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的区域差异研究_贡献率论文

中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论文,差异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保障地区差异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几经变革,统计口径也不一。目前学界关于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并不统一,甚至有些混乱。而且与国外按照风险或者需要来划分社会保障项目的做法不同,中国是按照保障的形式来划分的[1]。本文中社会保障总支出包括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和社会保险支出。统计口径为:1998年前,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全国保险福利费用”之和作为社会保障支出。1998年后,按《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全国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保险福利费用”,《中国统计年鉴》中除养老保险之外的“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以及《中国财政年鉴》中“行政事业单位医疗支出”之和作为个社会保障支出。这种统计口径较为全面地涵括了社会保障相关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促进了城镇化特别是沿海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地域分工的演变,导致地区经济产生差异。中国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目前社会保障模式偏重于城镇职工,导致城市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相差极大。农民工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社保费用的省级统筹无法跨省流转等问题也客观地导致了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差很大[2]。这种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地区差异,既是经济差异带来的,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发展差距。

社会保障地区差异可以分为区域绝对差异和区域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是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绝对量的非均等化现象,反映区域间一种总量的等级水平差异。因为地方人口财政收入的不同,绝对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差异更多地体现在社会保险方面,尤其是各地区的基金累计结余存在的巨大差异,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的全面协调发展。农民工在沿海城市打工,积累保险基金,只能拿走个人账户的金额,统筹账户无法动用,导致沿海发达城市保险基金越积累越多。农民工回到原籍生活,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积累不足,发放压力比较大,需要财政不断补充发放,影响社会保障持续良性发展。

相对差异是指区域间社会保障发展的速度差异,一般用某指标的变动律来衡量区域相对差异[3]。相对差异可以用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和社会保障水平衡量。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是人均社会保障待遇,考虑社会购买力部分后,能显示一个地区社会成员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具体待遇。而社会保障水平是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总额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反映地区经济实力的总体状况,在做比较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所以学术界广泛运用这一指标[4]。社会保障水平显示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的社会成员所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是相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程度而言的,因此它是一个相对性范畴[5]。社会保障支出要与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力相适度。

学术界在进行地区差异分析时往往根据传统及大部分区域经济文献,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除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8个省: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①。本文对区域社会保障差异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特别是东西部之间的差异比较来进行的。这种差异既可以通过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来反映,也可以通过各个区域内部的差异来衡量。

二、地区人均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作为政府提供的主要公共品,能否满足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社会保障实行属地化管理,现有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省级统筹,在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下,东西部的社会保障也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小,保障水平低,负担重,特别是养老负担偏重,失业救济金支出压力大,这就严重弱化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域收入再分配功能,同时也背离了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见表1。

从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看,2000年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绝对差距分别为147.89元和159.42元,2008年扩大为503.95元和481.84元。这种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差距基本也是逐年增长,显示东中西部社会成员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具体待遇在金额上的差距逐渐拉大。

人均社会保障的支出差距,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不断扩大,而中西部之间的相对差距不大。2000年东中西部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之比为1∶0.61∶0.57,2008年为1∶0.67∶0.69,而同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0.47∶0.39和1∶0.48∶0.41,可见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差异小于人均GDP差异,主要是因为社会保障一些支出主要和居民生活刚性相关,同时中央对社会保障方面的转移支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区域之间的社会保障差异。

从社会保障支出比重的区域分布看,2000年东部地区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比重为46%,之后该比重趋势变化不明显,一直介于40%~50%,2008年比重为42%。中部地区2000年比重为27.7%,2008年比重为28.4%,变化并不明显。西部地区2000年比重为26%,期间比例略有上升,2008年比重为29%。由此可见,东中西部人均社会保障的支出分布比重较为均衡,一直是东部最高,中西部略有上升的局面。

三、地区社会保障水平

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见表2。从绝对值方面来看,2000-2008年各省社会保障支出数额都是上升的。从相对值看,社会保障水平的计算公式:b=B/GDP,其中,b代表社会保障水平,B代表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计算出来的各地区社会保障支出存在很大差异,青海社会保障水平为11.66%,福建为2.9%。2000-2008年,各省的社会保障支出大部分是上升的,只有内蒙古略有下降,2000年为5.35%,2008年为4.86%。其中四川上升最快,从3.24%上升到7.42%。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国家对民生问题更加重视,近年来不断增加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

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最高的是经济不发达的青海省,其次是海南、西藏、辽宁、甘肃等省、自治区,而排名靠后的则是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福建等经济发达省份。本来,随着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应当同步上升,实际上却呈现出相反的现象。这说明社会保障的差异并不完全等同于经济发展的差异,而是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四、区域差距指数

泰尔指数(Theil index)是表示收入差距程度的常用指标。其用于区域差距研究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具有在不同样本组(或地区)之间进行分解的性质,可以分解为子样本内部和子样本之间的差距,并且差距的变动也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组间差距的变动和组内差距的变动,因而在区域差距研究文献中应用广泛。

泰尔熵标准是由泰尔(Theil,1967)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而得名。泰尔熵标准只是GE普通熵标准(generalized entropy measures)的一种特殊情况。当普通熵标准的指数C=0时,测量结果即为泰尔熵指数。取C=0的优势在于分析组内、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解释力时结果更加清楚。泰尔熵指数和基尼系数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基尼系数对中等收入水平的变化特别敏感。泰尔熵T指数对上层收入水平的变化很敏感,而泰尔熵L和V指数对底层收入水平的变化敏感。

本部分采用泰尔指数测算2000-2008年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并根据区域分解方法,将地区指数分解为东中西三大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

1.区域差距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0-2008年社会保障支出总体差异有波动,但基本呈下降趋势。这说明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小于国内生产总值差异。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保障具有部分刚性,待遇水平上升后试图下调就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是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发挥了弥补差异的作用,尤其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保证了其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2000年泰尔总指数为0.1549,2003年下降为0.1298,2004年略有上升,达到0.1362,2007年变动为0.1396,2008年下降为0.1143。当然,因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口径的变化,数据略有变动。

从分解情况看,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内、区域间的泰尔指数都呈下降趋势。东部下降趋势最为明显,2000年为0.1933,2008年为0.1605。区域内泰尔指数2000年为0.1151,2008年为0.0929。区域泰尔指数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000-2008年区域泰尔指数图

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曲线与总体差异曲线基本一致,这表明三大区域内部差异是总体差异的重要因素,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一般为90%左右,远远大于区域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这和经济差异研究中,东中西部区域间的差距比较突出形成鲜明反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保障是突出的民生问题,国家近年来逐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促进了区域间社会保障支出的均等化。

2.差距贡献率

区域差异贡献率如图2所示。

图2 2000-2008年区域差异贡献率

东部地区的泰尔指数高于总体指数,东部地区内部的差异贡献率占50%左右,这说明三大区域内的差异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内差异引起的。东部虽然都属经济发达地区,但是各省市之间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分布不平等性较为明显。西部地区内差异也较为明显,约占20%左右,因为西南的重庆、四川和西北的青海、宁夏社会保障水平差距较大。而中部地区贡献率起伏较大,2007年为10.85%,2006年为19.33%。区域内贡献率2000-2005年变化不大,2006年至2008年略有下降。

五、结论与建议

1.考虑到社会保险基金因素,社会保障支出的总体差异度下降

林治芬(2002)[6]通过论证得出结论,中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甚至比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程度还要大。但是本文通过计算分析2000-2008年的社会保障支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险基金),却得到中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8年间总体趋势下降的结论。分析原因,一方面是以往的分析往往单方面集中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或者是社会保险基金,没有综合考虑两者之和对地区差异的影响(实际上两者之和部分拉平了单方面的过度差异),另一方面,2000-2008年是中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时期,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确实起到了弥补东中西部区域差距的作用。因此,在经济发展差距短时间内无法拉平的形势下,中央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的转移支付,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

2.从分解结果看,总体差异中明显的是区域内差异

平均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支出地区差异的主要指标,区域间贡献率略高于区域内贡献率,说明总体差异中明显的不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异,而是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方面也是区域内差距明显,从另一方面表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弥补了东部和西部、东部和中部之间的财政社会保障差异,直接导致总体指标的区域间差异并不明显。而在社会保险基金方面,因为是企业和个人缴付,更多的是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因此东中西部明显的经济差异导致了社会保险基金水平的区域间差异,这一部分无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弥补。因此根本途径还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地区财政能力的不同,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提供充足的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相反,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则财力匮乏,以致陷入公共产品包括社会保障供给不足的窘境。

3.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在三大区域中最为突出

从三大区域的差异和差异贡献率来看,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在三大区域中最为突出。东部地区括11个省、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这些省市之间的社会保障支出方面差异也是很明显的。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方面差异则比较趋同。各地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指标大致反映了各地实际可支配的预算内财政社会保障资金,也是各地区政府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职能履行的反映。东部地区财政社保支出中财政补助支出差异和贡献率最为明显,说明各地区财政补助的力度和水平不同。东部地区社会保险基金的差异也说明虽然11个省市都属于第一梯队,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也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国家应当进一步研究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政策,加大对养老保险乃至社会保险各大险种的调剂力度,保证全国一盘棋的局面。

注释:

①三大地带最早由1986年“七五计划”正式公布,该方法将广西归入东部,内蒙古归入中部。这两个自治区由于人均GDP相当于西部平均水平,200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后被归入西部。

标签:;  ;  ;  ;  ;  ;  ;  ;  ;  

中国社会保障的区域差异研究_贡献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