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赛琴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泗溪镇凤 中心小学 325504
摘 要:小学科学课堂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课堂是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成为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科学课堂 探究性学习 策略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共同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狭义地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含义,过分追求模式,导致教学实践走入了只追求形式的误区,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小学科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当今科学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益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探究目标,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观察分析、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激发兴趣、掌握程序与方法。科学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反映了课程的两个重要理念:一是提倡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探究;二是倡导科学课堂以探究为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科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1.脱离实际,问题浅显
在科学课中,有的教师经常提出脱离学生实际体验的问题,如在上课之初提出“我想研究……为什么……”或是“我想研究什么……怎么样……”。这些毫无价值的问题,令学生摸不到头绪。科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一样,它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像学习生字词那样死记硬背、像学数学那样以逻辑推理为主、像学艺术那样强调夸张的想象力都是极大的误解。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自己“真实”的活动中不断发现矛盾、提出新的问题。
2.探究计划缺乏针对性目标
制定计划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制定计划时缺少针对性的目标,只追求形式,过分考虑活动的周密性,而忽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年龄的差异性。这样的计划根本不能对学生探究过程起到指导作用,只是居于一种形式罢了。
3.追求结果,思维封闭
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中突出存在以下两种现象:一是注重实验操作的技能研讨,并在教师指令下开展探究,缺失思维加工过程;二是小组间的实验研讨有模式化、平面化趋向,对知识只处于浅层认知水平上。教师缺乏科学思维与方法的有效指导,只注重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但在实现方式上显得比较难以把握,给人的感觉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只注重结果,不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学生的学习往往只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学生探究活动完成后,对其中的现象不能自主进行合理解释,对所得到的结果不能进行分析概括,这样只注重形式的课堂毫无意义。在科学探究课堂上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思维能力,通过小学生思维发展建构科学概念,通过发展学生思维力、探究力等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自主建构。
三、有效性探究学习的方法
1.合理设计活动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探究与思考。情境化要有延续性不仅要用于开头,还要贯穿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使探究在对孩子们有意义的气氛中向前推进。自主探究不是让孩子们任意走到他们想去的地方或者是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地方,探究是有目的的行动。孩子们是在自然地进行着活动并在活动之后自主地对观察、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核实、解释而且往往会伴随着许多矛盾,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整理、概括和小结。
2.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在教学中,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自然也应有所不同。追求优质的科学课堂,科学教师就要熟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了解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能有效运用每一种方法,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选择并优化,在优化设计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思维产生飞跃,成为课堂的主宰。
众所周知,实验教学是顺利进行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创造性的探究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规范化操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效率,有助于师生实验过程的安全。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要唤起学生积极的探索情感,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要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探究学习的广阔天地,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实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桂华 探究性学习教学实例[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1。
[2]张家军 靳玉乐 课堂探究教学策略及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
论文作者:陈赛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科学论文; 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探究性论文; 小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