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关注的焦点:教师职业倦怠_职业倦怠论文

新世纪关注的焦点:教师职业倦怠_职业倦怠论文

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热点论文,倦怠论文,教师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432(2002)03-0082-04

"Burn-out"本是精疲力竭之意,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将它引入心理学,用来代表助人行业中的职业倦怠现象。1981年玛勒诗等人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1)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来访者;(3)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这是目前在实证研究中普遍采用的职业倦怠定义。[1]在短短20多年里,研究者们对职业倦怠展开了多方面研究,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业,更成为了关注的热点。研究者指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2]

近年来,为响应“科教兴国”战略,我国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成为了新的压力源,相当一部分教师因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产生了职业倦怠心理。多项研究发现,我国相当比例的中小学教师存在着各种心理情绪问题,非人性化地对待学生而引发的教育事件频频曝光,中小学师资尤其是骨干教师大量流失。教师职业倦怠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作为教师工作的直接对象,学生首当其冲地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受害者。因此,无论从关心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还是从重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应积极关注这一现象。

一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期里,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3]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1、工作负担重,工作时间紧

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异常繁重,“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许多中小学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日平均工作时间远远长于其它一般职业。尽管国家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在教育资源依然有限的今天,升学考试仍是中小学最直接追求的办学质量指标,“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教师”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家长对教师寄以厚望,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加大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在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下,将升学率和教师的职称评定、年终考核、住房分配等直接挂钩,人为加重教师间的竞争,迫使教师对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于高负荷运转中。大众传媒的普及,拥有知识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的专业性更多的是体现在他们能对学生探索和钻研的领域给予专业或准专业水平的指导。为超前于学生,教师进修已不可延怠,但出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教师都没有脱产进修的机会,不得不挤用本就少得可怜的业余时间。所有这些无论从质上来说还是从量上来说,都使教师不堪重负,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有研究表明情绪衰竭正是教师职业倦怠的过程开始[4]和最典型的特点。[5]

2、学生品行和学习情况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其思想和行为不易为教师所控制。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中小学亦不再是一片净土,暴力与犯罪、功利主义思想等许多不良风气和精神污染,不可避免地渗入校园,抵消了教师辛苦建立起来的教育成果,这让教师难以相信自己的行为能有助于现实的改善,只好降低对工作的投入愿望以求心理平衡。这种类似于“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发展成为职业倦怠。[3]还有研究表明经常性处理学生的纪律与不良行为,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破坏师生关系,教师的疲惫不堪和师生关系的恶化密切相关。另外,社会媒体的误导,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潮流行,使得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习动机淡薄,对学习不感兴趣,对一些教师而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其它工作更易让他感觉到疲倦。[2]

3、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威尔逊认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教师是接受社会委托以培养学生为己任的专职人员,他必须对学生高度负责。教师职业也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他不再仅仅是教员,还要是领导者、心理咨询师、学生的知己和朋友、时代楷模等,他的一言一行总处于社会大众有形或无形的监视中,即使是教师自己在社会的急剧变迁中,也常常不清楚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行为标准。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名教师往往难以处理两种相反角色间的矛盾关系。如既要树立教师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既要履行教员职责又要担当父母代理人,等等。这一切,使一个富于责任心的教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研究表明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显著相关。[2]

4、社会比较

费斯廷格在社会比较过程理论中指出,个体为了消除对自己和自身周围环境的不明确性,会产生社会比较动机,从而去寻求成为比较对象的他人,特别是和自己类似的他人。客观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与作用,决定了教师及其职业应当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分配关系的错位造成了社会消费表现的扭曲,一些富有者领导着社会消费新潮流,而大多数教师(特别是乡村中小学教师)却与社会弱势群体一样囊中羞涩。经济地位是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微薄的薪金使教师在社会地位的提升上败下阵来,极度失望的教师将目光转向了其他行业中的知识分子,从他们身上,教师们看到了更宽松的环境、更多的机会选择、更大的经济回报以及更高的社会地位。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大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一部分索性离开教师岗位去开辟新天地,还有一部分则观望、彷徨,不安与躁动笼罩着这部分教师,教学于他们而言意义已并不大了,屈服于职业倦怠已是早晚之事。

5.组织氛围

学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它对个体行为既有助长作用,又有削弱作用。组织氛围好,成员集体意识强,上下级关系融洽,意见容易得到沟通。成员处于这样的组织中,具有很大的安全感,并充满自信和自尊;他们能相互信任、支持、尊重与协作;他们会积极地去消除某些困难,工作士气较高,这些都有助于缓冲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而不易出现倦怠。若教师在这一组织中的同事关系紧张,就会产生无归属感和压抑感,迁移到工作中导致压力加剧,而诱发倦怠。缺乏校长或上级(如教研组长、年级主任等)支持是中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上级官僚的无同情心、办事无效能通常是教师抱怨的内容。当教师觉得在这样的领导者手下工作会压制他的理想实现时,就会产生倦怠。

6、个人因素

形成职业倦怠有个体、组织和社会等因素,而人格特征是个体成为倦怠型教师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某些人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很容易受到倦怠的伤害,它们是: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3]

教师通常具有利他精神,能真诚地关注他人,富于理想主义。但有关文献认为,恰恰是那些富有理想和热情洋溢的教师及执着地为实现其工作理想而努力的教师,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为这些教师工作过分投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改善学生的问题,但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的所得不相匹配时,职业倦怠就可能产生。[3]而且,这部分教师由于过分投入工作而极少参与组织活动,这样也就减少了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个体因缺少社会支持而导致疏离,疏离又使个体陷入更深的社会孤立中,如此相互循环,最终发展成职业倦怠。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具A型人格特征或外控型的教师也易产生职业倦怠。[4]“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紧张,攻击性强,喜怒无常,难以面对挫折,易焦虚。而外控型者认为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是由外在事件控制。这些人格特征都与职业倦怠的形成相关。

二 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教师中存在着职业倦怠心理是客观事实,但具体到个人或不同的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又有较大差异。既然职业倦怠来自于个人、组织与社会等方面,那么,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寻找对策,以帮助教师解决或缓解职业倦怠。

作为教师本人,应清醒认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加强身体锻炼,善于忙里偷闲,改变行为认知,变压力为动力。良好的体魄往往和蓬勃的朝气联系在一起,一个充满朝气的人往往把压力看作是一种挑战,在解决压力的过程中他会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一个具有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教师事情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少,即便如此,教师仍应学习一些利用时间的技巧,在紧张的工作过程中见缝插针,让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有利于防止倦怠的出现。再有就是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策略以便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压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征,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如耐心、坚强、乐观、幽默等。对于已出现倦怠症状的教师,在自己有意识调整情绪的过程中,也可借助于他人力量,找朋友倾诉、找专家咨询都是缓解倦怠的良好途径。

从组织角度来说,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应为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要积极主动地关心教师生活,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困难,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协助教师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因为社会支持是预防职业倦怠的必要因素。[4]研究发现,教师所感受的压力程度在学年的不同时期是有明显变化的:9月、10月压力增加,1月下降,3月、5月再次增加。[3]由此看,9月、10月、3月、5月可能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高发期。那么在这些时段里,要更加关注教师,多与他们交流沟通,鼓励他们将消极情绪排解出来,还可以邀请专家给教师进行咨询或组织培训,让教师学习一些积极的应对策略,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支持与关怀,以帮助他们平稳渡过这些职业倦怠的高发期。有条件的学校,可多安排教师参加一些活动,这样既帮助教师释放累积的消极情绪,又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同事间交流的机会,为以后工作中更好的同事间的互助打下良好基础。另外,通过增加教师进修、参与学校决策机会等,加强教师对自己对学校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这些都有助于防止职业倦怠的发生。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社会都应该给予关心支持。要不断改善大环境,建立对教师的合理的角色期待,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这需要国家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把“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作为教育政策法规的制订者,应充分了解教师在新时期里所面临的压力源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制定相关法规时,能切实维护教师权益,使教师真正感受到这一群体为社会所尊重。教师培训部门应探索高质量的培训策略,包括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不仅要培训教师和未来教师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训,即不仅要教给他们教学技能方法,还应通过培训,唤起他们对教育的责任感和兴趣,并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和上级、同事、家长以及和学生的关系。尤其对未来教师,应让他们懂得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压力做好心理准备,不至于以后真正面对时手足无措,使工作热情受挫而产生倦怠感。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是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不断探索量表,建构模型,寻求解决对策。[4]近年来港台的研究者也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而在中国大陆,这一研究尚属空白。我们应尽快将此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更好地维护教师身心健康,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标签:;  

新世纪关注的焦点:教师职业倦怠_职业倦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