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设计论文_介同昆

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设计论文_介同昆

身份证号码:41062219861211xxxx 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城市化的进程在我国不断加快,规模也越来越大。然而大量水泥建筑的出现也导致城市地表透水面积急剧缩小,当降雨量过大时,会引起城市内涝和水资源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应用和推广海绵城市的理念,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因降雨量过大,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还能提高水资源在城市中的利用率,落实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因此,研究分析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雨水系统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设计

引言

海绵城市,主要指的是在城市规划设计环节,通过对原有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将城市建设为“海绵”,结合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运行,将外界降雨进行有效的收集与利用,实现雨水的二次利用,可以将降雨转化成较为纯净的地下水,对城市地下水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也可以对雨水进行存储,保证降雨得到高效利用。为了保证城市道路雨水系统更为安全的运行,本文重点研究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的道路雨水系统设计要点。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在我国大力推行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将城市比喻成海绵,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其基本原则为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

2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道路雨水系统设计原则

2.1雨水系统结构升级优化设计原则

设计者需要对原有的雨水系统结构进行升级设计,使得雨水渗透率提升,城市道路路面雨水径流量逐渐下降。比如,在铺设人行道路面时,尽可能采用透水性较好的路面铺装施工材料,保证外界降雨能够更好的下渗。

2.2合理种植绿化带原则

道路雨水系统设计人员需要在城市道路两侧种植一定量的绿化带,做好雨水花园设计工作,保证外界降雨能够更好的下渗。同时,绿化植被具有良好的过滤性能,能够将外界降雨当中的污染物质有效过滤,保证降雨水质得到更好提升,减小地下水污染现象的发生,保证城市水资源更为洁净。

2.3科学设计雨水收集装置原则

城市道路雨水收集装置的科学设计,能够保证雨水得到更好的收集与过滤,提升外界降雨的净化处理效果。雨水收集装置的有效设计,能够保证外界降雨得到充分利用,真正达到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目的,雨水下渗速度加快,地表径流量不断减小,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3设计要点

3.1设计目标

通过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构建市政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实现控制雨水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雨水污染、提高雨水利用等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市政道路雨水系统,往往不是一条,而是一个网络,需要结合区域的地质条件、水系、绿地、植被等特点,科学地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地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高雨水就地消纳和利用的效率,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3.2技术手段

3.2.1道路横、纵断面

市政道路设计,以道路的平面、横断面、纵断面设计为基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的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也离不开这个基础。合理地控制行车道、人行道、绿化带、树池等竖向设计,优化道路横断面设计,能够有效地减少雨水系统设置的构筑物,提高雨水构筑物收集、疏散雨水径流的能力,有效利用绿化带、树池等低洼处进行雨水滞留;结合道路周边的城市绿地、广场、公园、水体等分布情况,优化道路纵断面设计,充分利用城市中的海绵城市建设设施,提高雨水径流的下渗率、滞留率,对雨水调蓄、净化,消减雨水管道径流峰值时的排水压力,控制初期雨水高浓度污染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排水防涝能力。

3.2.2铺装材料

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被誉为“会呼吸的”地面铺装,能够使雨水快速下渗,减少地表雨水径流,补充地下水。透水铺装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对于市政道路而言,道路人行道常采用透水砖铺装,非机动车和机动车道可在适宜段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但是,透水铺装在市政道路的实际应用中还是十分慎重。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通常会采取防渗措施,而行车道较少采用透水铺装,因为下渗雨水可能影响道路路基的稳定性。在市政道路项目设计过程中,应充分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的土层地质条件,科学选择是否采用透水铺装,或者采取有效的防渗排水措施,避免影响道路的安全运行。

3.2.3绿化带、树池

对于城市道路而言,海绵城市中的“海绵”就是道路的绿化带。城市道路路面排水越来越多地采用生态排水形式,把绿化带建设成下凹式绿地、浅草沟等多种形式。路面雨水径流形成后,顺着道路横坡第一时间流入绿化带中,有效缓解了洪峰径流形成的速度,同时增加雨水下渗的面积,补给地下水源,通过绿化带内的植物截留初期雨水的污染物,起到净化作用,当超过绿化带滞留雨水负荷时,可通过渗流管或溢流管,将多余雨水快速排入道路雨水管道系统中,尽可能减少路面积水情况。生态树池,也是市政道路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一种常见形式。与绿化带相比,生态树池一般面积较小,具有应用灵活、分散设置的特点,道路设置有行道树、侧分带等皆可设置为生态树池。通常雨水通过开孔路缘石进入生态树池,经过砾石过滤,在生态树池内下渗、滞纳,达到饱和后,多余雨水流入溢流井中,最终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系统。

3.2.4生态廊道

目前,城市道路中快速路、主干路采用的设计标准高,道路红线宽度较大,部分快速路、主干路红线外侧规划为生态廊道,生态廊道的出现,不仅增强道路景观功能、满足慢行交通功能,同时也为建设海绵城市、构筑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提供了场地。

结语

综上,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道路雨水系统的设计要点进行全面分析,例如道路的横断面与纵断面设计要点、合理选择道路铺装材料、科学设计道路绿化带与树池、打造良好的生态廊道等等,能够保证城市道路雨水系统更为稳定的运行,有效提高道路雨水系统的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建云,王银堂,胡庆芳,等.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J].水科学进展,2016,(6):793-799.

[2]张伟,车伍.海绵城市建设内涵与多视角解析[J].水资源保护,2016,(6):19-26.

[3]车彦甲.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分析城市道路设计方案[J].建设科技,2017,(21):59.

论文作者:介同昆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9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设计论文_介同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