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并购中四个层次价值的计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胥静[1](2020)在《H企业并购L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如今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我国人民文化消费水平也显示出了较高的增长趋势,文化方面的消费在日常消费中所占据的比重也越来越多。对于文化类企业来说,各种新兴行业模式的出现,文化类企业为了将自身的竞争优势打造起来,并为了增加市场份额占有,经常选择并购这种方式来实现扩张发展。在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对并购的结果影响重大,所以研究企业并购财务风险至关重要,如何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就需要企业识别出风险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来规避减少风险的发生。在众多并购案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传媒行业当中H企业成功并购L企业的案例,在分析并购过程中,识别出存在的风险,对风险进行评价,针对H企业并购L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性进行分析,对以后同行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国内外学者对于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对企业并购及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做出理论解释;并结合H企业并购L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同时从时间顺序的角度对H企业并购L企业的案例分析切入,并划分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财务风险控制。针对案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分成了四个时间段,第一阶段为并购之前的定价风险,第二阶段为并购过程中的融资风险,第三阶段为并购过程中的支付风险,第四阶段为并购过程中的整合风险。采用了专家打分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分析和评分。最后本文总结了H企业并购L企业中并购财务风险关于定价、融资、支付、整合的控制措施,并从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风险保留的角度对控制措施进行划分,对并购后的H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判断H企业采取的这些控制有效性,为以后类似企业并购提供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经验并对不足或忽略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提出启示建议。
王旭东[2](2020)在《中德文化视域下CEO权力配置与并购绩效研究 ——以中国民营企业德国并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在“一带一路”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把技术引进来,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乘势而为、顺势而动,大踏步迈向国际。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持续升温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国内情况看,相对宽松的海外并购政策、充裕的外汇储备等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人民币升值为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提供了动力。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影响力使不少发达国家的企业认识到与中国企业合作的重要性。随着中国民营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政府对民营企业“走出去”支持力度的加大,中国对外并购由早期的国企主导模式逐渐演变为国企和民企并驾齐驱,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始参与海外并购。但是,许多民营企业对东道国投资环境和文化缺乏了解,也欠缺海外经营管理经验,在海外子公司的战略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纵观近二十年我国民营企业德国并购实践,由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对德国文化、德国公司治理、德国法律法规缺乏深入了解,并购后的德国子公司的跨国管理问题成为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民营企业究竟该怎样管理德国子公司,应该如何构建高管团队且合理任用CEO,CEO权力如何配置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管理效能,一直都是理论研究和经营实践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德国子公司CEO权力配置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的相关理论,从中德文化制度的情境差异出发,围绕“CEO权力配置与并购绩效”的关系问题提出理论假设,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工具AMOS22.0和统计软件SPSS22.0,构建CEO权力配置与并购绩效的假设检验模型。在模型中,除了解释变量CEO权力配置,被解释变量并购绩效、中介变量组织变革和公司内部治理之外,还引入了文化整合和信任度作为调节变量,变量的复杂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模型的调研数据来源于德国16个联邦州分布的德国子公司管理人员参与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样本数量达到结构方程模型变量设计的标准。文中内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什么是CEO权力配置?第二,为什么要进行CEO权力配置?第三,怎样进行CEO权力配置?第四,CEO权力配置合理有效用什么来验证?文章围绕上述问题:首先,厘清了出现的概念,阐述文中使用的基本理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CEO权力配置进行理论拓展。其次,介绍民营企业在德国并购概况,进而说明CEO权力配置在民营企业和德国企业中各具独特性,并对双方企业CEO权力配置形态进行比较。再次,指出隶属于民营企业的德国子公司CEO权力包括所有权权力、组织权力、声誉权力和专家权力四个维度,CEO权力配置也有四个维度,CEO所有权权力配置通过股权激励和“股票”激励实现;CEO组织权力配置通过股东授权或获得民营企业内部董事身份实现;CEO非正式权力即声誉权和专家权,能够增强CEO影响力的行为都是对CEO非正式权力的配置,比如物质和精神等激励措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对德国子公司CEO权力配置具有趋同性。最后,指出CEO权力配置既要受效率机制支配,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优权力效用;又要合乎法律、社会认知和行为规范的标准,才具有“合法性”;还要受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接下来,文章阐述了 CEO权力配置的合理和有效会提高公司管理水平,管理水平高低又会引起并购绩效波动。然后,文章构建了 CEO权力配置对并购绩效影响生成模型,发现CEO权力配置对并购绩效的具体影响路径有两条,一条路径是CEO权力配置直接影响并购绩效,另一条路径是CEO权力配置借助组织变革的中介作用,进而影响并购绩效。同时,通过建模分析也发现前设的公司内部治理和信任度等因素在CEO权力配置与并购绩效之间的作用是不显着的,文化融合的影响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至此,研究并没有终结,笔者又结合工作实务中接触到的CEO权力配置案例进行深入剖析验证理论模型的科学性。根据上述研究,文章结尾从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人跨国治理的角度针对德国子公司CEO权力配置提出建议:CEO权力配置要契约化,方有效;CEO权力配置要有底线边界,不能越界配权;CEO权力配置的管理效果要有监督;在必要的情况下,CEO权力配置要有动态调整和必要的转移。本研究的价值和创新如下:第一,从中德两国文化制度情境出发,专门针对德国子公司CEO权力配置问题进行探讨,弥补了现有公司治理理论在解释个别国家跨国治理问题时存在的不足。第二,文中不但提出了 CEO权力配置的理论假设,还提出了应用策略,为中国民营企业对德并购实践提供决策依据。第三,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关注德国子公司业务增长和内生价值提升方面研究较少,笔者的研究可以为同仁后学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第四,专门结合民营企业产权性质,针对德国子公司CEO权力配置实践,提出相应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细分领域的研究缺口。本研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比如,商业机密属性导致信息披露有限,样本和资料的获取渠道存在一定的局限。在未来的研究和工作中将进一步地探索和完善。
江思雨[3](2020)在《房地产企业并购绩效评价研究 ——以阳光城并购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并购是企业迅速扩张、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产业结构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路径。中国的并购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而发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并购活动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热越来越频繁。一方面,房地产行业是以资金及土地为开发生命线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特点是市场集中度低、中小企业较多,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加大对商品房用地及房地产信贷政策方面的宏观调控,使中小企业获得土地资源及融资机会更加困难。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业内外部竞争的激化,使得房地产市场出现不稳定的局面。因此,在国家宏观调控及行业竞争激烈的双重压力下,一些房地产企业希望通过并购谋求生存及发展。借阅相关资料得知,目前国内对于特定行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并购绩效研究较少,因此在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形势下,对其并购绩效评价方面进行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以往的并购绩效及相关并购理论,利用相关数据概述了我国房地产行业及其并购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房地产企业并购发起的动因等问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平衡计分卡法(BSC)分别从房地产行业的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社会等五个维度进行探究;并采用经济增加值(EVA)计算方法对财务指标进行优化。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及功效系数法对关键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及标准化处理,以构建房地产企业并购绩效评价体系。本文将房地产上市公司阳光城集团并购物产中大这一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并购前后财务及非财务指标变化特点,通过BSC对并购绩效进行量化综合评价。研究发现阳光城集团在2016年完成并购后,绩效综合得分从76.45上升到2018年的96.70,该并购案例的发生对阳光城集团的发展有积极作用。通过本文实证研究可知,房地产企业并购后的整合管理极为重要,须对并购前的战略规划充分重视,以减少并购当年绩效下降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最后文章从关于提高我国房地产企业并购绩效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张明[4](2020)在《中国企业跨境多数并购的前因组态及其绩效研究》文中指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跨境并购中选择多数并购,即并购目标企业绝大多数甚至是全部股权,然而,却并未取得满意的结果。故而,在这一现实情境下,两个极具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的核心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中国企业选择多数并购是否存在不同的引发路径?不同路径导致的多数并购又是否对并购后绩效具有差异化影响?紧扣上述研究问题,本文包括如下三个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的研究内容:内容一,系统地述评跨境并购股权选择研究文献,总结已有研究进展、识别存在的局限性和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内容二,探索引发中国企业选择多数并购的不同前因组态(路径),并揭示不同前因组态背后的理论解释;内容三,根植于研究二的结果,继续探索不同前因组态对并购后绩效的差异化影响。在上述三个研究内容的指导下,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研究结论:(1)通过系统的文献述评方法,从前因与后果两个方面对过去15年(2004-2018)跨境并购股权选择研究进行述评,提出了跨境并购股权选择的整体研究框架与未来研究方向;(2)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在过去十年(2006-2015)实施的跨境并购事件,揭示了行业相关性、文化距离、目标企业规模、东道国国家风险、东道国政府限制和主并企业的跨境并购经验六个影响因素形成的四种组态(路径):专家型多数并购、大拿型多数并购、新手型多数并购和买家型多数并购;(3)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分析了四种不同组态的多数并购对主并企业并购后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专家型和新手型多数并购与主并企业并购后绩效显着负相关,大拿型多数并购与主并企业并购后绩效显着正相关,而买家型多数并购则与主并企业并购后绩效不存在显着的关系。总体而言,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回答,本文主要具有如下四点研究贡献:(1)首次对国内外跨境并购股权选择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述评,并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未来研究方向;(2)揭示了跨境并购多重理论解释之间的替代关系,从而扩展了现存的互补关系论断;(3)整合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与加权最小二乘法(WLS)的研究设计为未来同时研究特定行为的前因与后果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4)本文“殊途同归不同效”的研究结论缓解了跨境并购股权选择与文化距离、并购后绩效之间的不一致关系。
张春玲[5](2019)在《P2P网络借贷企业价值评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P2P网络借贷企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也应运而生。其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及个人融资难的问题,也提高了社会闲散资金的利用效率。此外,随着我国P2P网络借贷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P2P网络借贷企业并购、重组、股权交易、IPO上市等资本活动频繁发生,一方面催生了投资者对P2P网络借贷企业价值评估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催生了P2P网络借贷企业管理者对其价值进行客观评估的需求。因此,如何合理评估P2P网络借贷企业价值是资本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各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次论文重点讨论并构建了我国P2P网络借贷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并对36家样本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P2P网络借贷企业价值评估的探讨,主要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通过对P2P网络借贷行业概况的的梳理,明确了P2P网络借贷企业的含义及特点,从影响企业财物价值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以及营运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了P2P网络借贷企业的财物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网贷企业的财务价值进行了评估。(2)结合资源基础理论,从资金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品牌资源、口碑资源五个资源因素以及风控能力、营销能力、发展能力、营收能力、保障能力五个能力因素构建了P2P网络借贷企业非财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网络借贷企业的非财务价值进行了评估。(3)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财务价值和非财务价值赋予权重,从而测算出了P2P网络借贷企业的综合价值;然后,对部分上市样本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综合价值进行了回归分析,并据此构建了P2P网络借贷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对30家P2P网贷企业的市场价值进行了评估,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本文的价值评估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参考价值。
应颖[6](2019)在《平衡计分卡视角下医药企业并购绩效评价 ——以华润三九并购桂林天和为例》文中指出医药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关注热点。随着国家医疗政策体系的完善及医疗改革的持续深入,医药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药企业经营发展备受挑战,作为医药企业资本扩张和资源整合的主要方式,医药企业并购活动较为活跃,因此,如何科学合理评价医药企业并购绩效,明确并购活动对并购企业产生的影响十分重要。然而,在现有对医药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中,学界大多依赖于企业财务指标进行并购绩效评价,对非财务信息的重视程度不高,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药企业并购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特点,通过权衡现有文献中多种绩效评价体系的利弊,最终选择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医药行业并购绩效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进行案例分析前,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平衡计分卡内各维度各指标进行判断打分,对各维度因素进行赋值权重,以此构建并购绩效评价体系;在案例分析中,基于案例典型性以及资料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华润三九并购桂林天和案例,运用历史标准法计算华润三九公司并购前后的企业绩效分数分析并购的效果;此外,本文基于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视角,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具体指标数据对华润三九公司五年内的经营状况进行具体分析,以期通过绩效分值与具体指标分析判断并购业务对于华润三九公司的影响,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其他医药企业合理进行并购活动提供合理的借鉴参考。研究表明:华润三九并购桂林天和业务对华润三九公司的经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相较于并购前,华润三九公司在并购桂林天和公司后,其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多项经营指标均得到提升,其技术培养、产业规划等方面均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该并购业务对华润三九公司产生积极效应。
寇豫阳[7](2019)在《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得以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项目烂尾、土地闲置、存量物业空置等现象,形成大量的房地产不良资产,给区域经济、城市形象、社会民生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房地产不良资产规模较大,传统处置效率低下。房地产企业出于规模扩张的需求逐渐将不良资产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拓展路径,但往往受制于风险管理水平的不足导致投资态度较为谨慎。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开发商的视角出发,研究不良资产的收购风险,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首先通过对不良资产、收并购、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归纳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的不同路径,界定了论文的研究范围;其次通过文献研究、收并购流程分析、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的方法对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识别出38个风险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均值、方差、变异系数分析对风险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了包含31个风险因素的识别清单;接着通过建立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31个二级指标。建立基于熵权法和三标度AHP的组合赋权模型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基于灰色三角白化权函数的风险评价模型对收购风险进行评估,量化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的风险大小;然后通过研究并购准备阶段、交易阶段、整合阶段的主要工作提出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的风险防范措施;最后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分析案例项目收购风险的大小,通过评价结果分析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论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识别了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的风险因素;构建了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的风险评估模型;提出了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的风险防范措施建议;通过案例研究验证了论文所构建的风险评价模型的适用性,针对案例提出了具体的收购风险应对措施。论文通过对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的风险评价研究,以期能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不良资产收购的风险管理参考,帮助房地产企业更全面的认识不良资产投资,为深化房地产企业投资拓展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乔璐[8](2019)在《企业社会责任对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国并购是企业对外投资的一种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并购的数量在近年来迅速增长,成为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方式。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最新的全球投资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的跨国并购交易正在逐年上升,交易额已超过十亿美元。在影响如此广泛的跨国并购中,如何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摆在企业和社会面前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在跨国并购中的影响,在讨论企业社会责任与跨国并购关系的同时,尝试对跨国并购中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关问题进行解释。现有研究中,有关并购伦理和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社会责任问题的讨论对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跨国并购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持。其中,并购伦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目标方企业员工的权益保障方面,认为并购方企业需要遵守商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应该对目标方企业员工给予人文关怀和妥善安置;有关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相对比较丰富,学者们讨论了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并采用不同国家和企业的大样本数据,对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影响因素、方式以及效果等具体的研究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目前直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跨国并购影响的文献并不多,大部分研究以案例研究和定性分析为主,仅个别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就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跨国并购的完成进行了讨论。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对跨国并购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详细的讨论,本文以企业社会责任对跨国并购的影响入手,分析并购方企业社会责任和目标方企业社会责任在跨国并购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结合具体的跨国并购环节,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分别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现有研究、以及跨国并购现有研究进行现状分析,然后对当前讨论企业社会责任与跨国并购相互关系的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对现有研究的成果和脉络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具体方向。其次,本文通过三个子研究来讨论企业社会责任对跨国并购中产生的影响。第一个子研究关注的是并购方企业社会责任对跨国并购顺利完成的影响。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制度理论的视角,本研究以1993年至2016年全球范围内3996起跨国并购为研究样本,使用回归分析研究并购方企业社会责任对跨国并购是否完成、以及对完成跨国并购时间长度的影响。另外,本研究结合跨国并购涉及不同制度环境的特点,研究影响并购方企业社会责任与跨国并购顺利完成之间的关系的制度因素,从制度距离、文化距离和母国其他企业在东道国成功并购的数量三个方面进行了调节效应的讨论。研究发现,并购方较好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跨国并购较高的完成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并购方较好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完成跨国并购花费的时间长度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并购方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有益于跨国并购的顺利完成;另外,并购双方所属国家之间较大的文化距离会削弱并购方企业社会责任对缩短完成跨国并购时间长度的积极影响。第二个子研究关注的是目标方企业社会责任对跨国并购溢价的影响。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制度理论的相关内容,以1993年至2015年全球范围内252起跨国并购为样本,使用回归分析研究目标方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因素和跨国并购溢价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目标方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跨国并购溢价呈正相关关系,而并购双方所属国家的制度距离、文化距离会负向调节目标方企业社会责任与跨国并购溢价之间的关系;同时,母国其他企业在东道国成功并购的次数也会负向调节目标方企业社会责任与跨国并购溢价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子研究关注的是并购双方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距离对跨国并购结果的影响。基于资源基础观的内容,本研究以42起跨国并购为研究对象,使用方差分析法,讨论并购双方企业社会责任距离在跨国并购是否完成、完成跨国并购的时间长度、跨国并购溢价、以及跨国并购长期绩效等跨国并购结果方面是否有显着的差异。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并购双方企业社会责任距离的不同程度对跨国并购结果是否存在差异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并购双方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距离较大时,跨国并购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紧接着,本研究将并购双方企业社会责任距按照方向进行细化,就并购方企业社会责任与目标方企业社会责任距离的不同方向对跨国并购结果的差异性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并购双方企业社会责任距离的不同方向下,完成跨国并购的时间长度、跨国并购长期绩效均具有差异性的结果具有显着性的差异,其中当跨国并购双方企业社会责任距离小,且并购方和目标方的企业社会责任均表现较好时,完成跨国并购的时间最短,且跨国并购长期绩效表现最佳。最后,本文从实践和理论两个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认为企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并在跨国并购中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发挥的作用有助于并购方企业提高完成跨国并购和成功整合跨国并购的可能性,也有助于目标方企业对自身权益的保障,确保实施良性的跨国并购。同时,本文对研究中存在的局限进行了思考和剖析,从完善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跨国并购影响的角度出发,对未来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划。
晏文清[9](2019)在《企业并购中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 ——以中华企业并购中星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开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型升级,我国企业并购市场不断繁荣,并购金额屡创新高。税收影响着企业重组的成败,恰当的税收筹划可降低企业的并购成本,帮助企业实现并购效益最大化。在影响企业并购的诸多税种中,所得税所占权重最大,涉及到的因素多,有很大的筹划空间。自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出台以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也紧接着出台了一系列企业并购缴纳所得税相关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如在财税[2009]59号文中,首次提出了资产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条件和方式,为并购中的所得税纳税筹划提供了政策遵循。文章主要采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并购中的所得税纳税筹划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归纳总结了并购理论、筹划有效性理论和税收协同效应理论;其次,详细介绍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009]59号和[2014]109号文中,对企业并购重组中所得税影响最大的特殊性税务处理方式;随后,分别分析了各环节中的各种纳税筹划思路的操作方式。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以中华企业并购中星集团为例,对企业并购中的所得税纳税筹划进行了阐述。简要介绍了并购双方的基本情况和并购动因、过程,梳理出了交易对价的金额和股权支付比例及交易前后上市公司股权的变化;重点对案例中四个环节的各种纳税筹划方案结合公司实际分别进行了对比研究,对案例的筹划效果就有效性和税收协同效应展开分析,总结案例筹划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以及对其他并购实务纳税筹划的启示。最后得出文章结论:企业在并购各环节中,目标企业的选择上应当注意目标企业的规模和经营状况,支付时尽量选择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方式,融资时要注意负债率和资本成本,组织形式上视情况选择子公司或分公司,由此才能设计出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税收筹划方案。
李方博[10](2019)在《互联网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以腾讯并购Supercell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化,跨国并购开始成为企业进一步扩张的重要途径。据统计,我国互联网行业的跨国并购交易数量已连年位居前列。然而,70%以上的跨国并购活动都未能达到预期结果,并且并购活动的失败多数源于财务风险,如何更好地控制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对于我国互联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结合腾讯并购Supercell这一经典案例对我国互联网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以腾讯并购Supercell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研究了互联网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腾讯所采取的风险防控措施以及这些措施产生的效果。文章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包括跨国并购风险表现、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等。第二部分对跨国并购和跨国并购财务风险进行了概念界定,并阐述了本文所用到的相关理论,包括内部化理论、协同效应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管理者自大假说和风险管理理论等。第三部分先是对并购双方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随后分析了腾讯并购Supercell的动因,介绍了并购的过程和并购方案的部分细节,并且对互联网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在跨国并购方面的特殊性进行了阐述,最后着重分析了腾讯在本次并购活动前期、中期和后期所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以及风险成因,包括并购前的战略和估值风险,并购中的融资和支付风险以及并购后的财务整合风险。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重点研究了腾讯针对相关财务风险采用的风险防控措施以及这些措施产生的效果。针对战略风险,腾讯双管齐下,对外进行了充分的行业分析,对内完善了集团环境,从结果来看腾讯在手游领域的市场份额和营收能力都得到了一定幅度的提升;针对估值风险,腾讯进行了充分的尽职调查并且选择了较为合理的估值方法,对比手游行业其他公司的财务指标并结合被并购方自身的业绩来看,定价相对合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估值风险;针对融资风险,腾讯通过财团融资模式降低了并购成本,同时起到隔离风险的效果;针对支付风险,腾讯选取了现金分期支付,尽管数额较大但是从现金流数据来看腾讯并没有遇到显着的流动性风险,值得一提的是汇率波动方面腾讯并没有采取恰当的风险防范措施;针对财务整合风险,腾讯保留了被并购方的自主权,从腾讯自身的股价和被并购方的盈利能力来看,整合较为成功。另外,本文运用F分数模型和Z值模型对并购前后腾讯的整体财务风险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还利用AR和CAR分析了并购过程中四个关键时间点的市场反应,进一步为本文的结论提供依据。第五部分是政策建议,本文根据研究结果共提出五点建议,包括明确企业发展前景,制定合理预案;完善尽职调查体系,签订对赌协议;建立间接交易构架,融资方式多元化;选择最优支付方式,防范汇率风险和制定弹性并购规划,采用财务共享服务体系。本文通过对腾讯并购案例的研究,发现腾讯在防范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大多数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其他互联网企业在跨国并购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以帮助其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防控措施,降低跨国并购失败的可能性。
二、企业并购中四个层次价值的计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并购中四个层次价值的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H企业并购L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并购及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
2.1.1 企业并购 |
2.1.2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
2.2 风险管理理论 |
2.2.1 风险识别 |
2.2.2 风险评价 |
2.2.3 风险控制 |
第三章 H企业并购L企业案例介绍 |
3.1 并购双方简介 |
3.1.1 H企业概况 |
3.1.2 L企业概况 |
3.2 并购动因 |
3.2.1 加强核心资源整合 |
3.2.2 拓宽经营规模 |
3.2.3 整合产业链、增强综合竞争力 |
3.3 并购过程 |
3.4 并购结果 |
第四章 H企业并购L企业财务风险识别及评价 |
4.1 并购财务风险识别 |
4.1.1 定价风险 |
4.1.2 融资风险 |
4.1.3 支付风险 |
4.1.4 整合风险 |
4.2 并购财务风险评价 |
4.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4.2.2 明确评价指标权重 |
4.2.3 并购财务风险评价 |
4.2.4 评价指标结果分析 |
第五章 H企业并购L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及效果分析 |
5.1 H企业并购L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
5.1.1 定价风险控制措施 |
5.1.2 融资风险控制措施 |
5.1.3 支付风险控制措施 |
5.1.4 整合风险控制措施 |
5.2 并购财务风险控制措施效果分析 |
5.2.1 并购财务风险控制措施效果纵向分析 |
5.2.2 并购财务风险控制措施效果横向分析 |
第六章 经验及启示 |
6.1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的经验 |
6.1.1 多种定价方法客观评价 |
6.1.2 选择合适的权威机构测评 |
6.1.3 采用综合支付方式或签订延迟支付协议 |
6.1.4 统一规划两企业的战略目标 |
6.1.5 确保有效的财务整合方案 |
6.2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的启示 |
6.2.1 各个方面了解目标企业 |
6.2.2 避免股权和控制权稀释 |
6.2.3 确定最大现金支付承受额 |
6.2.4 重视人力资源整合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中德文化视域下CEO权力配置与并购绩效研究 ——以中国民营企业德国并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概念、理论解析和拓展 |
第一节 概念解释 |
一、总经理(Geschaftsfuhrer) |
二、“本地化”战略 |
三、并购与跨国并购 |
四、并购绩效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权力距离 |
三、Finkelstein权力模型 |
四、公司内部治理理论 |
五、社会网络理论 |
第三节 CEO权力配置理论拓展 |
一、CEO权力解析 |
二、CEO权力配置逻辑和原则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一节 CEO权力配置的相关研究 |
一、CEO权力的构成 |
二、CEO权力配置方式 |
第二节 企业并购绩效的相关研究 |
一、绩效和并购绩效的内涵 |
二、绩效和并购绩效的测算 |
三、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CEO权力配置与并购绩效相关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评析 |
第三章 中德企业内部治理下CEO权力配置概览 |
第一节 中德并购企业特征 |
一、德国企业的优势 |
二、民营企业的产权特征 |
第二节 民营企业并购状况分析 |
一、并购数量及规模 |
二、并购范围及行业分布 |
三、并购股权比例 |
第三节 中德企业内部治理与CEO权力配置 |
一、民营企业内部治理与CEO权力配置 |
二、德国企业内部治理与CEO权力配置 |
第四节 中德企业CEO权力配置差异性分析 |
一、比较中德企业CEO权力配置 |
二、德国企业CEO权力配置弊端凸显 |
第四章 并购后德国子公司CEO权力配置策略和机制 |
第一节 并购后德国子公司CEO正式权力配置 |
一、创始人身份和股权激励 |
二、股东授权、兼任内部董事和弱化监督 |
第二节 并购后德国子公司CEO非正式权力配置 |
一、CEO心里特质因素 |
二、多元激励措施 |
第三节 并购后德国子公司CEO权力配置遵循效率机制 |
一、德国子公司CEO权力配置的协调成本 |
二、德国子公司CEO权力配置的监督成本 |
三、德国子公司CEO权力配置的激励成本 |
第四节 并购后德国子公司CEO权力配置遵循合法性机制 |
一、德国子公司CEO权力配置符合法律制度要求 |
二、德国子公司CEO权力配置符合行为规范 |
三、德国子公司CEO权力配置符合社会认知 |
第五节 并购后德国子公司CEO权力配置遵循社会网络机制 |
一、民营企业和德国子公司网络关系影响CEO正式权力配置 |
二、德国子公司内部网络关系影响CEO非正式权力配置 |
第六节 效率机制、合法性机制和社会网络机制协同影响CEO权力配置 |
第五章 CEO权力配置与德国子公司并购绩效分析 |
第一节 CEO权力配置与德国子公司并购绩效关系分析 |
一、德国子公司并购绩效评估 |
二、CEO权力配置与德国子公司并购绩效的作用关系 |
第二节 影响CEO权力配置与德国子公司并购绩效关系的因素 |
一、内部直接影响因素 |
二、外部间接影响因素 |
第三节 CEO权力配置影响德国子公司并购绩效的内在机理 |
第四节 CEO权力配置与德国子公司并购绩效研究假设 |
一、CEO权力配置对德国子公司并购绩效的直接作用假设 |
二、组织变革的中介作用假设 |
三、公司内部治理的中介作用假设 |
四、文化整合的调节作用假设 |
五、信任度的调节作用假设 |
六、假设关系汇总 |
第六章 CEO权力配置与德国子公司并购绩效模型实证检验分析 |
第一节 变量设计和样本选择 |
一、变量设定和测量 |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信度分析 |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
四、效度分析 |
五、假设检验 |
第三节 实证结果 |
一、假设结果汇总 |
二、实证结论分析 |
第七章 并购后德国子公司CEO权力配置案例检验分析 |
第一节 案例选择依据与研究设计 |
一、选择依据与案例确定 |
二、案例数据来源与研究逻辑 |
第二节 案例概要: 盛德基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并购apt海勒集团 |
一、盛德基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并购apt海勒集团简介 |
二、apt海勒集团和apt公司CEO权力配置情况 |
三、apt海勒集团并购绩效与apt公司并购绩效对比 |
四、apt公司影响因素分析:组织变革与企业文化 |
五、盛德基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对apt公司CEO权力的监督 |
第三节 案例研究总结 |
一、岗位协议授权和个人影响力增值 |
二、结果监督大于形式监督 |
三、组织变革的不确定性 |
四、保留apt企业文化 |
第八章 并购后德国子公司CEO权力配置研究结论与应用建议 |
第一节 CEO权力配置研究结论和研究启示 |
一、CEO权力配置研究结论 |
二、CEO权力配置研究启示 |
第二节 CEO权力配置应用建议 |
一、CEO权力配置的契约支撑 |
二、CEO权力配置的底线边界 |
三、CEO权力配置的效果监督 |
四、CEO权力配置的动态转移 |
第三节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三、未来期许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
调查问卷(预测Forecast)(预测Forecast) |
调查问卷(正式Official)(正式Offiziell) |
附录 二 |
图目录 |
表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房地产企业并购绩效评价研究 ——以阳光城并购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 |
1.2.2 国内研究文献 |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企业并购基础理论 |
2.1 企业并购相关概念 |
2.1.1 企业并购概念 |
2.1.2 企业并购类型 |
2.2 企业并购理论 |
2.2.1 并购效率理论 |
2.2.2 多元化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3 企业并购绩效及其评价方法 |
2.3.1 企业并购绩效的概念 |
2.3.2 BSC绩效评价法 |
2.3.3 EVA财务评价法 |
第三章 房地产行业发展及并购现状 |
3.1 房地产行业发展概况 |
3.2 房地产企业并购概况 |
3.2.1 房地产企业并购现状 |
3.2.2 房地产企业并购动因 |
第四章 房地产企业并购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4.1 并购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
4.2 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2.1 并购目标确定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4.3 指标权重分配方法及标准化处理 |
4.3.1 指标权重分配方法 |
4.3.2 标准化处理 |
第五章 房地产企业并购绩效案例研究 |
5.1 并购方及被并购方概况 |
5.1.1 并购企业——阳光城集团 |
5.1.2 目标企业——物产中大 |
5.1.3 并购实施动因分析 |
5.2 并购实施过程及效果 |
5.2.1 并购操作流程 |
5.2.2 并购后的整合情况 |
5.3 阳光城集团并购前后相关指标评价 |
5.3.1 财务相关指标评价 |
5.3.2 非财务相关指标评价 |
5.4 阳光城集团并购物产中大综合绩效评价 |
5.4.1 绩效指标权重的确定 |
5.4.2 绩效指标总体得分 |
5.4.3 绩效指标总体评价 |
第六章 提高房地产企业并购绩效的建议 |
6.1 加强并购的计划管理 |
6.2 注意并购后五大维度研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阳光城集团并购物产中大绩效评价权重分析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中国企业跨境多数并购的前因组态及其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范式 |
1.4.1 混合方法研究范式 |
1.4.2 研究范式间的差异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2.1 前言 |
2.2 概念界定与样本文献 |
2.2.1 概念界定 |
2.2.2 检索方式 |
2.2.3 基本概况 |
2.3 跨境并购股权选择的前因 |
2.3.1 六种理论解释视角 |
2.3.2 其他理论解释角度 |
2.3.3 整合框架与展望 |
2.4 跨境并购股权选择的后果 |
2.4.1 主并企业的绩效 |
2.4.2 目标企业的绩效 |
2.5 已有研究的不足 |
2.5.1 因果失联 |
2.5.2 矛盾重重 |
2.5.3 以偏概全 |
2.5.4 头轻脚重 |
2.5.5 质量失衡 |
2.6 本文的填补方案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跨境多数并购的前因组态分析 |
3.1 前言 |
3.2 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
3.2.1 评估成本和逆向选择风险 |
3.2.2 整合文化遥远国家目标企业管理者的成本 |
3.2.3 分离意向资产和非意向资产 |
3.2.4 实物期权和外生不确定性下的承诺成本 |
3.2.5 东道国的规章限制 |
3.2.6 主并企业特定的隐性资产 |
3.3 研究方法 |
3.3.1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
3.3.2 样本与数据 |
3.3.3 测量与校准 |
3.4 分析结果 |
3.4.1 单个条件的必要性分析 |
3.4.2 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 |
3.4.3 分析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
3.5 理论解释与案例分析 |
3.5.1 专家型多数并购 |
3.5.2 大拿型多数并购 |
3.5.3 新手型多数并购 |
3.5.4 买家型多数并购 |
3.6 结论与讨论 |
3.6.1 研究结论 |
3.6.2 研究贡献 |
3.6.3 实践启示 |
3.6.4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跨境多数并购与并购后绩效 |
4.1 文献回顾与分析模型 |
4.2 研究设计 |
4.3 研究结果 |
4.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4.3.2 回归分析 |
4.3.3 稳健性检验 |
4.4 讨论与结论 |
4.4.1 研究发现 |
4.4.2 研究贡献 |
4.4.3 实践启示 |
4.4.4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贡献 |
5.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述评文献清单 |
附录2 真值表 |
附录3 博士论文写作原则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P2P网络借贷企业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创新点 |
1.3 研究架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企业价值评估研究综述 |
2.1.2 互联网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研究综述 |
2.1.3 P2P网贷企业价值评估研究综述 |
2.1.4 现有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综述 |
2.1.5 文献研究评述 |
2.2 资源基础理论(RBV) |
2.2.1 资源基础理论及其发展历程 |
2.2.2 资源基础理论的核心思想 |
2.2.3 资源基础的分类 |
第3章 P2P网络借贷企业财物价值评估 |
3.1 P2P网络借贷行业概况 |
3.1.1 P2P网络借贷企业的含义 |
3.1.2 P2P网络借贷企业的特点 |
3.1.3 我国P2P网络借贷企业发展历程 |
3.2 财务价值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财务指标选取的原则 |
3.2.2 财务指标的选取 |
3.3 样本选择及数据预处理 |
3.3.1 样本选择 |
3.3.2 数据预处理 |
3.4 因子分析 |
3.4.1 因子分析的适应性检验 |
3.4.2 提取主因子 |
3.4.3 因子的命名 |
3.4.4 财务价值评估分值测算 |
3.5 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P2P网络借贷企业非财务价值评估 |
4.1 非财务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 |
4.1.1 非财务价值评估影响因素分析 |
4.1.2 非财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相对重要性权重的测算 |
4.2.1 相对重要性权重问卷设计 |
4.2.2 构建判断矩阵 |
4.2.3 权重系数的测算和一致性检验 |
4.3 非财务价值指标数据收集 |
4.3.1 客观指标数据收集 |
4.3.2 主观指标数据收集 |
4.4 数据预处理及评估结果的测算 |
4.4.1 数据预处理 |
4.4.2 非财务价值评估结果的测算 |
4.5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P2P网络借贷企业价值综合评估 |
5.1 综合价值评估 |
5.1.1 确定财务及非财务因素价值的权重 |
5.1.2 综合价值评估结果的测算 |
5.1.3 结果分析 |
5.2 P2P网贷企业市场价值估值分析 |
5.2.1 综合价值与平均市值关系的探讨 |
5.2.2 构建回归模型 |
5.2.3 市场价值评估及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调查问卷来源截图 |
附录C 主观指标数据收集截图 |
附录D 主观指标数据 |
附录E 股价数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平衡计分卡视角下医药企业并购绩效评价 ——以华润三九并购桂林天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企业并购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
一、企业并购概念界定 |
二、企业并购动因 |
三、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概述 |
第二节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概念与基本理论 |
一、并购绩效评价概念界定 |
二、并购绩效评价内容 |
三、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
第三节 平衡计分卡概念及基本理论 |
一、平衡计分卡背景 |
二、平衡计分卡四维理论 |
三、平衡计分卡平衡关系 |
第三章 医药企业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一节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现状 |
一、医药企业特点 |
二、医药企业并购特征 |
第二节 医药企业四维度平衡计分卡体系构建 |
一、财务维度 |
二、客户维度 |
三、内部流程维度 |
四、学习与成长维度 |
第三节 引入层次分析法 |
一、层次分析法简述 |
二、层次分析法步骤 |
三、指标权重的具体确立 |
四、计算指标在评价体系排序权数 |
第四章 华润三九并购桂林天和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背景 |
一、并购方——华润三九简介 |
二、被并购方——桂林天和简介 |
第二节 并购动因与并购过程 |
一、并购动因 |
二、并购过程 |
第三节 平衡计分卡体系具体运用 |
一、绩效指标得分 |
二、并购绩效的评价结果 |
第四节 具体指标分析 |
一、财务维度分析 |
二、客户维度分析 |
三、内部流程维度分析 |
四、学习与成长维度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并购要选择恰当的支付方式 |
二、并购时需对行业的特征进行合理分析 |
三、并购时需考虑自身的发展需求不能盲目并购 |
四、并购后需注重企业的整合管理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第四节 未来展望 |
一、丰富绩效评价资料 |
二、拓宽问卷调查范围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7)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不良资产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1 不良资产的定义 |
2.1.2 不良资产的成因理论分析 |
2.1.3 不良资产类型 |
2.1.4 不良资产处置 |
2.2 收并购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2.1 收并购的定义 |
2.2.2 收并购的动因理论分析 |
2.3 房地产投资风险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3.1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
2.3.2 风险管理理论 |
2.3.3 房地产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的流程及目标 |
2.4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
2.4.1 不良资产的范围界定 |
2.4.2 房地企业收购不良资产的模式界定 |
2.5 本章小结 |
3 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的风险因素识别 |
3.1 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风险识别过程与方法 |
3.1.1 风险识别方法 |
3.1.2 风险识别过程 |
3.2 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风险因素初步识别 |
3.2.1 风险初步识别清单 |
3.2.2 风险因素分析 |
3.3 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风险因素筛选 |
3.3.1 问卷设计 |
3.3.2 实施过程 |
3.3.3 风险因素重要性筛选 |
3.3.4 问卷结果分析 |
3.4 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风险因素识别清单 |
3.5 本章小结 |
4 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风险评价分析 |
4.1 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风险指标选取原则 |
4.1.2 风险指标体系 |
4.2 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1 赋权方法的选择 |
4.2.2 熵权法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 |
4.2.3 应用三标度改进AHP确定指标的主观权重 |
4.2.4 主客观权重的合成 |
4.3 基于灰色三角白化权函数的风险评价 |
4.3.1 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 |
4.3.2 灰色聚类评价模型 |
4.3.3 构建基于灰色三角白化权函数的风险评价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
5.1 并购准备阶段的风险防范 |
5.1.1 控制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 |
5.1.2 控制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 |
5.2 并购交易阶段的风险防范 |
5.2.1 深化交易架构的设计 |
5.2.2 重视商务谈判及协议签署 |
5.2.3 重视交易方式的选择 |
5.3 并购整合阶段的风险防范 |
5.4 本章小结 |
6 案例分析 |
6.1 项目背景介绍 |
6.1.1 案例项目概况 |
6.1.2 案例项目面临的困境及机遇 |
6.2 案例项目收购风险评价 |
6.2.1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指标权重的计算 |
6.2.2 基于灰色三角白化权函数的风险量化评价 |
6.3 研究结果评析 |
6.3.1 总体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6.3.2 各指标对应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6.4 案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
6.4.1 风险应对策略整体思路 |
6.4.2 案例项目各风险因素具体应对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关于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风险评价指标访谈提纲 |
B:关于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的风险因素重要性问卷调查 |
C:关于万州区A公司的收购风险指标风险评价等级问卷调查 |
D:关于万州区A公司的收购风险指标重要性比较问卷调查 |
E: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企业社会责任对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的实践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2 制度理论 |
2.1.3 资源基础观 |
2.2 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综述 |
2.3 跨国并购的相关研究综述 |
2.4 企业社会责任与跨国并购相互关系的研究综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并购方企业社会责任对跨国并购完成的影响研究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跨国并购完成 |
3.2.2 假设提出 |
3.3 实证研究设计 |
3.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3.2 变量测量 |
3.3.3 研究模型与统计方法 |
3.4 实证结果分析 |
3.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检验 |
3.4.2 回归结果分析 |
3.4.3 稳健性检验与实证结果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目标方企业社会责任对跨国并购溢价的影响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4.2.1 资源基础观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跨国并购溢价 |
4.2.2 假设提出 |
4.3 研究设计 |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3.2 变量测量 |
4.3.3 研究模型与统计方法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检验 |
4.4.2 回归结果分析 |
4.4.3 稳健性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并购双方企业社会责任的距离对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5.2.1 资源基础观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距离与跨国并购绩效 |
5.2.2 假设提出 |
5.3 研究设计 |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3.2 变量测量 |
5.3.3 统计方法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实证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xD;$#xA; |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6.3.1 研究局限 |
6.3.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相关研究总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企业并购中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 ——以中华企业并购中星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所得税对并购重组影响理论的研究 |
1.2.2 关于并购重组中税收政策的研究 |
1.2.3 关于并购重组中筹划方式的研究 |
1.2.4 关于有效税收筹划理论的研究 |
1.2.5 关于税收协同效应理论的研究 |
1.2.6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 |
1.4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及所得税筹划研究基础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企业并购理论 |
2.1.2 所得税筹划有效性理论 |
2.1.3 税收协同效应理论 |
2.2 并购中所得税筹划政策依据 |
2.3 所得税筹划方法 |
2.4 并购中所得税筹划各环节的方案选择 |
2.4.1 并购前目标企业的选择 |
2.4.2 并购中不同方式的选择 |
2.4.3 并购中融资方式的选择 |
2.4.4 并购后组织形式的选择 |
3 中华企业并购中星集团案例概况 |
3.1 公司基本情况 |
3.1.1 中华企业简介 |
3.1.2 中星集团简介 |
3.2 并购的动因及过程 |
3.2.1 并购动因 |
3.2.2 并购过程 |
3.3 中华企业并购中星集团所得税筹划 |
3.3.1 目标企业选择的筹划 |
3.3.2 支付方式选择的筹划 |
3.3.3 融资方式选择的筹划 |
3.3.4 组织形式选择的筹划 |
4 中华企业并购中星集团所得税筹划效果分析 |
4.1 所得税筹划有效性分析 |
4.1.1 节税效益大于筹划成本 |
4.1.2 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 |
4.2 税收协同效应分析 |
4.2.1 税收档板因素形成协同效应 |
4.2.2 亏损弥补形成节约税收效应 |
4.2.3 递延纳税协同效应 |
4.3 案例启示 |
4.3.1 案例筹划成功的原因 |
4.3.2 案例筹划的不足及建议 |
4.3.3 对其他并购实务税收筹划的启示 |
5 研究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互联网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以腾讯并购Supercell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跨国并购财务风险表现的研究 |
1.2.2 关于跨国并购财务风险识别的研究 |
1.2.3 关于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 |
1.2.4 关于互联网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研究 |
1.2.5 现有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理论分析 |
2.1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内涵 |
2.1.1 跨国并购 |
2.1.2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 |
2.2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理论基础 |
2.2.1 内部化理论 |
2.2.2 协同效应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管理者自大假说 |
2.2.5 风险管理理论 |
3 腾讯并购Supercell案例介绍及风险分析 |
3.1 跨国并购案例介绍 |
3.1.1 并购双方简介 |
3.1.2 并购动因分析 |
3.1.3 并购方案及过程介绍 |
3.1.4 互联网行业跨国并购的特殊性 |
3.2 腾讯并购Supercell财务风险分析 |
3.2.1 战略风险 |
3.2.2 估值风险 |
3.2.3 融资风险 |
3.2.4 支付风险 |
3.2.5 财务整合风险 |
4 腾讯并购Supercell财务风险控制分析 |
4.1 腾讯并购Supercell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及效果分析 |
4.1.1 战略风险控制措施及效果分析 |
4.1.2 估值风险控制措施及效果分析 |
4.1.3 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及效果分析 |
4.1.4 支付风险控制措施及效果分析 |
4.1.5 财务整合风险控制措施及效果分析 |
4.2 腾讯并购Supercell财务风险控制效果模型分析 |
4.2.1 F分数模型 |
4.2.2 Z-Score模型 |
4.2.3 市场反应分析 |
5 提升互联网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的政策建议 |
5.1 明确企业发展前景,制定合理预案 |
5.1.1 根据战略计划,合理选择目标 |
5.1.2 借助专业机构,完善并购预案 |
5.2 完善尽职调查体系,签订对赌协议 |
5.2.1 完善尽职调查体系,关注表外资产 |
5.2.2 签订业绩对赌协议,分散估值风险 |
5.3 采用间接交易构架,融资方式多元化 |
5.3.1 间接交易构架,隔离潜在风险 |
5.3.2 多元融资方式,内外融资结合 |
5.4 选择最优支付方式,防范汇率风险 |
5.4.1 借鉴西方,选择合理支付方式 |
5.4.2 关注外汇风险,降低汇兑损失 |
5.5 制定弹性并购规划,引入财务共享 |
5.5.1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制定弹性规划 |
5.5.2 引入财务共享制度,促进财务整合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四、企业并购中四个层次价值的计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H企业并购L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 胥静.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2]中德文化视域下CEO权力配置与并购绩效研究 ——以中国民营企业德国并购为例[D]. 王旭东.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房地产企业并购绩效评价研究 ——以阳光城并购案为例[D]. 江思雨.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2)
- [4]中国企业跨境多数并购的前因组态及其绩效研究[D]. 张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5]P2P网络借贷企业价值评估[D]. 张春玲. 深圳大学, 2019(11)
- [6]平衡计分卡视角下医药企业并购绩效评价 ——以华润三九并购桂林天和为例[D]. 应颖. 青岛大学, 2019(02)
- [7]房地产企业收购不良资产风险评价研究[D]. 寇豫阳. 重庆大学, 2019(01)
- [8]企业社会责任对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D]. 乔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9]企业并购中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 ——以中华企业并购中星集团为例[D]. 晏文清.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10]互联网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以腾讯并购Supercell为例[D]. 李方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