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企业职工出路探析_国企论文

破产企业职工出路探析_国企论文

破产企业职工出路问题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职工论文,出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下,国有企业的困难,尽人皆知,国有纺织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首当其冲者,更是重中之重。出路在那里,中央已指出了大方向:产品尚有市场的,减人增效,加快技术改造,尽快扭亏为盈;产品没有市场,亏损严重的,争取转产或兼并;扭亏无望,资产抵债的,实行破产关门。破产,对一个企业来说,是死亡宣判,是痛苦的不得已的选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随着改革力度加大,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将会有更多的企业不得不面临这种命运。但是,要生存不容易,要死也困难,钱从哪里来?人往何处去?包袱朝哪里甩?一系列的问题摆在眼前,为探索我市纺织行业职工再就业的出路问题,我们调查了一家已宣布破产的纺织企业——重庆第二毛纺厂。

一、从利税大户走向破产、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重庆第二毛纺厂地处重庆巴南区鱼洞镇,有在册职工1606人,离退休人员116人,企业供养人员58人。企业占地137577米[2],厂房32422.2米[2],有粗梳毛纺织专用设备166台,年生产能力120万米[2]粗纺呢绒。截止1996年12月21日,其资产总额为37547321.02元, 负债总额为110064553.22元,负债率293.14%,早已资不抵债,1997年1 月清算小组进厂,实施破产清算。

重庆第二毛纺厂是毛纺粗呢绒的专业生产厂,产品单一,主要生产雪花呢、大衣呢。从1983年至1989年,生产经营状况较好,曾是巴南区的利税大户,累计上交国家利税2500多万元。由于80年代产品走俏,导致盲目乐观,只想着扩大生产,不考虑更新产品。1985年进行技术改造时,贷款4000万购买的机器都是用于生产老产品——毛纺粗纺呢绒的,1989年“6.4”风波后,出口受阻,国内经济大滑坡, 纺织行业首当其冲。进入90年代,国内消费需求发生变化,厂里生产的雪花呢大衣呢等产品从畅销品变为滞销贷,1990年厂里开始出现亏损,92年以前亏损不大,这时厂里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减少老产品生产量,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扭转亏损是很有希望的。但遗憾的是,面对市场的变化,厂领导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仍继续生产开始被市场淘汰的精纺呢绒产品,2百万米的产品积压在仓库中卖不出去,被迫大幅降价销售, 使厂里蒙受巨大损失,亏损加重,后来降价也卖不出去,就采取代销的办法,使许多应收货款收不回来。因当时实行的是旧的财务制度,这些收不回来的贷款挂在实收帐上,严重的亏损在财务上显现不出来,1994年实行新的财务制度后,问题一下就严重了。

1994年至1995年,厂里也尝试了种种办法试图扭转局面,走出困境,如出租门面、土地、部分厂房,与别人合资办厂等等,但因种种原因不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便是以失败告终,终究不得不面临破产的结局。重庆第二毛纺厂破产后将被港资鸿宇实业有限公司收购。

透过重庆第二毛纺厂由盛到衰,进而破产的过程可以看到目前我国不少国有企业所存在的弊病。

一是许多国有企业长期热衷于低水平的扩大再生产,产品更新换代迟缓,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消费需求。

二是一些国有企业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许多企业仍习惯于外延扩张,粗放经营,不善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通过降耗增效,加快发展。

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急于出政绩,盲目立项或扩大生产规模,没有事先进行科学的调查分析,造成诸多失误。

四是部分企业经营观念落后,内部管理不善,产品畅销时可以掩盖一切矛盾,一遇市场变化,各种问题都开始显现出来,一触即溃。

二、职工安置,多种途径有待探讨

破产不仅在经济上使国家财产蒙受巨大损失,由此而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更令人头疼,诸如职工安置问题。由于大批职工失业将影响社会稳定,本来应该是先破产,再通过社会安排职工再就业,但我国目前一般都是先为职工找到出路,才宣布破产。重庆第二毛纺厂也不例外,鸿宇公司收购二毛厂后,必须全部接收原二毛厂的职工。公司准备实施的安置办法是:老的退养,一部分职工一次性买断工龄,即付给这部分人一笔安置费,从此不管,一部分人办停薪留职,一部分留下继续生产老产品(因为老产品还有部分市场)。

而像重庆第二毛纺厂这样有企业愿意来收购的企业幸运多了,但这种行政命令强迫下的接收安置,并非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表现上看,这样“一锅端”的接收办法使工人不至失业,解决了地方政府的心病,似乎是最佳方式。但要看到,这不过是暂时转移了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一,这种办法使不少愿意收购国企的外资,民营等企业望而却步,导致许多资不抵债的国企迟迟不能实施破产。许多企业早已停产数年,职工拿着为数极少的生活费常常闹事,企业债务利息越积越多,政府还得让银行贷款给留厂看守的职工发工资,给下岗职工发生活费,把更多的钱扔进那些无底洞,这样拖着,不仅使国家财产继续蒙受损失,同时职工们拿生活费的时间愈长,就越感不安,怨气就会越积越多,安置一年比一年难,不安全的因素不仅没有消除,相反变得更加严重,更加危险。

其二,这种办法不符合市场经济下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加重了收购企业的负担。众所周知,富余人员过多,人浮于事是导致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下的一个通病,目前大量的国有企业都有实行“减人增效”,收购企业不可能在新的生产线上安置原厂所有的职工,现何况有的职工个人素质、技术技能不能适应新的岗位需求,在原厂基础上诞生的新企业要良好运行,就意味着新一轮裁员将不可避免。

破产企业失业人员的分流安置和再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劳动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等,按市场经济原则,企业下岗人员或失业人员由企业流向社会并最终由社会消化是一个总趋势。

三、国企失业人员走向市场刻不容缓

如何安置好国企下岗、失业职工,是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难题。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破产企业将会越来越多,要求所有收购企业来接收安置破产企业职工的办法,就像要求亏损企业“内部消化”下岗人员一样,道路会越走越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劳动力的分流和再就业最终必须走向市场,不管政府部门是否拖延回避,职工本人心里是否愿意。亏损企业的下岗人员也好,破产企业面临失业的职工也好,只有通过市场选择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达到对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才能使再就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才能真正解决失业而引起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要通过市场来分流、安置下岗职工,在就业改革、措施方面就不能沿用老办法。要改变单一发展国有企业的老路和政府出面办企业的老路,改变单纯从生产领域找就业出路的做法,鼓励人们以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方式再就业,自觉走向市场。

第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消除多数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恐惧感。

社会保障制度是防止下岗人员失业后所引起严重社会震荡的减震器。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养老保险这一失业人员的“安全网”还张得不大,要从根本上解决大量企业下岗人员、失业人员向社会流动的问题,相应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要扩大保险的范围和覆盖面,社会应当对不论处于何种所有制和何种“身份”的失业者提供保障,这方面若能顺利实施,将会带动越来越多的国企下岗职工进入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以及自谋职业的行列。另一方面要加强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合理确定失业救济金的发放标准,既避免许多已经就业(从事个体或干临时工也算就业),甚至已进入较富裕阶层的人还来领失业救济金,也要使真正困难的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保障。只有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下岗失业人员问题形成的各种压力和影响才会逐步缓解,才能从制度上消除下岗失业人员对国有企业的依赖心理。

第二,托管中心,职工从企业走向市场的桥梁。

对下岗人员的管理,长期面临两难的选择:若推向社会,各项保障机制尚不完善,无疑会产生不安定因素;继续留在企业,本来效益欠佳甚至亏损的企业更加不堪重负。必须探索出一条既不把下岗人员滞留企业内部,又不简单推向社会的平稳安置之路,建立起由政府推动,条块联合,市场运作,多方配合,为深化再就业工程提供全面服务的专门机构,这就是职工再就业托管中心。

中心是一个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介机构。所谓职工托管,是指在社会尚无法接纳下岗人员的情况下,实行系统内部过渡性管理办法。中心依托齐全的组织和联通网络,重点为破产、关停企业分流人员,为优势企业兼并扩张剥离冗员。中心主要托管对象应是35—45岁的中年职工,为他们提供转岗培训,职业介绍、生产自救、劳务输出以及代发生活津贴等管理服务,使其逐步实现再就业,分批流向社会。

①下岗人员由“中心”托管,能帮助企业轻装上阵也为加快实施企业兼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许多国有企业都希望“减人增效”,但鉴于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用人机制制约,没有充足的理由,不能开除职工,让一部分职工下岗,他三两天头找领导:“你不能剥夺我劳动的权利。”“为什么他不下岗,要我下岗?”。要裁员更是困难重重,面对这种情况,企业领导莫不望而生畏,遇到这类问题绕着走,使“减人增效”成为一句难以实行的口号,再有要求收购企业全部安置破产企业职工,往往使许多原本有意涉足此事的企业畏难止步,阻碍了企业兼并破产的实施进程,有了托管中心作为企业下岗职工流向社会的中转站,既可把下岗职工从原企业中分离出来,解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又使这些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在一段时期内得到保障,心理上感到有所依靠,不至于引起大的社会震荡。

②有利于形成再就业的良性循环机制。

“托管中心”吸纳下岗人员,负责向他们发生活费,负责培训和管理,帮助安排再就业,这样既断了下岗人员的退路,使他们不再抱有重回原厂上班的幻想,又有专门机构帮助他们再就业,有利于大范围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分配。这方面可借鉴上海的经验。去年,上海纺织,仪电两个再就业中心托管的11.5万下岗职工,其中5.8万已重新就业,北京市近期也将对下岗人员进行托管试验。

托管工作对我国的劳动人事和管理工作是一个新的考验。托管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让进入“托管中心”的多数下岗人员重新就业,这种安置必须通过市场,这就对劳动力市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劳动力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市场既要配置物资资源,又要配置人力资源,要重视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应明确在目前中国的国情下,自主择业就是要通过市场选择和创造就业机会。

第三,要尽快建立高效、规范、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企下岗人员的分流、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迫切需要劳动力市场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当前我市劳动力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很不成熟,功能不全,吞吐能力较弱,突出表现在一是信息不畅、市场调剂范围窄、作用不明显。据调查,待业职工中通过劳动力市场介绍就业的并不多,大多数职工仍然靠关系、碰运气地找出路,这既阻碍了待业职工广泛选择职业,比较确定岗位,也不能很好地调整能力与岗位错位的情况。二是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相对分散,相对封闭,极不规范。由于目前职业介绍所既有劳动部门所办,也有一些企业、私人兴办、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收费多且乱,提供的信息多有不实,只顾赚钱,不讲服务质量,加上一些职介所有欺诈行为,使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对职业介绍所信任度极低。三是就业培训效果差,我市现有的下岗职工培训主要是一些主管部门,及工会、妇联等组织在搞,因为不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且经费有限,培训和就业脱节,结果不但参加的人数少,培训时间短,学不到什么东西,难有实际效果。

目前我市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与我市大量下岗人员、失业职工需要分流安置的需求极不适应,应当由政府牵头组织,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企业投资介入建立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目标是使之成为具有吸纳、预测、培训、安置多种功能和调节社会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蓄水池”和“调节器”。

首先,它必须有规模,即有全市各区县、街道、镇联网的就业信息网络,能提供分门别类的就业和招聘信息。

其次,这个市场应该把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结合起来,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逐步形成失业职工的吸收、管理、培训,再就业的良性循环和规范运行,使失业职工有一座从失业通向再就业的桥梁,推动下岗人员由企业消化向社会消化的过渡。

通过市场安置失业人员,不仅能减轻政府、企业的负担、缓解社会压力,还能够培训国企失业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随着我国劳动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安置应成为再就业工程的主要手段。

由于失业职工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着专业技能少,文化水平较低,旧观念影响太深等缺陷,政府可考虑给予特殊帮助,如对失业职工进行一次免费培训,对聘用失业职工的用人单位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制定法规禁止歧视性的招聘广告和行为,成立专为失业职工服务的职业介绍机构等,让失业职工真正感受到调整无情,安置有情,就业虽难,脚下有路,让他们认识到,中国经济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就业也不可能回到计划分配的老路。

标签:;  ;  ;  

破产企业职工出路探析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