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活泼型教学”浅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活泼论文,思想论文,浅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课新教材一改过去那种严肃说教的旧模式,为学生着想,从实际效果出发,文字生动、活泼,不少论述轻松、诙谐,让学生在具体的、典型的、基本的事实中自己发现所要说明的道理。这种构思编排通俗易懂,使学生心服口服,没有一点强词夺理的感觉。虽然这样,政治课教学仍然缺少应有的生机,存在着“疲软”现象。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政治课教学本身,在于多年来僵化呆板的教学模式、空洞的说教和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以致于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活泼愉快的气氛。现在,教材有了更新,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作出相应的变化,大胆地追求“活泼型”风格,在愉快活泼的教学中把无懈可击的结论、事理介绍给学生,并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来。
什么是“活泼型教学”风格呢?我认为,“活泼型教学”就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以教得轻松、学得轻松为原则和指导思想,在课堂上努力创设自然、融洽、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特点是富有激情、充满幻想、活泼好动,如果教学没有兴趣,怎能吸引他们呢?基于中学生这一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追求“活泼型”风格,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绪表现为两种态势:一种是积极态势,当人的情绪处于这种态势时,人的各方面机能就处于亢奋状态;另一种是消极态势,当人的情绪处于这种态势时,人的各方面机能就处于抑制状态。“活泼型教学”也正是基于这一心理机制来实现的。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者就应千方百计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热诚、欢喜、愉悦向上的状态,避免学生的情绪陷入冷漠、灰心、厌烦的境地。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究竟怎样才能做到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而又“活”而不乱呢?在这里,我提几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思想政治课的同行们。
让新的一课在活泼愉快中开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刚上课的短暂导课时间往往定下了一节课的基调。导课是讲授新课的第一个环节,精心设计好这一环节,对于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用很大。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象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讲课也是如此,需要我们当教师的好好下一番功夫,一个充满激情的、精辟的开头会产生极强的吸引力,深深打动和抓住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
(1)教师以愉快的心境进入课堂。有了愉快的心境,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另外,教师心情愉悦也能在表情上流露出来,这样也能调节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以积极的情绪进入课堂的学习。
(2)导语要有趣味性。课堂导语的重要功能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导语在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富有情趣;要自然流畅,凝炼生动。导语有提问、抒情、释题、总结、欣赏和悬念等形式,形式不同,语言各异,教师可依课的类型选择使用。同时要讲究语言表达艺术,使导语声情并茂,真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耳目一新,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切忌呆板、墨守成规,使学生处于无动于衷的状态。
我在讲“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节时,是饱含感情地开头的。我说:“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在这条漫长而又短暂的道路上又分为许多个阶段: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在每一个阶段上,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目标和方向。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同人生一样分为几个阶段,而现在正处于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也有它特定的目标,那是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个问题。”这样,我就借助感情的桥梁抓住了学生,把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引入了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们在思索中进入课堂,效果较好。
又比如我在讲“自由和纪律”一节时,是这样开头的。我说:“我们都希望自己自由,可自由也是有一定限制的,任何事物都一样。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绝对自由的东西。不信,同学们随便说出几样事物,我都能够说它不是完全自由的。”听我这样一说,学生们可就活跃起来了。有的同学说小鸟是自由的,我说:“小鸟自由地飞,可是飞到一定高度,就不能再往高飞了。”有的同学说睡觉是自由的,我说:“睡觉也是有条件的,在课堂上,就不允许睡觉,”无论学生们说些什么,我都加以反驳,一下子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于是我乘势转入新课的讲授中来,整堂课气氛都很好。
实践证明,教师采用多种手段,重视每堂课的开头,既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境界,又能给学生造成悬念,激发他们去探求知识的兴趣,使他们的头脑活跃起来,从而为上好整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新课
政治课是一门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课程,它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而中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却又是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他们对那些活生生的具体感人的、形象性突出的事例表现出浓烈的兴趣,有一股弄清“庐山真面目”的强烈的认识欲。因此,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情经验。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那么,他们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了。怎样才能更好地遵循感性到理性规律,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
(1)举例要充满趣味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程颐认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搞好教学有多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选取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的材料来说明教材观点。照本宣科,只能使学生厌烦、疲劳、昏昏欲睡;反之,若能在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例子,就能够使艰涩的道理通俗化,并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兴趣。一个好的例子,比单纯的讲道理更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并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鉴于此,我在备课时总是要精心设计一些例子,为能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理论服务。
我在讲“联系是不能被消灭的”这一论点时,举了血缘关系的例子。我说:有这样一个同学,他考试成绩不好,回到家被父亲揍了一顿,他哭着回到学校,写了一个启事,声称与父亲脱离父了关系,这样,父亲就管不着他了。老师知道后,通知这位同学的父亲来到学校。当父亲看到被儿子贴在板报的启事后,哭笑不得。他承认不该打儿子,转而对儿子说:“你小子真混蛋,你怎么写启事,我不还是你爸吗?”我说到这儿,学生们都乐了,通过这个例子,他们了解到联系是不能被随意消灭的。
(2)充分利用比喻和类比
在政治课教学中往往有一些抽象的知识或概念、理论,难以用普通语言表达清楚,而又无法举例说明。这时,教师要设法助于生动的比喻和类比,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才能较容易地为学生所接受,这是语言表达的一种重要技巧和艺术。比如我在进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时,用了“火车载着乘客在铁轨上行驶”的类比的图示:
我解释说:乘客好比是全国各族人民,以火车为中心,中心即经济建设,两条铁轨,一条是四项基本原则,一条是改革开放,我们乘车要自己带好旅途食品,这好比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而目的地就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通过这个类比图示,学生们形象地理解并很容易地记住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那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中学生一般受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抽象的政治理论,如果用纯粹的专业知识去教育他们,那只能使他们望“师”兴叹,只有将它化为朴素的生活语言,才能为中学生所喜闻乐见。事实证明,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能把枯燥、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活生生的现实,容易学得深、记得牢。此外,还改变了学生过去认为的政治课不过是“讲讲道理,吹吹牛皮”的说教的看法,学生体会到政治课讲的内容就在现实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这就提高了学习兴趣。运用这种方法去进行课堂教学,再配之以风趣的讲演、就能让学生沉浸在喜悦和享受之中,从而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创造了前提条件。
例如我在讲“我国人民物质生活需要不断提高”这一论题时,是从学生们能够切身感受到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展开讲述的。我讲道:现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比以前的确提高了许多,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可现在又有几个人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呢?不仅这样,人们还要追求优质的布料和好看的样式;吃的方面,过去吃的是粗粮,可现在吃的却是大米、白面;过去住的大多是茅屋草房,外面下雨里面也跟着下雨,现在不同了,农村的砖瓦房越来越多,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装修华丽又美观;过去的学生上学多数都是步行,哪有条件买自行车呢?现在差不多每个同学都有一辆自行车吧。以前的道路凸凹不平,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在路上走,前脚下去,后脚一抬,再回头一看,鞋不见了,哪去了,原来陷到烂泥里去了(讲到这,我边说边做着这一动作),可现在,就大不一样了,最次也是沙石路吧。”通过这样一讲,学生就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理解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确实提高了。
(4)创设活泼愉快的情境
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良好的情境容易引起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创设活跃的情境,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激发起学习兴趣,从而把学生的智力活动带到非常兴奋的状态中,这样产生的效果会更好。创设情境可采取:语言表达法、音乐表达法、诗歌表达法……,特定的情境一般由教师创设,有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创设。
例如我在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分论点时,我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每个人都知道,那么共产党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呢,为什么要跟党走呢,有一首歌回答了我们,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现在我们来唱一遍这首歌怎么样?”听我这么一说,大家便兴奋起来,于是我和同学们一起大声地唱起来,情绪激昂,为我下面的讲述定下了基调。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就是,以上四点都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流利、幽默、风趣并且配以适当的动作,这样就更能使学生津津有味地跟老师积极地思维。
轻松愉快地结束新的一课
在活泼而又紧张的智力活动告一段落后,就进入了最后几分钟的收尾阶段。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这个“口”收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这一节课的好坏,如果一个教师不重视课堂尾声的教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我认为,在结尾时,除了总结和复述本节所学的内容,使学生刚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之外,还要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造就学生的成功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总之,在结束一堂课时,要使学生感到有所得,使他们的思维仍然轻松地留在课堂上。这样也能使他们期待着下一堂政治课的来临。
以上几点拙见,仅是我的点滴体会,愿能引起同行们对“活泼型教学”的重视,从而注意调整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