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表现_科学论文

中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表现_科学论文

中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表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能力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5308(2000)02-0022-04[中图分类号] G633.7 G633.8

一、科学观察的概念及特点

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由于在观察的时候,观察者要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和任务,拟出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察看知觉对象,向它提出问题,从中寻求某种答案。因此,科学观察过程包含积极的思维活动、稳定的有意注意,并借助过去经验来组织知觉,是一种系统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科学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两类。自然观察是指对自然界的现象不作任何改变而进行的观察,它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考察对象的。在中学科学学习中,对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如雨后出现的彩虹、雷电现象、金属生锈、雨、雪、霜、雾等的观察,对动物、植物的观察,都属于自然观察。另一种是实验观察,这需要变革和控制被研究的对象,以便创造条件进行观察。科学实验可以把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加以排除,使被观察对象的本来面目更加明显地突出出来。科学实验还可以多次重复,多次再现被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以便反复观察、研究。在中学科学教学中,除在课内外让学生进行一些自然观察外,更多的是实验观察。但教学中的实验观察又与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时的观察不完全一样,科学教学中有时可创设出与科学家进行实验时相同条件的环境,让学生观察,还可以利用简化了的、缩小或放大了的教具、模型、标本等。

科学观察具有四个主要特点。第一,科学观察总是与一定的研究课题相联系,为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而进行的,具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观察任务和观察对象,并采用一定的观察方法;第二,科学观察有明确的理论指导,以便全面观测和把握对象的各种属性;第三,科学观察要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作用,借助于先进的科学仪器,采用先进的观察技术,并进行准确而周密的观察记录;第四,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相互补充,并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参与。没有思维,观察是无法进行的,也是不存在的。

二、中学科学教学中观察的重要性

自然科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科学研究中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途径,是检验科学理论的基本方法,是科学认识的重要源泉。在中学科学教学中,观察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观察是中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途径。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学习科学的出发点和开端,是进行思维加工的重要条件。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通过观察可以使学生接受信息,有了大量的信息才能进一步加工。近年来,各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大多强调观察实验的重要性。例如,日本规定1-6年级的科学课程中要进行180多次观察,220多个实验;西德5-9(10)年级的物理课本中编入了343个小实验,且在作业中让学生观察某现象并进行解释,画出一些原理示意图、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分析,这样的题目所占的比例很大。大量的观察会给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观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在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起着动力作用,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所观察的现象,往往形象生动、真实直观、引人入胜,使学生感到新奇,从而想探究其中的奥秘,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三,观察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学生的科学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三种基本能力,还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观察是实验的一个主要环节,有利于实验能力的培养;在科学观察中,必须结合初步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活动,必然能增强思维能力;科学观察的特点之一就是有一定的观察目的、观察任务和观察对象,为解决一定的问题而进行。因此,通过观察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科学观察时,为了保证观察的成功、达到预期的观察目标,需在观察的全过程中将观察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此即自我监控(self-regulation)。而自我监控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因此,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中的智能品质是衡量观察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独创性是智能品质之一,因此,要培养观察能力,必须培养观察的独创性,即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总之,科学观察对各种科学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中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表现

中学生科学观察能力是中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学生顺利有效地进行科学观察所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观察能力的品质是衡量中学生观察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品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提法,段金梅、武建时认为:在物理学习中,观察力的品质主要有目的性、理解性、条理性、敏锐性和持久性;龚廉光认为:观察力的品质应包括目的性、条理性、全面性、把握过程、恒常性、思维监控、概括水平;董君认为:化学学习中观察力的品质主要有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王剑辉、阎金铎认为中学生的物理观察能力是观察的理解力、观察的复合力、观察的非智力的有机结合。所谓观察的理解力,是指在观察的同时需要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增强了观察的敏捷性、深刻性,大大提高了观察的效果;所谓观察的复合力,是指对观察客体数量多少的心理适应性,主要表现在观察的条理性、细致性和完整性上;所谓观察的非智力,是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兴趣和意志水平。

我们认为:第一,观察能力是一种能力,观察能力的品质就应该是智能的品质。根据林崇德教授的智能理论,智能的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这一研究有大量的数据支持,并经过20年的中学教学实践的检验,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全面反映了智能的高低。因此,与智能的品质一样,观察力的品质也应为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第二,能力的结构中不应包括非智力因素。能力是保证顺利地完成某一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虽然非智力因素对能力的提高起着动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补偿作用,且林崇德教授(1992)提出的著名“思维心理结构的三棱模型”中包括思维活动的非智力因素,但这一模型是思维的心理结构模型,而不是思维能力模型,包括非智力因素旨在说明非智力与智力的相互作用,而且非智力与智力属于不同的心理现象,故非智力不是能力的分量或组成部分,任何能力的结构中不应包括非智力因素。鉴于以上考虑,我们概括出中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表现如下表所示,这些表现既概括了以上关于观察品质构成的观点,又包含了观察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这两个品质。

品质观察能力

深刻性 1.目的性。观察者能明确观察对象、条件、要求以及观察的计 划、步骤。

2.条理性。具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如按时间先后、位置远近, 先外后内、先外形后动作的顺序进行观察。

3.全面性。通过观察能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能指出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感知对象所能反映的各种可能情况。

4.精确性。能精确地把握现象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

5.概括性。能用语言和文字概括所观察的结果。

灵活性 1.观察方法灵活。能灵活选择观察方法,及时调整观察思路。

2.分析方法灵活。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观察的现象。

3.灵活组合。善于灵活地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与合成。

4.动态性。能够观察现象的动态特征。

批判性 1.恒常性(或稳定性)。能排除观察中各种无关因素的干扰,集 中注意力进行持久的观察,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2.辩证性。能够从正反两方面理解所观察的现象,对观察结果能 进行客观的评价。

3.监控能力。能够将观察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进行积极、 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敏捷性 1.概括性。只要通过观察少量的现象,就能够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敏锐性。在观察过程中,能够对各种现象(特别是偶然现象) 立即做出反应。

3.及时性。在观察结束后,能及时做出观察报告(书面或口头)。

独创性 1.观察对象的独创性。善于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独立地选择恰 当的、新颖的、独特的观察对象。

2.观察方法的独创性。善于选择独特的、新颖的、有效的观察方 法和观察思路。

3.结果分析的独创性。善于对观察结果作独特的、新颖的分析和解释。

[收稿日期] 2000-01-10

标签:;  ;  ;  ;  

中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表现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