择,但是在交易结构的细节方面需进行改进,主要表现在以风险分散理念构建资产池;加强内部增级,扩展外部增级,扩大信用评级的时间范围与空间范围;放宽申购利率区间等方面。另外,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环境建设、资本市场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对资产证券化理论研究分析和我国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实际案例的经验总结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杨广宇[2]2008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测量与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不良资产问题一直阻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成为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培育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瓶颈”。有关部门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效果并不显著。而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给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考虑问题的新思路。我国于1996年首次引入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并于2003年首次将资产证券化引入不良资产处置中。但基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仍属于一种探索性行为,缺乏成熟的实践经验,加上法律、信用评级、会计和税收制度等都尚未完善,难以有效地支持其运作,使其存在诸多风险,最终阻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解决。本文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着眼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市场实际情况的调研、测量模型的选择比较、数据的分析说明等,研究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测量与控制问题。首先,本文由定性分析,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作了科学、系统的划分,以明确该操作模式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然后通过模型,测算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各种风险的控制方法。同时,特别关注了国外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范例,及近期全球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的问题,为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施,及风险控制提供了参考意见。

杨成伍[3]2007年在《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国际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是近几十年来世界金融领域的重大创新之一,由于其能够将资产负债表上的信贷资产表外化,从而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故被视为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一创新在解决国外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上有颇为成功的经验。我国在利用资产证券化处置不良资产方面,在理论上讨论已久,实践上则起步比较晚。本文试图较为全面地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在国内外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结合我国各方面的现状,主要探讨在我国如何适当运作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而对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如何合理定价、预测风险与计算收益作了深入分析,以更好的发挥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积极作用,使资产证券化能够成为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有效手段,化解我国金融风险。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文献回顾,凸现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首先界定不良资产的范围,接着在对称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两阶段的动态博弈模型,用激励相容约束机制,分析现有银行产权制度下的不良资产生成机制,接着对成因简要分析。第三章介绍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概念及运作原理,对中国实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作了深入探讨。第四章首先研究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一般定价方法,并对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一般收益作了分析。进而提出改进的KMV模型作为度量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的模型,然后同时提出了计算其违约概率的方法。第五章对我国工商银行宁波分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案例进行了比较深入和细致的分析,逻辑分析不良资产证券化中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指出其优点与不足,同时对一般收益作了量化分析。最后一章在理论与案例分析基础上,设计了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操作思路和具体步骤,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中信用增级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林琳[4]2006年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及其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写作之时,正值我国宏观经济已持续高速增长多年,外向型经济、多元化发展,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商业银行自主程度的提高也对经营管理、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资产证券化是证券技术和金融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杰作,既是信用体制的创新,又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对我国金融市场、商业银行有多方面功能。2005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了开元、建元两支证券,标志着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正式启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逻辑方法、数理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展开研究,探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需具备的条件。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理论阐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介绍并归纳了各自的特点;对其基本原理、流程、风险作了总体介绍。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资产证券化实践,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沿革,包括其起源、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分析了其在我国应用的现状、特点、发展障碍,论证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和定位。为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了我国第一支正式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开元05-1A进行了介绍,对其进行了定价、定性分析,总结其成功发行的要点,探讨其交易障碍,并提出改进意见。基于对资产证券化理论、实践的介绍和对开元证券的分析,文章最后得出了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保持生命力稳步深入发展需从不同方面对市场进行培育和完善的看法,提出了继续完善法规体系、市场体系、技术体系的观点。

索旺[5]2016年在《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作为首个发起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最大发起国,其发行量占全球发行总额的一半以上,并对规范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资产管理、信用增级与评级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日本、韩国紧随其后,成功进行了多次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为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以其自身的优势迅速发展成为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最优选择。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由来已久。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达到12744亿元,不良资产率为1.67%,为五年内最高记录,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加了51.25%。不良资产已经成为中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亟需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来化解。随着2016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重启,越来越多的不良资产将通过这一方法得到处置。不可忽视的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存在风险的,提前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可以促进其成功实行。本文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案例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风险。同时,介绍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成功案例,借鉴其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防范其风险,以期为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防范提供一些参考。

翁敏[6]2008年在《信息不对称下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博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不良资产问题一直是我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沉重包袱和障碍。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不仅降低了金融机构本身的经济效益,更严重威胁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用证券化方式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在美国以及世界各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理论和实践都还处在亟待完善的阶段。本文通过研究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银行和证券发行人的博弈过程,分析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对银行贷款利率和整个借贷市场的影响,并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对我国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提出建议。文章首先介绍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赖以生存的核心原理和三个机制,即现金流分析、资产组合机制、风险隔离机制、信用增级机制。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需要构造一个严谨而有效的交易结构以保证融资的成功,这种交易结构包括运作主体和运作程序,接着介绍了发动主体、特设主体、代发行主体、投资者、信用增级主体、资信评级主体、管理机构等不良资产证券化运作主体和规范的运作流程。由于本文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进行银行和资产证券化企业两方的博弈分析,所以研究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理论的基础上的,第二部分就着重对这两种理论作出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良资产博弈问题。第三部分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博弈分析,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信贷资产都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即使现在基本都已完成股份制改造,但产权仍然属于国家所有,因此成立政府主办的资产证券化企业(GSES)来实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所以主要以银行和“GSES”为对象进行博弈分析,得出了一系列博弈结果。最后一部分从资产池组建的原则、发展和完善信托方式、完善交易结构和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的治理结构四方面提出了不良资产证券化创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GSES”对贷款实施证券化并不一定使贷款利率降低,只有当证券化的成本很小,证券化才有可能会降低贷款利率;低违约风险的贷款比例增加将会降低贷款利率,高违约风险的贷款比例增加将会提高贷款利率;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受益者不是违约概率较低的借款者,而是那些违约概率较高且筛选成本较小的借款者;由“OSES”对银行贷款实施证券化,证券的收益率均与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相当,因此银行不会也没有必要对贷款进行筛选。

代玉簪[7]2017年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与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无论是“市场主导”金融体系还是“银行主导”金融体系,银行稳定与否对金融稳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以资产证券化为主的金融创新在发展初期以其信用风险转移和流动性增加功能,极大的推动了美国银行业稳定发展。但2008年金融危机清楚展示了资产证券化在银行信用风险的累积与扩散及流动性危机的蔓延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得资产证券化与银行稳定间的关系及证券化过程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由此也形成了“证券化-稳定”与“证券化-不稳定”两大阵营。虽然危机对证券化市场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但危机过后市场在监管强化中总体上已恢复发展。基于盘活存量资产、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中国也在危机之后加快了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步伐。面对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稳定影响的两面性及证券化市场快速发展趋势,更深入系统地研究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转移和流动性增加功能能否强化风险分担与分散机制、促进银行业稳定显得迫切而有意义。本文以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为研究对象,从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视角分析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稳定的影响机制、信贷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银行在信贷证券化过程中是否存在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行为等问题。首先,基于对金融危机前后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本文通过定性阐述和理论模型构建从信用风险转移和流动性增加基本功能角度系统阐述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稳定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具有“双刃剑”性质:商业银行在利用证券化工具实现自身信用风险的转移与分散、增加流动性的同时也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流动性,促进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稳定发展。但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隐性或显性担保的存在、信用风险的“回流”、信息不对称下银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及流动性获得便利下银行过度风险承担均会导致银行稳定性的降低。其中,银行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行为和流动性便利下过度风险承担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稳定产生不利影响的核心因素。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总效应取决于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究竟谁占主导地位。其次,结合中国宏观经济背景与银行风险现状,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结果发现:第一,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在需求;第二,当前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集中于优质对公贷款,因此银行在证券化过程中不存在逆向选择行为,但却会因优质贷款的出表造成银行表内资产整体质量的下降;第三,显性和隐性担保、银行间互持资产支持证券导致信用风险未能有效实现表外化,且信用风险仍在银行体内循环流转;第四,资产流动性的提高可能激励了银行过度扩张风险资产,但在风险资产扩张的过程中降低贷款审核标准或放松贷后监督努力的可能性不高。再次,基于理论与现状分析,本文首先从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角度检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总效应,并进一步检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路径,即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否激励了银行扩张信贷,银行在证券化过程中是否存在道德风险行为。结果显示:第一,信贷资产证券化活动在增加银行流动来源和转移信用风险的同时,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总体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导致银行运用资产收益和自有资本抵补风险能力及银行流动性水平的下降;第二,银行运用资产收益和自有资本抵补损失能力下降主要源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活动对银行资产收益率产生了负面影响;第三,证券化活动激励了银行过度扩张信贷资产、承担更多风险,但并未有证据表明银行在证券化过程中降低了贷款审核标准或贷后监督努力。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银行稳定视角提出了推动中国证券化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第一,从法律法规及制度层面确立相关机构的法律地位、完善信息披露和风险共担机制、明确资产出表要求、降低税费负担等;第二,坚持简单透明的发展方向,强化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完善第三方估值体系与评级体系;第三,给于银行基础资产自主选择权,逐步放宽不良资产证券化对银行属性和规模方面的限制,但同时加强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和风险预警;第四,处理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并在制度上构建统一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

陈建男[8]2008年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定价与证券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己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NPLs,Non-performing Loans)就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数额巨大,而且大多数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问题己成为威胁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危害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重大隐患,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是关系到中国金融体制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重要议题。为了有效化解不良资产,使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金融业顺利接轨,国家于1999年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对接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不良资产处置,对资产的处置与定价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也有所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有所下降。本文分四个部分对不良资产问题进行了论述:首先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就其对商业银行本身和经济社会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随后介绍了我国目前不良资产处置与定价的主要方式及其优缺点在第二部分中借鉴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评估中采用的方法,结合银行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影响银行不良贷款回收的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建立一个不良贷款回收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银行不良贷款回收的影响。并结合已有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不良贷款回收率的分析,为不良贷款价格的评估提供了一种技术支持,同时也使不良资产的价格评估更加准确。在第三章中对资产证券化理论界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资产证券化(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ABS)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有银行市场的创新工具。资产证券化是指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的应款等资产汇集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的过程。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国外不良资产证券化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中国能否在现阶段利用这种工具化解不良资产,是一个倍受争议的问题,因为它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经济环境和制度支持。本章最后部分就此问题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本文的最后部分对“东元2006-1重整资产支持证卷”与美国“RTC1992-N1A”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案例从资产池组建,收益与风险,信用增级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最后对比中美之间制度与法律上的差别论述我国现阶段在这方面的不足。

伊君宇[9]2007年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数量巨大,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不良资产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还存在着手段单一、技术含量低、处置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严峻现状,决定了我国应该不断创新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本文通过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原理的分析,借鉴美、韩等国家的成功经验,指出我国要加快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不断扩大其规模和范围,运用这种金融创新工具来解决国内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有效化解金融风险。本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良资产证券化成功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对我国发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第一章概述了国内外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研究状况,分析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第二章论证了在我国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条件分析和可行性分析,阐述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几种主要处置方式的优点和缺陷,提出了证券化是处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一种有效方法;第三章归纳了国内外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主要交易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作模式;第四章对我国的现实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利用四分矩阵理论来评价适合证券化的不良资产,并扩展了不良资产证券化成功率评价体系;第五章主要针对我国现状,对我国发展不良资产证券化所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以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运用四分矩阵理论,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进行科学分类;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大公国际主观评价的基础上,对评价体系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扩展了不良资产证券化成功率评价体系二级指标,并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二级指标权重,然后再用模糊数学进行综合评判。第二,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作模式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想法,包括SPV的构建,这对于更好地利用证券化方式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有一定的意义。第三,对于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推进过程,笔者认为应该根据我国市场的发展情况,分阶段、逐步地改善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的基础条件和制度环境,从小范围的试点开始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最终形成大规模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本文的不足之处:由于本人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于理论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还有很大的不足,在收集不良资产证券化数据的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因此,有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如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定价问题、风险量化问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加以解决,这也正是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所在。

王萌[10]2010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不断爆发金融危机,清理金融系统产生的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金融系统中,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因素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成为改革进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银行不良资产的存在,不仅会降低银行的经济效益,而且会导致巨大的金融风险。银行不良资产所形成的隐患引起了银行、政府、经济学家和其他各界人士的关注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时期,国家财力有限,单纯依靠政府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必须依托市场,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探讨和研究市场化的、新型的、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理方式,最终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良资产证券化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在欧洲、口本等国得到很快发展,一直备受国际资本市场的青睐,并口益渗透到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是一种被国际经验证明了的,可以面向市场持续大规模处置不良资产的技术和手段。资产证券化将不流动的资产转换成市场可售证券,提高了资产流动性,提供了新的融资来源,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在我国,随着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包括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都已在不良资产证券化方面进行了尝试。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加快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链接与融合,拓宽金融调控空间、扩大投资者选择范围、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对于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入手,介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概念与基本原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其次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与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案例,从而发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的特点以及运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我国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情况,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模式与交易结构改进设计方案,以及相应环境建设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D]. 董雁斌. 天津财经大学. 2008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测量与控制研究[D]. 杨广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D]. 杨成伍.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4].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及其案例分析[D]. 林琳.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5].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研究[D]. 索旺. 内蒙古大学. 2016

[6]. 信息不对称下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博弈分析[D]. 翁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7]. 信贷资产证券化与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研究[D]. 代玉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

[8].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定价与证券化研究[D]. 陈建男. 中央财经大学. 2008

[9].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D]. 伊君宇. 厦门大学. 2007

[10].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D]. 王萌. 山东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探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