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度进口对民族产业的影响看我国进口管理体制_民族工业论文

从过度进口对民族产业的影响看我国进口管理体制_民族工业论文

从过量进口对民族工业的影响看我国进口管理体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我论文,管理体制论文,民族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进口贸易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目前国家不再编制全国性的外汇进口计划,大范围地减少了进口商品的计划和配额管理办法,简化了进口手续。1993年以来取消了826个税目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目前我国仅有384项商品实行许可证配额管理,开放了国内市场,基本上实现了进口自由化。

在进口税收管理方面,1991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五次大幅度降低了进口关税。到1996年底,我国进口商品关税的平均水平为23%,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996年江泽民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上宣布,到2000年中国关税将降至15%的水平。

在外汇管理方面,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多,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单一浮动汇率制,1996年10月开始实行人民币在经常性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促进了我国进口业务的发展。

在进口经营权方面,我国基本上对有条件的各类工业企业和商业物资企业给予了进口经营权。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约1.3万家各类企业有进口经营权,有近15万家开业的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在自己的经营范围内享有进出口经营权。目前在我国有权经营进口业务的各类企业至少有16.5万家。

上述事实证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市场开放程度已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市场准入条件大大改善。据统计,过去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平均增长12.5%,而同期的进口额年平均增长19.96%,因此世界银行1996年的研究报告称,在某些方面,中国的市场开放程度已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

但是,在进口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某些长线产品过量进口及其低价倾销倾向;二是进口多头管理问题。

一、过量进口和低价倾销倾向问题

特别是一些长线商品过量进口,严重冲击国内市场,打击了民族工业,阻碍了新兴的朝阳工业的兴起,尤其在家电、钢铁、机床和胶卷行业都有所表现。

第一,过量进口钢铁产品。据有关统计资料,1993年全国进口钢铁产品3036万吨,1994年2283万吨,1995年1280万吨,1996年进口1599万吨,4年进口总额达350亿美元,相当于“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国家对钢铁工业投资的总和。由于钢材过量进口,国内钢材大量积压,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闲置(只发挥75%),阻碍了钢铁工业的发展。现在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达到1.2亿吨。虽然个别品种产量不足还须进口,但进口品种中大多数品种国内是可以满足用户要求和及时供应的。

第二,彩色胶卷和彩色相纸的过量进口。目前,我国彩色胶卷和彩纸市场基本上被“富士”和“柯达”占领,他们的占有率分别达到81%和74.5%,而我国同类产品“乐凯”牌的占有率仅为20%,我国的其它主要品牌如“公元”和“福达”1994年开工率不足5%,处在半停产状态!外国彩卷如“富士”和“柯达”,质量的确比中国的高,但他们向中国市场低价倾销,挤占中国市场,进而垄断中国市场,这是显而易见的。以“富士”彩卷为例,在日本市场上的价格为800日元(相当于7美元),而向中国出口的到岸价仅为7.5元人民币,仅为日本国内售价的12%,显然这个价格是倾销价!

第三,在机床方面,精密机床,特别是数控机床的进口也成倍增长。据统计1991年我国进口量为5.1亿美元,到1995年进口量达22亿美元,猛增4倍多。1996年进口机床仍高速增长,进口量超2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产机床连续3年生产下降,国产机床的国内占有率由90年代初的75%下降到33%,1996年国产机床积压达3.8万台,目前国内机床生产厂家普遍开工不足、效益下降,陷入困境。机床厂家反映强烈,要求政府保护民族工业。采取措施限制一般数控机床的进口。而对有倾销倾向的进口产品,中国政府按照外贸法进行反倾销调查势在必行。

二、关于进口商品的多头管理问题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帝国主义敌对势力的封锁,我国对外贸易主要是同所谓“社会主义阵营”做的记帐贸易,对资贸易甚少。所以一直到80年代,我国的外汇奇缺,因此国家长期对外汇实行管制政策。进口商品由计委牵头,实行由计委做计划,各单位提货单,后由外贸专业公司代理进口的管理模式,这就是所谓“计划进口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但是改革开放已16年了,我国现在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在这个框架下,进口管理体制应进行大幅度调整。诚实,如本文开头所讲,我国进口体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近几年,对进口商品管理也进行了调整。现在国家除对家电,小汽车、粮、棉、油、卷烟、化肥、橡胶等14种进口产品实行计划和配额管理外,大部分进口商品实行外贸企业进口登记制度,也就是说,除上述14种商品实行计划管理和配额管理外,其它所有产品基本上实行市场调节,放开经营。这就是所谓“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进口商品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表面看似公平,市场准入程度大提高、适应了“WTO”的要求。

但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管没管好,放则放中无度,连续几年发生某些产品过量进口现象。

为什么会发生上述不良后果呢?笔者经多方调查了解,分析研究,认为上述体制存在如下弊病:

1、实行计划管理和配额管理的14种进口商品,事实上是实行多头管理,即由计委和国家机电办洽有关部委,分头管理。前者对棉、粮、油、糖和化肥、橡胶实行计划管理,后者对家电、小汽车、NC机床和芯片等机电产品的进口实行审批制,这样的审批制很难避免“关系订单”、“感情订单”和“首长订单”,有失公开、公平、平等竞争原则。

2、实施登记制的大多数进口商品,实际上是市场调节,放开经营。但是,我国各类企业分属于条条块块,大部分进口公司都在地方经贸委登记进口,内部互不通气,信息不灵,在利润驱动下,经常发生“一窝蜂式”重复引进,这是造成过量进口的重要原因。

3、对于专营、专卖产品,如香烟和某些高利润进口产品,由于利润大,走私严重,屡禁不止……

针对上述弊端,很多同志建议:

第一,对粮、棉、油、糖、化肥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仍应实行总量控制,计划管理,由政府指定3-5家公司经营,以满足国计民生需要。

第二,其它全部进口商品分为三类:特类进口商品,如烟草、酒类和武器实行国家授权公司专营、专卖;甲类进口商品,如钢材、小汽车、计算机、NC机床、高档家用电器、彩卷和彩纸等十几种进口商品,实行总量控制,配额管理,授权一些大公司,按照国际惯例实行招标经营,具体由对口的进出口商会组织实施;乙类进口商品,即除专营和招标经营外的其它所有商品,实行市场调节,放开经营。这样做,既体现了国家的宏观管理原则,也体现了WTO市场准入原则,更体现了小计划、大市场的市场调节经济原则。

笔者认为,我国进口管理体制在理论和实践上应该而且必须体现下列特点:

(一)对计划管理的进口商品,如粮、棉、油、糖国家计划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这些产品应实行指定公司经营。

(二)一切进口活动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

(三)市场要开放,进口量必须适度,进口产品不能打击和削弱民族工业。国家必须使用关税、增值税对进口进行宏观调节,按照外贸法启动反倾销措施,限制外国产品的倾销,促进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平等竞争。很明显,过去那种计划进口管理模式,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必须进行彻底改革。

只要解放思想,破除条条块块利益,坚持政、企职责分开原则,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重,以方便企业经营为出发点,对现行进口管理体制进行改造,并非难事。

标签:;  ;  

从过度进口对民族产业的影响看我国进口管理体制_民族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