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lection on Core and Derivative Value of Landscape Form
王丹琦 Wang Danqi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GROUP 100044
摘要:对于景观形式的起源,最早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功能和活动要求,使人们具有保障感和安全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改变,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衍生价值在日渐彰显。同时,伴随着的信息革命对景观的影响,也需要我们能更好地探寻景观的价值并去实践满足人对环境的需求层次。
关键词:景观形式;核心价值;衍生价值;信息革命
Abstract: As to the origin of landscape form, that is for the sake of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people's lives,productions and activities in the earliest time.It can make people own a sense of security and safety.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landscape derivative value constantly developed increasingly. At the same time,accompanied with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s influence on landscape, it need us get more discussions and reflectins on how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meet environmental needs.
Key words: Landscape Form; Core Value; Derivative Valu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1景观形式的研究方法
曾在文章中看到过这样的表述,“建筑学侧重于聚居空间的塑造,重在建筑单体设计及内部空间组合。它最基本的还是偏重于使用功能,偏重于技术层面,偏重于人类生存问题;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侧重于聚居领域的开发整治,即土地、水、大气、动植物等景观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利用与再创造,保持生态平衡。它要解决人类精神享受的问题。”(出自马克辛 李科《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所以,对景观形式的感知,也是一个综合的、需要调动各种感观、心理的过程。
1.1感观体验
感观者利用自身的视觉、触觉、听觉以及观察工具等从物构的维度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与研究,如颜色、材质、结构、比例、形状、质感、肌理以及空间,从而寻求更为客观、科学、直观的评价结果。
视觉:景观形式需要将时间因素考虑在内,比如从飞机鸟瞰下面花园或以时速七十公里的汽车向路旁欣赏绿地,观者自身在飞速中获得“动”的印象,自然与“闲庭信步”的人所得的有所不同。前人把这种时间加空间的造园艺术称为“现代巴洛克”。而建筑形成“点”的空间,与植物形成“面”的空间有所不同,在外部它常常作为像地标这种固有形态出现,而它的“动”更多的存在于空间内部的转承起合,以小见大。
听觉:景观的设计开始将其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景观形式也由静态自然向动态自然拓展。比如在听觉效果的营造上面,埃士特庄园的四层杰阁旁引入阿尼欧河水层层下泻,分注于各式泉池,汇为水法大观,即有名的水风琴,机动刚鸣,其音甚妙。一些在景观中的听觉营造手法,空间的处理给人心灵的跌宕。
1.2行为心理
景观形式需要研究在开放空间中的种种行为现象,从环境心理学、空间行为学等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大众的多元需求,研究人群的分合特性,来确定行为环境不同的规模与尺度,并根据人的行为迹象得出合理顺畅的运动流线(如抄近路、右转弯、识途性等),以保持适当的距离和恰当的交往方式。例如在公共场所中,一般人不愿夹坐在两个陌生人之间,从而出现公园坐椅两头忙的现象。故景观形式的研究重在参与公共活动的相互交往性上。
相比于空间的私密性,阿尔托曼对私密性提出以下定义: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它并非仅仅指离群索居,而是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和控制。建筑形式的私密性可以使人具有个人感,可按照自己的想法支配自己的环境,在他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使人进行自我评价、闭门自省其身,又能使人在需要时保持与他人的接触。
2景观形式的起源与发展
2.1起源(核心价值)
对于景观形式的起源,最早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功能和活动要求,使人们具有保障感和安全感。
如气候原因:作为西方文化最早策源地埃及,温热干燥,只有地中海沿岸雨量充足,但稍南的开罗就患湿度不足,降雨量只有海岸的六分之一,气候干旱,因而景观形式重视林荫;罗马兰台庄园,尽可能结合山上溪流下泻,配置喷泉潭池,其主要目的是纳凉,除用大量绿荫以利遮阴,还靠池泉起到降温的作用。
生产原因:中国有关园林最早记载,始见于殷、周之际的“囿”和《诗经》所咏的“园”。那时园囿是栽种果蔬、扑猎禽兽有关生活的生产单位。公元前九世纪希腊盲目诗人荷马歌咏在他生前400年时期的希腊园庭,周边围篱,生产菜蔬,还有终年叶绿花开,结实累累的植物。
“在气候温和,植物繁茂的地方,人们经常同山川草木接触而不觉其可贵。但如长时间烈日当空,干旱少雨,居住问题虽然解决,若缺乏水泉树荫作为调剂,就会感到除为生活必需而栽种果蔬,还需借助庭园绿化来满足心理欲望,以有助于感情安宁和观赏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促使人们通过创造性的布置、修整、培育和美化工作,把造园提高到艺术领域。”(出自《造园史纲》)故其形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改变而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其衍生价值也日渐彰显。
2.2发展(衍生价值)
在现代园林时期(19世纪后期),美国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替代Landscape Gardening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它标志着景观设计的诞生,其出现的时代正是一个大工业、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危机严重的时代。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景观的定义划分了三个层次:小尺度范围的景观营造、人居环境的中尺度问题、人类生存环境的大尺度问题。可知,景观形式也产生着相应的变化。
景观形式已由单纯的生活生产功能衍生到具有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层次。
欧洲园林景观院校理事会(ECLAS)对景观的解释是:“景观既是一种社会职业活动,又是一门学科专业,它所关注的是基于当代及后代福址的景观及相关价值的保护与提升。”故近来的景观形式也开始考虑对基址的研究、保护,如对废弃土地的恢复重建,通过利用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的技术手段来创造新的空间。
当我们需要向外眺望时,就应该有一扇窗户。“根据自己喜好安排窗边的花台,门廊可作在开敞式,也可易于闭合及装修。在我们与自然力和地球其他物种保持平衡的同时,这些空间还能且必须表达和加强人类的每一个体空间和集体空间的价值,”(出自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景观的衍生价值也便应运而生。
当下景观设计对城市失落空间的关注更加体现了对其社会价值和责任的重视。景观设计的领域也已不再局限在一些通常被认为值得拓展的范围之中,例如城市公园、社团总部及广场、精致的庭园、校园等等,有些不起眼的空间如停车场、中央分车带、高速公路用地、楼间的剩余空间以及建筑内部的边角空间等我们也正在探索和实践着适合它们的景观形式,考虑到如何利用好这些边角空间更好地为人们带来愉悦、舒适、可亲可近、寄托心灵、富于意义、美仑美奂的人性空间。
3景观形式的当下思考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全球化迅猛发展,技术无疑对景观设计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技术在景观中的直接应用,推进了景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也在慢慢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形态。一些高精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日益频繁,甚至能创造出超自然的人间奇景。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过分地依赖技术所创造的感观冲击效果会让我们重新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体现景观的核心价值?
“技术”并不等同于“科学技术”,这是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明确的。
在自然辩证法中对二者的定义是:科学和技术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两个不同阶段。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解决的是“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科学判定要讲是非,讲真理性标准,要淘汰谬误,追求正确,有用的不一定是科学的,其重大突破往往会导致人们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而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则将会引起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这让我想起了密斯在“论建筑形式”中说过的一句话:每个“如何”都源于“是何”。(Every how is carried by What.)
在环境—形为学的研究中,一般认为人既是环境的中心又是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认为,人的需求按阶梯式分布,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生理需要包括进食、渴饮、需求庇护等;安全需要包括安全感、私密性、定向等;社会需要包括交往、认同、自尊和为人尊敬、自我实现、求知和求美等,这些需要实际上又是相互交叉,难以截然区分的。
“Technology i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communication.” 就像我们谱一首曲、摄一张影,即使有先进的技术向导,如果没有与人世交往的阅历和心灵触动,那种对情境和心境的感知能力,又怎能做出优秀的作品。
“信息革命对景观的影响:更多的不是可视化的物(材料、技术)的革命,而是不可视化的心(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的革命。”事实上,在当下景观设计中的科学和技术之间也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紧密相连的。只有实现科学技术的一体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与并举,并借用我们敏锐的感知器官和敏感的心灵去深入感受和体验空间的特质,才能从附加价值还原到核心价值,更好地探寻和实践人和环境的需求层次。
参考文献
[1]童寯.《造园史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93.
[3]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闫明.建筑和景观设计中“多义”现象的探讨.北京林业大学.2008.
[5]余洋.景观体验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6]邱天怡.审美体验下的当代西方景观叙事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7]鲍梓婷.景观作为存在的表征及管理可持续民展的新工具.华南理工大学.2016.
[8]胡燕.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14.
论文作者:王丹琦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9
标签:景观论文; 形式论文; 空间论文; 价值论文; 环境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需求论文; 《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3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