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赋新转化法”--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法的新理论_时代精神论文

论“赋新转化法”--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法的新理论_时代精神论文

论“赋新转换法”——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法新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换法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新说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要现代化,这一观念在学界已达成共识;但是,如何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应采用什么方法,对此问题则存在较大分歧。以往学界应用的 方法,较为重要的大概有三种,即具体分析法、抽象继承法和综合创新法。这三种方法无疑 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

关于具体分析法。此法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命题和范畴做出具体的分析,以分辩 出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从而批判、抛弃其糟粕,继承、宏扬其精华。因而此处所谓“ 具体”,首先是具体到中国传统文化赖以产生的社会性质,其次才是具体到有关的命题和概 念。一旦具体到中国传统文化赖以产生的社会性质,则必然导致这样的结论:中国传统文化 赖以产生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因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文化,而这种封建文化必然是为封建 社会的统治阶段服务的。由此,可以说,具体分析法亦即阶级分析法,它是以阶级的观点来 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持这一观点来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必定是否定过多、肯定的少。当中 国传统文化遭到这样的过多否定的评价时,其可继承和宏扬的内容就大为减少,因而,具体 分析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总是持一种谨慎的批判态度。

关于抽象继承法。此法反对以阶级性去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普 适性出发,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命题和概念的字面含义去说明它们的现代价值,从而实现继承 和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可以看出,此法由于其抽象的手法和继承的目的,因而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评价是肯定较多、否定的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现出积极的热忱的态度 。但是,正是此法的抽象性,却也带来一些难以辩解的缺陷。首先,是其盲目性。此法不加 分析地过份地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表现出一种盲目继承的倾向,似乎中国传统的观念 、命题和范畴,经过抽象的字面理解之后,都是可以继承的,而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其次 ,是其空洞性。不加分析地继承必然产生空洞的后果,单纯的字面解释并不能体现传统文化 现代化的深刻意蕴。最后,是其简单性。空洞性势必导致简单性,缺乏深刻的分析说明必然 将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的命题简单化,而简单化是肤浅的表现,依此是无法实现中国传统文 化的现代化的。

关于综合创新法。此法主张兼综众善、融合异见,具体地说,就是抛弃传统的中西对立、 体用二无的思考方式,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发扬民族的主体意识,以开放和兼 容的态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从中创造出既有民族 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新文化。可以看出,此法比起上两法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是, 首先,此法的精髓在于综合,即不同文化的融合,而中国传统文化仅是这一综合或融合的组 成因素之一;由此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不加取舍地都可综合进去?若不可 ,则取舍的标准是什么?这就又走回前二法的老路。其次,此法曾提出一个取舍的标准,即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从某一家某一派出发,而是在传统中清理出一个唯物主义的传统, 这一传统与现行的马克思主义有契合之处。这样一来,此法就接近于具体分析法;而且,若 只顾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唯物主义传统,就大大缩小了可资融合的视野。

如果综合一下以上三法共同的不足之处,则就是,它们缺乏一个评价和取舍中国传统文化 的确切的现代标准。具体分析法以阶级性为标准,因而显示出批判过多的倾向;抽象继承法 以字面含义附着现代精神为标准,因而显得空洞和抽象;综合创新法以唯物主义传统为标准 ,因而给人以视野过窄的印象。正是基于以上三法的不足,似应进一步寻求其他的新法,笔 者所提出的新法,即是赋新转换法。

何谓“赋新转换法”?就是以当代的时代精神为标准,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解释,使之 从整体上由不适应时代精神转换成与时代精神相一致,从而融入中国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去, 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新世纪中国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准问题。笔者以为,这一标准只能是 中国当代的时代精神,而中国当代的时代精神是什么呢?众所周知,就是举国上下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热潮。依此标准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看这一文化是否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 如 果不适应,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使它能够适应。

任何一种居世界主流地位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一特色同时也就成为衡量与其并存的 其他文化优劣的标准。按照未来学的划分,全部人类社会可分为前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社会 和后现代化社会,由此,文化的优劣就有了前后更替的三个标准,即文明稳定标准、经济发 展标准和人的发展标准。前现代化社会也就是农业社会,低生产力水平上的自给自足,自然 要求社会的文明和稳定。如果说中国的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的典范,那么在这种社会中产生 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社会文明稳定文化的典范;也就是说,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 ,是农业社会判断一种文化优劣的基本标准。现代化社会也就是工业社会,或者说是发展经 济的社会。如果说近代以后西方社会已为全世界树立起发展经济的工业社会样板,那么在这 种社会中产生的西方近代文化也就是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的样板;也就是说,是否有利于社会 的经济发展,是现代社会判断一种文化优劣的基本标准。后现代化社会也就是信息社会,在 某种程度可以说是马克思所讲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全世界的生产力都得 到均衡和全面的发展,人们所要求的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所 形成的文化就是人的发展的文化;也就是说,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后现代化社 会判断一种文化优劣的基本标准。

如此看来,现代化社会判断文化优劣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依此标准来看 待中国传统文化,显然,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是前现代化社会的农业文化,它呈现为一种维护 社会稳定和文明的伦理中心主义,因而与发展经济的现代化社会并不适应。

然而,说中国传统文化自身不能促进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无需继承和宏扬。 为什么呢?这里至少有三个理由。第一,中华民族是绝对不可以没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中 国传统文化作为古代中国人生存、劳作状况的意识形态反映形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 族心理,成为中国人行事处世的价值观念;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它塑 造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是中国人文化追溯的“根”。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无法失却的,中 国传统文化是不能丢弃的。第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可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社 会舆论上的理想、价值、信念和规范,其二是社会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心理和情趣。东亚 各国的现代化历程似已表明,无论西方文化对社会舆论层的观念价值冲击得多么厉害,而社 会生活层的心理习惯则仍在顽强地表现自己;这就说明,传统文化是抹煞不掉的,摆在晚 发型现代化国家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将西方的外来文化与本土的传统文化结合在 一起 。第三,东亚各国的现代化历程还有力地证明,与世界其他晚发型现代化国家相比,东亚各 国的发展明显较快,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起作用。这 就说明,虽然中国传统文化自身不能自动促进现代化,但若国家开始了现代化,则中国传统 文化对现代化又会产生重大的助益作用。

由此看来,在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不能自动促进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具有重大助 益 作用之间,形成了一个矛盾,或者说是存在着一个断裂。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或如何弥合这一 断裂呢?这就需要一个中介或一种方法。这一中介或方法,笔者认为就是“赋新转换法”。

赋新转换法之所谓的“赋新”,是指以当代发展经济的时代精神为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观念、命题和范畴赋以新的意义;这一新的意义即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命题和 范畴的挖掘、引申阐释和彰扬,使之具有发展经济的现代含义,从而与现代的时代精神相吻 合。赋新转换法之所谓的“转换”,是指经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命题和范畴的一层又 一层的挖掘、引申、阐释和彰扬,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由与现代经济发展社会相悖的 伦理型文化,转换成为与现代经济发展社会相契合的,又可产生重大助益的现代形态的文化 。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形态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社会道德文明的优秀价值,又具备 了发展经济、造福社会的内在精神;用现在的语言说,它是道德建设和发展经济的统一,或 者说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可以看出,笔者所提出的“赋新转换法”,与前面的三法相比,具有如下的特点:第一, 它有着明确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准,即以当代发展经济的时代精神为标准,以此提出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和转换。第二,它充分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可能性,认为中国 传统文化经过转换之后融入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可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重大的助益作用 。第三,它不但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示肯定,而且还要求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 行转换。

赋新转换法的具体实施,可以三个层次上展开,也可以称作“分三步走”。

第一步或第一个层次,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命题和范畴中原本含有发展经济的思 想因素进行挖掘和彰扬。如《周易》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 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要勇于奋斗,不甘落于人后,这也就是现代经济社会的竞争观念 ; 厚德载物,就是要兼容百家,融会贯通以为我用,这也就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宽容精神。

第二步或第二个层次,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含有明显的发展经济思想因素但可以发挥 引申的观念、命题和范畴进行深入的发挥和引申,使其带有发展经济的思想含义。如孔子崇 尚“仁者爱人”,爱人即怜惜和帮助他人,而帮助他人主要应是从物质上帮助;要这样做, 其前提是努力生产,创造出可供帮助他人的物质财富。

第三步或第三个层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的发展经济思想相抵牾的观念、命题和 范畴进行重新解释,使其与现代的发展经济的时代精神协调起来。如孔子《论语》学而篇中 曾有这么一段记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 、 富而好礼者也”。这段话曾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安贫乐道、不思进取的典范。然而, 孔子并不是不言利,而是见利思义;不义之财不可取,宁可贫困也不动心,因而安贫乐道, 道也就是义;不过,仁义之财还是要积极争取的,富裕之后亦不要忘记义,因而要富而好礼 ,礼也就是义。

通过“赋新转换法”的这种“分三步走”或在三个层次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转换,中国 传统文化就可以呈现出一种具有逻辑联系的现代形态的观念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也就在 整体上走进中国当代社会,成为新世纪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的精神力量。

标签:;  ;  ;  ;  ;  ;  ;  ;  

论“赋新转化法”--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法的新理论_时代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