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心灵,点燃爱心论文_胡维维

贴近心灵,点燃爱心论文_胡维维

浙江省镇海蛟川书院 315201

摘 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形成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化教学理念日趋成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修养,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赋予了新的内涵。如何让教师贴近学生的心灵,点燃他们的爱心,为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是我们每位教师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学生发展 教学 教育

一、创新观念,洞察心声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在提升学生人格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一生幸福作奠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洞悉每位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爱是一种艰辛的劳动,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无声的爱。

二、衷心聆听,真情交流

从事教育工作的这几年,我接触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学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心灵疏导和情感教学。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教师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就会产生神奇的力量。我们应该对学生身上的良好本质具有充分的信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化教育对象的心灵,用自己的心智去开启学生的心智、唤醒学生的良知。然而面对学生重复的犯错,考验的就是教师的耐心与容量,狂风暴雨地给予一顿批评,还是静下心来倾听解释,再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

作为班主任,应该坦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心来跟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才可能毫无顾忌地将心里话向我们倾诉。当学生看到老师对他的信任,将一切事情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他面前时,会有一种得到尊重和信任的满足感,也会有一种安全感,自然就愿意将其内心世界展示给我们,这对于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个案分析

接手初一(13)班,我整整观察了一星期,把全班学生大致分为几类:学习踏实;想学无毅力;不想学又想成绩好。然而,我捕捉到了一个异样的眼光:赵某,正斜坐在那里得意洋洋。我想,不能让他成为班级的阻力。我以静制动,不让他感到自己的特别,不让他感到老师对他特殊看法,以平静他的心态。但几天后果然有事了,在一节体育课上,因上课开小差被老师批评,他居然上课期间独自一人在校园闲逛。一位学生课后来告诉我,我想不好,如果离校出去则后果不堪设想。我急忙赶到教室,一看书包还在,说明他在学校里未走远,我等他到放学后,他已经回到教室。此时他怒气冲冲,拒不认错。我知道此时与他谈话效果一定很差,这时冷处理是最好的方法,我要给他一个思考反省的时间。

过了周日,我再找他谈上课的重要性与影响别人的危害时,显然他心情已经平和一些;同时耐心启发并与任课老师沟通,他承认了错误。国庆快到了,一次发现他在夜自学期间看小说,这不仅影响他人,更影响自己,我就把书收了上来。下课后他来到办公室要求归还,而且出言不逊,我坚决不同意将书归还。第二天我约了他母亲来校,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原来他生活在农村中典型的夫权严重的家庭里,父母经常吵架,父亲爱喝酒脾气暴,母亲较直爽,但一教育孩子,其奶奶、父亲就护住不放,这样使他养成了不分事非、性格倔强的坏脾气。如果我采取放松态度,势必助长其坏习惯;如果咄咄逼人地训斥,非但起不到帮助作用,结果可能更加不堪设想。我还是从侧面而入,用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引导进入,说起过去有一个学生因为沉湎在小说之中而不可自拔、荒废学业而未考上高中的事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谈话持续了几个晚上。正当有些效应时,他的父亲却认为是老师多管闲事,喝了酒到办公室来寻事,说什么为什么其他学生看小说你不批评,而他儿子看小说却受批评,办公室老师听了都暗暗好笑。他怒气冲冲,我和颜悦色地说:“你儿子智力不差,就是没有毅力……”他无言以对。接着我在班会课上让大家讨论看武打小说的利弊,倾听大家的意见,最后大家观点与老师的导向一致,他也保证以后一定会改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家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学习的紧张、升学的压力使学生不堪重负,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排解压力,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平时我特别注意他的言行,对他的作业尽量面批,借此与他沟通,使他学习成绩不断进步。由于性格的养成,有时同学的提醒、一句说笑,他也会暴跳如雷,因而与同学冲突很多。如果这周有事发生,我一定在周六前给他母亲一个信息,让家长配合教育,开导他。

我也以不同的方法对待班内不同学生,我采用了赏识教育、幽默批评法,不断感化他们。爱心不是无情物,化作春光更催人。教师能够做到“传导、授业、解惑”为己任,但到底能否做到“诲人不倦”呢?如何千方百计点燃学生的爱心呢?当我接任班主任后,我体会到管理好一个班级不仅需要责任心,更多的是爱心。我想教师不仅要成为智慧型的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心理保健医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著 杜殿坤 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乌申斯基 著 郑文樾 译《人是教育的对象》.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论文作者:胡维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  ;  ;  ;  ;  ;  ;  ;  

贴近心灵,点燃爱心论文_胡维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