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先验逻辑到思辨逻辑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思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4)04-0003-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研究康德先验逻辑与黑格尔思辨逻辑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 的成果,前一方面的论著往往谈到先验逻辑对思辨逻辑的影响,后一方面的论著往往谈 到思辨逻辑在先验逻辑里的起源。本文拟参照它们得出的具有启迪意义的结论,就前者 过渡到后者的问题,发表几点粗浅的、也许在很大程度上还值得商讨的看法。
一
在德国古典哲学开创者康德从事理性批判以前的欧洲哲学中,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是分 离的,因而认识活动与所知对象好像总是分别服从于不同的规律。康德清晰地认识到, 传统逻辑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已经走上一条可靠的道路,以它的一切表现来看,似乎已经 臻于完善而封闭起来;但是,这种逻辑只涉及思维的形式,并不涉及知识的内容,因此 ,一种知识尽管能够符合于思维的形式,但也总是还可能与所知对象相矛盾,这就是说 ,这种逻辑在获得真理的道路上达不到更远的地方,它没有什么测试手段,可以揭示那 种并非在形式上,而是在内容上的错误。同时,康德也清晰地认识到,传统形而上学作 为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并不具有传统逻辑具有的那种命运,使它能够走上 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这就是说,在形而上学中,理性不断地陷入困境,人们从来都达 不到一致的结论,而仅仅在概念之间来回摸索。
鉴于逻辑与形而上学的这种分离和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康德进行了一场“对象必须 依我们的知识为转移”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要建立一个先验哲学体系,使它既是一门与 传统逻辑不同的先验的逻辑,也是一门与传统形而上学不同的科学的形而上学。这个体 系研究的是一切不与对象相关,而与我们认识对象的那种一定会先天可能的方式相关的 知识,简言之,是先验的概念。他写道:“一个由这样的概念构成的体系可以被称为先 验哲学”。“先验哲学是表示一门科学的观念,纯粹理性批判依据建筑艺术,即根据各 种原理,抱着给构成这座大厦的一切部件的完备性和可靠性完全提供保证的态度,要给 这门科学制定出完整的规划。”[1](P43,45)我们可以说,这个宏伟的规划的提出本身 就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将在欧洲哲学史上做出一种巨大的、影响深远的贡献。
康德要建立的先验逻辑虽然也像传统逻辑一样,不研究知识的经验内容,但与传统逻 辑根本不同,不是撇开知识的全部内容,而是要研究知识的先验内容,规定知识的来源 、范围和客观有效性。在这里,他明确地区分了知性和理性,从而把先验逻辑划分为先 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两个部分。先验分析论的课题是阐明纯粹知性知识的各个范畴, 阐明对任何对象的思维都不可或缺的原理;先验辩证论的课题是考察纯粹知性知识的概 念和原理是否可以超出经验界限,毫无限制地使用于一切对象,或者说,理性是否有其 超自然的应用。在康德的视野里,这两个部分就是他希望建立的科学的形而上学的两个 部分。因此,他的先验逻辑建立的情况如何就等于他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建立的情况如何 ,从而表明他所开创的先验哲学完成到何种程度。
先验分析论又被划分为概念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概念分析论是研究知性的基本的纯 粹概念的,即研究知性的范畴的。在这里,康德把传统逻辑的判断分类稍加修改,(注 :关于康德所做的这些修改,请参看周礼全先生的《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北京 1989 年),第15~16页。)制定了一幅由十二种判断组成的判断表,并由此相应地引申出一幅 由十二种范畴组成的范畴表。它们可以图示如下:
判断形式范畴类别
全称判断单一性
量的 特称判断复杂性
单称判断全体性
肯定判断实在性
质的 否定判断否定性
无限判断限制性
直言判断附着性和实体性
关系的假言判断因果性和依存性
选言判断互依性
或然判断可能性,不可能性
模态的实然判断存在性,非存在性
确然判断必然性,偶然性
康德通过这些范畴的先验演绎,阐明了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综 合那些由感性直观得到的经验材料,使一切经验和经验对象成为可能,从而证明了范畴 在现象界中的普遍的、必然的有效性。在这个与传统逻辑的概念理论相对应的部分里, 虽然范畴的先验演绎主要在于解释范畴能够先天地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还不是各个 范畴在知识发展过程中的相继推移,但是,康德已经给先验逻辑尔后的发展做了三件奠 基工作:
第一,关于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产生出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康德认为,“直观的一 切杂多东西在它们被发现的同一个主体里,与我思有一种必然的关系。但我思这个表象 是一种自动性活动,就是说,它不能被看作属于感性的。我把它称为纯粹统觉,以便将 它与经验统觉区别开,或者也称它为原始统觉,因为它是这样一种自我意识,这种自我 意识由于产生出表象我思,而这个表象必然能够伴随一切其他表象我思,而这个表象必 然能够伴随一切其他表象,并且在一切意识中都是同一个表象,所以绝不可能由任何其 他表象所伴随。”[1](P108~109)这就表明,在先验逻辑里,一切意识、表象和范畴都 是受自我或纯粹自我意识的制约的,所以,这不仅揭示了知识的先验来源,而且给先验 逻辑的构筑建立了坚实基础。
第二,在给纯粹知性知识的各个范畴分类时,康德根据事情的本性,摒弃了传统逻辑 的二分法,采取了富有意义的三分法。他认为,无论是针对直观的对象的量的范畴和质 的范畴,还是针对对象的存在的关系范畴和模态范畴,“每一组的范畴处处都是同一个 数目,即三个”,“第三个范畴到处都是由该组的第一个范畴和第二个范畴的结合中产 生出来的”;他在分析知性要表现一个被分割的概念的领域时还进而认为,“分割的各 个环节在被分割的概念中是相互排斥的,但又在一个领域中是结合起来的。”[1](P96 ,97)这些发人深思的见解说明,先验逻辑已经包含着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预示了一 种崭新的逻辑公式。
第三,在论证统觉的综合统一是整个人类知识的最高原理时,康德强调指出,“统觉 的分析的统一只有在统觉的某种综合的统一的前提下才是可能的”;“虽然统觉的必然 统一这条原理是自身同一的,因而是一个分析命题,但它却表明直观中给予的杂多的一 个综合是必然的,没有这种综合,自我意识的那种毫无例外的同一性是不可设想的”。 [1](P109,110)这种在人类知识的最高点上把分析与综合联结起来的卓越思想,不仅克 服了传统逻辑和传统哲学中的片面分析观点与片面综合观点,而且为思辨哲学揭示所知 对象的分化与整合的统一开辟了方向。(注:关于这三件奠基工作,齐良骥先生在他的 《康德的知识学》(北京 2000年)里曾评价如下:第一,自我的纯粹统觉“集中表现了 人的思维客体化的主观能动性”,“影响是深远的”,“康德知识学的精髓就在这里” (第186页)。第二,“从历史上看,康德是有意识地利用三个要素观点考虑问题,产生 重大影响的哲学家”,“事物既相互排斥又相互结合成为整体的辩证观点在他的思想中 不是个别的、孤立的,而是他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显然对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重大 影响”(第122页与第125页)。第三,康德在“贯彻分析的同时,更重视综合,探讨综合 ,有意识地运用综合。他的体系是一个细致分析的伟大综合。因此,他实际上提供了不 少辩证法思想”(第123页)。)
原理分析论与传统逻辑的判断理论相对应,也被称为先验判断力学说,它阐明了把知 性的范畴运用于经验对象的惟一感性条件,阐明了在这种条件下从范畴推出的先天综合 判断,即为数学和自然科学奠定基础的纯粹知性的原理。在阐明前一个课题时,康德认 为,要打通从范畴到经验对象的渠道,这个惟一的感性条件必须一方面具有普遍的、先 验的品格,另一方面存在于个别的、感性的对象当中,而这就是一种先验的时间规定, 即先验的范型。他写道,“一种先验的时间规定就它是普遍的、基于某种先天规则的而 言,是与范畴(这范畴构成这种时间规定的统一性)同质的;但另一方面,就杂多东西的 任何经验表象都包含了时间而言,它又是与现象同质的。因此,范畴借助于时间的先验 规定而应用于现象将是可能的,而后者作为知性概念的范型对于现象被统摄到范畴之下 起着中介作用。”[1](P134~135)这样,通过范型的中介作用,人类知识涉及的便是一 个具有时间排列(量)、时间内容(质)、合乎规则的时间顺序(关系)和对应于对象的时间 界域(模态)的世界,而这就使范畴给杂多现象的联系提供基本规律成为可能。在这里, 康德把范型确立为从范畴到经验对象的惟一通途,这给解决亚里士多德以来令人感到为 难的一般与个别的联系问题,尤其是给解决唯理派与经验派一直争论不休的先验与经验 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美妙的方法,从而在最基本的方面给先验逻辑构筑起了拱顶石 。(注:齐良骥先生指出,范型的作用不仅是“形式和内容、一般和个别联系的惟一通 道”,而且还是“具有先验规定性的时间锁链”,是“自然界的统一性的关键”,因为 “自然界的根本规律都表现为时间的规定性,因而自然是一个相对于先验统觉的无限流 逝的显现”。(《康德的知识学》,第256~258页)。)
康德在阐明后一个课题时是直接基于范型的中介作用,而顺理成章地推出各个作为先 天综合判断的纯粹知性原理的,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些原理毕竟不过是客观应用 范畴的规则而已。”它们像范型一样,也与范畴表相对应,分为四个方面:第一,量的 方面——直观的公理,用它进行积聚式的综合,先天地产生出经验直观的广延量;第二 ,质的方面——知觉的预知,用它进行结合式的综合,先天地产生出知觉对象的内涵量 ;第三,关系方面——经验的类比,用它进行推断,以一组具有某样性质的关系得知其 他具有同样性质的关系;第四,模态方面——一般经验思维的设准,用它考察一般的知 识与我们的不同知识能力有什么样的联系。这四个方面包括的十二种经过范型化的范畴 都以相应的判断形式表达出来,并且前两方面的判断就像量的范畴与质的范畴作为数学 范畴是针对直观的对象那样,有其数学的运用,后两方面的判断就像关系范畴和模态范 畴作为动力学范畴是针对对象的存在那样,有其动力学的运用。这样,从自我出发的康 德就经过逐渐递进的深入分析,最终确立起了纯粹知性原理,而这种原理是关于经验对 象的最根本的知识,也是知性向自然界颁布的规律,所以是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 。于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得到了最终解决,先验逻辑的规律与所知对象的 规律也就不再是不同的,而是同一的。(注:齐良骥先生就此指出,“知性向自然界颁 布规律,是康德哲学的重要论点,也是在西方哲学史中处于巅峰的、影响深远的论点” 。(《康德的知识学》,第285页)。)
康德把先验分析论称为“真理的逻辑”,因为没有任何知识能够与这种逻辑相矛盾而 不丧失其一切内容,因而丧失其一切真理的。在先验逻辑系统里,这个以范畴表为经线 ,以概念和判断为平台,建造得相当精美的子系统,是纯粹理性批判的一项积极成果。 但是,他在研究理性的纯粹概念的先验辩证论里取得的,却是另外一项成果。在这个与 传统逻辑的推理理论相对应的部分里,理性的纯粹概念是关于一切有条件者据以存在的 无条件者的概念,因而也叫做理念。但是在康德的视野里,这个无条件者并不存在于可 以认识的现象世界,而是存在于可以设想或信仰的本体世界。在他看来,作为理性存在 者的人都有追求形而上学的天性,而这种无条件者的诱惑又很强大和持久,因此,理性 总是指导知性不断地追求这种无条件者。以推理的形式来说,不同的推理形式被应用于 不同的追求:在直言推理中追求的是大前提的作为无条件者的最终根据(灵魂),在假言 推理中追求的是结论的作为无条件者最终原因(宇宙),在选言推理中追求的是大前提的 作为无条件者集合了谓词表达的一切部分的绝对总体(上帝)。(注:关于理性如何以这 三种推理形式,寻求其理想的目标,周礼全先生已经根据康德对直言推理的论述和对假 言推理与选言推理的原则性说明,作了详细的解释。请参看《黑格尔的辩证逻辑》,第 20~24页。)康德认为,理性的正确应用在于它指导知性在现象世界中无止境地组织判 断,进行推理,逼近那种永远达不到的无条件者,从而使人类知识日趋完善,而这就提 供了一个从有条件到无条件者的单调无限进展的范式。与此相反,理性心理学、宇宙论 和先验神学则超越了现象世界,把理念用于经验之外,不可避免地引起“辩证的幻相” ,而辩证分析论详细地批判了这种幻相,所以也就叫做“幻相的逻辑”。在这里,虽然 康德也不得不假定在现象之后有作为现象的依托的自在之物,但从建立首尾一贯的先验 逻辑的要求来看,这却是一个必须割除的赘瘤。虽然康德揭示出理性在宇宙论里认识无 条件者时陷入了二律背反,但他却没有坚持三分法里蕴含的那个关于对立统一的观点, 反而囿于传统逻辑的思维方式,因而认为矛盾不是对象本身固有的,而是仅仅属于认识 对象的理性。所以,正像他本人承认的,先验逻辑的这个部分并无什么积极的建树,而 只是取得了一项警告理性切勿越过现象与本体之间的鸿沟的消极成果。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也许可以认为:康德创建的先验逻辑是一门与形而上学统一的哲 学逻辑,这种逻辑有它的形而上的起点(自我)和很明确的对象(知识的先验的内容),有 它的成系统的范畴和原理,并要阐明那些让传统逻辑感到抵触的逻辑关系(诸如先验与 经验、一般与个别、知性与感性以及分析与综合等等)。它虽然批判地利用了传统逻辑 关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理论,但是既没有否定和取代传统逻辑,也没有补充和扩展传 统逻辑,而是在传统逻辑之外,密切地结合着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建立起来的,因而比传 统逻辑具有更大的普遍有效性,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注:陈嘉明先生在他 的立意新颖的《建构与范导——康德哲学的方法论》(北京 1992年)里说,根据康德从 研究范围、思维规律和真理标准方面对传统逻辑的批评,“先验逻辑是对传统逻辑的一 种否定”(第51页)。这也许应该解读为:先验逻辑迥然不同于传统逻辑。——周礼全先 生则得出结论说,先验逻辑“只是形式逻辑的一个补充或扩展”(《黑格尔的辩论逻辑 》第11页)。这似应解读为:先验逻辑较之传统逻辑具有更加广阔的有效性范围。)但是 ,现象与本体的截然分离使他的先验逻辑未贯彻到底,使他的形而上学丧失了固有地盘 ,因此,他虽然建立了先验哲学,但并没有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注:杨祖陶先 生在他的《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武汉 2001年)里详细分析了康德规划过的三个不同 的体系,即批判哲学体系、自然-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和哲学人类学体系,认为第一个是 “已经完成了的”,第二个是“尚未完成的”,第三个“也没有真正完成”(第192页) 。其实,如本文以下所述,连批判哲学体系也并没有最终完成。)
二
第一个认为康德的先验哲学体系并未完成的学者是他默认为这个体系的解释者的赖因 霍尔德。这位当时使耶那大学成为康德哲学研究中心的哲学家断言,不仅在批判哲学体 系中认识能力、情感能力与欲求能力没有从一个最高原则推演出来,而且在业已建立的 先验逻辑或形而上学中纯粹理性批判的普遍有效原理也并不是得到彻底规定的,而是能 够进一步分离的。他认为造成这种不完备性的原因在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基础既不普 遍(广泛),也不坚实,以致不足以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的哲学大厦”;[2](P129)因此 ,赖因霍尔德就去着手改造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把“意识事实”拟定为哲学知识的基 础,以建立起他自己的基本哲学。
当怀疑论者戈·恩·舒尔策批评基本哲学时,费希特审视了赖因霍尔德所做的这一尝 试。在他看来,断言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不完善,因而应当进一步加以改造,这是完全 正确的;但是,把“意识事实”的命题确立为哲学知识的基础,即确立为一个哲学体系 的开端,却是不能成立的。其一,这个命题是属于理论哲学的先天分析命题,就此而言 ,舒尔策说哲学知识的基础应该是综合命题,是有其正确性的;不过,它不是舒尔策所 要求的经验综合命题,(注:舒尔策《埃奈西德穆》(1792年):“意识命题是一个综合 命题,它的谓词对主词(意识)有所陈述,并没有被设想为主词包含的标志和组成部分” 。“这个命题的现实的真理性是以经验为基础的”。(第75页))而是先天综合命题。其 二,这个命题是以另一原理为依据的定理,依据这另一个原理,它不依赖于一切经验, 即可先天地得到严格证明,而这另一个原理就是康德据以为先验哲学奠定了坚实基础的 自我或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因此,赖因霍尔德把“意识事实”的命题抬高为一个哲学 体系的开端是错误的。费希特认为:“康德哲学本身就其内容而言,依然坚实如故,但 是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把各种材料整理成一个密切关联、坚不可摧的整体。”[3](P57) 这样,费希特就走上了推进先验逻辑、从而推进先验哲学的道路。
费希特在这条道路上作出的贡献是:第一,要把康德建立的统一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先 验哲学从不完备的形态发展为完备的形态,即发展为耶拿知识学体系,就必须有一个绝 对正确的出发点。在这里,费希特首先继承了康德,他说,“康德把纯粹自我设想为一 切意识的制约者。因此,依照他的看法,一切意识的可能性都受自我或纯粹自我意识的 可能性的制约,这正好与知识学中的情形一样。”但“制约者在思维中成为被制约者的 前提,所以即使按照他的说法,全部意识的系统推演,或者换个意思相同的说法,哲学 的体系,正如知识学所做的那样,也必定是从纯粹自我出发的。”[4](P229)其次,费 希特依据康德在批判哲学体系中提出的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的思路,赋予了纯粹自我 概念以一种新的含义。在他看来,纯粹自我不仅是知识的先验来源,而且是创造宇宙万 物的本源。他从功能的角度,把这个作为哲学知识的基础的纯粹自我称为本原行动,[3 ](P46)从而把本原行动确立为耶拿知识学的最高原理;就此而言,费希特由以建立知识 学的开端已经表现出了对于康德先验哲学的彻底发挥。
第二,在作为先验逻辑的知识学中,费希特首先肯定了康德在传统逻辑与先验逻辑之 间作出的根本区分,认为传统逻辑是一门独特的、分离的科学,它只给一切可能的科学 提供形式,反之,作为先验逻辑的知识学则不仅提供形式,而且也提供先验内容。但是 ,费希特在这个问题上又比康德前进了一步。在他看来,内容与形式必然结合在一起, 形式从不脱离内容,内容从不脱离形式,因为在命题的概念中一般都包含这样的意思, 即概念既有内容也有形式;因此,凡在作为先验逻辑的知识学中只是形式的东西,在传 统逻辑中则必定是内容,而这个内容又会获得知识学的普遍形式。他据此规定了传统逻 辑与作为先验逻辑的知识学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不是前者论证后者,而是后者论证前 者”。[3](P138)具体地说,后者绝对不能由前者加以证明,人们决不能给后者设定前 者的任何一个规律作为有效的规律,相反的,前者的每个规律以及整个前者本身都必须 由后者加以证明。他以本原行动的展开为例,具体解释了这种特定关系:展开的第一阶 段(正题)“自我设定它自己”,论证了表达式“A = A”;展开的第二阶段(反题)“自 我设定非我”,论证了表达式“≠A”;展开的第三阶段(合题)“自我和非我的统一 ”,论证了表达式“ + A = ×”(第三者)。费希特的这种观点无异于宣布,先验逻 辑不仅比传统逻辑有更大的普遍有效性,而且要制约和规定传统逻辑。
第三,在作为形而上学的知识学中,费希特坚决克服了康德的不彻底性。首先,他以 极其真诚的态度说明,在哲学里,或者是走从自我到物的唯心论道路,或者是走从物到 自我的独断论道路,两者不能并存,而康德假定的那个自在之物,是一种在逻辑上前后 矛盾的工作。他写道,“独断论者的原理,即那个自在之物,乃是无;据说它之所以获 得实在性,是由于经验只有从它出发才能得到解释”,但是,“唯心论者则以别的方式 解释了经验,因而正好否定了独断论依据的东西,这样就取消了独断论者的那个证明” ,“人们再也没有任何理由一定要假定这样一个自在之物,而独断论的整个大厦也就和 它一起崩溃了”。[4](P192~193)其次,在论证从自我到物的唯心论道路时,费希特认 为,不仅感性世界是由自我创造的和可知的,而且理智世界也是由自我创造的和可知的 ,而理智世界之所以可知,是因为理智直观并不像康德说的那样,是惟独上帝拥有的能 力,而是能动自我借以通向理智世界的固有能力。他说:“只有通过自身能动的自我的 这种理智直观才能成立的行动概念,是把两个为我们存在的世界,即感性世界和理智世 界联合在一起的惟一概念”,“如果哲学从本原行动出发,它就恰好站在一个联结两个 世界的点上,从这个点出发,就能对这两个世界一目了然”。[4](P220,221)这样,知 识学就填平了现象与本体之间的鸿沟,恢复了形而上学原来的地盘,给先验逻辑的发展 创造了前提。
第四,费希特清楚地看到,在康德的先验哲学里,“在[自我]这个基础上什么都没有 建造起来,而那些建筑材料,哪怕是经过精心制作的,也是按非常随意的次序,相互并 列、相互重叠地堆放起来的”;[4](P229)因此,他决意继承康德的工作,修建起一个 经过严密推演的先验哲学体系,使先验逻辑真正成为一个完备的逻辑系统。从本质方面 说,这项工作是通过本原行动展开的三大阶段完成的。在第一大阶段,本原行动从抽象 出实在性范畴的第一原理“自我设定它自己”出发,经过分化,推演至抽象出否定性范 畴的第二原理“自我设定非我”,然后经过整合,达到抽象出限制性范畴的第三原理“ 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这是范畴演绎中的第一个综合,也是最高的综合。在第二大阶段 ,限制性范畴显示出了自我的规定与被规定的对立,但这两个对立面通过关联的根据, 统一于交互规定范畴,从而完成了第二个综合;交互规定范畴又显示出了原因与结果的 对立,这两个对立面也通过关联的根据,在效用性范畴里得到了统一,从而完成了第三 个综合;效用性范畴展现出的两个对立面,即实体与偶性,最后在实体性范畴里达到了 第四个综合。结果,与本原行动中的分化与整合相对应,反思经过综合与分析,证明了 “自我设定自己为受非我规定的”,而这个命题正是知识学理论部分的定理。在第三大 阶段,本原行动的过程不像在理论部分里那样,是从普遍性到个别性,而是从个别性到 普遍性,这个过程的开端是理论部分的终点的反题,即“自我设定自己为规定非我的” 。在知识学的这个实践部分里,反思同样相应于本原行动的整合与分化,不断地经过自 我的努力与自我的反努力、从事反思的倾向与实际活动的冲动等等的分析与综合,向着 那个无条件地设定自己的自我回归,即向着理论部分的起点回归。在这里费希特认为, “这种自我的理念对我们的意识来说是不可能达到的,因而永远不可能直接出现在我们 的意识中,然而确实能够间接出现在哲学的反思中”。[3](P409)而这就表明,他虽然 以“正题—反题—合题”的三段式发展了康德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并且把分析与综合 相统一的方法追溯到了整合与分化的对象,从而系统地推演了各个范畴,以哲学反思建 立起了一个“一本万殊,万殊归一”的体系,一个既是先验逻辑,又是科学形而上学的 哲学体系,但在这个体系的实践部分的归宿中却依然囿于康德的单调无限进展的模式, 而未能有所突破。
对于这个从最高原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演,而最后首尾衔接的先验哲学体系, 赖因霍尔德欣然表示欢迎,称它为“一种全新的、与任何迄今的哲学都有本质不同的哲 学”,[5](P286)并且放弃了自己着手建立的基本哲学。但是,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 知识学原理的建立不符合于他们坚持的传统逻辑规则,他们断言作为先验逻辑的知识学 是不能成立的。费希特就此写道,“他们尽可为自己保留他们那种在他们可能有的思维 领域里无疑都普遍适用的规则,总是谨小慎微地遵守这种规则,以期不至于违反它。至 于我们个人,我们则可以不使用这种规则,因为我们掌握的一些概念他们并不掌握,他 们那种规则扩展不到这些概念的领域上来,他们对这个领域无法作出批判分析,因为这 个领域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存在。让他们干他们的事情,我们干我们的事情吧。”[4]( P250~251)这种情况表明,尽管费希特阐明了传统逻辑须由先验逻辑加以论证的那种特 定关系,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传统逻辑与一种更加普遍有效的哲学逻辑的关系问 题,依然有待于进一步加以解决。
费希特的耶拿知识学是康德创立的先验哲学的完成,因而也是康德所要建立先验逻辑 与科学形而上学的完成。虽然他的知识学在后来发生了演变,但除了先验逻辑的开端变 为客观唯心论意义上的绝对,他在1812年讲授《先验逻辑》时也只是更加系统地阐述了 他改造过的这门哲学逻辑,而没有把它加以改变。(注:德国康德研究家曼弗雷德·查 恩(Manfred Zahn)曾经发表评论说,“这些在逝世之前一年作过的演讲,也不过构成他 关于这个主题所进行过的各种反思的总结。”(《康德、费希特与黑格尔关于形式逻辑 与先验逻辑的观念》,入《谢林研究》,慕尼黑1965年,第179页)。)在这个期间,真 正对于先验逻辑的改变作出努力的则是谢林。首先,这位同一哲学的创立者超越过耶拿 知识学,把主观东西与客观东西的绝对同一性确立为体系的开端,认为这种绝对同一性 会发生分化,经历一个无意识的创造过程和一个有意识的创造过程,前者是从客观东西 (自然)发展出主观东西来,后者是从主观东西(自我)发展出客观东西来,从而构成一个 在终点回归到起点的发展的圆圈。在这里,谢林已经不像费希特那样,主要是从认识过 程刻画矛盾发展的逻辑,而是直接面向对象本身,刻画了上述两个创造过程在各个阶段 所经历的矛盾发展。他就此写道,“对立在每一时刻都重新产生,又在每一时刻被消除 。对立在每一时刻这样一再产生又一再消除,必定是一切运动的最终根据。”[6](P488 )其次,即使就对这种矛盾发展过程的认识来说,谢林也已经不满足于费希特对知性范 畴所作的先后相继的推演,而是要进而解决理性在其超自然的应用中出现的矛盾。他认 为,“知性要认识的是没有充实内容或没有总体性质的空洞统一性,没有深度的明晰性 就是它的本质”;反之,“理性在自身就包含了知性”,“它并不像知性那样,认识( 没有无限性的)空洞统一性,而是在它之内统一性与无限性、明晰性与充实性都联结成 为一体”,因此,“它首先不会肯定任何差别,无论这种差别是什么样的,其次,它也 不会认识或设定任何一个只有通过他物才可能存在的东西,相反的,它会认识或设定这 样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绝对靠其自身存在的,或者说,是对 其自身的无限肯定”。[7](P146-147)一言以蔽之,理性的功能在于把知性固定起来的 东西化解,使它成为一种自我规定、内容充实和无限发展的统一整体。谢林的这种具有 概念形式的思想为建立一种超越先验逻辑的哲学逻辑开辟了前景;但是,当他把费希特 那种据以洞见超感性世界和找出体系开端的理智直观夸大为只有极少数天才人物独具的 神奇才能的时候,他却把这种经过他加工的理智直观视为比逻辑东西具有更基本的意义 ,而这就使他脱离开了建立那另一种哲学逻辑的途径,把这项工作留给了别人。
三
黑格尔把他建立的另一种哲学逻辑定名为思辨逻辑。这项工作的完成正像康德建立先 验逻辑和费希特改造先验逻辑一样,也经历了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从他在耶拿时期撰 写的《逻辑、形而上学与自然哲学》(1804~1805)开始,到1816年把《逻辑学》全部完 成,为时十年以上。如果我们撇开此中经历的观点的演变,我们也许可以从下列五个方 面来把握他的思辨逻辑的主要内容。
第一,黑格尔肯定了把形而上学与逻辑统一起来的先验哲学方向,但是他认为,不仅 先验哲学的开创者康德未能克服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而且先验哲学的完成者费希特也没 有克服这个对立,因为自我被认为是首先由一种外部的障碍刺激起来的,虽然自我要不 断地从这种障碍解放出来,但随着障碍不再存在,以自己的活动为自己的存在的自我也 就不再会存在,因此,他们的先验逻辑始终有一个未知的外部东西。黑格尔就此写道, “批判哲学诚然已经使形而上学成为逻辑”,但是它和费希特的知识学一样,“由于害 怕客体,便给予各个逻辑范畴以一种本质上是主观的意义,这样一来,各个逻辑范畴就 依然同时被它们所逃避的客体纠缠住了,而一个自在之物、一个无穷的障碍对于它们却 仍然是一个留下来的彼岸”。[8](P45)与此相反,黑格尔从阐明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 出发,彻底消除了康德的自在之物,否定了这个不能达到的彼岸。在他看来,重要的事 情是把真正的无限与单调的无限区分开。在康德和费希特所坚持的那种单调的无限进展 中,有限与无限没有相互规定的关系,一个有限东西只是过渡到另一个有限东西,这另 一个有限东西又过渡到第三个有限东西,如此递进,以至无穷,而永远在有限东西之外 留有一个不可及的无限东西;反之,真正的无限进展则是有限与无限扬弃自身的过程, “有限东西的本性是超出自身,否定自己的否定,变为无限的”,而无限东西的本性也 同样如此,于是,“有限东西与无限东西不可分离,同时绝对互为他方;每一方都在它 自身有它的他方;所以,每一方都是它和它的他方的统一”。[8](P150,155)黑格尔以 这种辩证观点打通了现象与本体之间的界限,给他建立思辨逻辑创造了首要前提。
第二,黑格尔在克服了先验逻辑的那种囿于主体与客体、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的立场以 后,把他所要建立的思辨逻辑确定为一门将思维范畴作为事物的本质加以考察的纯粹科 学。在这里,他赞扬了古代形而上学,因为在这种形而上学看来,思维和思维范畴并不 是与对象陌生的东西,倒不如说是对象的本质,例如,在阿那克萨戈拉那里,思想是世 界的本质,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对象的概念。黑格尔把思辨逻辑所研究的这种内容称 为客观思维或纯粹思维,他写道:“逻辑学把自身规定为纯粹思维的科学,它以纯粹知 识为它的本原,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统一,因为在它那里,一种主观地 自为存在的东西与另一种客观地自为存在的东西在意识中的对立被认为得到了克服,存 在被认为是纯粹概念自身,而纯粹概念被认为是真正的存在。”[8](P57)这就是说,思 辨逻辑的内容或对象是费希特的自我与斯宾诺莎的实体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当 然,这种客观唯心论的绝对精神是黑格尔从他的青年朋友谢林那里直接吸取来的;但是 ,它已经不是谢林所说的主观东西与客观东西的绝对同一性,而且对它的把握不是靠神 奇的理智直观,而是靠艰巨的概念思维。所以,黑格尔把谢林的那种绝对同一性视为“ 一种知识空虚的幼稚表现”,把谢林的那种理智直观视为“一些既不是鱼又不是肉,既 不是诗又不是哲学的虚构”。[9](P22,64)
第三,在黑格尔的思辨逻辑里,构成一切自然事物与精神事物的本质的客观思维是逻 辑的东西、思辨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在于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在否定的东西 中把握肯定,从而在范畴的演进中形成了事物本身的过程。他把传统逻辑称为知性逻辑 ,认为这种逻辑的根本缺陷是把各个知性范畴视为固定不变的,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仅仅当作外在的,与此相反,思辨逻辑则通过客观思维的无求于外而自己规定自己的发 展过程,激活这些逻辑的枯骨,使之成为范畴系统演进的环节。在他看来,康德虽然在 把知性范畴应用于自在之物时,发现了矛盾的必然性,把辩证法表述为理性的必然性, 但由于没有达到对客观思维的全面认识,因而认为矛盾属于主观思维的本性,只是停留 在辩证法的抽象否定的方面,其结果便是理性不能认识无限的东西,而康德的先验逻辑 之所以在此搁浅,是因为他还没有超越传统逻辑将不矛盾律奉为圭臬的哲学观点。正是 基于这样的认识,黑格尔不仅首先阐述了思辨逻辑蕴含知性逻辑的关系。关于前一种关 系,他说明了“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矛盾是一切自己运动的本原”, 因此,“思辨的思维惟独在于思维把握住矛盾,并在矛盾中把握住自身”。[10](P74, 76)在这里,他建立了一条直接否定传统逻辑的不矛盾律的辩证矛盾原理。关于后一种 关系,他说明了“思辨逻辑包含了以前的逻辑和形而上学,保存了同样的思维形式、规 律和对象,但同时又用更广泛的范畴去进一步发挥和改造它们”;因此,“要得出知性 逻辑,只需要从思辨逻辑里排除掉辩证的和理性的成分;这样,思辨逻辑就变成了普通 的逻辑”,即知性逻辑。[11](P53,177)在这里,黑格尔已经不像康德那样,单纯从量 的方面确定了思辨逻辑比知性逻辑具有更大的普遍有效性,而是从特殊与普遍的关系方 面确定了这种更大的普遍有效性;就是说,知性逻辑是思辨逻辑的极限情况,思辨逻辑 在其辩证成分等于零的情况下,被还原为知性逻辑。可以说,这是一条具有重要意义的 辩证对应原理。
第四,在黑格尔的思辨逻辑里,客观思维是一个由各个环节组成的整体或绝对,它“ 仅仅在自身展开其自身,联结和聚合为一个统一体,也就是说,是一个总体”。[11](P 59)在这个总体的展开(注:总体是思辨逻辑的中心范畴,张世英先生在《论黑格尔的逻 辑学》(上海1983年,第100页以下)中对它作过批判性地研究。)的问题上,他批评了康 德对于“正题—反题—合题”的公式的死板应用,而继承了费希特系统地演绎范畴的方 法论原则。不过,他所演绎的范畴不仅远比费希特演绎的范畴丰富得多,而且他确立了 一条历史主义的原则,就是说,总体展开的逻辑过程以其各形态经历的范畴,在人类认 识史上体现为先后相继地出现的各种哲学体系,在宇宙发展史中体现为自在自为的理念 、他在的理念和由他在返回自身的理念;如果摆脱了这些外在的历史形态,我们就会得 到总体以其各形态经历的范畴展示的纯粹逻辑进程。这条原则一般叫做逻辑与历史的一 致性原则,它在形式上唯心主义到什么程度,在内容中就唯物主义到什么程度,是一种 认识真理和表达真理的科学方法。在那个总体的展开的内在结构问题上,黑格尔继承了 费希特关于分化与整合、起点与终点的统一的观点,但是比费希特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做 得更加彻底,更加系统。就前一种统一而言,他已经不像费希特那样,借助于想像力, 而是依靠逻辑概念,首先指出,“前进的运动每向前一步,每一个继续的规定,都是同 没有规定的开端越离越远,但同时又是越来越近地向开端返回,因此,初看起来可能是 不同的东西,即后退论证开端和向前继续规定开端,就都是汇合在一起的,都是同一的 ”,[10](P570)从而阐明了总体展开中的前进和后退是统一的;随后,他又把那个三段 式中的从正题到反题解释为总体发展的分化或进化的形式,而把从反题到合题解释为总 体发展的整化或退化的形式,明确地指出,“这些形式中的每一个,孤立起来看都是片 面的,并且这些形式是同时存在的;永恒的、神圣的过程是一种向着两个相反方向的流 动,两个方向完全相会为一,贯穿在一起”[12](P38),从而克服了片面的进化论和片 面的退化论。就后一种统一而言,我们确实看到,黑格尔思辨逻辑中的总体展开的进程 从单纯的规定性开始,经过无数的中介,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体,最后带着一切 收获返回到了开端,这与费希特的“一本万殊,万殊归一”的逻辑进程是一样的;但我 们同时也看到,这种回归在黑格尔那里是真正的无限进展,即可以在终点达到开端,而 在费希特那里,则是单调的无限进展,即在意识中永远也达不到开端。因此,可以用黑 格尔要求划清这两者的界限的语言来说,我们“不应当把这个进程看作是从一个他物到 一个他物的流动”。[10](P569)这是对先验逻辑的一种不彻底性的克服。
第五,思辨逻辑的总体或客观思维作为客观地自为存在的东西与主观地自为存在的东 西的矛盾统一,在其展开的过程中必然自相区别,因此,作为完整的概念的总体必须一 方面被看作是存在着的概念,另一方面被看作是概念本身;但存在着的概念又在其展开 的过程中有两个阶段,一个是自在的概念或直接性中的客观思维,一个是概念的自为存 在或中介中的客观思维。这样,思辨逻辑就可以划分为研究直接性中的客观思维的存在 论、研究中介中的客观思维的本质论和研究返回到自身的存在中的客观思维的概念论。 关于这种划分,不管黑格尔在其思辨逻辑的形成和完善中有什么不同的表述,他的基本 思想都是:“过渡到他物是存在范围里的辩证过程,映现到他物里是本质范围里的辩证 过程;反之,概念的运动则是发展,通过发展,已经潜在地存在的东西才被发挥出来。 ”[11](P308)而这个思想的真正意义在于:总体作为各个要素组成的系统,无论在其展 开的过程中抵达哪个阶段,进入哪种状态,只要是在客观逻辑领域里,即在存在论与本 质论范围里,各个要素或规定都会形成一种自己规定自己或自己组织自己的子系统,( 注:参看德国黑格尔研究家沃·诺依思(W.Neuser)《自组织的逻辑》,入卡·格梦怡(
K.Gloy)等编《对应用系统论的哲学考察》(波恩1998年)。这是用系统论解释总体范畴 的有益尝试。)无论它们的关系是相互过渡,还是相互映现,这种子系统都能保持自己 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在主观逻辑领域里,即在概念论范围里,各个要素或规定形 成的子系统则不仅是自己规定自己或自己组织自己的,而且是通过发展,以主观的方式 反映出客观逻辑领域中潜在地存在的东西的,因此,这是一种自己进行学习的子系统。 当然,这有三种不同的状态。在总体的展开所达到的主观概念阶段,它的三个环节,即 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是在自觉的意识中相互过渡和相互转化的,于是形成了反映 存在范围的质的判断和映现判断(量的判断),反映本质范围的必然判断和反映概念自身 的概念判断,从谓词的逻辑意义上体现出了概念的特殊化过程;并且最后形成了反映存 在范围的质的推理和映现推理与反映本质范围的必然推理,从中项的逻辑意义上体现出 概念的明确实现。在总体的展开所达到的客观性阶段,客体是业已实现的概念的外化, 在这种外化中,主观概念的那三个环节的逻辑关系都有其相应的物质体现。在总体的展 开所达到的理念阶段,不仅概念与客体得到了统一,而且从客观到主观的理论理性与从 主观到客观的实践理性也得到了统一,而这就是总体的展开从没有任何规定的存在出发 ,经过长途跋涉,最后达到的具有一切规定的绝对理念,即一种自己思维自己的概念系 统。这样,作为纯粹科学的思辨逻辑就完成了自己的全部范畴演绎工作,它给当时的青 年学子呈现的好像是“一位美丽的逻辑姑娘”(费尔巴哈语)。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思辨逻辑是在批判地继承康德与费希特的先验逻辑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一种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哲学逻辑。从康德的开创工作到黑格尔的丰硕成果,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德国古典哲学家们都是要为发挥他们的批判的革命的精神才建立或改进一种新的哲学逻辑的。研讨这个过程,尤其是不受任何世俗力量的束缚,而自由地研讨黑格尔的思辨逻辑,将会有助于建立辩证逻辑这项艰巨的工作。
收稿日期:2004-04-22
标签:哲学论文; 康德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命题逻辑论文; 逻辑分析法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自我分析论文; 形式科学论文; 哲学家论文; 科学论文; 推理论文;