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李世芳,谭宜昌

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骨科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效果。方法:将5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计算机随机分成2组(属于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照组27例,接受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28例,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疼痛情况以及功能状况。结果:观察组的切口长度(7.48±0.05毫米)更短,术中出血量(20.26±3.25mL)更少,术后一天、三天的疼痛评分(3.51±1.08分、1.31±0.54分)更低,术后一个月、六个月的功能障碍指数(11.25±1.28、5.36±1.05)更小(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可观。

关键词: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骨科疾病中属于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最明显的临床症状是腰痛及坐骨神经痛,主要是因为纤维环撕裂、不稳以及退行性改变所致[1],在治疗方案中,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均可获得一定疗效,但保守治疗疗程长且治愈率不高,因此手术逐渐成为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式。为了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本文将55例患者作为对象展开研究,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从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抽取55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排除。病例选取时间是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55例患者分成两组。

观察组(n=28)——男性:女性=19:9;年龄范围(30—48)岁,平均年龄(39.63±4.51)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病程(2.13±0.51)年。

对照组(n=27)——男性:女性=18:9;年龄范围(31—49)岁,平均年龄(39.27±4.40)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病程(2.25±0.46)年。

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别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全麻后以俯卧位为手术体位,借助C型臂X线机的定位原理取切口,将髂腰筋膜切开后再将一侧的骶脊肌剥离,拉开椎板,暴露关节突和椎板,采用枪式椎板咬骨钳将关节突内侧三分之一和上下椎板咬除,观察突出椎间盘和神经根的关系,对侧牵开神经根后将椎间盘切除,同时切除存在椎体后缘的骨赘,游离神经根一厘米,观察椎间孔和侧隐窝的狭窄情况并进行处理,手术结束后留置引流管,术后二十四至四十八小时撤除,术前预防使用抗生素,术后两天下地活动时要佩戴腰围。

观察组——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取侧卧位,选择椎弓根中心连线处为进针点,结合患者突出椎间盘位置、肥胖程度以及椎间孔大小确定进针路线,旁开切口,局麻进针点,将穿刺针穿入椎间孔,直至椎间隙,将美蓝1毫升至2毫升注入椎间盘中,使椎间盘内部结构显示出来,对纤维环的完整情况进行观察,置入导丝,将工作通道扩大,再将工作套管(7.5mm)置入,取出突出的髓核,检查是否有椎间盘碎块游离,应用双极射频消融技术将封闭破损的纤维环修复,无需留置引流管,围手术期不使用抗生素,术后两天下地活动,但需佩戴腰围。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手术时间三项手术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2]在术前、术后一天、术后三天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十分制,得分低说明疼痛程度低。

采用功能障碍指数量表[3]对患者术前、术后一个月及术后六个月的腰部功能进行评估,分数越低表示功能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手术指标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投入SPSS18.0版软件中进行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人体结构中,腰椎间盘属于重要部分,其发生功能紊乱或退变就可能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造成腰腿痛。药物、按摩等保守治疗效果较差[4],而手术治疗虽具有创伤性,但疗效可观。

经皮椎间孔镜术属于微创手术,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术中无需全麻,只需局麻,可减轻患者的治疗经济负担,还可减少并发症,术中经工作管道通过椎间孔,直抵髓核突出部位,不会对重要骨质结构、临近软组织以及周围椎旁肌造成损伤[5],可减少出血量,通常出血量低于二十毫升,该术式不会引发软组织粘连,在预防并发症方面效果较为理想,此外,术中所取切口较小,可满足部分患者对美观的需求,同时术后切口撕裂、感染以及愈合迟缓等问题可有效避免。术中在内镜的直视下可明确解剖位置,减少不必要的损伤[6],由于术中实施局麻,因此患者术前无需禁食,术后可正常禁食,同时还能够自主翻身,术后无需留置引流管,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结果部分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

综上分析可知,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优化手术指标,减轻疼痛程度,促进患者功能早日恢复。

参考文献:

[1]陈红梅,史美萍.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7):62-64.

[2]乐锦波,杜远立.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38-40.

[3]李来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6,3(1):31-31.

[4]何升华,孙志涛,马笃军等.经皮椎间孔镜YESS与TESSYS技术结合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J].临床骨科杂志,2015,18(4):398-401.

[5]杨五洲,曹奇,杨铁军等.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4):633-635.

[6]储伟,刘克斌,李五洲.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旬),2016,13(6):21-22.

论文作者:李世芳,谭宜昌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0

标签:;  ;  ;  ;  ;  ;  ;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李世芳,谭宜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